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绿色的交响诗
——首届全军战士歌手比赛侧记
孙军
一部绿色的交响诗篇,
一幅立体的军营画卷。
在首届全军战士歌手比赛活动中,来自祖国天南地北的全军青年歌手,用理想、青春、歌声和不平凡的经历构成了动人的交响、组画,展示了当代军人的耀人风采。
军营里不能没有美妙的歌声,就像大地上不能没有七色的阳光。无论在北方的营地,还是南疆的堑壕,或是荒凉的戈壁滩,或是苍翠的椰树林,歌声抒发了战士胸怀,驱走了训练的疲劳,陶冶了情操,激励了斗志,歌声已经成为战士的好朋友。像南京军区的俞宏高,就是千千万万个爱唱歌的战士中的一员。这位身高1.84米、脸膛黝黑的司务长,曾经修筑过闻名全国的福马公路,是鼓山隧道施工团的风钻手,在施工中开创过掘进高纪录。平时一到休息,他便用舒展浑厚的男低音,为战友们唱上一曲。当他从报上看到比赛的消息时,便给军区政治部主任写了封毛遂自荐信,经初赛选拔后来到北京,在决赛中以得天独厚的声音条件获得了美声组二等奖。
开展歌咏活动是军营的传统。60年代,总政治部就提出了基层要做到“处处有歌声”的要求。时至今日,全军的团队基本都已建立了一套开展歌咏活动的方法和制度,而且收录机、音响组合等新器材已进入军营中。近年,总政治部又多次向部队基层推荐奋发昂扬的队列歌曲,要求组织学唱。许多团队还自己创作词曲,有了自己的团歌。在这雄厚的群众艺术基础上,经总政治部杨白冰主任的大力倡导,战士歌手演唱和比赛活动更为蓬勃普及。这届比赛就是杨主任根据战士们的愿望提议举办的。去年以来,全军各大单位举办了如“东线荧屏”、“五月火炬”、“南岳杯”等歌手选拔活动,北京军区还特意组织了一次战士歌手大赛。这次参赛的歌手中有不少就是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来自基层的这数百名优秀歌手,像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的小草,挂着晶莹的露珠和泥土的芳香,以质朴无华的形象在台上闪烁着当代军人的英姿。战士们是沸腾生活的保卫者,也是创造者,他们自编自演,用歌声唱出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主旋律,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歌曲《我一定会回来》出自法卡山演出队队长之手,表达了南疆卫士的信念,曾一度成为阵地上的流行歌曲。这次他在比赛中的演唱,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还有像《小岛战士心里话》、《小伙儿和导弹》、《美丽的山西我的家》、《这样的土地怎能叫人不爱恋》等,都流溢着浓郁的军营生活气息。参赛的歌手在艺术上经过了老师的指点和精心的钻研,有较好的素质和水平。许多人在各类比赛中还名列前茅。这次美声唱法一等奖获得者、兰州军区代表队的原发展,是后勤部的少校干事,评委们认为他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对歌曲的理解准确而又富有表现力。李双江认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民族唱法一等奖获得者、空军代表队的赵丽,在某通信团任文化干事,她演唱的《五州人民齐欢笑》难度很高,但她控制自如,表现恰当,很得评委赞叹。作曲家王酩深有感触地说:听她的歌时我被真情所打动,以至于忘了她运用的发声方法了。获得通俗唱法一等奖的是总政代表队的秋江,她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二胡演奏员,大约是艺术上的触类旁通,使她的“客串”获得了成功。评委李光羲认为她表达情感准确而又处理细腻。这些军营声乐新人的成长,令担任评委的军内外著名音乐家兴奋不已。黎信昌教授说,部队业余声乐水平如此之高出乎意料,一个普通的士兵能唱名曲《老人河》,的的确确说明部队有人才。金铁林教授说,这是一支很有实力又很有潜力的队伍,这些新秀只要加以认真地训练和培养,是会出现歌唱家的。的确,军队青年歌唱家王秀芬、阎维文、董文华等都是从战士歌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军营就是一片生长歌唱家的沃土。
参赛的歌手们都是活跃在基层的文艺骨干,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串为兵服务的动人事迹。当他们在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歌唱时,总使人眼前叠印出他们跋山涉水为战友送欢愉的情景。获得民族唱法二等奖的少尉军官张世红,出身在山西民歌之乡河顺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她入伍两个月便随队到了云南前线。除夕之夜,她在手电筒集束光照明下为战士们演唱,被称为“战地百灵鸟”。吉玲洁是来自大西北的民族唱法歌手,刚满18岁。她所在的部队驻守在贺兰山里,是个只长骆驼草的不毛之地,生活十分艰苦。然而她和战友们时常迎风高歌,以激励志气,锤炼骨气,有时冷得将唱法都唱串了,声音走了调,但他们的热情不减。还有的歌手驻在西藏高原,有的住在大山深处,有的在青藏线上,有的在海滨,不论在哪里,他们都用自己所有的艺术专长,想方设法为兵服务,用歌声鼓舞战友。正是这些歌手和许许多多文艺骨干的努力,歌咏活动才这样受到战士的欢迎和喜爱,军营才如此生机盎然。(附图片)
在首届全军战士歌手比赛中,涌现了一批声乐人才,他们感情质朴真切,技巧熟练,表演活泼生动。图为美声唱法组第一名原发展(右),他是兰州军区的少校干事;通俗唱法组第一名秋江(中),她是总政治部代表队的选手;民族唱法组第一名赵丽(左),她是空军的文化干事。你看,他们在台上领奖的神情多兴奋!
徐建中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部队业余文学人才的一个摇篮
吴金明
驻守在祖国北疆黑龙江省的某集团军,多年来,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我军群众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文学新人,繁荣业余创作,成为沈阳军区文化工作的先进单位。
这个集团军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部队,她的前身是新四军第三纵队。当年的司令员为了活跃部队文化工作,组织办起了《战地报》。几十年来,尽管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各级党委和领导始终不渝地把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工作,看作是加强部队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年来,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进一步繁荣业余创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进行短期培训,不定期地举办业余创作骨干辅导班,请军内外的作家和文学编辑讲课,修改作品。对于有一定写作能力和发展前途的骨干,送到院校或报纸杂志社进行培养,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骨干队伍。现在,这个集团军内有相当一部分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业余创作骨干分子。领导带头,身体力行,是推动和促进部队业余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任集团军的主要领导有的亲自参与主编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的《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有的和业余作者一起研究修改作品,探讨文艺创作问题。各级党委和领导也注意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据统计,目前已出版发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集20余种,《在这片热土上》出版后受到好评;2000多名干部战士转业退伍后,被地方新闻和文艺单位录用为编辑、记者和文化干部。著名作家、电影《柳堡的故事》编剧胡石言原先就是这个集团军的。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张洪舜的短篇小说《党委决议》,被一所中学选入教材;司令部侦察处长黄德元,近几年连续发表了两部电影文学剧本,其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现正在拍摄中。后勤部战勤处长杜守林,3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文艺》、《昆仑》上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和一篇报告文学。其中报告文学《瘦虎雄风》在今年第二期《昆仑》上发表后,得到首都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写我军生产建设的一篇有特色的作品”,“是对部队进行艰苦奋斗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最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联合在哈尔滨召开了作品讨论会。


第8版(副刊)
专栏:

戏戏出新招
——记河北大厂县评剧团团长赵德平
韩冬 张玉华
今年5月,在群星荟萃的“全国振兴评剧交流演出”的盛会上,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团长、农民剧作家赵德平荣获了“优秀编剧奖”。
5年来,赵德平一年一出戏,戏戏出新招,戏戏有观众,戏戏上影视。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似地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素材求实,构思求新,意境求明,笔触求细,想象求奇……终于,赵德平在中国的剧坛上开拓出了一片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绿油油的土地。
这片土地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没有大工业的污染,没有五光十色眩目的色彩,没有高深莫测玄秘的哲理,没有袍带笏板传统戏的风范。有的只是一丝清风,两行绿柳,瓜田李下夫妻情,荒郊陌野少女泪……
然而,在他的艺术天地里却生活着一群真正的庄稼汉。那些普普通通的人物,不是完人,也不是强者,他们的身上有旧时代旧观念的烙印;但他们企盼着变革,渴求着新生,强烈地不安于现状。这些人物,原本是赵德平的朋友、邻居或乡亲,但他们被剧作家那支幽默、调侃的笔画出了灵气,画出了神韵,终于走上了舞台,和观众们推心置腹,促膝谈心。他们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赵德平、评剧、乡亲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5年多了,大厂评剧团连续上演了赵德平的五出现代戏,演出场次超千场,观众人次过百万,经济纯收入50多万元。
从一个土生土长,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到今天的一级编剧、中国剧协理事、河北省剧协副主席,赵德平走过了一段艰苦奋斗的道路。他16、17岁时,父母相继去逝,不得不含泪辍学握起了锄把子。然而,坎坷的命运并没有使他放弃对艺术的顽强追求,他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村业余文艺创作事业中。终于,家乡红红火火的文化生活引起了县文化馆的注意,赵德平以临时工名义借调到县文化馆创作组。1982年,赵德平出任县评剧团团长,他上台三把火,组织整顿、改革经营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把剧团办得虎虎有生气,也使得自己的创作有了宝贵的实验基地。
大厂出了个赵德平,他不仅自己写戏,自身也有戏,他的事业,有如那正在驶向茫茫绿野的评剧团的“大篷车”一般,载着希望,载着光明,因为它紧贴在乡亲们的心窝里。(附图片)
苗地画


第8版(副刊)
专栏:

致军旗
顾联第
你的纤丝上
滚过雷声
因而
你肩负起
报春的
使命
你的纤丝上
荡过春风
因而
你吹烈了
照耀祖国的
火种!
你的纤丝上
沐浴过
温馨的雨
因而
你滋润着
战士们的
忠诚


第8版(副刊)
专栏:出版消息

《陶勇将军传》
崔向华、陈大鹏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陶勇将军传》,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全书三十万字。
陶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战将。本书从陶勇的身世写起,至“文化革命”中他被害终卷。写他从一个放牛娃、小长工成长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战将的奥秘,行文中突出了他在各时期战斗战役中的种种思考和对祖国的忧患意识。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刻画了他在敌碉堡下义劝顽军,海匪窝里斗智斗勇,淮海战场上活捉敌将,渡江战役中指挥炮击外国军舰,建国后潜心建设海军等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生动再现陶勇英勇无畏,才智过人的战将风采。情节跌宕起伏,读来感人至深。李先念、张爱萍同志为本书题了辞。(翔翔)


第8版(副刊)
专栏:出版消息

《长城内外》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二周年之际,中国青年出版社将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长城内外》,(作者张帆)。作品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华北东北两支野战军配合辽沈战役的战斗,和平解放北平和绥远,同时也反映了我军歼灭阎锡山、解放山西的广阔斗争场面,表现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高级指挥员同蒋介石、李宗仁、傅作义等进行斗智斗谋、决战于长城内外的生动情景。
(胡德勤)


第8版(副刊)
专栏:出版消息

两部军事文学论著
《红、黄、绿——朱向前新军旅文学批评》和《风格与魅力——陆文虎文学评论选》,最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是两位作者近年来关于军事文学评论的选集,他们对活跃在文坛上的当代军人作家和军事文学的创作状况、发展前景以及在当代文学格局中的地位等进行了研究。
(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