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公共汽车在呼唤
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今天,“公共汽车”这块小小的空间满贮着亟待解决的社会治安问题。据豫北某市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8年仅发生在市区公共汽车内的盗窃、抢劫案就达百余起,司乘人员被辱骂殴打90余人次。
案件发生在公共汽车上,一些乘客便埋怨起司乘人员来:司机、售票员只管挣钱,我们掏钱乘车却无安全保障。他们对车上的歹徒熟视无睹,实在是失职。
司乘人员更是牢骚满腹:车里几十口大活人谁都不敢上前,我们每天跑车得路过这里,惹得起谁呢?况且我们的人身安全又由谁来管?
这方面的例子他们可以随口举出:有30多年工龄的老司机段师傅,为人忠厚老实,工作踏实勤恳,历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一次因制止上车歹徒的不法行为,被打成脑震荡,肋骨被踢断好几根。歹徒只赔偿千余元医疗费便结了案。
由此,公交职工感叹我们的法制不健全。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能说不是歹徒横行无忌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就此去一味责怪公安机关,似乎也失于公允。近年来,任务重,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汽车流动性强,战线长,治安工作非常难做。多数情况是,发生案件之后,不要说群众主动将罪犯扭送公安部门了,就是公安部门费尽艰辛将罪犯抓获后,取证时许多人往往不愿作证,生怕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无疑给处理工作造成困难。在公共汽车上扒窃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窃贼三五成群混入乘客之中,明抢暗偷,闹得人心惶惶。公安人员一上车,窃贼匿迹;警察前脚走,他们后脚又上了车。集中力量打击一下,他们会收敛一下;稍松一松便再度猖獗。就是抓到了,充其量只能拘留、罚款、劳教,出来后他们便“重操旧业”。
就整个社会机制来看,虽然我们也曾大张旗鼓地宣扬过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但是,我们的社会却缺乏弘扬正气的必要法律机制。结果,使一些见义勇为者以及他们的亲人陷入种种不幸的窘境之中。这里有一例证。一次,煤矿工人李某乘公共汽车回家,途中发现一窃贼正在偷一乘客的钱包,他上前指责窃贼时,遭其他3名同伙的疯狂报复,他们对李大打出手,并凶狠地用匕首连刺李数刀,尔后扬长而去。李受伤后,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因不能上班,矿上还扣发了他的全部奖金。理由是公安机关没有破案,案件尚无结论。皮肉的伤痛使李某辗转反侧,精神上的打击更使他的心在滴血。
为什么公共汽车上案件不断,众目睽睽之下歹徒竟能逞凶?
在全国100万公里的公路上,数十万辆公共汽车车轮滚滚。它留给人们一串串感叹,一行行思索,一声声呼唤……
(7月9日《河南日报》王俊本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两岸交流话“第一”
第一次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1987年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到大陆进行了14天的采访。
第一个回大陆探亲的台胞: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登记,熊光远第一个办好回大陆探亲登记手续。
第一批到大陆参加国际性会议的台湾科学家:“台北科学会”成员苏仲卿,周昌弘、叶永田三人于1988年9月11日以民间名义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总会第21届年会。
大陆赴台探病第一人:1988年11月9日,正在荷兰访问的清华大学教师钱易,获准台湾发出的大陆同胞赴台探病旅行证后,于11月14日抵台探望病中老父国学大师钱穆。
第一个返台探亲的滞留大陆台籍老兵:2月19日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的谢源拔第一个飞抵台北,探望九旬老母。
台北青年体操队第一个到大陆参加亚洲青年体操赛。
第一个到大陆参加国际性会议的台湾“官方”代表团:今年5月1日,台湾“财政部长”郭婉容率中国台北代表团抵京,出席亚洲开发银行第22届理事会。
(1989年第12期《半月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的盐资源
海盐 我国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几乎到处都可晒盐。辽、冀、津、鲁、苏、浙、闽、琼等主要海盐产区产量占全国84%。目前,我国海盐生产能力已达1700多万吨。
湖盐 我国已发现湖盐矿800多处。现已探明的湖盐储量达1000亿吨,主要分布在新、藏、青、内蒙古、陕、晋等北部和西部气候干旱地带。青海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岩盐 岩盐多埋藏在地下300—2000米处,只有新疆阿克苏等地盐矿出露地表。云、川、鄂、湘等省已采用水浇法开采岩盐矿。苏、鲁、皖等省岩盐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地下卤水 埋藏地下数10至千余米的天然卤水除氯化钠外还有钾、碘、硼、锂等。主要分布在山东莱州湾、湖北西部和四川的中部、西部地区。
卤水湖 卤水湖是以卤水为主的盐湖,主要分布在藏、新、内蒙古、陕北等地区。
(1989年第4期《地球》孙来信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洋扇闲聊
古希腊人最早的扇子用染色的芦苇编制。罗马帝国时期,扇子是用鸵鸟羽毛编制的。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埃及贵妇人使用的扇子是孔雀毛做的,扇柄是纯金制成的。法国路易十五特别喜欢佩带扇子,上行下效,男子使用扇子很快风靡全国。英国查尔斯二世时期,宫廷风俗模仿法国,男女老少都带扇子。十八世纪时,法国宫廷从中国聘请了能工巧匠专门加工象牙和珍珠贝折扇。对日本人来说,扇子还具有生命开始的意义,小孩成年时得到的礼物是扇子,扇子是某些神道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和赛诗会上的奖品,参加婚礼的宾客都必须携带扇子,艺妓表演传统舞蹈更离不开它。但茶道用的三根折扇是放点心待客的,不能用来扇风。有趣的是,西班牙等国妇女能用扇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们把扇子放在手上翻来翻去,那是说“你令人讨厌”;手执扇子半遮面,那是问你“喜欢我吗?”将扇子贴近脸颊,那是“我爱你”的意思;把扇子开了合合了开,那是说“我非常想念你”;把扇子收折起来,那是说“你这个人不值得一爱”;把扇子掷在桌上,等于说“我不喜欢你”;如果用右手快速扇扇子,那就是说“你赶快离开我”。男子们都希望妇女打开扇子支着下颌,因为这是在说:“我希望下次同你早点见面”。 (7月4日《农民日报》甘士杰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三国演义辞典》
《三国演义辞典》是一部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综合性辞典。全书共收4800多个辞条、96万字,分为渊源与内容等7大部分:
渊源与内容。包括“渊源”
(介绍与《三国演义》成书过程有关的各种内容)、“人物”、“情节”三个部分。“人物”部分不仅介绍了《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而且对许多人物作了简要的考证。如东吴乔国老与东汉太尉桥玄并非一人;孙夫人的名字也不是孙尚香……对于“情节”,本书也作了不少考辨,例如:“鞭督邮”本系刘备所为,“捉放曹”与陈宫无关,“斩华雄”原为孙坚之功,“过五关斩六将”纯属艺术虚构……了解这些,自可更好地把握《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
历史常识。介绍《三国演义》所涉及的典故、职官、地理、天文、兵器、礼仪等。
改编与再创作。介绍根据《三国演义》改编或受其影响而创作的各种文艺作品。
名胜古迹。介绍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名胜古迹多达200余处。
传说故事。介绍了300多个三国传说故事。
成语俗谚。介绍源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成语、俗语、歇后语。
研究情况。包括“重要研究课题”、“重要论著”、“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方面。
(7月8日《读书周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发绣”今昔
中国的传统绣品中发绣可谓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广州的交易会上,那用材之奇、绣工之精,清质素雅且永不褪色的“发绣双面绣”,令中外客商赞叹不已,称其为“罕见精品”。
发绣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发现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幅发绣《东方朔》像,是南宋时期的珍品,现陈列在英国的伦敦博物院。而明代的一幅发绣珍品《弥勒像》则收藏在日本的正仓院。由于发绣最初的时候是一些佛教信女们出于对菩萨的虔诚,剪下自己的长发,或绣佛、绣观音、如来,作为自己膜拜的对象而逐渐产生、流传起来的,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绣与宗教活动的联系比较紧密,多以绣佛像的神态姿容为主要内容。到后来,随着发绣的流传和普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发绣才慢慢地突破了宗教题材的局限,而越来越拓宽了它的表现内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嘉靖年间的绣品《停琴伫月图》就是以陶渊明的诗意为内容而创作的。这一独特的工艺在晚清时已经濒于失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是苏州特种工艺研究室的同志们,在挖掘传统发绣工艺的同时创作了一幅大型发绣《屈原像》,陈列于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朱德同志还专门为此题诗赞扬。现在,江苏东台的发绣作品在广交会上成为外商们竞相争购的艺术珍品。
今天,传统发绣又被创造发展成了“双面绣”。古老的发绣工艺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七月九日《经济日报》孙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华人在荷兰
荷兰华人估计为4.5万人。多数祖籍福建,且已加入荷籍。其中一半是1966年以后从印尼移居去的华人,在荷兰定居5年后可以取得当地国籍。
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是阿姆斯特尔芬和阿姆斯特丹,各有几千人,其余散居各地,他们从事餐馆业。华人专业人员约有3000人,一些人成绩显著。如阿姆斯特丹机场是华人高良英所设计。他是60年代从印尼迁来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家具也很受当地人欢迎。华人在商业、外贸经营方面也富有经验,许多华人学生成绩名列前茅。
荷兰是高福利国家,荷兰华人和当地人一样,生活有保障,待遇较好。
华人社团一般规模较小。例如,里斯威克的创造社团有500个会员,出版会刊。荷兰友联社只接受印尼华人移民,只有100多会员。埃因霍温华裔商会人数也很少。
创造社团会刊按年龄把荷兰华人分成3个层次。60岁以上者多数受过中文教育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多数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对中国感情较深。40岁左右者多数未受中文教育,但对中国有一定了解,也有一定感情。20岁左右者都在当地出生,对中国感情淡薄,但知道祖辈家乡在中国,有些人受家庭教育影响,也希望能到中国寻根。
在荷兰,没有一所专门用中文讲课的中文学校,一些华人学生多数是在补习班里学习中文的。
(6月30日《联合时报》黄昆章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动物兵”战例
在我国古战场上,人马征战,激烈拚杀,尽人皆知。但飞禽走兽参战,并能出奇制胜的趣事,却知者不多。今录几例,与读者共赏。
“火牛阵”:公元前279年,燕国围攻齐国,齐国将领田单搜罗壮牛千头,牛身皆披红绿褂子,牛角上捆两把尖刀,牛尾上系着浸透油的麻绳。深夜,士兵们一齐点燃牛尾油绳,千头被烧痛的壮牛拚命向前狂奔,直冲敌人营帐,后随五千壮士挥刀砍杀,一举把燕军击溃。
“火鸡阵”:东晋将领江同奉命灭羌兵,他令士兵买公鸡五百只,用绳子把鸡一只只连住,后又把硫磺等引火之物系在鸡尾上。出击时,点燃硫磺,鸡群受惊,直冲敌营,加之翅膀拍打,火光熊熊。羌兵不知何物,吓得乱作一团。待羌营纷纷起火时,江同率部掩杀,大获全胜。
“猴子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操练兵士时,发现山上的猴子也学着舞棒弄枪。戚继光若有所悟,即命猎人上山捉猴。将捉来的数百只猴子进行驯练。驯成后,戚继光令军士给每个猴子一只火把,点着后直冲敌营,烧得倭寇哭爹喊娘,死的死,伤的伤,戚继光此时挥军冲杀,一举取胜。
清代张献忠部下刘文秀的“大象阵”、贵州提督杨天宗部下何经文的“山羊阵”都是“动物兵”参战的有趣战例。
(7月8日《吉林日报》张宜举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谈“七”
数字“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柴、米、油、盐、酱、醋、茶,囊括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喜、怒、哀、思、悲、恐、惊,在祖国医学里谓之“七情”,中医则根据“七情波动”诊断疾病。“七巧板”,是用正方形薄板或厚纸裁成形状不同的七块小板的玩具,用
“七巧板”可以拼成各种图形,至今还在世界流传。人们从不同的音乐中制定了“七音音阶”。人的身体有七窍:耳、目、口、鼻七孔。全球大陆分“七大洲”;一个星期有“七日”。
古代天文学中,有二十八星宿。它们按东、西、南、北分为四方,每一方恰好为“七宿”。彩虹的颜色是个连续的光谱,但是人们却从中辨析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学上用这七种颜色制成“七色板”,可以用它来证明由七种色光合成白光的原理。
在我国古代,有以“七”名篇者,谓之“七体”。“七体”肇兴于西汉。西汉枚乘著文,题作《七发》,从此,后代文人纷纷仿效其体,诸如桓麟《七说》,傅毅《七激》,张衡《七辨》,马融《七广》,曹植《七启》,左思《七讽》……我国古代传说故事中,有“七仙女”、“七夕相会”、“七擒孟获”等等。“七”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数字。(7月4日《建设报》张宜清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天天向上”
(1989年第14期《讽刺与幽默》 李保堂 李景森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