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从矿业中心到工业基地
本报记者 许宏治
在民主德国南部,有一个以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它的原名是开姆尼茨,历史上曾是德国工人运动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民主德国建立后,于1953年将它易名卡尔·马克思城,并成立了以它为首府的专区。
在卡尔·马克思城专区,有两座博物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一个是卡尔·李卜克内西矿井博物馆。它坐落在卡尔·马克思城和茨维考市之间的卢高,原是一个硬煤矿井,到1971年硬煤已被采尽。于是专区政府把它改建成一座博物馆,从1986年7月1日起正式开放。博物馆内以大量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各个不同时期矿井的技术进步过程和新旧社会矿工劳动条件的变化。观众们在这里还可以了解到当年矿工们的光荣革命斗争史。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等工人运动活动家都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1868年11月15日,卢高矿工们写信给当时在伦敦的马克思,反映了矿工劳动条件差、事故多等情况。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会议上宣读了这封信,并指出,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们才能得到解放。这封信的影印件现在陈列在博物馆里。
另一个是弗赖贝格矿业学院附设的矿物博物馆。这里收藏的矿石样品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可与列宁格勒、伦敦、巴黎、华盛顿的矿物博物馆媲美。
弗赖贝格于1168年发现银矿后,逐渐发展为一个采矿中心。后来,矿藏采完了,矿业衰落了。但是矿业学院保留了下来,至今仍是民主德国的重要教学和研究单位。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卡尔·马克思城专区的采矿业渐渐衰落了,但是更多的新行业却在兴起,它如今成为民德的重要工业基地。1988年工业产值达711亿马克,占全国的12.2%,在全国各专区中名列第二。民德的家用小汽车、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等主要产自这个专区。
专区政府主席菲希特纳告诉记者,专区政府遵循“经济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相统一”的方针,在住房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从1971年到1988年,共新建和改建住房33.5万套,使100万人改善了居住条件。
菲希特纳还告诉记者,今年5月,专区将进行选举。在选举之前,代表候选人要和选民对话,就群众关心的住房及消费品的生产、供应等问题交换意见。他指出:“政府和群众讨论问题很有必要,政府的打算要告诉群众,群众的要求也应反馈给政府。”
有事和群众商量,这在卡尔·马克思城专区已成为惯例。在弗赖贝格,市长龙格博士也表示,市民有事可以随时去找他,打电话也行,“我的电话号码就在电话簿里。”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政情背景

中东和平的新进展
时涧
5月底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阿拉伯特别首脑会议,对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确认1982年非斯阿拉伯首脑会议所确立的中东和平计划各项原则和基础;第一次承认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支持召开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和有关冲突各方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成立以哈桑国王为首的阿拉伯最高委员会,负责进行国际联系,推动和平进程,参与筹备国际会议。这是继非斯会议后又一次重要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它通过的决议比非斯会议又前进了一步。
阿拉伯国家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中东形势发展变化的产物。
一段时期以来,巴解以被占领土人民起义斗争为依托,采取一系列灵活现实做法,积极发动外交攻势。去年11月中旬,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对巴解斗争战略和策略作了重大调整,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之后,巴解与美国开始对话。与此同时,巴解大力做西欧国家的工作。不久前,阿拉法特访问法国,宣布巴解1964年宪章已经过时。对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提出的关于被占领土选举计划,巴解既揭穿了以色列旨在通过选举瓦解人民起义、取消巴解代表权的企图,又接过选举的外壳,坚持以色列撤军和国际监督为前提条件并与最终解决相联系的内核,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巴解为促进巴勒斯坦问题政治解决所采取的主动行动,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提高了巴解地位,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卡萨布兰卡阿拉伯特别首脑会议上,巴解的和平路线得到了与会首脑的首肯,这对巴解今后的斗争是一有力支持。
国际社会对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有关各方都在调整其中东政策。美国与巴解已举行了三轮对话,涉及到一些实质性问题。美国不再排除巴解作为谈判的一方,主张以色列与巴解直接对话,并提出执行安理会242号决议、以土地换和平、保障巴勒斯坦合法权利和保障以色列安全作为解决中东问题的四项原则。布什总统提出在适当时机召开适当结构的国际会议,并主张以色列结束对约旦河西岸、加沙的占领。这标志着美国对中东问题的立场开始有所变化。苏联积极推动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苏联一方面支持巴解的和平路线,另一方面继续松动与以色列的关系,主张巴、以对立双方直接谈判。与此同时,苏联极力主张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并为此提出一些具体建议。西欧国家也力图直接参与中东和平进程。西欧各国不同程度地调整对巴解政策,首次承认巴解有全权参加中东和平进程,纷纷邀请阿拉法特访问,支持在联合国主持下的中东和会,提出在国际会议框架内实现巴、以直接对话的主张。西欧国家已成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东和谈呼声的不断高涨和被占领土人民斗争的深入发展,以色列的僵硬立场也开始有所松动。以色列国内和平力量不断壮大,从民间组织发展到具有官方色彩。工党坚持其和谈主张。以色列一些要员公开表示愿在联合国参与下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直接谈判,并表示准备承认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
以色列情报局、雅法大学战略研究中心提出以色列政府与巴解进行直接谈判的主张。有的以色列官方机构甚至提出在被占领土建立非军事性质的巴勒斯坦国。迫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外的压力,沙米尔不得不表示以色列将撤出部分被占领土,并允许以占区巴勒斯坦人进行自由选举。
中东问题出现了有利于政治解决的新变化,中东和平进程的车轮不再就地空转,持续40年之久的巴勒斯坦问题出现了和平解决的前景。但中东问题的最终解决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以色列对阿以冲突中的重大实质问题仍持顽固立场,美国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有关各方的立场和主张仍有较大差距。中东和谈的车轮能否不停顿地向前滚动,将取决于国际社会和有关冲突各方,特别是以色列和美国,是否继续做出努力,为中东和平进程增加新的推动力。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政情背景

中美洲问题:美国的疑难杂症
晓渔
在拉美地区,布什入主白宫后面临着里根政府留下的一些疑难杂症,诸如中美洲、巴拿马、巨额外债、贸易、民主化和毒品走私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美在拉美的利益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由于拉美国家对美的不满和期望与日剧增,人们越发注视布什政府会对中美洲采取什么新的政策。
中美洲问题目前是世界热点地区之一。里根任期8年中,他为遏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扩张,先是把防止萨尔瓦多变为“第二个尼加拉瓜”作为重点,后来由于萨的问题根源在于尼加拉瓜政府支持了萨游击队,里根乃把主要打击目标转向了尼加拉瓜,因此美尼关系也就成为中美洲问题的焦点。经过8年的较量,尼“桑阵”政府依然存在,萨国内冲突双方僵持的总格局仍未改变,中美洲问题对美来说等于转了一个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布什政府目前仍需面对一个尼“桑阵”政府和一个内战未断的萨尔瓦多。
分析家认为,布什政府在对付尼加拉瓜上,要么使用里根未曾采用的出兵干涉的办法,要么改变里根的政策,重新制定新的政策。从事态发展趋势来看,布什政府将采取后一种的选择。因为:一、里根政府后期,在国会中民主党占优势的情况下,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简称“尼反”)的军援议案已难通过。现在民主党在国会中势力进一步增长,对“尼反”继续军援更难取得国会同意。二、“尼反”内部分裂加剧,战斗力和士气每况愈下,一部分“尼反”还与政府进行了谈判。三、拉美国家包括美在中美洲的“盟友”对里根僵化的中美洲政策不满,对美压力很大。四、中美洲五国首脑会议就中美洲问题达成了新协议,如美继续援助“尼反”挑起新的冲突将被视为对“协议”的破坏。五、在美、苏总的关系趋于缓和的情况下,美、苏都倾向于在中美洲问题上进行妥协。六、尼国内困难重重,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尼也希望尽早与美国和解。总之,形势的变化为布什政府提供了改变中美洲政策的机会与可能。布什上台后即开始对美国整个对外政策进行了回顾,拟在回顾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布什政府的中美洲政策究竟会有多大变化现在尚很难说。它表示今后将着重以外交手段解决中美洲问题,应该说这已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对美来说,即使尼加拉瓜问题得以解决,中美洲问题也不能就此结束。因为,萨尔瓦多局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令美忧虑。几年中受美援助达30多亿美元的基民党杜阿尔特政府虽说保持下来,但政府与左派游击队几年来的僵持不下的局面始终未能突破。另外,极右派民族主义共和联盟在今年大选中一举获胜。极右派上台可能意味着萨国内斗争进一步激化。所以,不能排除某个时期,美对中美洲政策的重点将从尼加拉瓜又转向萨尔瓦多。看来,在萨尔瓦多,除防止左派游击队武力夺权外,布什政府还面临着如何促使新的右派政权推行“民主化”的问题,政策难度将会更大。
有迹象表明,同拉美社民党和基民党进行一定的合作可能成为布什政府中美洲政策的组成部分。这两个党在拉美地区有很大影响。布什政府与其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它们在稳定中美洲局势,防止苏联利用方面与美国有共同利益。最近几年,通过孔塔多拉集团活动和哥斯达黎加总统阿里亚斯的努力,社民党和基民党在中美洲地区的作用与日剧增,且得到广大拉美国家和西欧以及其他地区的支持和肯定。它们在中美洲冲突各方中所起的缓冲、调解的作用是无法被代替的。另外,在中美洲问题上,上述两党的基本立场与美国会中占优势的民主党十分相近。考虑到布什政府强调要同民主党保持合作的关系,这也会促使布什政府采取同这两个党进行某种合作的政策,从而使布什政府对中美洲的政策带上一定的温和色彩。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欧洲议会选举给撒切尔主义敲了警钟
美联社六月十九日发表新闻分析,分析英保守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失利的原因:
撒切尔夫人为消除罢工、通货膨胀和高利率这些经济弊病奋斗了十年,如今这些弊病再度困扰英国。现在,她的保守党又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吃了败仗。
赢得了自一九七四年以来首次全国性胜利的反对党工党兴高采烈。在英国本土的七十八个选区中,工党赢得四十五席,保守党获三十二席,正好把一九八四年欧洲议会选举的情况倒了过来。那次选举中保守党以四十五对三十二领先。
为了增加吸引力,工党修改了它的一些过左的政策。该党外交政策首脑杰拉尔德·考夫曼说,该党“自今年年初以来一直在不断取得进展”。
前首相希思是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内的反对者。他认为她已陷入严重的麻烦。他说:“如果在你执政十年之后仍有近二百万人失业,贸易等方面总共有一百五十亿英镑(合二百三十亿美元)的赤字,利率高达百分之十四,通货膨胀高达百分之八并且还在上升,那人民就一定会说……这难道是我们希望出现的情形吗?”
能源大臣帕金森说:“所有这一切我们都承认。我们也不否认通货膨胀是一大祸害。我们正在设法解决嘛。”
人们普遍认为,通货膨胀问题是由于撒切尔主义通过减税、减少政府干预、出售国有化企业、取消外汇管制和限制工会权利等措施来恢复经济方面取得成功而造成的。
其结果是全国范围内的消费热、贸易赤字急剧增加、要求更大幅度地增加工资以及利率升得更高。
工资和通货膨胀的螺旋式上升对于任何政府都是极可怕的事情。但是就撒切尔夫人的一些计划而言,还有更多的麻烦在等待着她。这些计划是:彻底改革司法、教育和卫生体系,她的遭到人们普遍反对的财产税改革,她坚持要对国有的供水和供电工业实行私有化。
使选民们背离她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她对欧洲经济共同体采取好斗态度。希思说:“我认为老百姓对于整天抨击欧洲已经感到腻烦了。”
尽管撒切尔主义遇到重重困难,但没有哪一位中立的观察家打算抹煞撒切尔的重要性。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民主德国于本月开始第一阶段裁军,图为少先队员为即将退伍的官兵献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