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天安门广场清场目击记
任宗清 魏厚敏
我们是6月4日凌晨天安门广场清场的现场目击者。
6月4日凌晨1时30分,我们随戒严部队某部先头分队,沿西长安街,率先到达天安门前金水桥南侧。这时,广场上正在广播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戒严部队指挥部的紧急通告。通告指出,为了改变天安门广场目前状况,人民解放军戒严部队将清理天安门广场,希望广大学生和群众迅速撤离广场,否则后果将由自己负责。
我们看到,不少群众和学生在广播声中陆续离开广场,但是仍有数千人聚集在“女神像”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在东长安街路口南池子一带,一些暴徒夹杂在人群中间,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挥舞拳头狂呼口号,一次次向天安门广场冲击。我们跟随的戒严部队立即派出官兵,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侧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面的长安大道上,组成数道人墙,挡住了一次次涌来的人群。其余部队在金水桥一线集结,等候后续部队。
凌晨两点左右,我们突然发现一辆公共汽车沿天安门前的机动车道,由东向西开来,行至东金水桥前,又急速向右转弯,朝聚集在以西的部队干部战士和装甲车猛冲。几十名干部战士迅速包抄过去,将那辆公共汽车围住。官兵们破窗一跃而上,将车上6名暴徒抓获,同时还从车上搜出两大桶汽油和10多个燃烧瓶。战士们在抓获的“高自联”常委、秘书长郭海峰身上,搜到一个烫金红皮学生证,上印“北京大学研究生学生证”,编号18824306,还有天安门广场无限期使用通行证、指挥部人员出入证。
此时我们看到,天安门广场一片混乱。在灯光照射下,约10米高的“女神像”显得异常刺目。一伙歹徒混在学生中间,叫嚷着“誓与‘女神’共存亡”。某团领导决定派五连前去捣毁“女神像”。连长张东旭当即召集连队骨干研究行动方案,规定信号和接应时间。二营教导员冯书敬进行了简短有力的动员。3时零5分,张连长带领一班长夏卫国等8名战士组成突击队,成一路纵队向“女神像”方位开进。指导员张建新带领20名战士尾随其后,担任掩护接应。
在距“女神像”20米左右的地方,由于少数暴徒和一些学生、群众的阻拦,突击队被迫停了下来。为尽快捣毁“女神像”,又不误伤学生和群众,张连长大声向他们喊话:在天安门广场建造“女神像”,既不符合国家建筑法,又违背全国人民心愿,我们奉命前来拆除,请大家迅速撤离。经过宣传,大部分学生、群众纷纷撤离,但在“女神”底座上还有少数人不愿撤走,并挥舞拳头,叫喊要誓死保护“女神像”。张连长见此情景,命令战士持枪前进。那些人在戒严部队强大力量的威慑下,暴露了虚弱的本质,一一仓皇逃走。接着,张连长带领8名勇士于3时26分拆除了“女神像”。
约2时30分,一个身穿白衣服的人,高举双手,站在广场中轴线上。这个人是参与48小时绝食闹剧者之一。他受“高自联”指使前来找部队“谈判”。为尽快督促学生撤离广场,部队立即派某团政委季兴国带两名战士前去交涉。那个人说,学生们准备撤退,但意见不一致,需要一些时间做工作。部队表示同意。我们了解到,那个人回去后,学生们采取表决的办法决定是否撤离,同意撤的喊“撤离”,不同意的喊“坚持”,谁的声音大就按谁的主张办。结果,主张撤离的呼声占了上风。部分学生打着旗帜开始从广场东南方向撤出。
4时30分,清场开始,按照武警在前,步兵居中,装甲车在后的顺序,由北向南缓缓推进。进至人民英雄纪念碑附近时,部队和学生虽然相距比较近,但没有发生冲突,更没有开枪。部队清场中,对广场上的每个帐篷都做了检查,然后装甲车才通过。大部分学生撤离后,数百名学生仍滞留在广场东南角不愿离去,部队驱赶着他们撤离。约5时半,清场结束。
接着,指战员们立即打扫广场。一座座帐篷被拆除掉。
整个天安门广场清场过程,是在有秩序、非暴力的情况下进行的。6月4日早6时,我们同另外几名同志特意到广场上被拆倒的帐篷、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察看,没有发现一个死人,没有发现一个伤者。当时使用装甲车,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威慑的气势,另一方面是为防止暴徒用砖头、瓦块打砸官兵,再就是便于清除广场上的障碍物。广场几处着火,是“高自联”和“工自联”的头头们为销毁证据,点火燃烧文件、笔记和各种油印传单;也有一些学生把弃之不用的被褥和破旧衣物浇上汽油点燃,想阻止清场部队进入。清场前关闭广场的灯光,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催促学生按通告要求迅速撤离,二是发出清场的预备信号:灯一亮,清场立即开始。清场中决没有向学生开枪。倒是部队清理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南端、毛主席纪念堂东侧时,广场东南角一栋4层楼上,有人用火枪向部队射击,将工兵团一名战士手背打伤。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我是个共产党员”
——记离休干部刘清泉
新华社记者 杨玉良
4年前的7月,64岁的刘清泉,卸去了山西省林业厅厅长的职务。
他的离休,使老伴和儿孙们都兴高采烈,全家充溢着欢愉的气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刘清泉把心思都操持在工作上,很少能在家里同亲人团聚,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这下,他离休了,全家人怎能不高兴呢!
对于怎样来打发晚年的时光,刘清泉等老伴和儿孙们都安静下来后,便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大家。他说:“山西省是块古老的大地,在这块大地上生长着许多古老而珍奇的树木。这些古树奇木,铭刻着大自然的变化,记录着人类历史的盛衰兴替,它是历史的见证,大自然的档案,古文化的象征,科学研究的宝库,但由于沧海变迁,风吹雨打,雷击人损,如今已所剩无几了。现在如不及时考察并记录在案,今后就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了,这将是人类的一大损失。过去,也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工作,然而,因受不了那长途跋涉的艰辛,就半途而废了。我要在离休后,利用离休后的时日,完成对全省古稀树木的考察任务!”
老伴和儿女们听了他的打算,都愣住了,纷纷表示反对。
刘清泉对着家人,又发表了这样的宏论:“一个人进城办事,不能事没办,走到半路就折回来了。干革命也是这个理呀,既走了革命道路,就要为革命奋斗一辈子,不能干半截就不干了!我虽然老了,不适合在领导岗位上干了,但不能以为在领导岗位就是干革命,离开了领导岗位就不干革命了,我要自觉地寻找为革命而奋斗的岗位,我找到的合适岗位,就是考察古稀树木!”
考察古稀树木,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这些古稀树木不知生长在何处,每到一地,都要访群众,阅县志。二是这些古稀树木,像患了“羞病”似的,不是长在深山幽谷,就是生在穷乡僻壤,道路难行,要实地考察,就要涉危受苦。
可是,刘清泉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在考察古稀树木中,要使自己的言行闪烁出绚丽的光彩。
那是1986年初的一天,刘清泉到晋北定襄县一个叫智家沟的深山考察一棵硕大的丁香树。他一大早就爬山,在山中的羊肠小道上,走了11个小时,晚上回到县城,两只脚掌上打满了水泡,累得一头栽倒在床上起不来了。
县林业局长看到他累成这个样子,心痛地说:“老厅长,您都离休了,又这么大年纪,何必受这份苦呢,在这里休息几天,我送您回去吧!”
刘清泉一听笑了起来。他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一遇风雨就化了!一个共产党员,不是为自己的享受才来到人世间的。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自己的奋斗!”
这几句话,说得县林业局长连连点头称是。
1986年深秋的一天,刘清泉来到晋东南阳城县进行考察。当时,正值雨季,山洪暴发,要考察古树,就要经过一条叫蒙河的小河,由于河上没桥,得踩着裸露出水面的大石头趟水而过。刘清泉踩着石头,没想到石头又湿又滑,一不小心,便滑倒在滚滚的洪水之中,随行的同志费了很大劲才把他救上岸来。太行山里的深秋,已是寒气逼人,他上岸后,全身透湿,山风吹得他索索发抖。他仍穿着湿衣服,在山路上奔跑起来,一直跑得头上冒汗,衣服被风吹干,才放慢了脚步。
随行的一位年轻人,对他大惑不解地问道:“人家有的老干部,一退下来,不是在这个公司当顾问,就是在那个‘中心’当理事,您一退下来,却找了这么个苦差事,您这是图的啥呀!”
对着这样的提问,刘清泉沉思了一会,作了这样的回答:“我图的是用自己的行动,走完一生的革命道路,图的是让人民群众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是个合格的老干部!”
这位年轻人听了他的这一席话,感动得流出了热泪。
3年多时间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刘清泉用自己的双腿,走遍了山西省的118个县(市)。这3年多来,他访问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对544个乡镇和722个村庄进行了考察,行程15000多公里;拍摄了上万幅各种古稀珍奇树木的照片,收集了近百万字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刘清泉把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和收集的资料加以精心整理,撰写出了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山西古稀树木》。在这部著作中,他选用了1114幅照片,用了30万字的文字,对山西省有代表性的1114棵古老珍奇的树木从历史沿革、树龄、树貌、现状,以及因树而引起的传说故事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据有关专家介绍,刘清泉所著的这部巨著,在国内尚属第一部,就是在国外,像这样翔实的专门介绍古稀树木的著作,也是寥寥无几的。这部著作的巨大价值,真可同出土的秦俑汉墓相媲美,它不但填补了我国林业研究上的一项空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而且对研究水文、地质、气象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青年热门话题》征文评选揭晓
共青团中央、华北制药厂与本报联合主办的《青年热门话题》有奖征文活动,已于6月26日结束。
这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各界青年的广泛支持和关注,4个月中,共收到来稿4000多件,在此,对应征者表示衷心感谢!
经评委评定,共评出优秀作品16篇,其中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五篇,三等奖八篇。它们是:
一等奖:
《当代青年的“软骨病”》(1989.4.3;作者,青岛市二轻办王亚平。)
《对精神食粮的惶惑》(1989.5.29;作者,辽宁丹东驻军某部王殿虎。)
《面对遗落的硬币……》(1989.4.10;作者,内蒙古师大附中初三女学生王小蕾。)
二等奖:
《只属于女人的美》。(1989.6.5;作者,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夏燕。)
《将来怎么办?》(1989.6.5;作者,江苏省射阳县中学初二学生裴海生。)
《“换个活法”行吗?》(1989.5.5;作者,陕西省南郑县中医院刘岩松。)
《关于“雷锋精神”》(1989.5.5;作者,新疆军区政治部王超海。)
《“当兵的”说“穷”》(1989.5.15;作者,河南安阳驻军某部政治处严泽波。)
三等奖:
《弃学办实业希望?忧虑?》(1989.3.24;作者,太原市太行仪表厂赵爱晶。)
《机会》(1989.4.28;作者,江苏泗洪县党史工作委员会侯明铎。)
《大学生择业的三个热点》(1989.3.3;作者,共青团中央研究室苏丽、王建中。)
《跟着什么走?》(1989.4.28;作者,湖南桂阳75信箱驻警彭勇辉。)
《归来吧,“同志”!》(1989.4.17;作者,福建省柘荣县委办公室天然。)
《能有自己的时间吗?》(1989.5.5;作者,华北制药厂张丽虹。)
《拥有自己》(1989.5.5;作者,山东省泰安市郊区仕马湾乡周家庄村本祥俊。)
《职称“跃进”的困惑》(1989.3.17;作者,江苏省射阳县纺织厂杨树森。)
人民日报政法部
1989年8月10日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对京津地区28个地点空气的细菌、真菌、花粉等成份分散及浓度变化采样测试,为首都大气环保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图为7月20日他们在天安门附近采样。
仇懋磊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一身正气

段治安的故事
夏春光
段治安,是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西小磨子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公司经理。
西小磨子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渤海边。几年来,一千五百八十名西小磨子人农业、渔业、工副业齐头并进,如今已成为一个年总收入超过千万元的村庄。金银流进了群众手中,而一名共产党员的清廉作风并没有从老段心中淌出。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外出谈生意,免不了要吃顿饭、喝杯酒。凡是遇到这种情况,老段经常自己掏腰包,每年要自己贴上千元。一九八六年他去深圳洽谈业务,回来后只报了个车宿费,自己贴了六百多元钱的交际费。去年,老段带领村干部去宽甸县棚砂厂考察,路宿丹东,他们没有去住条件较好的鸭绿江大厦而是住进了价格便宜的招待所。面对风景迷人的鸭绿江畔,有人动员他在丹东玩两天,他却坚持说:“咱是来工作的,又不是来玩的,耽误生产怎么办?”办完事后就迅速返回村里。
村里有辆面包车和一辆双排座汽车,平时老段出门很少坐。镇里开会,有些离镇里较近的村干部都坐车去,而老段从来都是骑自行车。遇到上边来检查工作,涉及到哪位村干部,谁就陪着吃顿便饭,其余干部一律不得沾边。
每逢村里饭店开张或哪家吃请,老段都一一拒绝。他常说:“当干部的不能捞,吃吃喝喝把党员干部的形象喝没了、吃坏了。”一九八七年,村里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了油库保管员于同乐的儿子到锻压厂工作,于同乐很感激,年底到老段家送去几瓶酒和其它礼品,被老段婉言拒绝了。他说:“我们这是工作需要,又不是看你个人关系。”退伍军人贾德阜,一九八三年回村后,生活很困难,村里帮他建了三间房。腊月里他拎着两瓶酒敲开了老段的家门。出门时,不但拎走了那两瓶酒,还多了老段送给他的两瓶酒和一些衣物。
段治安的妻子叫鞠玉萍,患有高血压病。一九八四年村前任书记于春成考虑到她的病,安排她到村学校当勤杂工。一九八五年老段接任书记后,他觉得“自己老婆干轻巧活儿,当书记的腰杆子不硬。”于是,他动员老伴回到菜田干活。一开始老伴有些想不通。夜深人静了,两口子坐在炕上谁也不吱声。“你当书记,俺就得跟你倒霉?”半晌,老伴背对着老段嘟囔一句,老段一看老伴开口了,忙说:“俺也心疼你呀,我整天顾不了家,并不是我非得让你上菜田干活,问题是现在大家都不愿干,咱干部家属不带头谁带头?咱和群众的区别不就在这儿吗?”看到鞠玉萍没动静,他又将了一军:“我看你是变懒了,不如年轻时那么勤快了……”没等他说完,老伴就炸了:“谁说我变懒了?”老段一听乐了。妻子是通情达理的,没几天,就到菜田干活去了。接着,老段把一位在菜田干活的有病的妇女安排到学校当了勤杂工。
段治安的父亲是个退休工程师,几年来,村里上马的八个企业和村委会办公楼,全是他一手设计的。按规定,村里应付三万多元的设计费,可老段坚决不要。其他村干部不干了:“老爷子这么一大把年纪的人了,给你老段干,不要行,可是给西小磨子人干,总不能白干吧?不给报酬,父老乡亲们也不能答应!”硬是背着老段给了一千元,老段知道后,狠狠地数落了父亲一番。
鞠玉萍娘家的亲戚也没有人沾老段的光。段治安的弟弟在海上打鱼多年;弟媳也在菜田种地。唯一沾点“官”字的就是姨夫王其敏,他原是海上渔业队队长,但一九八六年因为工作不尽职尽责,被段治安撤职了。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我只依法办事”
——记大同铁路运输检察院张垛拒贿事迹
山西大同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张垛依法办事,被传为佳话。
一年前,大同铁路运输检察院受理了大同铁路电务段和水电段的两起贪污、受贿、行贿重大经济犯罪案件,案犯有15名是干部,他们中有的曾是张垛的老部下,有的同他有老关系。检察院正着手审理这两起案件时,3名案犯的亲属便托人找张垛说情,并表示馈赠贵重礼物。有一人见张垛家的家具已旧,单刀直入地说:“如果能给案犯李某某免罚或判个缓刑,送您一套组合家具。”张垛直言不讳地说:“你来替他们说情的这些人,其中有的就犯有受贿、行贿罪,如果你再替他们行贿,不就是知法犯法吗?”张垛的衷告,使前来说情人深受教育。
这起贪污、受贿案,属共同犯罪。由于案犯的认罪态度不同,给侦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案犯之一的李林山在审理中认罪态度好,并对查清整个案件的犯罪事实起了重要作用。据此检察院依法对他从宽处理,予以免予起诉。李林山和老伴四处打听张垛的家,非要登门拜谢。张垛知道后对他们说:“你们要去我家感谢就错了。不是我张垛决定对你免诉,而是国家的法律和党的政策有规定,我只依法办事”。
盗窃犯郭某某,因盗窃价值1100元的公共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法庭宣判后旁听群众有人议论,“郭××和张垛检察长还沾亲呢,一点也没照顾。”“郭××和检察长沾亲,我们怎么一点也不知道?”检察院的办案人员感到纳闷。原来郭××是检察长的一门远亲,郭还未被逮捕时,其亲属就到张垛家求检察长想点办法,张垛没答应。后来其亲属又拿上烟酒等重礼,再次求张垛:“看在沾亲带故的份上,想办法给留个饭碗。”张垛语重心长地说:“越是沾亲带故,越不能徇私情。今天你如果是走亲戚给我带点礼物,那我收下,但你是为郭××说情送礼,因而一分钱的东西我也不收。”
梁麦秋 梁杰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心中装着人民
——武警驻京部队维护首都生活秩序片断
电、煤气、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在首都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多少人的心时时担心着电、气、盐的供应呵。但是,你可知道,在那动荡的日子里,为保卫首都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有多少武警官兵日日夜夜、默默无闻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啊!
“这是武警战士的职责”
武警北京总队某部15中队担负着北京石景山发电总厂的警卫任务。干部战士深深明白,发电总厂担负着首都人民用电的需求,一旦停转,人民用电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保卫发电厂的绝对安全,保证首都供电,这是武警战士义不容辞的职责!”指战员们发出同一个心声。
战士崔贤峰鼻子长了个肉瘤,一热就流血,医生让他住院做手术,但他坚持上岗。40多个日日夜夜,他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病痛煎熬,始终坚守战斗岗位。
战士王文斌是1987年从山西入伍的,在动乱和暴乱期间,一连收到从家寄来的“父病重速归”的电报。说实话,他是多么希望能回家见一面养育自己成人的老父亲呵!可转而一想,当前正是决战的关键时刻,中队人员紧张,执勤任务又重……。想到这里,他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毅然警惕地守卫着发电厂。
一天,一位民工大摇大摆地朝厂门走来,王文斌按照规定,请他出示证件,这个民工非但不示证,还出言不逊。小王仍好言讲道理。
“站岗放哨,虽单调乏味,但却责任重大!”
战士田爱民已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没有好好休息,眼里布满了血丝。一天,又轮到他担任发电总厂的流动哨。他望着这一台台正常工作的机器,想到首都人民能正常用电,心里甜丝丝的。
机器轰鸣着,震耳欲聋。田爱民一台机器一台机器地“搜索着”。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突然,他发现一台机器似乎发生了异常现象,仔细一看,果真出了问题。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厂部,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
名副其实的“钢锭部队”
“钢锭部队!”这是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职工对守卫炼油厂武警中队的高度赞誉。
那是6月4日清晨,北京刚刚平息反革命暴乱。此时此刻,武警战士王龙、李铁笔正在炼油厂南大门执勤。多少个日子没有得到好好休整了,但他俩却依然精神振作。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嘈杂声。紧接着,一伙人群涌了出来,他们中有的七嘴八舌,有的说:“现在当兵有啥用!”还有的说:“还是把枪交给我们吧,我们替你们站岗!”对此,他俩坚定地回答:“保卫炼油厂是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是我们武警战士的职责!”那伙人便悄悄地溜掉了。
5月底的一天早晨,警卫中队干部战士吃完早餐,有的在整理内务,有的在读书看报。
“救火!”突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从远处传来。战士们抬头一看,只见远处一股浓烟夹着火头冲天而起。
火光就是命令!数十名干部战士立刻携带扑火工具以最快速度奔赴火场。
火场是一个长宽各80米的废油池。此刻,数百吨废油爆裂着、燃烧着。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离火场仅十米处的化验室外刚充足气的十几个氧气瓶已被烤得滚烫,随时有爆炸危险。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干部战士置生死于度外,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将17个氧气瓶一一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与此同时,两名战士猛烈撞开被锁着的化验室大门,冒着危险抢救出烈性药品。
火势越来越猛,战士们也越战越勇。数名干部战士和燕山消防队一起,奋战在轻油罐区。这里与火场只一条马路之隔,一旦火势蔓延过来,后果不堪设想。指战员们脚踩没膝深的积水,一字排开犹如一堵屏障,手提灭火器,向火场猛射。经过整整5个多小时的激烈搏斗,终于扑灭了这场大火,保住了油罐区,保证了北京地区液化气的供应。
“为民运盐队”
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刚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由于交通阻塞,盐,一度成了首都人民的生活中一大难题。
“人民群众的困难就是部队的困难!”武警部队挺身而出,立即由后勤基地抽调数十名干部战士组成了一支突击运盐队。
在集结地,武警总部后勤部部长王国忠少将发出动员:“我们武警是人民子弟兵,今天,首都人民吃盐遇到困难,我们就有责任为人民群众解难!”
西直门批发库,人们欢呼着涌向军车。“热烈欢迎武警官兵!”口号此起彼伏,一片警民鱼水之情。
运盐车队在王国忠少将带领下,满载着首都人民的期望缓缓驶出了批发库。车顶上,“武警为民运盐队”红色横标赫然醒目。
车队绕过层层路障,艰难行进,经过几个小时奋战,终于将50吨食盐一一分送到海淀和西城区的10个点。
钟长洪 文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