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奉献与超越
——悼人民电影艺术家朱今明
汪洋
6月10日下午,电话里传来噩耗:今明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我脑袋“嗡”的一下,怎么?今明,你就这样走了?竟没有给老朋友留下一句话。
十几天里,我吃不香睡不熟,已停掉的烟重又一支支燃在手中,眼前总是今明的影子。半个多世纪的交情哦,从上海亭子间的小伙伴,到转战南北的抗日救亡演出;从苏联的实习生活,到为开拓新中国电影事业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今明,你不是对我说还有许多事要做么?如今你安详地睡在鲜花丛中,默默地接受朋友们的哀悼。我失去了一位挚友,人民失去了一位电影艺术家。
1935年我和今明在明星影片公司相识。他那时整20岁,比我大一岁,我知道他1933年在“左联”从事戏剧活动,1934年到明星公司搞摄影。那时,他由于踏实、肯钻,什么活都干,几乎干一行专一行。我敬重他,喜欢他,没事就到他那里去。那段时间,他也常去“左翼剧联”领导下的“上海业余剧协”搞舞台照明,被誉为舞台照明美术家。1938年,我们在嘉陵江边分手。我去了延安,他和赵丹、徐韬、王为一经邹韬奋介绍要到新疆开展抗日进步戏剧活动。我们相约在延安会合,不料,一别就是10年。1940年,盛世才制造“杜重远事件”,今明等先后被捕入狱。直到1945年盛世才倒台,才经多方营救出狱。
1949年7月,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我们重逢。我们分开了十余年又汇合在一起。那时候,今明已拍摄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等轰动影坛的片子。今明先后与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郑君里、赵丹、沈浮等合作,耳濡目染,与第一代电影艺术家们共同把我国电影艺术推向现实主义新高峰。我叹服,震惊,也为老朋友感到自豪。
解放初期,今明先后拍摄了沙蒙导演的《上饶集中营》和成荫导演的《南征北战》等优秀影片。
今明以擅长拍千军万马的场面和复杂的社会活动而著称影坛,但他的电影语言也不乏细腻、隽永。他拍的东西,讲究每一个镜头都精益求精。1976年今明和水华到海南岛拍片时已是61岁的人了,整天和年轻人一起苦干。
以后陆续导演的《彩蝶纷飞》、《春天》、《蔡文姬》和《孔雀公主》只是部分地实现了他的抱负。《孔雀公主》拍得美极了,很多外国朋友来信赞誉它。1983年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儿童故事片首奖“水晶蝴蝶杯”奖,并在国内获特技摄影金鸡奖。
最近,有许多朋友提议开今明电影艺术研讨会,我非常赞成。他在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反映了他的历史感和思想的力量,这正是一个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素质。1964年拍《烈火中永生》时,彩色片已在国内流行,而最先在国内成功地试用彩色片的今明却提出拍黑白片,用深沉的基调来表现我党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和水华(该片导演)都同意了,拍出来果然极为理想,已不单纯是历史的再现。
1959年把话剧《风暴》搬上银幕是今明一大贡献。舞台戏改电影不易成功,今明恰恰熟悉这两个领域。所以,金山(该片导演,并在其中饰演施洋律师)向我点朱今明的将。我一听就放心了,把事交给他没有不成的。有一场施洋律师车站说理的戏,要表现施洋的雄辩口才,摄影机先后移动了10个镜位,长达340英尺的镜头,今明一气呵成。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造型绝句”。由于镜头运动的连贯,金山的表演情绪层层激昂及至进入最佳状态。
40年代,他在盛世才的监狱里靠一本俄文辞典读完了高尔基的原著《母亲》,用破罐头制成二胡自娱,靠几根破针学会了编织、刺绣,他始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看到年轻一代取得了成就,他由衷地高兴;看到电影事业出现问题,他焦虑不安、痛心疾首。今年初,他小脑出血病危住院,我们去医院看他,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为之献身的中国电影事业。
与他共事过、接触过的人都说,生活里他是位和蔼、慈祥的老者,但工作中却“六亲不认”;为了中国的电影事业,他全部的奉献了自己,却从不为个人索取一点一滴。他艺德高尚,不光是个做人的问题,他已经完全超越了自我。
今明的一生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艺术的一生。
安息吧,今明!(附图片)
1963年,拍摄影片《烈火中永生》时,朱今明(左)与导演水华在一起工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边疆七月情
孙瑞兰
七月若来到喀什,当你携着无花果的奇香,怀揣蜜杏般酣甜的情意,穿街绕巷,驻足于一株株成熟的绿荫下,刚想抹一把汗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几乎每一片带甜味的阴凉地,都卧睡着几个维吾尔老乡;有的是一家人,有的是独个,神态都格外的甜,格外的惬意……
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吗?先等等。他们的生命里骚动着无数个正在发育的愿望,成串的烤羊肉香已调剂不了他们多彩的生活,他们的梦里的小羔羊正撒欢在塔克拉玛干广袤的中心……
想惊醒他们吗?要小心。你看,有一滴清凉凉的泪正从一个熟睡的脸腮悄然滚落。你的心缩紧了。
是老大爷想起了那块胸膛被凿得伤痕累累却生长不出温饱的昆仑山地?你别担心,那已是爷爷嚼给孩子们的回忆……
是老阿娘想起了那个夜,小儿子因从狼嘴里夺不回家里的一只羊,赤脚蜷缩于风雪中不敢回家?不要伤心,那种生活如今已在悠扬的鹰笛声里消逝得很远很远……
如果你来到这古城,头仰得比当地人骑的马还高,把新疆当作一次冒险的旅行;或是瞪着外乡冷漠的双眼,竟鄙视小巷手工作坊里叮当作响的原始、纯朴的亲切;荒野漠漠,找不到牧民毡房那一点温暖的灯光……那么,请你不要多心,不要见怪。
就是树荫下的小巴郎醒了梦,他也会翻一个身,再枕进阿娘柔软厚实的身躯。
你可以去问问,是谁见着了维吾尔姑娘、小伙子奔放多情的舞姿,知情的人可知,他们的情太多太浓,连醇香的牛奶日久都结成了疙瘩,酸酸甜甜,一年四季品尝不尽;他们身上的小帽、围巾、衣物到处都绣满了鲜花,活活泼泼似要张嘴诉说。
他们的情奉献得很矜持,近乎慎重但只要奉献出了,便是白云般的纯,奶茶般的沸,格外的暖人心。
看着维吾尔乡亲的睡容,你第一次出塞忐忑的心也该轻轻地放回怀里,露出你坦诚的笑,那么,你所有的旅程就会变得沉甸甸,拾满情,装满意。
边城七月,醉人的情意。
游客该走了,只恨带不走这七月杏熟,依依恋恋,走走停停,可不知道这边城还有八月的瓜酣,十月的葡萄甜。
朋友,当你狠狠心走出这片热情凝结成的土地时,只好暂时收起这锋利无比的英吉莎小刀也割不断的情。要知道,你带走的浓情只是古城夏季的一滴葡萄汁,一颗刚启齿的石榴籽……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饮食与审美
——技术美学随感
徐恒醇
人的饮食,首先是一种生理的需要,它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以便达到机体代谢的目的。把饮食与审美扯在一起,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是,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美和审美趣味这些词汇确实都与吃和味觉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考察了篆文“美”字的来源,认为“从羊从大”,本义为甘。而在西方,“审美趣味”就是“味道”的一词多义。这或许反映了审美发生的演化过程。文明的发展,使审美逐渐摆脱了物欲的困扰,升华为一种精神过程,使它超越了直接的生理和功利的欲求,在人们的感性直观和活动中,成为对人类自由的观照和确证。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是十分讲究吃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一个信条。即使在现代,中国的烹饪技术应该说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据悉,在美国和加拿大从事餐馆和酒店行业的人数就占了从业华人的1/10。国内饮食业近年来也大有发展。仅就北京而言,一些近年新建的比较雅静、方便的快餐馆总是门庭若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些人在究其根由时,认为这不仅在于吃什么,还在于怎样吃。于是提到了“吃快”、“吃派”、“吃文化”的多种动机。这三点可以说都是与审美直接相关联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饮食也是人类的一种机能,然而若把这种机能同其他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并把它当作唯一终极的目的,那么它就与动物的摄食没有什么区别了。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说来,并不存在食物的属人的形式。但把饮食与整个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它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饮食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社会的、宗教的、象征的文化作用,而且具有审美的形式和内涵。
建立在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生活,要求形成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生活节奏和韵律。这种节奏感作为一种动觉感受,会使人产生出特有的情感体验。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要受到这种生活节奏的制约。它表现为生活方式对于物质文化的选择作用。国外盛行的“快餐”、“自助餐”等饮食方式正是适应于这种生活节奏的产物。它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乐曲”中,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变奏”。然而我们的某些烹调方式的繁复,却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负担。这着实应该是我们饮食方式改革的一个要点。
饮食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它不仅为人们进食提供了空间,而且成为社交活动场所的延续和补充。良好的环境气氛不单可以增进食欲,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卫生而雅致的环境,加上亲切而友善的气氛构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环境的创造应该成为饮食业和共同食堂所关注的问题。良好的环境气氛既有益于饮食健康,又可以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绪得到调剂。我们应当努力创造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气氛。
饮食所以构成了一种行为文化,正是通过饮食方式的选择体现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创造活动。人们所以鄙弃某些暴发户所标榜的“什么贵吃什么”,正因为这是拜金倾向和愚昧的表现。在这里同样需要科学的精神引导,它可以引导人们选择健康而合理的饮食方式,从而得到一种更加文明的物质享受。


第8版(副刊)
专栏:

雪夜编组场
沈铭华
九天给
一幢幢等待结顶的摩天大楼
一座座没有煤炭的农村电站
捎来一封封无字的信,从北方
到南方,飞飞扬扬的雪蝴蝶
填平编组站的沟沟坎坎
站长、调车员的心陡生翅膀
道岔被冰焊接
钢轨似蛇难得冬眠
灯如惺忪的眼睛,指点迷津
一艘艘晚点的白色拖船
照例进入风雪密布的港湾
编组站的太阳无颜色
梦的神经分散编组场人
从集装箱似的住房内
蛇形般向外蠕动
在编组站的脉络里
刻意迎着雪舞动扫把
姿势,远没有叱咤风云的力度
他们更愿自己简陋的三角屋顶
和门前坎坎坷坷的泥巷水道
堆得更多更厚
好与紧邻的小宅院
曲径通幽的柏油马路
一样明亮,一样平坦
心,怪诞又极坦然
钢轨是登天的云梯
道岔是人走的桥梁
在此过往的每颗心都需要顺畅
明亮
于是,雪就十分畅想
三角线的空地不再多余
垒个别着“路徽”的雪人
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
这块土地需要雪更需要路
编组场继续编组继续发车
三百个太阳在站岗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土族绣花女〔油画〕 徐伟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