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读邓小平《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
陈野苹
《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是邓小平同志1965年6月14日、12月27日同亚洲一位共产党领导人两次谈话的节录。在谈话中,小平同志结合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深刻总结了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党的建设的一篇重要文献,富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需要我们党更加成熟,更有战斗力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小平同志的这个精辟论断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搞现代化,实行改革开放,究竟还需要不需要建设一个像过去为夺取全国政权时那样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目标远大、意志统一、战斗力极强、对国家起领导作用的党?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实际上人们的认识却并不一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党的领导,而且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没有或削弱党的领导,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不仅不可能,而且会走到邪路上去。现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党为着掌握好这种领导权,就必须以高度的自觉和艰苦的努力来改善自己,在改革开放中把党建设得真正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加成熟,更有战斗力。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十三大路线的确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年改革的实践,表明我们党经过30多年正反两面几次反复的探索,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也已经比较成熟了。然而,正像小平同志分析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成熟历程一样,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还有一个不断走向更加成熟的过程。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有待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方面的问题,也有待于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研究解决。事实上,在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还有许多尚未透彻了解的领域。只有当我们把各个方面的基本问题都探讨清楚了,确实掌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才能说真正达到了更加成熟的境界。我们应为此而努力。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正确贯彻党的政治路线
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必须保证在政治上正确坚定,不仅能正确地提出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战略,而且能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地贯彻这条路线,制定和执行一整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要做到这一条,集我们党的全部经验,就是小平同志在文章中明确指出的: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革命实践,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构想,就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但是,在全党真正确立这个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认为当前有两种偏向都必须坚持纠正。
一是在某些地方、某些同志那里,理论研究、政策研究落后于改革实践,或者游离于这种实践之外。小平同志反复讲,“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可是我们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和问题,研究和论证显然都很不够。不要说必要的超前研究和引导,就是许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工作也常常跟不上。有的从事实际政策研究的同志,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实际。他们读了一些书,包括西方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一些著作,还跑了一些国家考察,这本来都是好事情,问题在于一些人却往往忽视立足于自己的国情,而过多地凭某些现成学说的推理来构造改革的蓝图。诸如应该摒弃“执政党”的提法,应该建立类似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以及应该否定“党管干部”的原则等等这样一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倾向。有的同志也在研究实际问题,却只看到了那些明显的表层的现象,忽视了全面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提出的办法实行起来就难免困难重重,甚至互相打架。鉴于上述情况,在当前提倡更加自觉地把理论、政策研究的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警惕脱离实际的偏向,我看确实是该强调一下了。
第二种偏向是忽视甚至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有的人虽然并不公开说马克思主义不好,但却不屑谈论马列,甚至耻言马列,认为那不过是僵化的象征。有的人虽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却仅仅把他当作学术思想中的一个流派。有的看到从马列具体论述中找不到当前中国问题的现成答案,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正在经历着一场“危机”,或者认为它已“过时”。还有一些同志,他们企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但既不精心研习马列原著及其精神实质,特别是贯注其间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无意于研究现实中的新课题,却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否定马列主义的一些原理和概念上面,还自以为这就是创新和发展。这种错误的态度,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当今世界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之中,面对生动丰富的改革实践,马克思主义必然会有大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也应该有此雄心壮志,并为此脚踏实地地作出努力。但是,我们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以坚持为基础的,两者也是完全一致的。集中精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改革和建设中的新问题,寻求规律性的认识,这才是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作为一个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国家,没有这种科学的指导思想,就会失去战斗的武器和前进的方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总之,就全党来说,我认为当前强调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在更高的认识水平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提高一步,现在是有大量工作该做的。也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党才能在更加成熟上迈出一大步。
把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同完成初级阶段的共同任务更好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实现全党的思想统一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给我国社会最深刻的影响,是大大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生产的发展。现在党内思想确实比过去都更加活跃,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在新形势下,确有相当数量的共产党员陷入迷惘,甚至有些晕头转向。这是值得全党高度重视的。小平同志谈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在统一党的思想上,经过十年努力,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全党变得成熟起来。我认为,现在我们也需要下功夫进行这种工作,就是在正确解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以十三大理论为指导,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议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做出正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显然,这一工作本身,同时就是党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党能否真正保持行动上的高度一致,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
当前在党内统一思想,我以为至少应该在一些基本点上取得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员是否应该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应该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行为规范?等等。毋庸讳言,在所有这些基本问题上,党内现在确实是有不同看法的。有这样一种看法:既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不应该讲什么共产主义目标和理想,甚至党员标准也应该降低了。这当然是不对的。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共产党人前进力量的源泉。不论共产主义的实现有多么遥远,我们的这个信念始终不能有丝毫的淡漠和动摇。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只是把现阶段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要求变得更具体更清晰了,决不是要模糊这一目标,甚至背离这一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员仍然必须以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把现阶段的任务同共产主义的目标联系起来,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奋斗。有人说,现在是多元化社会,不应该再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精神支柱了。有人就公开宣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支柱就是为个人利益而奋斗”,这种言论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全社会每个人都为个人的利益去奋斗了,还怎么谈得上振奋全民族的精神?怎么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呢?小平同志早在两年多前就已经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小平同志的这些话,是值得我们每个党员认真领会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共产主义理想永远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要在全党高举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旗帜,并把它落实为现阶段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共产党人锐意改革,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全国人民中坚定起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有人说,现阶段发展商品生产,讲究价值法则,再强调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不合时宜。我认为,在现阶段,虽然不能用这种精神来要求不同层次的所有社会成员,但却应当用它要求共产党员,并在群众中进行教育、提倡。在现阶段,共产党员当然应当积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应当按照国家政策收取应得的劳动报酬,但却不能把自己商品化,甚至为着捞取个人私利而把自己掌握的权力、党的原则、社会道义和人格都当成商品去交换。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都应当把为四化,为国家,为民族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奉献中去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这点出发,就能同那种纯粹追逐个人利益的行动划清界线,就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识大体,顾大局,心甘情愿地多承担一些担子,忍受一些困难,甚至作出必要的牺牲。
现在有同志批评我们这几年讲物质多了,讲精神少了,讲利益多了,讲奉献少了,以至一些应该提倡的道德思想观念发生了扭曲,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当前,我们对党员、干部需要进行一次重新教育的工作。
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党在组织上的成熟表现在许多方面,小平同志在这篇文章里特别强调了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他说:“一个党不集中不行,如果没有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中领导,这个党就没有战斗力。这种集中,如果没有高度的民主作基础,集中也是假的。全党提倡民主、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真正把全党的意志集中起来,真正做到万众一心。”小平同志讲的这段话非常重要,党的各级组织,只要坚持真正地而不是形式地发扬民主,同时真正地集中广大党员的意志而不是单凭个人的意志,就一定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成为真正的领导核心。有的同志说什么民主集中制的提法不科学,说什么强调集中就会妨碍民主,我看这是一种不科学的看法。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制都离不了集中,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国家的意志和体现这种意志的力量。问题只在于是不是真正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是不是真正的共同意志的指导和约束。我们只反对一言堂式的集中,包括徒有民主形式的一言堂,而不能反对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指导。小平同志1978年10月13日会见外国党领导同志时曾经明确强调: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它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更容易团结人民,办事迅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了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里有许多新问题值得研究,下面特别提出三个问题。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适应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势,学会用民主的方法,按民主的程序处理问题,善于在充分发扬民主中集思广益。必须看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渐强烈,法制也在日趋完备。时代发展到现在,作为领导者,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都必须顺应这种潮流,否则就很难开展工作。有的同志至今还很不习惯在民主的气氛下作决策,办事情,特别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厂长负责制推行以后,有的同志把领导体制的这种改变误解为就是要扩大个人专断的权力,把提高效率同扩大民主对立起来,搞一言堂比过去还厉害,这就完全不对了。个人负责制同群众路线不是对立的,在改革开放中,仍然应当切实发扬民主,鼓励和支持群众发表意见,从中集思广益。无论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制定每一项大的决策,都应习惯于组织多方面、多学科的论证,以便取长补短,作出最优化的选择。
二是要教育党员干部在改革中坚持正确的组织原则。机构改革以来,各级领导班子基本换了一茬干部。新进领导班子的这些同志,大都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有些却缺乏党内生活锻炼,不熟悉党的基本知识,甚至不懂得党的起码的规矩。比如有的厂长竟以行政命令撤党委书记的职,有的企业组建党委领导班子也搞什么组阁,副书记由书记提名,报厂长审批。党员领导干部如此不懂党的基本组织原则,说明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把尽快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的任务摆到了我们面前。为此,我看一是在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时,一定要注意政治质量,包括配备各类行政领导干部,都应当把懂得党的基本知识作为起码的条件。再就是下决心着力培训新进领导班子的同志,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这件事关系到这一代、下一代以至代代领导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不可掉以轻心的。
三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中一定要加强宏观上的集中指导。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倡集体领导,又提倡党委会要有班长,各级领导要有核心。“中央要有核心,省委要有核心,县委也要有核心。如果核心不强,就要培养核心,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我认为,当前强调这一点尤有重要意义。实行改革开放,下放权力,党政分开,以及分类管理干部等等,要求各级党组织都更加重视宏观指导及管理。这既是今后加强领导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保证这些改革成功的基本条件。怎样才能加强宏观控制呢?小平同志前不久明确指出:“宏观控制要体现在中央能够说话算数。”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有权威,全党必须有铁的纪律,必须认真执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决不能搞分散主义,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如何在搞活的同时保证必要的集中和权威,这是一个新课题。我认为我们现在还缺乏经验,很需要全党群策群力进行探索,拿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来。真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党的领导就能得到很大改善和加强。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成熟的党,我们党早就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党风,毛泽东同志曾将它概括为三大作风。这些传统的优良作风,应该永远继承、发扬和光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优良传统,在一些地方、一些同志那里却逐渐淡化了,丢掉了。而许多不正之风、腐败之风则乘机风行起来。现在党内党外对党风议论很多,再不认真对待,必将使我们失去党心民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党风建设,确实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在当前更有特殊的紧迫感。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建设已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迫切要求党比过去更加注意树立好的风气。而执政掌权的地位,又使相当数量的党员和干部不易痛切感到腐败作风的侵袭和危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在改革开放中把加强党风建设提上各级党委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当前,首先必须大声疾呼继承发扬党的传统的优良作风,同时也要根据现实中已经突出起来的问题,明确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从当前实际出发,除了前面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认为很有必要在全党提倡大兴四种作风,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
第一,大兴联系群众之风,解决好在执政条件下保证不脱离群众的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最危险最可怕的事,莫过于脱离群众。可现在有的党员和党组织,刚好就不怕脱离群众,他们总认为自己是管群众的,群众必须服从自己管;总强调自己工作忙,无暇联系群众。现在有的地方和单位干群关系已经相当紧张,群众根本不买这样的干部的帐,存在着严重的离心情绪,确是令人忧虑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机关和共产党员,一定要摆正自己同群众的关系,真心诚意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平等地同他们协商对话,作他们的知心朋友。不仅要带领和组织他们投身建设,勤劳致富,而且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好事,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不仅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脉搏,而且要衷心尊重他们的参政热情和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广泛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和投入改革开放事业,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与我们同心协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夺取现代化建设的胜利。
第二,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历来是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的重要措施,是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来自我教育、提高的有效形式,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可是,一段时间来,有些同志却丢掉了这个武器,自我批评往往轻描淡写,批评更难于真正开展,有些人甚至把批评和整人混淆起来。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强调在党内保持浓厚的党性原则。现在,部分党员干部中,讳言“思想斗争”,回避矛盾,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的情绪相当严重,这是要不得的。我们共产党历来反对无原则斗争,也历来坚持在原则问题上要有鲜明的党性。我们过去吃“左”的苦头确实太多,今后无论如何不能再搞这一套,但却决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原则,不敢斗争。应当明白,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决不是打棍子整人,而是真正的爱护人、关心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个同志有了缺点或错误,及时批评、帮助他,可以使他及早警觉、及时改正。只要动机正确,方法得当,是并不一定引人反感乃至伤害感情的。相反,如果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你好我好,一团和气,最后很可能害了这个同志。所以我认为,我们共产党员永远应该理直气壮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开展正常的积极的思想斗争。
第三,大兴为政清廉之风,解决好在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防止腐败的问题。在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没有跳出过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率。我国由产品经济转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后,党政机关中某些腐败现象加剧起来,充分表明在新的条件下,处于掌权地位的某些意志薄弱者腐化堕落的危险确实比过去更大了,要真正保持执政党的廉洁为政,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党的各级组织,只要有了高度的自觉,并认真去抓,这样的难题也是一定能够逐步解决的。办法就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两手抓,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又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既抓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又抓法制,严肃党纪国法。为此,首先就需要在全党大兴清廉为政之风,同时认真发扬民主,加强监督,严肃纪律,加强法制。只要这样双管齐下,我们就一定可以在新的形势下,走出一条既繁荣经济,又保持党政机关廉洁的新路。
第四,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解决好在经济繁荣、生活提高的条件下永葆战斗活力的问题。艰苦奋斗历来是共产党人革命创业的基本法宝,但在一段时间却被斥为小生产观念,而在部分党员、群众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其直接后果,就是享乐风、吃喝风、挥霍浪费之风以至堕落腐败之风滋长蔓延,竟至累禁不止。事实证明,共产党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那种认为经济发展了就应该尽情吃喝、享乐的观点,那种认为搞商品生产就要“有派头”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要说我国现在还很穷,来不得半点铺张和浪费,就是将来比较富裕了,也还需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发扬“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民族优良传统,一直到实现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止。共产党人决不可以丢掉这面战斗的旗帜,否则就将在思想上解除武装,丧失进取的活力。这是值得每个同志深思的。
(原载《学习》杂志1989年第6期,本报刊载时,作者有删改。)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书讯
△姚蜀平所著的《现代化与文化的变迁》已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现代化理论及各类观点,它从现代化的范畴、实质内容、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历史、面临的困难、可能的途径以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现代化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全面变迁的过程,并着重讨论了群体行为重建的文化变迁问题,认为它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铁帆)
△林之达所著的《宣传科学研究纲要》已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建立宣传科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行了充分论证。作者力图破除“新闻等于宣传”的观念、和把宣传与新闻、传播、教育等混和一体的考察方法,对宣传与传播、新闻、教育、军事指挥、行政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提出了宣传不同于新闻、传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内涵和外延。
该书对宣传科学研究的方案进行了筛选,探索了我国宣传科学研究的方向。 (黄成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