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柳荫新风
魏政
北京市西城区的柳荫街,与常年在这里担负执勤任务的一个连队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7年来,共建工作步步深入,成为闻名全国的先进单位。在北京市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中,柳荫街军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党群一心,制乱平暴,显示了军民共建的强大威力。(一)
当学潮风波乍起时,柳荫街军民以《人民日报》“4 ·26社论”解疑释惑。社论发表的第二天,军民共建领导小组和8名居委会正副主任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决定用社论精神引导群众明辨是非。他们分别召开了党员、积极分子、大学生家长座谈会和居民学习辅导会,统一思想,组织3位退休老教师以社论精神编写宣传提纲,在街道文化站举办讲座,每天半小时,连讲7天。军警民联合组成4个宣传组,入院入户宣传,使社论精神家喻户晓。5月20日后,他们又用同样的形式学习宣传李鹏、杨尚昆同志在首都党政军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和戒严令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使军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旗帜鲜明地与动乱、暴乱作斗争。5月中旬,他们在柳荫街挂出“坚决反对和制止动乱”、“向解放军学习致敬,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两幅醒目横标。5月28日,共建领导小组又专门致信徐帅,表示一定要坚持上班,坚守岗位,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作贡献。一位退休工人的小儿子骑摩托车下班,途中随“飞虎队”在市里转了一圈,全家连夜开会批评教育,直到小儿子表态认错。这位退休工人还将此事报告街道民警审查,无事后才放心。经过调查了解,可以说,在动乱和暴乱期间,街道居民中没有参加游行的,没有给静坐、绝食者送食品的,也没有参加动乱、暴乱的。(二)
柳荫街共有34名大学生,其中13名在本市高校,1名在外地高校,还有20名是外地在柳荫街借宿的走读生。共建领导小组首先对本街道的大学生逐一进行家访,做好说服疏导工作。一名在机械工程学院读书的大学生,居委会两位主任两次登门都没见到本人。第3次到他家,学生的父亲感动地说,您们放心吧,我们全家4口人,除这孩子外,3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三包一,保管不出问题。有一个居民的儿子在南京大学读书。北京闹学潮时,父母连续4次给儿子去信,反复叮嘱孩子要安心学业,不要忘记自己是柳荫街的人。5月18日,这个学生的母亲胳膊摔断,他返京探望。一进家门,其母就劝他少住几天,赶快返校上课,街道居委会的几位主任也相继来访,劝他不要随大流,不要到广场去声援。这名大学生听从家长和街道干部的劝告,尽管他就读的学校一些人在天安门广场静坐,但他一次也没去天安门广场,在京只住了一周就回南京了。共建领导小组还协助房东做好借宿大学生的工作。79岁的饶云清大娘,是连队团小组包户服务的孤寡老人。北京联合大学的20名外地走读生借宿在她家。学潮闹起后,饶大娘好几个晚上和这些学生谈心,讲自己在文革动乱中丈夫被迫害致死的经历,劝他们安心读书,不要参与街上的事。一天夜里,饶大娘发现两个学生到天安门广场看热闹,十分焦急,坐在门口一直等到零点。这两名学生回来后,没等大娘说话,就自感惭愧,拉着大娘的手说:“大娘您老放心吧,以后我们保证再也不瞎跑了。”第二天,饶大娘当众宣布: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住在我家就要听我的。从此,这20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再去广场。自学潮起来,家在这条街上的大学生也好,临时在这条街上借宿的大学生也好,没有一个参加绝食、静坐的,没有一个参加动乱、暴乱的。
(三)
教育和管理好失足青年,是柳荫街军民共建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动乱和暴乱期间,军民共建领导小组更注意关心、教育和管好这部分人,有效地防止他们旧病复发。在“6·3”反革命暴乱前后,共建领导小组用晚上时间,两次召开由学校老师、街道干部、管片民警、居民代表和连队领导等方面党员骨干参加的情况分析会,对街道现有的25名失足青年的近况进行摸底排队,并有的放矢地做出新的帮教布置。首先充实了帮教队伍,由原来的17人增加到31人。其次采取分院划片,分头包干,入户教育的方法,把工作落实到人。他们还与家庭、单位、派出所建立联系,形成帮教网络。帮教组对失足者普遍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针对问题,敲当面锣,下及时雨,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要求他们不要做害人害己的事。同时对他们的实际困难也设身处地帮助解决。有一名失足青年父母离异,单身一人生活,曾因流氓罪被判过刑。刑满释放后,居委会帮他收拾房舍,安排生活,补习文化。动乱期间怕他再生是非,居委会借给他钱作资本,给他办来个体营业执照,使他支起了小摊。一天早上,居委会高大妈见这名青年正推自行车准备外出,便关心地问:“你干什么去呀?”那青年回答:“大妈,您放心吧,我才不干那种傻事。”此外,帮教组给街道巡逻的治安员布置任务,严防这些人原来的同伙到柳荫街滋事,切断从任何方面伸来的黑手。因而,在这次反革命暴乱期间,柳荫街的25名失足青年,没有一个去天安门闹事,没有一个参与打、砸、抢、烧、杀,没有一个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四)
柳荫街的居民对部队干部战士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说:“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柳荫街的今天,解放军是我们最亲的人。”在暴乱分子阻拦军车、殴打谩骂解放军战士,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的恶劣环境下,柳荫街人民仍然对子弟兵一往情深,倾注了炽热的爱。他们自始至终地和部队干部战士站在一起,积极开展拥军宣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军队镇压大学生、血洗天安门广场”等谣言,对部队进行恶毒的诬蔑和中伤。柳荫街居民用警卫战士袁满囤烈士舍身跳进冰窟救出两位工人,连队干部战士常年无微不至地照顾街道上的10多位孤寡老人,辛勤美化柳荫街等无数事实,驳谣言,反诬蔑,理直气壮地在全街道掀起拥军热潮。并且在居委会主任高玉桂大妈的倡议和带领下,组成了拥军服务队。72岁的高玉桂大妈在电视里看到崔国政等几位烈士被暴徒残酷杀害的情景后,心疼得一夜没合眼,并且连夜给崔国政母亲、戒严部队等写了3封慰问信。第二天一早又带着慰问信和几位街道老大妈捐献的250元钱,步行来到总政群工部,请部队领导转交给崔国政的母亲和有关单位。在暴乱最紧张的那几天,连队断粮了,正当战士们准备冒险外出拉粮时,高大妈闻讯赶来,对战士们说:“孩子们,你们现在出去,大妈我不放心。甭急,你们吃的东西,大妈替你们去张罗。”高大妈赶紧和粮食部门联系,很快给连队购买了300公斤大米和500公斤白面,和拥军服务队的其他老人一起,用小推车把粮食一袋一袋地运送到连队。在高大妈的影响下,居民们又自发地把自己家的鸡蛋票等送到了连队。高大妈还组织街道妇女为战士们拆、洗、缝、补。听说新兵下连来,她们马上买来香皂、毛巾等物品送给所有新战士,并叮嘱他们说:“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有啥事尽管提。”
(五)
动乱期间,为更加有效地维护柳荫街的社会治安和住在这里的领导同志的安全,柳荫街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务巡逻值班人员,由动乱前的30人增加到120余人。这些老大爷老大妈们不停地巡逻在大街小巷。5月21日晚9时许,中国科技大学7名学生来到徐帅的住地,声言要见首长。当2名学生代表与秘书交涉时,在门外等候的5名大学生见有过往群众围观,便演讲起来。已经入睡的高玉桂大妈闻讯后,急忙起来,协助部队疏散群众,短短几分钟,人群很快散去。6月4日下午,先后有5个大学生模样的陌生人分两伙来到徐帅住地大门外,徘徊张望,比比划划,其中一个以肯定的口气说:“就是这个门牌,记下来。”陌生人的举动,早被巡逻在这里的街道积极分子发现,他们一面向连队报告了情况,一面增派群众加强巡逻,不给坏人可乘之机。动乱以来,这条街上不但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而且还涌现出五起拣到自行车、现金和存款单,千方百计地寻找失主的好人好事。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将军与士兵
——访北京军区炮兵某师师长陈明义少将
尹品端 李天印
早就听说年过半百的北京军区炮兵某师师长陈明义少将,十分注意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最近趁他来京执行戒严任务之机,我们访问了他。
这位军龄比共和国的年龄还大两个月的将军,简要地回顾了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然后,把话题转到了我们来访的主题——如何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上来。
“我当了四十年兵,在师的领导岗位也快15年了。我觉得自己年龄大一点、军龄长一点、军衔高一点,有责任搞好传帮带,把我党我军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好作风传下去,发扬光大。”他接着说:“我个人从实践体会到,要带好兵,首先要爱兵,要了解兵,要和兵在一起。有些年轻的领导同志不懂得爱兵,看兵的毛病多,总是埋怨八十年代的兵难带。其实,根本问题不是兵难带,而是我们自己爱兵不够,不了解兵。我们老同志有责任用自己的言行去启发他们。”
“师长一年四季没有误过一次早操,不管晚上工作到多晚。”在旁的一位师机关的同志插话说。
“这样多好!要不,这次怎能和战士们一起,冒着雨点般的砖头石块,跑步进入天安门广场执行戒严任务?”这位很严格的将军,略带几分幽默。
提起这次进京执行戒严任务,周围的同志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师长接到进京执行戒严任务之前,正带领部队在农场插秧呢!接到戒严任务后,便和战士们一起,蹲在刚刚卸完煤的敞篷火车里,连夜赶到了北京。10多天里,他和战士们一起和衣睡在待修的火车厢里,吃一样的盒饭,进驻单位为师领导和师机关安排了几间房,但他们都没有去……”
“我们师长在老山前线也是这个作风……”
关于师长在老山前线的情况,我们从他自己写的《轮战归来的思考》中,得到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份一万多字的总结中,有这样一段:“轮战期间,各级干部始终做到‘靠前(站在第一线)、紧贴(紧贴战士)、抓落实、做给部队看,带着部队干’;在干部表率作用上,坚持做到‘五个第一’(上阵地走第一条路、接防站第一班岗、打第一炮、架第一拐线,背第一趟水)和‘七让’(饥让食、渴让水、热让风、寒让衣、病让药、防炮让洞、战评让功),真正成为‘阵地之魂,战士之胆’。在干部带动影响下,部队情绪高昂,斗志旺盛,指挥灵,兵好带。”自然,这里提到的“各级干部”,包括师长在内。
在该师的训练场上,有十个醒目的大字:“平时当模范,战时当拳头”。
平时怎样当模范?陈师长从1983年以来,根据军内外的客观情况,逐步归纳成为五句话,即:思想上一尘不染、政治上旗帜鲜明、经济上两袖清风、作风上堂堂正正、工作上真抓实干。
这五句话是陈师长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师领导的整体形象。师机关同志介绍说,师长的儿子就在本师当兵,华北演习、国庆阅兵、老山作战他都参加了,这几次活动后,都有提干的指标,师长的儿子表现也不错,完全有机会提干,现在却复员了;该师生产经营所得收入不算少,但主要用在教育训练上,师长和其他领导的办公室和宿舍,还是十几年前盖的平房,办公室里连简易沙发也没有,夏天没有电风扇,十几年没有添置新的办公用品,没有装修过办公室和宿舍,外地来人,看到战士住上了新盖的楼房,比师领导的办公室、宿舍还好,赞叹不已。
部队的饮食供应体制,长期沿袭主副食由基层伙食单位到市场自购的方式。近几年来,市场上开假空发票时有发生,食物的内耗外流有所增多;分散采购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日益严重;现金支付数额大,监控能力弱。怎样把部队的“菜篮子工程”治理好?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部队各级领导的一大难题。陈师长一边在基层就餐,一边认真调查,心里终于有了数。他同师的领导和机关研究,决定实行便利部队的新的供应方式。目前,这个师各部队都建成了采购、加工、供应、管理四位一体的生活服务中心,实现主副食供给不出营区。这样,不仅省时、省事,食物外流的漏洞基本堵住了,空假发票不见了,连队伙食较前大大改观了。官兵们发自内心地说:“师长给我们解了大难了。”
“通过同吃,我同基层官兵交了不少朋友”,陈师长高兴地说,“有的经常给我来信,有的给我打电话,向我反映各种情况,汇报工作,提出建议,传递各种信息,甚至两口子有了矛盾,都愿对我说,我对他们反映的情况,有的自己直接回答和处理,有的转给有关方面去处理,件件都得有答复……”
陈师长对战士情长谊深,看得出来,他对未来的路充满信心。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2周年

国门哨兵
刘晓军
樟木口岸是西藏的门户。常年驻守在这里的日喀则军分区某部二班,在反派遣、防外逃和抓走私等斗争中屡建功勋,被誉为信得过的“国门哨兵”。
高度警惕逮“野狼”
去年10月26日下午二班战士杨文权站哨时,见从境外方向走来一人,快到桥头时停住了脚步。既不过关接受检查,又不马上返回,只是一边来回走动,一边四下观望。杨文权立即警觉起来,将情况向排长攀振成作了报告。攀排长根据经验判断:“前面有狐狸踏道。后边肯定有野狼跟随”,便周密安排了一个深夜设伏的计划。
西藏高原10月底,早已进入雪季。执行设伏任务的二班战士杨文权和李再文为了动作方便迅速,都没有穿棉衣,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们依然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前方公路上。凌晨1时30分,透过夜暗,他们看到4个黑影从路边树丛中窜出,跃到公路两侧,猫着腰悄悄向桥头摸来。正当他们准备爬过桥头的时候,突然两声怒吼:“不许动!”“老实接受检查!”这突如其来的喝令,使4个非法越境者乖乖地站在原地不敢动。当非法越境者发现眼前只有两个解放军时,企图强行闯关入境,得到李再文暗号报告的攀排长和二班长李治奉及时赶到桥头,一举将4个非法“不速之客”逮获。
经有关部门审讯,这4个非法入境者都是被派进来企图进行分裂祖国、搞颠覆和破坏活动的。
一丝不苟截走私
二班驻地与樟木海关只一桥之隔。全班战士都把配合海关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做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年三十早上,藏族战士边巴站哨。突然,他发现对面的大山上爬过来两个人。由于坡陡林密,人影时隐时现。他判断,这两个家伙好路不走走险路,一定不是好人!他向班长请示后,立即和另一名叫拉巴的藏族战士带着冲锋枪迎头向对面山上爬去。那两人见山下有人追来,慌忙逃窜,越跑越快。高度的责任心驱使着边巴和拉巴不顾山高坡陡,荆棘丛生,顽强地向上攀登。手划破了不管,衣挂坏了不理,滑下来再爬。经过一番体力和毅力的紧张较量,那两个家伙终于败下阵来,匆忙把东西藏好,然后装做砍柴人,死不交代。边巴和拉巴仔细搜索,从石头缝里找出两个布口袋,里面装有778块银元。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两个走私者只好低下头。跟着边巴和拉巴来到海关接受处理。事后,上级给边巴和拉巴各记三等功一次。
忠于职守挡外逃
有的人因犯罪后企图逃避法律制裁,亦或出于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需要,把叛国出逃的希望,盯在二班守卫的桥上。自去年拉萨发生骚乱事件以来,这里不断出现此类事件,但是没有一个冒险者的阴谋得逞。
一天后半夜,哨兵伍平凭着敏锐的听力,从夜风中隐约听见有响动,便循声过去察看。他用手电筒向有动静的地方一照。见有4人正想翻山越境外逃。伍平大喊一声“什么人”,同时哗啦一声拉响枪机。吓得那4个人连滚带爬滑回深沟。虽然因夜暗没抓住几个企图出逃者,却有效地挡住了一起外逃事件的发生。
还有一次,副班长熊文俊站岗的时候,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个人,借着晨雾和树林的掩护,时蹲时站,时走时停,企图翻山越境。熊文俊严令他立即下来接受检查,否则就开枪。那个家伙见已无法逃脱,便来到熊副班长面前。嘻皮笑脸地从腰里掏出50元钱,用半藏半汉的话说:“金珠玛米个个都是菩萨心肠,你就行行好,放我过去吧。与人方便与己也方便嘛!”熊文俊严词拒绝,当即将这个人押送到樟木边防检查站。经查问得知,此人正是公安机关正在通缉的一名逃犯。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还是当年子弟兵
——某大功团进京戒严纪事
范印华 刘鑫 陈万军
说来真巧,50年前这个团诞生在北京海淀区,这次他们又奉命进驻海淀区执行戒严任务。
八一前夕,第一任团长纪亭谢、第一任政治部主任王建忠、第一任特功五连指导员史进前回老部队看望指战员时,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这个团诞生的过程: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寇攻占北京。面对民族危亡,纪亭谢、史进前等人联络了30多名热血青年,靠几支老套筒打开北京第二监狱,营救了焦若愚等60多名人士,缴获了30多条枪,成立了救国抗日军,制作了军旗,颁布了纪律,建立了军政委员会,后来和部分红军连队正式建团。
几十年来,这个团为夺取政权转战南北,在解放战争中荣获大功团称号,涌现出了“拥政爱民模范连”、“尊干爱兵爱民模范吕顺保”等全军闻名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现任团长曹栓泽、政委王永存如实地向老首长汇报了全团指战员执行戒严任务以来,为捍卫共和国和人民利益,在古城受围攻3天、冒死抢救弹药车以及“三热爱”等事迹。纪亭谢高兴地说:“好,有我们大功团当年那股劲儿。看到你们在复杂的政治风浪中经受住了考验,我们放心了。”史进前挥笔疾书:“钢铁长城子弟兵,英雄业绩光荣史”。
大功团进驻海淀区以后,明确指出:“50年前海淀人民养育了我们部队,掩护了我们部队。今天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报海淀人民,让海淀人民放心。”他们不但以威武之师的形象昼夜执勤,还以文明之师的形象服务于民。有一条7个少数民族居住的街道,因下水道失修,下雨积水,居民生活极其不便。大功团的100多名官兵钻进下水道,用脸盆端上来28立方米污泥、砖瓦、杂物,将1500多米的下水道疏通,并把垃圾全部运走。大功团驻地有一个油条铺,供应居民早点。王政委发现一些连队也到这里购买油条,影响居民生活,便作出一项“特殊规定”:不准和居民抢购油条。连队到这里购买油条要预订,并要派出两名会炸油条的战士义务服务。为了保证居民的蔬菜供应,大功团每天派车到市郊购买,并且主动为菜店拉菜;为了保证居民正常休息,全团人员早晨出操、正课时间和晚上10点以后不唱歌;为了保证机关和厂矿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他们不到办公室、车间聊天、打电话。为了同居民加深理解,增进感情,他们成立了7个宣传小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王政委还带着机关干部走访了10个居委会、16个工厂企业、7个党政机关和3家商店,向群众介绍大功团的战斗历程,交流学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大功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居民们极为感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拄着拐棍到部队说:“当年纪亭谢他们打二监狱,就是在我的炕头开的会。你们到海淀以后,我还多了个心眼,看你们像不像那支老部队的样子。现在,我看清了,还是老红军、老八路的作风,这我就放心了。”有的居民见战士们看不上电视,主动送来7台电视机;有的人看到部队没有报纸,就坚持每天送两份;有的人见战士上厕所要跑很远的路,就主动在附近垒了简易厕所;有的人见战士顶烈日、冒酷暑执勤,就送来15顶太阳伞。有的人还帮助改装水龙头,安排官兵每周洗一次澡。一个月来,海淀区有26个单位和300多名个人到部队办实事、送温暖;全区还送来了47封慰问信和6面锦旗。有一面锦旗上写着:“还是当年子弟兵,还是当年鱼水情”。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夏妈妈的“儿子”
——记“全国拥军优属模范”蒲友全
谢纲富 王太平
他,共产党员、伤残军人蒲友全,十年如一日地赡养一位双目失明的烈士老妈妈。人们赞扬他,政府表彰他,总政治部和民政部授予他“全国拥军优属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部队,蒲友全是位雷锋式的好战士,多次受到部队的表扬和奖励,并且当了班长,入了党。一九七六年一月,蒲友全不幸因公受伤;两年后,带着一张伤残军人证书,退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渠县汉碑乡丁字村。
丁字村有位夏妈妈,叫夏学芬。夏妈妈的儿子在朝鲜战场为国捐躯。一九六一年,丈夫又因病去世。从此,她孤身一人……
一天下午,蒲友全见夏妈妈用罐子艰难地提水,忙上前把老人搀回了家,并给她挑了满满一缸水。夜里,蒲友全睡不着了:夏妈妈那消瘦、苍老、艰难行走的身影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多好的一位妈妈呀!儿子要不牺牲,怎会落得这般情景?夏妈妈已经七十四岁高龄,无人照顾怎么行呢?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又怎能袖手旁观呢?从第二天起,蒲友全就承担起了照顾夏妈妈的义务。他为老人担水拿柴,为老人称盐打油,为老人请医看病……人们都说:“蒲友全就像夏妈妈的亲儿子。”
一九七八年年底,蒲友全结婚了。他的妻子杨业芳也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平时,她和丈夫一起为夏妈妈洗刷缝补,做这做那;逢年过节、亲朋欢聚时,还把夏妈妈请到家里,同享欢乐。人们又说:“杨业芳真像夏妈妈的亲闺女。”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夏妈妈在家生火取暖,不慎失火,霎时浓烟滚滚,烈火熊熊。蒲友全闻讯赶到,只身冲进火海把昏迷过去的夏妈妈背了出来。他的衣服、头发眉毛烧焦了,脸上、手上、脚上烧起泡了。
大火几乎烧光了夏妈妈的全部财产。蒲友全就把老人接到家里养老。夏妈妈到他家不久双目完全失明了。蒲友全和妻子生怕怠慢了老人,每天早出晚归都要到老人跟前亲切地叫一声
“妈”;孩子也一口一声“婆婆”。夏天,孩子们为婆婆打扇驱赶蚊子。天冷了,杨业芳总是先用烘笼把老人的被子烤得热乎乎的;三九严寒,干脆跟老人一起睡,给老人煨脚。大妈年纪大,牙齿不中用,蒲友全和爱人杨业芳就把饭煮得熟熟的,把肉炖得烂烂的。
夏妈妈年高体弱,经常患病,为了让老人健康长寿,蒲友全还学会了按摩疗法和打针技术,为夏妈妈进行一般的治疗。有时老人病情严重,花再多的钱医,他也在所不惜。一九八七年冬天,夏妈妈患了重感冒,卧床不起。蒲友全就把老人背到乡卫生院治疗。在医院里,杨业芳日夜守候在病床前,为老人接尿倒屎、煮饭喂药。夏妈妈住院八天,花去医药费三百多元,蒲友全没有伸手向政府申请一分钱的补助。为了使老人早日康复,蒲友全和妻子杨业芳尽量为老人增加营养。有一次,蒲友全听说街上有团鱼卖,便专程赶去为夏妈妈买了二斤一两团鱼补身子。隔壁邻舍的老人们见了,羡慕地说:“夏学芬真有福气。”夏妈妈说:“要说我有福,也是全托友全和业芳的福;要不是他俩,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入土了!”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解放军某部驻地是个全国支前模范县。不久前这个部队奉命进京执行戒严任务。驻地六个乡的670多名妇女组织起来,于7月8日用一天时间,为部队农场250亩农田锄草。密切了军民关系,受到军民称赞。
李铁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