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切合实际 便于施行 易见成效
——陇南地区“四个一”扶贫战略简记
何载
甘肃陇南地区,辖9县244个乡镇,多数地方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少瘠薄。至1985年,全区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27.5万户,占总农户的62.5%。多年来,这里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经过多方实践和探索,确立了“四个一”的扶贫工作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田,一户一亩林果园,一户一年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输出或转移一个劳动力
这个口号3年前首先出现在西和县。我们在沿途的墙上还看到最初的标语是:“一人一亩可靠田,一户一亩副业园,一家要卖一头畜,一户一人去挣钱”。以后经上级归纳和推广,才成为现在的“四个一”。
3年来,陇南地区推广这个办法,初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群众收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全区9县230万人,总产值由1985年的5.18亿元增加到7.4亿元,增长43%。粮食总产量增长7.6%,人均达到274公斤。
——贫困面逐渐缩小,农民纯收入由1985年的193元增加到304元,增长57.5%,贫困面下降了21%。
——约有25%—30%的农户生活比较宽余或比较富裕了。
——全区通过各种渠道输出和转移劳力16万多人,其中15万农户基本实现了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年收入近400元。
“四个一”切实可行,但实施中离不开各级领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
陇南各县实施“四个一”战略颇具特点。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一条在山区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的路子。
当地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流水清潺潺,白云绕山间。隔山能说话,相见得半天。”“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边。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
山区自然条件确实严峻。水土流失面积占57%,每年平均流失泥沙1.6亿吨,是全国4个泥石流重点地区之一。90%以上耕地是山地,一般都在15度或20度以上,群众叫“挂田”、“卧牛田”、“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全区有34%的村不通大路,还有20%的乡、48%的村不通电。全区460公里的路段上就有892处泥石流沟。
但有利条件也很多,气候较温和(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阶段),地下水的资源相当丰富。群众很能吃苦耐劳,干劲大。在这种情况下,地区及时采纳和推广了“谁治、谁管、谁种、谁收”的政策,同时,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不强求一律。他们明确治理的重点,在河谷川坝重点改造低产田和低洼地;半山干旱地大力修水平梯田,保土保墒;高寒阴湿地方则修渠帮堰,排石整地。地区还采取经济优惠办法鼓励群众修田、引水。现在,全区的基本田已达到178万亩,人均达到0.85亩。灌溉面积达到38万多亩,户均0.61亩。
在建设林果园上,采用“公家补助树苗,农民投劳,连片栽种,谁栽谁有”的政策。经过3年多的努力,在白龙江和白水江沿岸重点发展柑桔,在西汉水流域重点发展花椒,在礼县重点发展苹果,在康县、武都重点发展木耳、油漆、核桃,初步形成了一种小经济区和拳头产品。
领导重视,亲自动手,包点办点,包片治片。陇南地区把扶贫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内容之一。仅地、县两级,去年就抽出470名干部包948个扶贫点。地委书记张学忠包了徽县的永宁、麻沿两个乡。通过修建水平田和科学种田,永宁乡去年人均粮食已达900多公斤。麻沿乡苦战3年,人均超过304公斤。
领导机关针对十分困难的自然条件,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注重身体力行。除了定期的会议外,领导干部都在现场办公,就地调查研究问题,就地解决问题。我们接触当中感到地县干部对每个乡、每个村的情况都很了解,很熟悉,和群众关系很密切,一些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在这儿“看到了老八路作风”。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扶贫。他们本着“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领导方法,广泛动员各部门、各方面、各阶层人士积极参加扶贫工作。军分区和人武部门包了1299户;科技部门实施科技项目152项,发展科技示范户9078户,建立了农业技术研究会92个;工商部门包85个管理点,扶助176个乡镇企业……另外,采取民办公助形式,集资1150万元,修建29个市场,形成了21个专业市场。
“四个一”的意义所在和对我们的启发
调查使我们认识到:
“四个一”实质上是在增粮基础上使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使山区人民致富的一条比较可靠的道路。在当前国家财政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四个一”是实现发展农业生产一条投资少的有效措施。“四个一”也是实施温饱工程比较稳妥的办法。全国其他一些地方规定以150元作为脱贫界限,以200公斤口粮作为温饱工程的标准,既不很切合实际,又不够科学,也很不稳定,容易受到物价或灾害的冲击。“今年丰收,进入脱贫行列;明年遭灾,又陷入贫困队伍”。陇南的“四个一”则较切合山区实际,实现稳步脱贫。
在领导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陇南地区对于瘫痪的和不起作用的乡政权,坚决进行了调整,对严重脱离群众、不负责任的班子及时改组,对于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严重违法乱纪分子严肃处理。同时又派得力干部去加强、充实、改进了乡政权。群众高兴地说“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支部”,这是“四个一”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我国林业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怎么办?
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高保生
提要:木材综合利用正在我国蓬勃发展。它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为目的,包括废木利用、木材代用、一木多用等等,可以做出多样文章。不久前在苏州举办的全国木材综合利用交流交易会,展示了我国近年来木材加工利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事实说明,木材综合利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作为一项产业,它担负着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资源紧缺,导致木材供应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木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0.05立方米,仅相当于苏联的1/30,美国的1/35,日本的1/20。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到2000年,我国木材需要量将达2.67亿立方米,而产量最多只能达到2.11亿立方米,有5600万立方米的缺口。这说明,木材的严重不足将制约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
林木资源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较大增长,那么,怎样解决供需矛盾呢?有三个办法:一是过量采伐,这将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实不可取;二是扩大进口,这要花大量外汇,限于条件,也不足取;第三靠发展木材代用和综合利用,实现一木多用,这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出路。
事实上,我国已经把木材综合利用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列为重点开发和扶植项目,取得初步的成果。从苏州木材综合利用交流交易会上可以看到,木材综合利用已经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交流会主办者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三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的年产量已达280多万立方米,除胶合板外,利用木材采伐和加工的剩余物和废弃物而生产的纤维板和刨花板,年产达200万立方米。按2.5立方米资源出一方原木,1立方米原木出70%板材计算,仅纤维板和刨花板两种利废产品,就可节约森林资源700多万立方米。除此之外,我国还掌握了数十种木材利废加工新技术。
木材综合利用,贵在精加工。提供优质精良的技术设备,是发展木材综合利用的基础。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林业机械行业,适应形势需要,有了用武之地,成了木材综合利用和加工的先锋。常州、苏州、镇江等地的林业机械厂,以及上海人造板设备厂,新乡木工机械厂,近年为木材综合利用提供了大量新的技术和设备,成为发展较快的工业行业。
苏州林业机械厂是为胶合板生产提供大型设备的厂家,年产120多台干燥机,占全国产量的1/3。他们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去年又开发生产了以竹代木胶合板设备。用新技术生产竹胶合板,比木制胶合板质地更坚硬,产品成本低,不少厂家纷纷订购。南京汽车制造厂和二汽都采用了这种胶合板做为车厢地板。
新技术的应用,使被废弃的大批竹木料派上了用场。在这次交流会上,我们看到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刨花板、纤维板、装饰板,还有各种木材代用品,利用棉秆、玉米秆、麻秆、芦苇、稻壳、桑条、毛竹等农副产品秆茎及植物纤维加工成板材,也可代替木材使用,并且效果不差。
过去用纤维板做家具,只能用在家具的背面,被称为“见不得人的材料”。广州鱼珠木材厂研制出一种浮雕不锈钢板技术,可根据用户需要,在纤维板上刻制出各种花纹。这样一处理,改变了纤维板黑黝黝的面孔,做装饰材料,大方美观。
我国有5000万亩竹林面积,总重量达7000万吨。发展以竹代木,前景诱人。四川省开县研制出利用杂竹和玉米秆为原料的两种新型人造板,可广泛应用于建材、家具、包装及火车、轮船装修,比木制板一点也不逊色。一个年产2000立方米的这种人造板小厂,每年可节约原木7200立方米。如全国发展300个这样的厂家,每年则可生产板材60万立方米,节约原木216万立方米。
木材综合利用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有待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全国木材综合利用情报横向联合网络。这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组织,面向生产,广泛交流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促进和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五十九个亿能省下来
沈伟民
去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栏目刊登一篇文章:《59个亿能省下来吗?》文章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全国250万辆货运汽车中,经常参加长途运输的有160万辆,其中空驶率为47.9%,每年因空驶造成的损失达59亿元。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半年后的6月13日,《新华日报》二版报道:南通汽运公司长短途货车实载率高达95%,在全国领先。这篇报道对汽车空驶造成的损失能否省下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拥有280多辆货车的江苏省南通市汽车运输公司,以往的实载率只有70%左右,大量的汽油、柴油因车辆放空白白烧掉。去年燃油涨价,这个公司把提高车辆实载率作为增产节约的主要途径来抓,跳出甲乙两地单行往返的线路运输,组成贯穿华东、华北及东北、西北的运力交叉大循环网络,使短、长途货车平均实载率大幅度地提高,全年节约的汽油柴油价值上百万元。
笔者算了一笔帐:南通汽运公司拥有的货车,仅占全国经常参加长途运输的160万辆货车的万分之一点七五。如果全国长途货运单位都能向先进的南通汽运公司看齐,使货车实载率从52.1%提高到80%,即提高27%左右,59个亿就能省下来;如果实载率都达到95%,则可再节约39亿元,达到98亿元。
笔者认为,只要全国各省、市、县的政府、职能部门、运输单位,都像南通汽车运输公司这样,多一点紧迫感、使命感,来一点真的、实的,动脑子,抓落实,就一定能够提高长途货运汽车实载率,降低空驶率。这样,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缓和交通、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鲁南雏凤
本报记者 宋学春
座落在孟子故乡——山东省邹县县城的鲁南自行车厂,今年1至6月生产自行车27万辆,创利税1048万元。这个厂有什么经营秘诀?
鲁南自行车厂原来生产“泰山”牌自行车,因质量差,信誉低,货物大量积压,银行不给贷款,工厂被迫停产,400多名工人交了调离报告……
厂里的经营者很着急,怎么办?他们反复考虑,找到对策:向名牌靠拢。
1985年,厂长李成华和厂其他领导南下上海20多趟,最后定下来,与上海自行车三厂联营。上海三厂派副厂长周志平、戎方恩和总工程师李才根到鲁南厂考察。结果是:ZA—120型“凤凰”自行车一次试制成功。1987年3月6日鲁南厂正式挂牌生产“凤凰”车,标上“鲁南分厂”字样。从此,鲁南厂脱离了“死亡线”。
“维护老名牌声誉,创出新名牌特点”是鲁南厂的生产方针。一次,车间生产的1000辆车架质量不够一等品,质检科根据厂里的“绝不许二等品出厂”的规定,全部检出作为废品。但车间工人心痛,迟迟不作处理,想等过后再用上。谁知厂长听说后竟下了死令:“用氧气枪把这批车架全部烧毁!”
为了更有效提高产品质量,鲁南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7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使产品的一等品率由过去80%提高到95%以上,产品品种已达5个,花色达60多个。
就这样,鲁南厂生产的自行车成为市场的抢手货,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订货合同已签到1991年。他们售出的“凤凰”车,至今没发生因质量问题而退货,被人们誉为“鲁南雏凤”。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北京家具王
本报记者 张书政
京西中央彩电中心大楼告竣前夕,中央电视台后勤人员在北京几个有名的家具厂频频出入,经过“货比三家”,潞州木材厂的整套家具被选中了!这些家具,款式大方、别致,“擦漆”工艺堪称绝活,件件家具犹如工艺品,其外观柔如水,光如镜,洁如玉,美如画。
潞州木材厂出了名,该厂厂长孙旭出了名。全北京几百家家具厂对这位乡镇企业的厂长刮目相看了。
与香港家具商合资
北京饭店一个房间里。1987年底的一天,港商王乃清停止踱步,拿起电话话筒。
“喂!您是潞州木材厂厂长孙旭吗?”
“我决定和您进行合资谈判,请您明天就来。”
王乃清,香港勤发行家具商。其产品或转手家具行销香港、澳门、九龙、美国等地,他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家具商有业务往来。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了他,他有心找家家具企业合资办厂。他和孙旭有过几次接触,发现孙旭优点颇多,设计、制作、经营管理皆通;有抱负,不愿守摊吃饭;手下有称为“十大金刚”的智囊和干才;企业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力;厂址位于北京市通县城北范庄村南,交通便利,距北京站、首都机场、天津新港都不远。
两年的深思熟虑,王乃清选定了孙旭这个合资对象。
从谈判到办完合资手续,只用两个月。1988年5月,潞州木材厂大门口,挂出一块崭新的厂牌——“北京高级家具有限公司”。孙旭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乃清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靠技术进步上产品等级
孙、王以股份制形式搞合资,投资比例分别占70%和30%,上的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是更新设备,改造厂房,投产中、高档席梦思床垫、沙发和各式木器家具,形成1000万元的年生产能力。第二期,合办海绵制品厂,生产海绵制品和以海绵为原料的沙发、床垫等家具。第三期,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镀塑”工艺,生产弹簧门角、塑料暗锁、表面装饰等家具小五金;再配套生产春秋被等床上装饰品。
现在,一期项目告竣,开机投产。全公司群情振奋,生产气象喜人。
孙旭在职工大会上激动地宣布:“我们已经鸟枪换炮了!”他高兴地带着记者看进口设备,看高效率的流水生产线,看工艺先进的新家具产品。
飞转着的高速刨花机,自动弹簧机、自动穿胆机等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都是从美国、瑞士、意大利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开始跻身于国际市场。
从“小木匠”到“家具王”
孙旭个子不高,看上去精明强干。他是个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年人。他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家具企业家,自有他的甘苦和韬略。
孙旭17岁跟同村袁木匠学徒,23岁能够带班打家具。乡里办起潞州木材厂,选他作业务员,干得很出色。不久,该厂亏损,濒临倒闭,34岁的孙旭受命出任厂长,挽救该厂。他不负众望,7个月扭亏为盈。
直到与港商合资前的6年间,孙旭带领职工从生产普通木器到生产软包木器,从生产民用家具到生产中、高档饭店客房家具,从生产“定货”到上“市场家具”,企业发展经历三个里程牌,家业和名气越来越大。200多种产品行销北京、东北、华南、西北等地区。1988年上缴利税270万元,今年可望达到500万元。
从“小木匠”到“家具王”,留下了孙旭闪光的足迹。祝福孙旭的家具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在城乡,电力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怎样才能使有限的电力产生较高的效益?请看——
避峰用电在牛杜
毛志远 雷建德
山西临猗县牛杜镇面对电力吃紧的现实,探索出一条新路:科学调配负荷,搞好灯峰用电。
牛杜,是临猗县的重镇。抗旱高峰负荷高达7000多千瓦,在全县20多个乡镇中居首位。而县电业局分配给该镇的灯峰供电指标仅350千瓦,供需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农业抗旱季节,频繁的拉闸限电,使灌溉水不能及时地滋润禾苗。农民为此憋了满腹怨气:“昨天定的水刚进地往回返,天热电扇不能转,家有电灯点油灯,打开电视听再见,娃娃没事瞎捣蛋,都怨电业部门不送电”。
1988年3月,新上任的牛杜电力中心站站长王庚酉,从农民的怨气中进行了反思:电力吃紧是事实,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在计划用电工作中的差距。为了在不超过上级部门分配的用电指标的前提下,保证全镇人民生产、生活用电,他承担了县电业局避峰用电试点的重任。
避峰用电的目的是“限电不拉路,生产生活两不误”。他们采用对比算帐的办法,说明避峰用电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比如,全镇照明用户8000余户,只要灯峰期一切动力不开,县电业局下达的供电指标是可以满足需要的。据此,他们给每个动力户、生活用电户分别制定了用电公约。公约的第一条都明确规定了避峰用电的具体时间,要求农村、工厂、学校等单位所有动力设备在晚19时至23时不准开机用电,还组织检查落实,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民性计划管电,自觉避峰用电的良好习惯。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定期检修、整改计划的停电时间与上级计划停电结合起来,通知各用户;尽量减少停电次数,让用户用上“放心电”,从而使计划用电走上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由于实行了避峰用电,全镇42个自然村、8000多户人家,在晚7时至11时都用上了电。在抗旱种麦的紧张时期,保证了农业用电。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闻风而逃 范学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江苏海安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搞好秋熟超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图为南屏乡周济村二组农民在加强水稻田管理。
杨一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