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透过丰收看“升温”
——江汉平原商品粮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 詹仲德 赵华胄
农业“升温”,是今年治理整顿中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在基层落实得怎样呢?记者最近走访了重点商品粮区湖北省江汉平原,深感今年夏粮丰收令人高兴,但问题依然不少,“升温”成绩不能估计过高。为夺取今年秋季丰收,工作仍须加劲。
一位乡干部说得好:丰收的取得,有工作因素,也有气候因素,不能把“丰收”和“升温”等同起来。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江汉平原的农业同全国一样,呈现出可喜转机:各级干部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加强了;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建设规模为近几年所少见;一些行之有效的科技增产措施推广步伐加快;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田间管理质量提高,等等。但是,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这次会议制定的几项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在这里落实得还不够理想。
作为“升温”的一个综合指标农业资金投入,今年没有明显增加。记者所到之处,几乎都听到“缺钱买生产资料”的呼吁。钟祥县供销社同志说,这里出现了多年没有见过的怪现象:化肥、农药一面叫缺,一面又卖不出去。这个县3月末的农资库存总值比去年同期增加800万元。他们分析,农民缺少资金投入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秋天收购农副产品打的白条还有相当数量未能兑现;二是实际发放农民手上的预购定金和农业贷款比往年减少;三是因粮食市场关闭,农民家中还有一批余粮没有卖出变为现金。据江汉平原12个县市不完全统计,去年累计给农民打白条7.5亿元。到今年3月底才兑现5亿多元。粮棉预购定金和农业贷款按计划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这笔钱有的被挪用,有的被五花八门的名目所扣留,有的因银行负债拿不出来。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地区,今年春季应向农民发放预购定金1.45亿元,到4月上旬才发放1000万元。据省农业部门反映,年初提出全省从7个方面建立总金额达1.4亿元的农业发展基金,迄今大部分没有落实。
对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实行专营以后,流通中的混乱现象大为改观,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湖北省共有66家小氮肥厂,今年1—2月因缺电缺煤有29家停产,37家半停产。3月份虽开始恢复生产,仍然开工不足。这样上半年向农村提供的化肥要比原计划减少30多万吨,不得不加大各县、市供应量的缺口。据天门市测算,即使加上到外地采购,今年化肥也要比往年减少10%左右。农药问题更大,不但数量不足,伪劣货多,而且品种不全,像敌敌畏、杀虫味等常用品种在不少地方基本上断档脱销。荆门市农委同志发愁说,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按一般病虫害发生率计算,至少需要农药1200吨,年初就派人四处采购,到现在才买到一半。
国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提高合同定购粮食价格,增加挂钩化肥数量,这本是今年过得硬的两项“升温”措施,农村干部和农民都曾为此高兴了一阵,但是现在却因为生产资料涨价而有些失望。
在粮食提价18%的同时,化肥、农药、水费、电费等以更大的幅度上涨。湖北省人大代表、钟祥县汪李村支部书记高联贞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这个村因粮食提价可增收20万元,因农用生产资料涨价要多支25万元,粮食提价带来的好处被抵销不算,还要倒贴5万元。每50公斤定购粮挂钩化肥由7.5公斤增加到15公斤也有水份。主要是增加的那部分,只有国家给的2.5公斤是平价的,其余地方给的是议价和半议价,挂和不挂差别不大。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年提供20亿公斤商品粮的江汉平原,许多同志竟不把产粮看成是自己的特殊优势,反而认为是一个背在身上的沉重包袱。确切地说,他们对增产粮食只有政治动力,缺少内在的利益刺激。
近几年,虽然国家增加了对商品粮基地的投资,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某些政策,还没来得及或者因条件限制不能马上进行调整。如收购粮食所用资金的利息由产区支付,随行就市收购的议价粮,市价超过国家规定的部分由产区补贴,保管、调拨粮食费用很大部分由产区负担等等,结果造成“鞭打快牛”的局面,哪个地方产粮多、贡献大,哪个地方财政负担加重。年交售商品粮3亿多公斤、被评为全国售粮先进县的钟祥县,1982年至1988年,粮食累计亏损2104万元,今年由于银行提高购粮资金利息,购销差价补贴增多等因素,亏损额将进一步增加到3000多万元,相当于这个县的全部财政收入。这意味着即使全县一项建设不搞,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关门,也填不满这个窟窿。
以上所说,从资金投入到照顾商品粮产区利益,哪一样不是农业升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升温”任务还很艰巨,已经做的仅仅是一个开端,绝不能因夏粮丰收而稍有懈怠。否则,不利于夺取全年丰收,更谈不上登“新的台阶”。这里的很多同志表示,在升温工作中,有些属于国家的大环境,有些属于地方的“小气候”。作为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应当不等待、不观望,积极主动,在创造小气候上下功夫,为改善大环境做贡献,应当说这种正确对待“大”和“小”的指导思想和精神状态很值得提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哈啰,长城
本报记者 刘霄
相信每一位不远万里来到北京的外国游客,当他登临八达岭长城,迎八面来风,看脚下巨龙随幽谷大壑盘旋矫腾、蜿蜒远去的壮丽景象,会从心底里致一声衷心的问候:“哈啰,长城!”
希尼·柏门特先生担任总经理的京澳长城纪念品有限公司,第一次把这声问候,用中英文两种异形字体,书写在他们八达岭门市部的茶色橱窗上。
7月18日上午11时,这家由北京西拨子乡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北京运通广告社、八达岭林场与澳大利亚袋熊猫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企业,在鞭炮声中举行了剪彩仪式。
这是古老长城脚下出现的第一个合资企业,也是自4月底以来北京首家开业的合资企业。其注册资本为30万美元,合资期限15年。公司的宗旨是:坚持设计、生产、批发、零售、出口“一条龙”,为游长城的中外游客提供永久性的纪念品,为国内外旅游纪念品市场不断提供有新鲜感的产品。
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人类奇迹之一。去年前来八达岭的旅游者多达500余万,其中每7个人中就有1名海外游客。人们为长城的伟大而欢欣,同时又为长城的单调而感慨:八达岭特区竟然买不到一件称心如意的纪念品!
有人作过统计,去年来八达岭的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不足10元,国外游客人均消费不到50元。扣除餐饮开支,真正用于购物的钱微乎其微,绝大多数人都是空手而归。
这不仅仅是长城的遗憾。长城,是北京乃至中国旅游纪念品市场不发达的缩影。
两年前,希尼第一次访华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市场深具潜力。如今,他们的公司以“长城石”为开端,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长城石采自八达岭的群山中,为便于携带,专门选择一指多高、千姿百态的山石,将底部磨平,置于精致的乌木座上。澳大利亚进口的电脑激光刻字设备,目前输入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的软件,将来准备发展到德、意、法、西班牙、阿拉伯共8种文字。按游客的国别,将登城日期和姓名铭刻在亮金色的铜片上,用不干胶粘在木座一侧,然后装入典雅的中国式黑缎子锦盒中,内附一份鉴证书,证明此石货真价实,不容置疑。游客买去,可作为自己登长城的见证出示亲友,另一方面,睹物思情,又永远地保留了一份对中国的美好回忆。售价25元,中外咸宜,特受欢迎。
公司认为,旅游纪念品必须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特色。“鲜明的特色设计就是经济效益”。他们在香港拥有一支国际水平的设计力量,收集世界旅游市场的最新信息,运用国内高超的手工工艺加工,为八达岭门市部提供各种以长城为主题的新潮纪念品,如瓷杯、钥匙扣、名信片、小饰物、汽球、头巾以及印有八达岭旅游图的多用伞等,同时还为国内客户提供特别纪念品的免费设计服务。
希尼先生认为,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跟中国合作不能短视。虽然目前北京旅游业暂时受挫,只要中国对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变,他就有信心把公司办下去。他希望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希尼先生和他的投资伙伴泰勒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深具信心。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北京动乱期间,直到使馆动员,希尼才于6月6日撤到香港。一俟北京办公条件具备,又于6月23日毅然返京。这在香港引起不小的震动。各大报都报道第一个回北京的勇敢的澳大利亚人。在18日的开业典礼上,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的希尼夫人和女儿,穿着公司设计的“哈啰,长城”字样的恤衫,神情愉快地伴随在希尼身边。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着希望!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中国黄瓜大师在苏联
陈林
黄瓜,一般在温暖环境下才能生长。而最近在苏联高寒地区维亚捷姆斯基区,从播种到商品瓜上市,只用了49天,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我国黑龙江抚远县一位老共产党员——姜开昌。
今年初,抚远县和苏联维亚捷姆斯基区签定了第一个中苏农业技术合作项目。这个项目需要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蔬菜栽培农艺师。领导正在为物色这一人物发愁。1987年退居二线的老共产党员姜开昌自告奋勇报了名。
1989年2月27日,姜开昌离别了故乡和多病的老伴,来到了异国他乡。当地十年九旱,五六月里气温还常降至零度以下。在这里搞蔬菜栽培,比国内有更多的困难,曾经获得省市级蔬菜栽培科研成果多项奖励的姜开昌,仔细考察分析了当地的气候、土质和水源,拟定了短苗龄育植(即播种22天就移植)、控温不控水(因苏土壤干旱)、严格调整温度等措施,确保了黄瓜的正常生长。在3个月里,姜开昌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体重掉了8.5公斤!
1989年5月9日,在苏联举国上下庆祝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节日里,苏联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维亚捷姆斯基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5月吃到了上市的鲜嫩黄瓜。苏联《太平洋星球日报》第一家发布了这条新闻。苏联《劳动报》、《远东日报》、《莫斯科日报》的记者接踵而至,要不是亲眼看到、亲口吃到,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设身处地为旅游者着想
瓯亮
办好旅游业,不在于追求居住条件的高级、豪华,关键在于真诚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因此,要设身处地为旅游者着想,急他们之所急,供他们之所需。通过五洲四海旅游者的宣传,建立旅游事业良好的信誉。
这几年的实践表明,旅游者特别是外国游客到中国来,“一生好入名山游”,主要是想看看各地的旅游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富有民俗情趣的当代人生活风貌,而不是完全出于享受目的。对于很多异国他乡的游客来说,外出旅游一般是为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消除往昔的神秘感,获取新知新趣。如果仅仅追求享受,他们完全可以在家不挪窝,何苦千里迢迢、万里迢迢而来呢?
当然,不以讲求享受为主,却也不是要给人以“找罪受”的印象。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无非需要满足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交通通信方便,二是有一间安静、卫生条件好的住处,三是有礼貌的周到的服务。这些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做到了,就能较顺利地达到旅游的目的。否则,即使宾馆再高级,再豪华,其他的服务跟不上,旅游者也是很难满意的,甚至高兴而来,扫兴而去,那就太煞风景了。
多在优质服务上做文章,以此吸引外国游客,是发展旅游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发展旅游业的“金饭碗”。然而,在世界旅游业竞争中,有“金饭碗”也好,有“银饭碗”也好,归根到底要靠优质服务取胜。各地的旅游部门,都不应舍本逐末,盲目攀比、追求高级豪华宾馆,而应切实为旅游者着想,如提供良好的交通、通信服务,改善旅游点的环境卫生,开拓旅游纪念品,等等。游客来了,宾至如归,旅游完了,满意而去。这样我们的旅游业才会扩大影响,兴旺发达起来!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潜力,蕴藏在科技进步中
——临猗县大灾之年小麦稳产高产的启示
黄江
今年山西省临猗县的虫灾、旱灾真说得上是人所罕见。小麦返青拔节后,持续两个多月没下雨;红蜘蛛、吸浆虫、全蚀病等又大面积发生。出人意料,临猗县这个山西省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却喜获丰收。据碾打估产,全县91万亩小麦总产达到2.5亿公斤左右,比去年增产近两成。
为什么临猗县大灾之年不减产反而增产呢?摸准“老天爷”脾气提起“老天爷”,人们常叹它不听话,十年九旱影响小麦难以丰产。
人类还不能直接呼风唤雨,临猗县的领导在小麦生产上并不听天由命。从去年开始,他们对气象因子同小麦的产量关系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发现小麦生长期内只要能保住9月和农历3月这两场关键雨,就基本丰收在望。
去年在小麦播种时,9月因雨量偏少,给回茬小麦下种带来困难。面对此情,县上没有急于要求农民干旱下种,而是反复强调必须保证墒情,渗地进行下种。全县抓住时机灌溉土地30万亩,保证回茬小麦都种进了泥窝窝。今年3月,小麦返青拔节又遇上了卡脖大旱,县上先后组织10多万人次下黄河挖渠引水,对小麦丰产起了关键作用。保养“土地爷”身体这里“土地爷”指的是麦田。麦收之后,临猗县引导农民像管护机器一样,抓住空闲时机,积极对土地进行保养。
俗话说,头伏一碗油,二伏半碗油,三伏没有油,伏前油加油。意思是土地深翻越早越好。从这样的耕作经验出发,去年夏收刚刚结束,临猗县就组织370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突击一个多月,在7月20日前把麦田全部耕完,其中深度在7寸以上的达到45万亩,伏耕时间和质量都好于往年,使麦田及早地疏松筋骨、休养生息。掌握“大肚汉”胃口俗话说,小麦是个大肚汉,能吃能喝又能干。这就是说,只要能让麦田吃饱喝足,又注意掌握它的胃口,达到科学供给最佳营养成份,增产的潜力无穷。
麦草秸秆还田能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去年县里动员千家万户大面积进行推广。以往施用化肥,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凭经验,存在着很大盲目性。去年全县普遍推行了优化配方,共测土供肥50万亩。对土地分块化验,看有啥、缺啥,然后再根据产量分别计算出所需营养量。由于实行了抓药开方,对症施肥,改变了长期以来重氮轻磷的倾向,基本上符合了小麦生长需求。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客商云集 货物轮转
本报记者 万贵生
在全国400多个贸易中心里,江苏苏州物资贸易中心是佼佼者。从1985年7月创办到1988年底,成交总额达107亿元。通过4年的实践,他们为建立有秩序的生产资料市场提供了新鲜经验。
坚持服务为主
社会效益第一
苏州物资贸易中心的商务大楼——胥城大厦,拥有我国第一流的现代化服务设施。这座大厦占地55亩,建筑面积39000平方米,交易大厅、高中级客房、仓库、国内外直拨电话、电传、传真等一应俱全。邮电、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都在这里开设了代办所和营业处,为客商提供多功能的配套服务。
良好的服务设施固然是做好生意的重要条件,但关键还要靠货源充足。总经理顾衡如很清楚这一点,决心以“服务为主,社会效益第一”为明确宗旨。物贸中心作出规定:凡进驻“中心”单位的经营者只收合理的租场费,贸易管理费分文不取。
高人一筹的决策,优厚方便的条件,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大批的经营者。很快,苏州市属12个专业公司和6县、市的物资局先后在物贸中心设立了经营部。金属公司计划外钢材、木材公司计划外木材、燃料公司的煤炭等都在物贸中心销售。由于有专业公司唱主角,不但带进大量的物资资源,而且引来大批客商,那些过去满天飞的8万企业购销大军纷纷涌来。专业公司的雄厚实力与物贸中心的服务功能一经结合,立刻显示出整体优势。金属、木材、燃料、机电、化轻、建材公司1988年的销售额都直线上升。1988年全市物资系统销售额达56亿多元,占全国城市第二位。各专业公司在这个物贸中心投放的物资达14.3亿元,占全市物资系统销售额的60%。
苏州物贸中心还着力开拓国际市场。1988年6月,在物贸中心举办的苏州市首届对外贸易洽谈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6位外商济济一堂,5天时间成交1.1亿多美元。苏州物贸中心也随之声名大振。
发展联合开发 增强调控实力
事实证明,要想办成一个有一定调控能力的生产资料市场,单靠物贸中心自身的力量谈何容易!特别是在当前资金和国家计划外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尤为困难。深谋远虑的总经理顾衡如早就看准了一步棋:走横向联合之路,增强开发资源的实力。于是,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开发大门打开了。联合的领域,从流通到生产、技术、金融、运输、外贸等各行各业;联合的范围,从苏州地区到全国各地;联合的方式,从一般的联购联销发展到合资经营、共同开发。这个物贸中心已组建了5个紧密型的经济联合体,共有37个颇有声望的大中型企业参加。物贸中心还分别与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等实力雄厚的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双边联营。为缓和市场的物资紧张状况发挥积极作用。到目前为止,苏州物贸中心已同全国5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单项或多项联营关系。去年新辟40多个联营开发项目,建立了一批资源基地,扩大了购销渠道。
加强市场管理 建立交易秩序
物资贸易中心既不同于国家行政公司,又区别于那些分散零星的生资交易市场。因此,建立稳定的市场秩序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苏州物贸中心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出一套管理办法,开始尝到了甜头。他们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物资、工商、税收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管理办公室,对市场物价和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设立了生产资料价格中心,对部分重要物资实行价格申报制度。坚持集中公开交易的原则,卖方全部进场,公开挂牌亮价,开展平等条件下的竞争,有效地抑制了层层加价、非法牟利的违法乱纪行为。
工商局在物贸中心设立了工商咨询服务所,对进驻经营单位严格审核登记,核准经营范围,监督交易行为,并制定了《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和汽车、旧机动车、钢材等交易市场的规定,取得较好的效果。1987年工商部门在物贸中心共发现58辆轿车的准运证是伪造的,分别及时作了处理,并召开汽车经销单位负责人会议,介绍了真假准运证的鉴别法,引起重视。在1988年12月召开的一次订货会上,他们抽查了100个场内交易点,查处劣质产品3起,确认无效合同70多份,金额达3000多万元。
充分发挥物贸中心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对计划外物资的销售指导,实行重点投放,是苏州物贸中心建立稳定的市场秩序后出现的新气象。苏州物贸中心为苏州地区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被评为全国物资系统文明企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村支书违法占地建私房被拆除
山西省陵川县城关镇北四渠村党支部书记杨昌林,不执行土地法规,擅自扩大私房建筑面积,超占地0.669亩。县土地局依法查处,责令杨昌林限期拆除超建的面积,并罚款3000余元。图为6月28日拆除时的场面。
刘帅元 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穷摆阔气
尽管身旁电话筒伸手可得,图中的他还是更省事地揿开了对讲机。这是今年6月摄于湖南益阳市化肥厂的一个镜头。
这个厂有几百名职工,装有方便的厂内电话,今年仍不惜花钱买回上千元一台的对讲机18台,让正、副厂长和多数中层干部都享受使用对讲机的“待遇”。咫尺之内采用如此时髦现代化通讯工具,显然有悖于艰苦奋斗的精神。
蔡国胜 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这老头逞强,就不说让咱帮下忙! 高枫
(原载《讽刺与幽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