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专论

美国使馆庇护方励之李淑娴违反国际法
富学哲
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之后,犯有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的方励之和李淑娴到美国驻华使馆寻求“保护”,美国驻华使馆已给予“庇护”。美国的这一行动违反国际法,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首先,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励之、李淑娴违反了国际法中关于领土庇护的一般原则,侵犯了中国的属地优越权。
国际法上的庇护是指国家根据属地优越权,在该国的领土范围内,给予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而寻求避难的外国人以入境居留、受法律保护并不被引渡给他国的权利。由于这种庇护是以国家领土为其实施范围的,所以被称为“领土庇护”或“域内庇护”。
领土庇护的法律依据是国家主权原则。根据主权原则,国家具有属地优越权,有权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给寻求避难的外国人以庇护。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国家所享有的一项主权权利。许多国家的宪法对此都作了专条规定。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李二人,并不是上述的领土庇护,而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庇护中国公民,这不仅构成了对中国属地优越权的侵犯,而且违背了公认的领土庇护原则。
有些国际法学者把国家在其境外行使的庇护权称为“域外庇护”或“外交庇护”。实际上域外庇护主要是指外交庇护,即在外交使馆中庇护寻求避难者,另外也包括在领馆中的庇护和在军舰上的庇护。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李二人,就属于“外交庇护”。但是,所谓“外交庇护”从来就不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规则。国际法不承认常设使馆享有外交庇护权,只有拉丁美洲国家根据它们之间长期形成的惯例以及后来签订的公约,相互承认接受驻在国的政治犯避难,是一种地域性的例外。可是,就连这种地域性的例外,美国也不承认。美国在签署1928年《美洲国家间关于庇护的公约》时,曾作如下保留:“美利坚合众国签订本公约时,提出明白保留,指出合众国不承认并且不同意所谓庇护权的学说作为国际法的一部分。”联合国国际法院在1950年哥伦比亚诉秘鲁的“庇护权”案中曾确认,并没有此类外交庇护的一般权利。国际法院在该案中还明确指出:“在外交庇护的场合,是在犯罪地国的领土之内,决定给避难者以外交庇护,这就涉及损害那个国家的主权。”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李二人正是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特别是侵犯了中国的属地优越权。
其次,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励之和李淑娴这一行动,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干涉了中国的内政。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确认了这一原则。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将这一原则概括为“依照宪章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之义务之原则”,并规定:“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或外交事务。”国际法院在上述哥伦比亚诉秘鲁“庇护权”案中公正地指出:“不让领土国对犯罪者行使管辖权,构成了对专属那个国家职权事项的干涉。”
美国驻华使馆庇护已受到中国公安部门通缉的方、李二人的行动,正是“不让”中国“作为领土国对犯罪者行使管辖权”,因而构成了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从而也就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关于不干涉内政的规定。
第三,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励之和李淑娴的行动,是滥用外交特权,违反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在规定了“使馆馆舍不得侵犯”的同时,又规定:“使馆馆舍不得充作与本公约或一般国际法之其他规则、或派遣国与接受国间有效之特别协定所规定之使馆职务不相符合之用途。”更为重要的是,该公约没有任何一条规定外交使馆享有外交庇护权。
国际法院在上述“庇护权”案中,在对哥伦比亚的要求所作的答复中,正确地依据了外交法的一般规范,指出不容许将外交豁免作扩大的解释,即将它适用于在外交使馆寻求庇护的人。给予这种庇护实际上就是滥用了外交代表机关的特权。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李二犯,就是典型的滥用外交特权。
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李二犯的行动,违反《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还表现在:没有履行该公约为享受外交特权与豁免者所规定的两条最重要的义务,一是“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二是“不干涉该国内政”。关于后者,已于前述。关于前者,最明显的是:直接触犯了中国刑法第162条关于窝藏和包庇罪的规定;直接违反了我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25条第1、2、4款的规定。
这里还应当指出,某些西方学者为避“滥用外交特权”之嫌,提出了一种所谓“暂时庇护”的理论,说使馆可“根据人道的理由”行使暂时庇护权,并说这是一种“法律权利”。这种说法既无国际条约法的依据,又无国际习惯法的依据,因而是不能成立的。
最后,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励之和李淑娴这一行动,还违背了美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破坏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
如前所述,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李二人的行动,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有关规定,而美国作为这两个多边公约的缔约国,这就构成了违背美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从而也就违反了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不仅如此,美国还直接违背了中美1972年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联合公报中关于“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规定。
在目前情况下,美国政府争取主动的明智选择是,以中美关系的大局为重,迅速指令其驻华使馆将方励之、李淑娴二犯交给中国有关当局依法惩处。舍此则没有了结此案的其他途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世界各国厉行扫毒
李国福
当前,世界性毒品泛滥日益猖獗,已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治安带来严重危害,引起各国普遍关注。为此,去年第四十二届联大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为“反对麻醉品乱用和非法贩毒国际日”。目前,遏制毒品泛滥、开展反毒斗争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任务。
这些年来,毒品生产迅速增长。著名的“金三角”地区(泰国、缅甸、老挝三国交界地带)的鸦片产量从一九八六年的六百五十吨增至一九八七年的九百二十五—一千二百三十吨,去年“又是丰收年”。“金新月”地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的毒品生产增长更快,产量已超过“金三角”,一九八七年鸦片产量达七百三十五—一千三百六十吨。拉美安第斯山脉至亚马逊河河谷也是毒品重要产区,一九八七年共产可卡因十六点二万—二十一点四万吨。
随着毒品产量的增加,贩毒活动也日趋活跃,贩毒“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非法毒品交易额已由一九七八年的二千亿美元上升到一九八七年的三千亿美元,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九。仅美国一国,每年交易额就超过一千亿美元。一九八七年美国缴获可卡因三十七点五吨,估计这只是实际走私量的十分之一。欧洲古柯碱的缴获量一九八七年为四十吨,估计一九八八年达六十吨。
毒品集团“武装化”,武装集团“贩毒化”,是当今贩毒活动又一重要特点。为对抗各国政府扫毒,一些毒品集团招兵买马,组织武装保护。西方各种黑社会组织、武装团伙为牟取暴利大肆贩毒。
由于毒品的日益泛滥,吸毒人数也不断增加。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吸毒人数已达四千八百万。仅美国就有“瘾君子”二千三百万,占世界吸毒总数近二分之一。西欧各国的吸毒者也越来越多。在苏联、东欧,吸毒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吸毒也迅速蔓延。
面对毒品的日益泛滥和威协,各国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打击贩毒吸毒分子。
完善法律,从严制裁。美国的“毒品乱用取缔法”规定,因毒品杀人者处以死刑;对毒品持有者和使用者加重处罚。西班牙加重对贩毒分子的惩处,监禁增加到十四—二十三年。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反毒。当前毒品活动已跨越国界、洲界,单独一个国家反毒是难以奏效的。近年来许多国家加强双边或多边合作,联合打击毒品活动,取得一定效果。去年底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维也纳通过了新的关于禁止非法贩毒国际公约,强调建立国际反毒合作新体制,共同打击毒品活动。
强行铲除非法种植的毒品作物,推行种植替代农作物计划。许多国家把消灭非法种植毒品作为扫毒的首要目标。
西方的各种黑社会组织除从事抢劫、暗杀、勒索、聚赌、营娼等犯罪活动外,贩毒也是它们的主要行当之一。严厉打击这些黑社会势力也是扫毒的重要一环。
由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扫毒,毒品泛滥的形势已有所控制。但毒品泛滥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社会综合症”的反映,与社会各种矛盾相关联。鉴于许多国家短期内还难以解决成堆的社会问题,要彻底打赢反毒这场战争还须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罗马尼亚:沙地变农田
罗马尼亚农业科学工作者在20年时间里,把19万公顷的沙地改造为可种植21种农作物的可耕地。
这片位于罗马尼亚南部克拉约瓦市与多瑙河之间的沙地,是设在这里的特布雷尼沙地作物中心研究站的广大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改造沙漠的成果。
据统计,罗马尼亚全国曾有46万公顷沙地,克拉约瓦市以南的地区就占近一半。该研究站主任、克拉约瓦大学教授巴尼策对本社记者说,这里历来风沙大,气候干燥,农作物难以生长,农民生活十分困苦。从1965年起,科技人员来到这里,开始改造沙漠的艰苦工作。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组织人力用推土机、拖拉机把沙丘推平,然后又修起了450公里长的水渠和1600公顷的防风林。在防风林带之间修起了农田,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蔬菜和果树。引人注目的是,农作物之间有不少裸麦。巴尼策对记者说,裸麦能起到防风的作用。裸麦收割后,麦秆留在田里,埋进沙土里可以肥田。这里收割各种农作物只收果实,把根茎都留在地里,然后用拖拉机深翻在地下,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该研究站还对那些适于沙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研究和培育。20多年来成功地培育出100多种适于沙地生长的粮食、饲料,蔬菜和水果品种。
新华社记者 周荣子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信息菜单
最近,在日本的一些餐馆、饭店开始流行一种“信息菜单”。这种新型菜单不仅像以往的菜单那样标明菜的名称和价钱,而且还向就餐者提供每个菜的各种信息,从这个菜所含的热量、盐分、胆固醇到菜中使用的肉类、蔬菜的产地、栽培的方法和使用的作料等非常详细。
“信息菜单”的发明者抓住了大众对健康关心的程度普遍提高,担心过量的饮食会使身体发胖,易得“富贵病”的心理,认为对于信息时代的消费者,菜单不应该是单纯的价格表,而应成为能够提供“饮食信息”的重要媒介。
“信息菜单”一问世,即受到广大顾客的普遍欢迎,但也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本来想痛痛快快地享受一下美味佳肴,可见了‘信息菜单’,就想起了医院里医生给病人规定的饮食,挺旺盛的食欲一下子就减退了。”  宋朝晖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意大利通讯

乡村居住热
本报记者 罗晋标
意大利农业就业人口只占总就业人口的11%左右,但意大利的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乡村或小镇里。80年代以来,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乡村居住热”。据统计,从1981年到1987年,意大利大城市居民从1850万减为1810万;农村居民则从2760万增至2871万,占总人口的50.1%。
调查表明,今天69%的意大利家庭对环境问题的担心超过对经济问题的担心,60%的意大利人把身体健康作为第一愿望,金钱的吸引力比过去显著降低了。多数迁居乡村者是为了摆脱大城市的污染、交通阻塞、吸毒和犯罪等问题。
在意大利城市污染中,首先是空气污染。取暖设备、工厂和全国运行着2200万辆汽车,是主要的污染源。其次是噪音污染,受65分贝以上噪音之害者占城市居民的45%至50%。再次是水污染,许多水道已被偷偷埋在地下的有毒工业垃圾所毒化。
交通拥挤是城市居民感到烦恼的又一问题。意大利全国有公共汽车1.5万辆,只占城市交通的25%。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不足,小轿车过多带来行车慢、停车难等问题。据统计,在罗马,每人从家到工作场所花在路上的时间平均每年达50天。
吸毒者和犯罪案件增加是对城市居民的另一种威胁。
此外,工商业下放也是出现“乡村居住热”的原因之一。经济下放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下放,乡镇文化设施迅速发展。因此,到乡镇居住,并不感到生活上有什么不便。当然,也有些人是出于城市住房价格昂贵而迁居农村的。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乡村居住热”是一种“时代性的居民流动”,它与五六十年代经济大发展时期大批人从农村迁居城市的情况成为鲜明的对照,这是在发达国家中出现的共同倾向,且在继续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捷克斯洛伐克在大城市建立了一些特殊学校和幼儿园,使有耳病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图为孩子们戴上耳机,借助录像进行学习。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