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最“穷”的总统
●柯 谱 宝 成
为一国总统者,大多家资殷富。然而据外电在综合比较有关统计材料后报道,已故的桑卡拉是个例外,他可称世界最“穷”的总统。
桑卡拉是非洲布基纳法索的总统,1987年丧生。据该国官方统计,桑卡拉任总统之初的月薪为13.8万非洲法郎,他的夫人月薪才5.4万非洲法郎。他俩要奉养年迈双亲,更要养活15个子女,区区19.2万非洲法郎,济济19人生活,即使粗茶淡饭,也只能维持温饱而已。
桑卡拉的家产只有一处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平平常常的住宅,在该国属中等水平。为此,总统曾欠下36万非洲法郎债务。他家里有部电视机,一个冷藏柜,一台坏了的冰箱。他们有两辆比赛用的自行车。另外,还有一辆日产小轿车,是政府供他上下班使用的。这些家产就是对一般家庭来说,也是相当清寒的。有人曾多次表示要改善一下总统生活起居,并振振有词地说明这是利国益民之举,均被桑卡拉总统坚决拒绝了。
桑卡拉总统之所以安贫乐道,是因为他决心以身作则来推动全国的为政清廉运动。只要看看他执政后的几件大事就可见一斑了。
他是在1983年领导一次成功的政变后上台的。他上台后,雷厉风行地严惩了贪官污吏。他尖锐地指出:“在大力推行廉政治国中,政府官员的贪赃枉法是国家乃至如今非洲最危险的祸患!”桑卡拉成立了“全国反贪污委员会”,组织了强有力的班子,重点审查从地方到中央的官吏的贪污、走私、受贿等经济案件。
他本人以身作则,为全国表率。有人赠给他四辆不同型号的豪华小轿车,他全都交公。有人塞给他钱,数额甚巨,他也原封不动地交给政府。最令人折服的是,这位总统不光“不义之财,分文莫取”,而且还将份内之财的巨额职务津贴主动放弃,还不只一次自减那本已十分微薄的薪水,以体现与民同甘共苦。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美国“扫黄”一瞥
●元济
  美国杀人犯特德·邦迪1月底在佛罗里达州被判坐电椅处死。临刑前,邦迪在回答他为什么采取暴力手段时说,阅读色情书报“就像上了瘾一样,愈来愈渴望更强烈的货色,有一天……你开始觉得,假如真的动手去做,可能比光看要刺激多了。”显然,邦迪把他的罪恶归咎于色情书刊。不论邦迪的话是否可信,也不管他的话是不是耍花招,他的临终“遗言”却使美国有关色情与暴力关系的争论再度热烈起来。争议可能暂时不会平息,不过,司法部门和女权运动人士坚信色情书刊会引起暴力犯罪。两年来,美国司法部在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扫黄运动”。
美国色情文化泛滥成灾,赤裸裸暴露奸淫、斗殴和凶杀的书刊、电影及电视比比皆是,无时无刻不在腐蚀和侵袭着人们的心灵。充斥美国市场的录像带出租业是色情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估计约有2000多万美国人现在每周至少看一次“蓝色录像”(比黄色录像更黄的色情录像)。除了各种黄色杂志、录像、电影、电视外,8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虽无视觉形象但危害极大的“色情电话服务业”。这种电话是一些色情商人设立的专用电话,只要付费,就可以在电话里听到各种淫声秽语的录音。据统计,美国色情物品的销售额每年达70亿至100亿美元。美国社会舆论认为,不健康的娱乐业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在进行着一场精神上的浩劫。
1986年,美国前司法部长米斯领导的色情文学调查委员会呼吁开展一场法律和全民运动,以反对广为传播的色情文学。米斯在长达2000页的报告中说,赤裸裸的色情描写与性犯罪有着直接联系。调查委员会提出了92项建议,指导各级政府采取严厉的法律措施取缔色情文学。司法部于1987年初,开始调查并制止色情物品的州际邮购活动。去年8月,美国联邦调查局曾采取跨州联合行动,突然搜查了华盛顿特区、俄亥俄和佛罗里达州等地的一些色情商店,没收了一大批色情杂志和录像带。联邦调查局的这次扫黄行动是根据美国司法部的命令进行的。司法部去年已对250多人绳之以法。从前以这种罪名定罪的几乎绝无仅有。今年1月在波士顿,一名叫詹森的哥本哈根商人以进口儿童色情书刊的罪名被判37个月徒刑。在西雅图,一个叫瓦坎蒂的夜总会演员已经度过几个月铁窗生活。以贩卖色情书刊而生意兴隆的商店,如今在辛辛那提、俄克拉何马市和北卡罗来纳州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迫关门。海关关员奥马利估计,美国进口的儿童色情书刊近两年已降低了一半。一些地方性的电话公司也已禁止顾客利用他们的线路“听黄腔”。扫黄团体的一位成员麦盖迪说,“我们已经开始有干净的城市了。”
美国扫黄之役得到各种团体的支持与合作,主张关闭各种色情商店的民间势力不断崛起并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新制定的扫黄法使侦办人员“如虎添翼”。去年秋天,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不但使色情案件容易起诉,而且修订了刑法,增加了禁止利用电脑为儿童色情书刊做广告的条款。各级法院、检察部门以前往往将色情案件束之高阁,现在能及时办案,速审速决了。
布什总统曾说过,他的政府将致力“扫黄”,司法部长桑柏也早已是“扫黄”政策的拥护者。面对着一个日益张大的法网,美国有的色情商人已在开始考虑改行了。但美国要想扑灭色情文化,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特农神庙将“整容”
●杨广胜
巴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最高处,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前438年,被誉为世界古代建筑的王冠,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数百万游客。
但是在2000多年的久远岁月里,巴特农神庙历尽沧桑,曾被改为基督教教堂和伊斯兰教寺院。特别是1687年,堆放在殿内的炸药被引爆,使顶部和围墙倒塌。19世纪初,英国人艾尔金又把神庙的大量浮雕运往英国,使这座建筑成了颓垣断壁。
现在希腊政府计划修复这一历史建筑。以39岁的建筑师马诺里斯·科雷斯为首的专家小组已制订出详细方案,并获得保护雅典卫城古迹委员会的批准。今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雅典召开了300多希腊及外国专家参加的修复卫城国际会议讨论了修复方案。
科雷斯小组的修复方案主要有:把已搜集到的从大殿前殿剥落的上千吨大理石碎片复归原处,空隙处用新的质地纹理相同的大理石填补。破坏较为严重的大殿南侧暂不修复。内殿也适当修复,去掉一些铁铆钉,恢复原来的结构和位置。
这项计划完工后,参观者将能更好地领略这座古代建筑的壮丽雄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爱斯基摩电视公司
●傅俊卿
加拿大人常常说他们是“一个国家、两种语言、三个政党、多元文化”。同样是移民国家,美国强调不同文化的融合,因此被称为“民族熔炉”,而加拿大则提倡多元文化的独立和并存,尊重并鼓励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
加拿大广袤的西北地区仅仅居住着大约四万因纽特人
(爱斯基摩人意为“吃生肉的人”,现普遍改称因纽特人,意为“真正的人”)和少数印地安人。那里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大部分地区只能靠水路和飞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为了改变因纽特人这种半封闭的状态,加拿大联邦政府于70年代末在北部地区进行了名为“伊努克沙克”的卫星电视转播实验,试图通过卫星电视把各个隔离分散的因纽特人居住点联系起来,并使他们与外部世界结为一体。
“伊努克沙克”为爱斯基摩语,意思是人形石堆,是因纽特猎人用砾石堆筑用以传达信息的标志。现在这项试验已经取得了成功,即使是居住在最偏远地区的因纽特人家庭,也能在电视屏幕上目睹贝鲁特的流血场面、中美洲的战争、长映不衰的电视剧《达拉斯》以及最红的摇滚歌星的表演。
但是,正如爱斯基摩电视公司经理库博塔娜女士指出的:“从屏幕上却看不到我们自己的东西。当想到我们的孩子在长到18岁时已经看了3万个小时的电视节目时,就不由地为因纽特人传统文化的未来担忧。”在有识之士的敦促下,1982年1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同意并资助成立了爱斯基摩电视公司。公司采用“伊努克沙克”作为自己的台标(见图)。这个选择可谓独具匠心,既体现了因纽特人的文化特征,又象征着公司的传播功能。
爱斯基摩电视公司是非赢利性组织,资金来源由联邦政府提供。公司的宗旨是保存、传播和发展因纽特人的传统文化。在50多名公司员工中,85%以上是因纽特人。公司的5个节目制作播出中心,每周播出5个多小时的爱斯基摩语节目。这些节目覆盖了西北地区、拉布拉多半岛、北魁北克近3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横跨4个时区,相当于加拿大国土的1/3。节目内容也是爱斯基摩化的,既有因纽特人关注的热门新闻,又有展示他们传统文化的专题节目,还有洋溢着尊敬老人、关心他人、坚韧不拔这类爱斯基摩伦理美德的电视剧。
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爱斯基摩电视公司促进了因纽特人的参与意识和文化上的觉醒。它的下一个目标是,使因纽特人和他们的下一代通过电视屏幕去正确认识他们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世界。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北约兵力知多少?
●余洋
北约组织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成立于1949年4月,到今年已整整四十周年。北约的成员国现有16个,其中除美国和加拿大是北美国家外,其余均是欧洲国家。北约的兵力也主要部署在欧洲。
目前北约组织的兵力有多少?据有关资料统计,其总兵力大约有500多万人,占世界总兵力2650万人的20%。其中女兵大约有30万人。女兵最多的是美国,约有20万人。
北约组织中兵力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约占北约总兵力的1/3多。兵力在50万以上的有意大利、土耳其、法国、联邦德国等。兵力在30万人以上的有西班牙、英国和希腊等。兵力在10万以上的有挪威、荷兰、丹麦和比利时等。兵力不足10万人的有葡萄牙和加拿大。兵力最少的是卢森堡,只有1200余人。冰岛虽是北约成员国,但本国并没有正规军,只有海洋巡逻队100余人,其防务由北约组织负责,被称为“无兵之国”。
北约各国的兵力分属陆军、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其他兵种,如宪兵部队、警卫队和警察部队等。
此外,北约各国除正规常备军之外,还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兵员大约700万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特殊车牌
●邓兆熊
在苏联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作为惩罚酒后开车的一种手段,发给被拘留过的这类驾驶者以特殊汽车牌号。
与普通号牌的唯一不同之处是:特殊号牌都以字母“O”开头。它具有双重含义,在俄语中,醉酒和危险两字的字首均为“O”。
遇到带这种号牌的汽车,行人“敬而远之”,警察严加监督。据说目前已发了大约两千个特殊号牌。这种惩罚手段比批评、罚款更能触动酒后违章开车者的思想。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缅甸人的装束
●易军芳
缅甸人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着上围腰部、下垂脚踵的“纱笼”,色彩鲜明,绿、紫、黄都有。大多数男性喜欢大方格花纹,女性却以花布居多。纱笼的围长为腰围的一至两倍,穿脱不用系扎腰带绳索。但男女穿法却有区别,男人穿着时在腰前纽成一个结,女人则在右侧腰间抽紧塞住,没有结蒂。
缅甸人穿纱笼与气候有直接关系。缅甸是一个热带国家,白天汗流浃背,洗澡冲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露天冲凉时,解开纱笼可作围帐;夜间睡觉时,拉上一点可作毯子盖在身上。
缅甸男人的上装是对襟长袖短衫,女人却是斜襟长袖短衫,但都没有领子。男人头带“岗朋”,即用一条素色薄纱或丝巾扎在头上,作为“礼帽”。妇女喜欢以插花作为头饰。缅甸人与袜无缘,长年赤脚穿拖鞋。当然,现代缅甸上层社会人士穿西装长裤已较为流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