1989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河滩头
湖涌
拂晓,东方呈现出一片桔红色,黄河岸上已是摊摊点点星罗棋布了。鲜鱼活蹦乱跳,水果四处飘香。水陆杂陈,任挑任选。十年改革给黄河岸边带来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景色。
黄河,曾被人们说得大有“谈黄色变”之势。我漫步在黄河滩头,绿柳妩媚,楚楚动人。那片片鱼塘就是黄河滩头的聚宝盆;那参天的树木就是棵棵摇钱树。那新规划出来的牧场,不就是流动着的财富吗?雪白的羊群,在那草地上撒欢奔波,不时发出悦耳的“哞哞”叫声。牧羊的小伙子是位高中毕业生,个头不高,长得墩墩实实的。他头戴顶竹凉帽,手拿着一根牧羊鞭,还挎着草绿色的书包。书包里放着几本杂志和报纸,还有介绍羊的饲养方面知识的书籍。另外还背着个小兜儿,里面是两个咸鸭蛋,馒头和饮料。他告诉我,他放牧九十九只羊,还养有几百只鸭子。这牧场是他家承包的。每年光扫起来的羊粪就是一大笔钱呢。羊肉供应乡里食堂,羊毛羊皮由县外贸经营。鸭蛋也是一笔收入。羊倌谈起来颇有些洋洋得意。他的家庭已是农牧业相结合。每年也用不着买化肥,因为光积攒的羊粪就自给有余了。
养鱼塘里,微风吹来,粼粼碧波,流光溢彩。黄河鲤鱼浮在水面,向前游去,划出粼粼波纹。黄河滩头能有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变。黄河,是历史的老人。他经历过大洪浪峰,也经历过干裂涸渴。大浪吞没过村庄,大河也干死过泥鳅呢。这里既有悲惨的过去,又有光辉的未来。可以说,这里是色彩斑斓的长卷。我仰望那飘渺的云和远处那摩天的群山,还有那绿色的丛林。这绿色的生命就是水的功劳。这星罗棋布的鱼塘,就是这彩卷中最为神奇的部分。这美丽的画卷是在这大地上绘出来的。她曾经隐藏在世纪迷雾的背后,但历史是流动着的,美也永远不会凝固。我站在这黄河滩头,放眼望去,心里感到特别旷大。今日有缘目睹这黄河的容光,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这片片鱼塘就是这黄河滩头的明亮的眼睛。那妩媚的红柳绿杨,不正是黄河滩头的秀发吗?那山峦上的白练似的瀑布,飞雪溅玉,又宛如这黄河滩头甩出的亮光。丛林绿得诱人,丛绿之中透出红的花朵,红得那么浓烈,与白练似的瀑布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火红、雪白、油绿、浅蓝,还有那阳光照在山顶上的桔黄色,恰如大幅油画中的五色,既鲜明又能溶为一体。五色重叠交错的景色,我敢说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其万一。尤其是经越升越高的太阳照射,在山与水之间反射出朦朦胧胧、变化莫测的折光,真是斑斓悦目。那青翠欲滴的丛林中透出火红来,不能不说是万绿丛中点点红,动人春色处处多啊!这黄河滩头可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站在这里,这景观给人一种燃烧着的激情。她使我想到,人生,也应像这山山水水一样壮丽多彩。既然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而人们是自然界的主人,当然更应该是多彩多姿。那大河之中的激流撞击,那山峰之上的瀑布,各有妙处所在。真可谓山色水姿,珠联璧合。
我漫步在黄河滩头,走着走着,面前出现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青枝绿叶,飘花泛白,芦苇酷似竹子,有节而空。它是北方人盖房子编笆的好原料。这黄河岸上的芦苇,在那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也是我们八路军的青纱帐,在这里打得鬼子晕头转向。历代赞美芦苇的诗不知有多少。像唐人雍裕之所描述的:“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明月泻似雪,无处认渔家。”初唐诗人王昌龄《塞上曲》:“蝉鸣桑树间,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芦苇还是保卫黄河大堤的勇士。它不怕狂风恶浪,不畏电闪雷鸣。她盘根于泥土之中,叶绿于大地之上。与大堤为伍,年年捍卫着大堤。这种芦苇——北方的竹子,实在是人们的好朋友,黄河大堤的捍卫者。啊,黄河滩头,你是何等的壮阔,又是何等的绚丽。黄河大堤、黄河滩头与黄河共存于大地上。


第8版(副刊)
专栏:诗配画

远眺
蒋建军摄影
严妍配诗
仿佛你是从太阳中
走来 所有的男人都
弓起厚厚的脊梁 生活
在遥远的地方欢悦
而每一次日出 便是一种
新意识的图腾
每一片土地都准备
接受种子
每一双巨手都准备
接通和白云的邮路
我们做好了无数个准备
挺直胸脯
热血在汹涌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赵本夫谈“耐烦”
朱信忠 宋体金
柳绽鸭黄、桃吐蕊芳的季节,笔者在江苏丰县见到了作家赵本夫。
1985年赵本夫当选为省作协副主席至今,仍住在丰县城河旁一个农家小院里。有人说他是为了体验生活,也有人说他不愿远离母亲……赵本夫居住的小院农家气息很浓,养一群鸡鸭鹅,有猫,有狗。写作之余,或摆盘棋,或登上自行车转一圈。丰县是汉高祖刘邦出生之地,中阳里石碑就是见证,还有龙园泉水、秦砖汉瓦、古城河以及残塔……
赵本夫的整个生活显得很悠然。他一点也不着急,写东西也不是拚命的赶数量。虽然约稿的人很多,但是他不愿乱发作品,许多刊物来函恳切地说:在“等米下锅”。赵本夫说:不能因为“等米下锅”,就给你们“方便面”。
他不仅在创作上能沉住气、不着忙,而且从不忙着瞎窜窜找人为自己写评论。作品写出来,评论家如何评论,作家不应该去参与,作家更不应该伸长舌头去与评论家争饭吃。评论家可以把你的小说说得一塌糊涂,也可以说得天花乱坠。至于小说能不能得奖,作品能不能流传,那是别人的事,是后人的事。作家自己能决定吗?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要按照自己认为的那个样子去写,不要老是东张西望,慌慌张张的变来变去。张三说那样好,就那样写,李四说这样好,就这样写。他说:搞文学创作需要“耐烦”,也就是认“死门”,且忌浮躁。认准一条路,就要耐着烦走下去。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是不“耐烦”,老是不“耐烦”,不就变了吗?文学路如深山探矿,很难说哪里有矿、哪里无矿,要耐着烦去找矿、寻矿。矿是探出来的。要走下去,一直走下去,就是一条路。正如鲁迅说的:路是人走出来的。“耐烦”就是要耐着烦坚持走自己的路。
近两年,赵本夫的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是,他十分“耐烦”。他更多的精力是倾注在探讨一些大的主题。从宏观上,探寻民族的生命意识,人类的生存状态。作品体现了他艺术个性上的不断进步。1987年发表在《钟山》第四期上的中篇小说《涸辙》写一个村庄黄河决口以后,人们在洪水侵袭以及风沙弥漫中如何顽强求生存,在一种艰难困苦中,繁衍生息,顽强生活。这个村子在大漠之中没有泯灭,在故道之中一代一代传下来,为了活下去,付出了辛劳、屈辱,做出了许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发表在1988年《花城》第六期上的中篇小说《蝙蝠》写一座古老小城,有鬼岗子、有龙井、有秦砖汉瓦、古河残塔,于是便有了挑水夫,也有各色人等。娘子、老妓女、屠狗户……芸芸众生的辛酸史。凸现了小城的沧桑图。作者命题《蝙蝠》本身有象征意义。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明天,人的生与死,自然界的白天与黑夜等等都在悄然地变化着。蝙蝠是一种神秘的小动物,傍晚飞出来,黎明飞回去,大白天,大黑夜很少有人看到它。它总是把人们从白天引渡到黑夜、又从黑夜引渡到黎明。而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是在一种无声无息之中完成的。像是生与死的一种进程,社会发展的一种变化,它并不都是在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中进行的。而这种社会生活的进程、生命发展的进程常常是无声无息地在进行悄然地变化着。
赵本夫说搞文学需要“寂寞”和“耐烦”当然他不是主张“闭塞”,还得面对现实生活。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这心情怎说得清
华明玥
无数次地设想过,跨过了高考这道门该有多快活,却从没料到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中学时代花市般的梦境就倏然消散了。虽然早知道总有一天生活会沉淀下来,不再作漫无边际的遐想和猜测,却不甘心这一天来得这么快,这等突然,突然得潜意识里滋生出某种强烈的抗拒。
刚从三年剧烈的竞争中走出来,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难免对友情抱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同寝室的人彬彬有礼却相当疏远,遇事很难跟近在咫尺的人商量,只得自个儿反复掂量,苦思冥想。想得睡不着,有的摸下宿舍楼去操场散步,有的悄悄开了台灯看陈年八代的报纸,有的深更半夜跑到水房洗衣服,将烦恼连同肥皂一起打在衣领上,旁边“哗哗哗”的水声也响了,一张熟悉的脸转了过来,这才发现闹失眠的不仅仅是一个……
唉,谁都不习惯父母老师撒手不管,可他们确实完全放了心也放了手,精疲力竭地舒了口气:领过高考这道门槛,往后的日子还有什么沟沟坎坎?
可高考这道山门后并不是柏油马路哩。大学的林荫道太宽太长,绿森森的树冠搭成穹形的“洞顶”,走在这绿色的山洞里受到一股压力:中学时代众星捧月似的荣耀已一去不复返,谁曾想过大学生活悠游自在的外表下孕育着更激烈的竞争呢?尤其在18个年岁处处扶持的日子之后,忽然失去了所有的依傍,这种压抑就愈加沉重。
心理上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平衡,总觉得快乐的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像彩色飞蝶,抛出去的时候一个个划着弧线盛着阳光好惬意,却恨无魔术师的特技,能拍拍双手叫它回来。
直到摈弃了初来时孤傲自闭的心理,能与新朋友愉快地相处,并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一个平凡真实的自己,决定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之后,方觉风清云淡,世界重新变得安定而明朗。
此刻,年轻的心,无一例外地开始丰盈起来,但毕竟缺少成人理智的外壳,轻轻一触,就会流出或酸或甜的汁液。
幸福的当口,谁都保证只要有过葱茏完美的一刻,不论将来结果如何,都会保持无怨无悔的心情;一旦不得不分手,谁都没法潇洒地挥一挥手,挥挥手也不能挥断连天的雨丝啊……
我们会把每一点成功认作自己百般努力的必然,也会把每一点失败看成命运不公正的偶然;顺利的时候,人们的善意一定在瞳仁里放大千倍,不顺利的时候,世情的辛酸也会在眼底蔓延……
当时当地,怎么说得清,这种心情?
只有一点是明确的,过了这个年龄,时间滤尽了失落和烦忧,昔日的生活又会变得最为纯净最为美丽。同时,从梦幻中走出来,一步步贴近现实,便有了社会的责任感和成熟的欣喜。


第8版(副刊)
专栏:

壁立万仞〔中国画〕 昊俊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