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委内瑞拉通讯

能源:对下一个十年的展望
本报记者 朱满庭
在本世纪的90年代至下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内,石油仍是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欧佩克很可能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东山再起,重新在石油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最近在加拉加斯举行的国际能源会议上各国专家比较普遍的看法。
在80年代里,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已,随着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控制力的削弱,石油价格趋于疲软,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油能源的开发与消费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忧虑。因此在80年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人们的目光很自然地集中在今后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趋势,石油市场的走向等问题上。
随着各国经济规模的扩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的能源需求将继续扩大。据估计,全世界的能源需求如都折合成石油计算的话,到2000年,将从现在的1亿桶上升到1.2亿桶,到201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1.36亿桶。但工业化国家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美国的一位石油专家指出,近几年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近年来石油市场上需求增加有一半来自这一地区。今后这一地区的能源需求仍将上升。
世界目前的能源消费中,石油约占一半,但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能源。石油在全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天然气、核能、水电等其它能源所占比重则逐步提高。但在中期内,各种能源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不会太大。这主要是由于近来新探明的石油储量又有较大幅度增长。欧佩克的调查表明,石油的世界储量在近3年内增加了40%,达到9900亿桶,完全可以保证50年的开采、供给,而新兴能源则从开发研究到正式投产再到商业推广都需要时间,在成本、价格、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等方面,新兴能源一时也难于和石油相比。
在这次国际能源会议上,欧佩克秘书长苏布罗托对今后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作了一个推测。据他提供的数据,现在世界全部能源消费中,石油占48%,到2010年,这个比重将下降到46%。在未来20年内,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上升较大,将从18%提高到22%。煤炭的比重还将继续下降,从22%降到21%。核能和水电的比重则将达到11%。
核能的发展今后无疑将保持扩大趋势,但也仍将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消息说,美国能源局正在推动对可控核聚变
(包括磁核聚变和激光核聚变)的研究工作,希望从核能开发中逐步摆脱美国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但美国也有人对这种耗资巨大的研究能否在近期内取得成果表示怀疑,至于其工业应用和商业推广就更是长远的事情了。此外,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在人们心中造成的对核能安全性的疑虑尚未完全消除。因此核能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值得注意的一个看法是,欧佩克在未来石油市场中的地位可能加强。意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副总裁库尔西奥的推测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指出,从世界石油储量的分布情况看,到1998年,欧佩克的产油量将超过其它产油国,届时,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将从目前的日产2940万桶,下降到2740万桶,而欧佩克的产量将达到2780万桶。到2000年,欧佩克的日产量将进一步上升到3310万桶,非欧佩克国家的日产量则要下降到2590万桶。这种情况将使油价上升。美国石油基金会主席约翰·李奇特布劳也认为,到90年代末油价要上升。他认为,如果库尔西奥的推测准确,不少专家估计2000年的油价可能达到每桶25美元。
库尔西奥的分析与欧佩克的一些数据基本相符,苏布罗托秘书长提到,在全世界(不包括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石油储量中,欧佩克占84%。按目前的生产水平,非欧佩克国家只能开采19年,欧佩克国家却能开采100年。苏布罗托估计,到2000年时,欧佩克的油产量将占世界总产量的54%。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欧佩克的近期目标还是争取产油国与消费国的合作、欧佩克国家与非欧佩克国家合作以及实现欧佩克内部的协调,以便稳定油价。对库尔西奥的看法,也有些专家表示怀疑。美国卡尔德克斯石油公司的丹尼斯·奥布瑞恩说,欧佩克是否能扩大自己在市场上的份额取决于很多因素,这种推测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上的。欧佩克将来有可能发挥更大的影响,但不会出现70年代那种主宰市场的情况了。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太平洋盆地经济增长最快
美洲银行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计,按国内生产总值算,今后几年内太平洋盆地将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报告预计,今年该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从去年的6.8%下降到4.8%,明年将进一步下降到4.3%,但仍将大大高于西欧2.7%和北美2%的增长幅度。
由于经济迅速增长,今后几年内该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将显著增长。去年该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10美元。
报告说,今后几年内该地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将普遍增长,速度将更为接近,但各国(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商业政策以及产品构成等方面仍将存在巨大的差异。
太平洋盆地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南朝鲜和泰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目前,这一盆地的人口约1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3,去年的消费开支总额为2.2万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20%。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
英国《泰晤士报》最近刊登一篇文章,谈美国青少年犯罪增多问题,摘要如下:
如果你问纽约州长马里奥·科莫,什么是对美国最大的威胁,他肯定会说:“没有对年轻人传授价值观念。”
科莫是最有影响的民主党人之一。他把暴力和愚昧行为不断增加归咎于家庭、学校、教会和政府没有传授一套价值观念,或者没有传授辨别是非的标准。他说,这就是“吸毒、犯罪、十来岁的少女怀孕、甚至是经济问题的原因”。
当从布什总统到杰西·杰克逊牧师这样的活动家,人人都在寻找办法,对付被看作是可能危及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生存的故障时,这种老调达到了高潮。
现在,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美国正面临着一个社会危机。青少年暴力犯罪率急剧上升,十五岁以下男孩的强奸案发案率两年中增加了一倍。
最近一些可怖的案件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犯罪率上升不仅仅是社会病态最严重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内城社区里黑人“下层阶级”的产物,白人居住的郊区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也在不断上升。
专家们认为这种情况的造成,有很多因素,但大部分因素都归咎于道德观念淡薄和家长与学校没有培养一种自我约束的观念。
对美国青少年有巨大影响的电视和流行音乐现在所宣扬的物质主义的形式比一个世代之前露骨得多。
例如,一个普通美国儿童长到十六岁时,他已从电视上见过了大约二十万起暴力行为。奴役、强奸和凶杀成了通俗流派流行歌曲的主题。
七百万青少年,即美国四分之一的十岁至十七岁的儿童处在毒品、酒类、在早龄时期就发生无防护性关系和其他行动的影响的危险之中。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波兰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汤德乔
今年7月22日是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纪念日。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个美丽富饶的东欧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前,波兰号称农业—工业国,但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当时,西欧各国人均工农业产值比波兰高7—9倍,因此,波兰在经济上又有“欧洲病夫”之称。
战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波兰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生产也稳步上升。45年来,波兰钢产量增加了13倍,电力、煤、化肥、化纤、拖拉机和小轿车产量则分别增长23倍、4倍、34倍、31倍、13倍和153倍。小麦等四种谷物收获量从解放初期的507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2450万吨。牛、猪、羊等牲畜存栏数也平均增长4.3倍。如今,波兰已成为中等发达的工业—农业国。波兰在硫磺、硬煤、银、黑麦和土豆生产方面名列欧洲前茅。褐煤、硫磺、黑麦和土豆按人均产量计,波兰则位居欧洲首位。
随着生产不断发展,波兰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这方面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城乡60%房屋被毁。经过大规模修复和兴建,现在波兰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4.2平方米,基本上已实现一人一间房的标准。另一个事实是居民收入增加。尽管波兰物价时有波动,但总的说来,职工工资都有增加。城乡居民普遍有储蓄。此外,战后,波兰人的膳食结构大为改进,人均食肉量几乎增长了3倍。
建设的成就和生活的提高是与波兰人民的高涨劳动热情和奋发图强精神分不开的。人民政权成立初期,波兰党和政府提出“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口号,动员群众忘我劳动,提前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年期间,波兰工业产值每年平均增长20%,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1%。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被世人誉为“华沙速度”。另外,人们还记得70年代波兰经济呈现的蓬勃发展景象。当时,波兰统一工人党提出了一项“对外开放,大举外债”的政策,试图通过这一政策实现“高速度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政策在70年代上半期曾收到一定的效果。波兰从西方引进4000多个项目,兴建400多个大型现代化工厂,还更新了一大批工厂的技术设备,从而为工农业现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缩短了波兰由于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缓慢而与世界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形成的差距。70年代末,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波兰曾一度作为世界第十大工业国。
然而,波兰经济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45年来,波兰在经济建设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问题。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经济政策的失误和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两者是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首先,波兰在经济建设中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这一政策上的失误导致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市场供应持续紧张。其次,举债过多,使用不当。这一失误使波兰陷入不断加深的外债漩涡之中。波兰欠西方国家的债务已从1970年的9亿美元猛增到1988年的392亿美元。外债成了妨碍波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提倡“高工资”,宣传“高消费”。长期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工资增长超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商品供应的增长,消费水平高于生产水平。这种扭曲现象导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货币流通量与市场商品供应量之间的不平衡。除此以外,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波兰经济建设实践也暴露了生产力发展与抄袭苏联旧的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为了使经济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波兰当局于1982年初着手调整经济,并开始在全国推行经济改革。波兰经济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82—1987年)实现“三自”(企业自主、自治和自负盈亏)原则的企业管理改革和国家机构体制改革;第二阶段(1988年起)扩大改革范围,实行有关物价、工资、市场、金融、税收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改革。
波兰经济改革头几年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近年来步履艰难。波兰经济学家们认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和新旧体制并存现象“给经济改革出了难题”,也“影响了广大人民的承受能力”。但是,他们表示相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这些暂时的现象“会自行消失”。
经济改革是当今波兰人心所向。他们不仅希望通过改革使国家摆脱当前经济困境,避免社会动荡,而且希望改革为波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罗马尼亚为保护农田制订法律
罗马尼亚为工业和城乡住宅建设占用农田制订法律,规定节约用地并通过开发新农田,以弥补被占农田的损失。
早在1974年罗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土地法,规定基建单位在占用农田的同时必须把相同面积的沼泽地、贫瘠土地或无用道路等改造为新农田,从而使耕种土地的面积不因此减少。
然而,违反上述规定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自1975年以来,罗全国耕地面积已减少了近30万公顷。罗共中央政治执委会于今年5月19日开会对滥占耕地的现象给予严厉批评。罗计划在本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年)使耕地面积扩大50万公顷。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维修中心的技术水平,目前在中东和非洲堪称一流。该公司不仅可以修理波音飞机的各种发动机,还可以对机身进行D级检修,即将飞机全部拆散后彻底检修。
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新加坡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美化,动员家家户户种花种草,因此,新加坡空气清新,并以“花园城市”而闻名世界。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