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黑龙江省的肇东、肇州、肇源三个市县,过去以贫困出名。近三年,粮食总产连续以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这一变化从何而来?请看——
“三肇”黄金浪
周晓冰
“三肇”,即黑龙江省的肇东、肇州、肇源三个市县的习惯称谓。松嫩平原上那条状如弯月的黑土带,紧贴着绕了过去,丢给“三肇”人的却是“旱天硬邦邦,雨后不渗汤”的贫瘠地。直到80年代初期,这里粮食亩产不过百公斤左右,一些贫困乡村还在吃返销粮。
可是近年来,当众多市县深为粮食生产停滞所困扰时,“三肇”却连续三年以10%至20%的速度递增。去年粮食总产16.74亿公斤,比大丰收的1984年增加64.5%。这个产量占黑龙江全省粮豆总产的1/10,而他们的耕作面积仅为全省的1/22。素以土地贫瘠闻名的“三肇”地区,何以连续增产?这个被专家誉为“三肇黄金浪”的现象,为农业突破徘徊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
“软硬兼施”的投入
用慷慨大方四个字形容“三肇”人对农业的投入,恐怕不过分。
首先是化肥的投入,亩施量几年间增加了5—7倍。其次是农业机械的投入。据肇东市统计,去年全市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发展到1564台,比大包干前增加12.8%。再次是抗旱排涝工程的建设。四不靠水的肇州县,1986年以来,累计投资510万元,配机电井1670眼,修排涝干支渠400多公里。1987年春旱,近百万亩的玉米只用了15天就全部坐水种完。1988年秋一次降雨184毫米,40万亩农田被淹,仅两天就排净了90%地块的积水。除此,还有大量良种、农药、地膜等等。
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所以心甘情愿,是他们亲眼见到了投入的效应。1984年初,肇州县丰乐镇的一个农民从吉林背回10公斤“四单八”玉米种,把亩产千斤由梦想变成了事实。而后,黑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小组和肇州县委书记马殿友,一起在双发乡七户农民的150亩土地上进行玉米高产攻关试验,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消息传开,百万亩高产攻关活动迅速兴起。
“高投入必需按科学投入”。采访中,我真真地感受到这种功夫。他们把良种、深耕、合理密植、测土施肥、增施微肥等新技术引进田间地头的同时,更注意把科学意识、科学办法引进庄户人头脑。例如,聘请专家教授讲学,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办农技推广学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展开规模浩大的“科技之冬”群众活动等等,基本上保证“每个农户家有一个科学种田的明白人”。是科学加投入,打开了农业高产的大门。
以牧兴农的“中轴战略”
这个战略,“三肇”各有具体说法,但总体意图一致。因为“三肇”草原辽阔,加之粮食丰收饲料充足,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迅速,其中羊、牛、鸡、鹅的饲养量居全省前列。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农家肥。平均亩施农家肥由过去的1000公斤增加到2500—3000公斤。经测查,去年“三肇”60%左右地块的有机质含量比1984年增加0.3‰—0.6‰。
在肇东市德昌乡养畜户李勤家,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家19亩土地平均亩产735公斤。亩施化肥不足30标准斤,主要靠畜粪肥田。去年春天,他让给张礼奇家一块地种甜菜,秋后平均每个甜菜头重1公斤,亩产比一般地块高一倍。在李勤的带动下,远近许多农民都走上以牧兴农的路子。去年,德昌乡户均0.8头牛、4只羊、3.6头猪。
实现以牧兴农,价格杠杆起了驱动作用。从1985年到1988年,3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柴油、农药)涨价幅度为75.3%,3种主要畜产品(猪肉、鲜蛋、羊毛)涨价幅度为103%。对农畜兼业户来说,后者的涨轻松地抵消了前者的涨,保证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工农两业利益的“微调”
在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农业市县怎样保护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向土地投入的热情?的确是伤脑筋的问题。“三肇”尽其所能,采取了“微调”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政府农业投资每年保持在财政总支出的8%—12%左右,用于农田水利、大中农机具配套、农技推广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价格补贴。
鼓励以城补乡。动员和组织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和经营农副产品的商业企业,从大力扶持“第一车间”生产出发,为农民贷款贴息,优惠供应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在1986至1987两年糖业生产不景气时期,他们就靠这种办法保护了农民种甜菜的积极性。工厂也因原料充足保持了盈利;财税部门先予后取,增加收入。
建立健全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系统。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储蓄工作还能做些什么?
路华
前些时候,一位日本友好人士提出建议,中国要把增加国民储蓄作为国家重大方针对待。他说40年前日本经济也出现过物价大幅度上涨、企业急需贷款的困境。在日本政府决定开展国民储蓄运动以后,许多人深入城乡广泛宣传储蓄,扩展业务,结果局面迅速改观。14年中民间储蓄由7万亿日元上升到80万亿日元。而今,日本国民储蓄已达到数百万亿日元,资金出现过剩,可国民储蓄运动依然举世瞩目。
这位友好人士所述并非什么大新闻,但他确实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储蓄工作还能做些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琢磨透,也许我国的群众储蓄会出现新局面。
目前,我国扩大储蓄主要采取提高存款利率,有些地方也搞些抽奖、摸奖等招数。但是,许多人看到不少地方在一阵热劲过去以后,银行的业务仍然没有多大变化:许多储蓄所营业的时间还是机关化,工厂、机关的职工下班后去储蓄,看到的是紧锁的大门;儿童、学生的储蓄也拿不出良策,没有突破性进展;一处开户多处取用和信用卡等灵活多样的储取业务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储蓄运动的宣传也不能持之以恒地在城乡普遍开展。据抽样调查,现在手持现金的大部分群众是愿意把钱存入银行的。但是,为什么还有1500亿元以上的现金在群众手里呢?这里原因固然较多,但储蓄工作本身的问题很值得研究。
有些经济专家说,增加储蓄不仅是对策,而且应成为我国的国策。这是卓识之见。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建设资金主要靠内部积累,靠全国人民勤劳节俭,把一切能够节省下来的钱通过储蓄用到国家建设上。只有这样认识,才能反映储蓄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金融部门才能把它当作基础工作来抓,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才能把它作为重要的工作去做。金融部门要保障储户权益,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态度,提高银行信誉,调整营业时间,创造良好的储蓄环境。笔者收到好几封群众来信,他们对储蓄工作的共同意见是:存取不便,业务不够灵活多样,服务态度生硬。他们反映的问题并不复杂,但都涉及储蓄工作基础建设问题。金融部门应在这个基础建设上多下功夫,这不独会带给储户方便、信任感、安全感和经济利益,也会给我国的金融事业带来新的希望。
扩大储蓄不能指望行政命令,要靠广泛的宣传,以唤起人们的储蓄热情。银行、储蓄所的职工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宣传和开展储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储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又促进储蓄进一步增多。这一切,又有助于社会勤俭之风的树立。我们希望早日看到这种良性循环。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你获名 我得利
——谈产品评优中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杨理科
去年末热闹过一阵子的全国食品博览会,有5000多种展品被推荐参加评奖,获得金、银、铜牌奖的产品竟达4957种。据介绍,原来在这“优质品率”高达90%以上的评比背后,却是参评产品必须交纳300元的评奖费,不少企业还交了数额不等的各种名目的赞助费。仅评奖费一项主办者就收了150万元。
更有甚者,在这个博览会闭幕一个月后,某边远省区的几个企业产品既未参展,又未参评,但也想捞个名优牌子过过瘾,于是就用钱与主办者“接洽协商”,最后竟然如愿以偿。
“以钱买优”的始作俑者并非食品博览会,报纸披露过的“紫薇杯”白酒评比就在其前。据称,那次白酒评比每个参评品种须交纳数千元费用,在多数白酒厂未参加的情况下,“踊跃”报名的二三十家白酒厂统统捧回了“紫薇杯”。
更让人惊诧的是有些产品的优质等级竟是根据企业交钱多少论定的。河南某地两个名称相同的产品,在某次评比的预评中一个定为金质奖,另一个定为银质奖。得知这一预评消息,被定为银质奖的那个工厂的厂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对他的公关人员下达指令:哪怕花上20万,也要拿到金质奖。果然,公布评比结果时,这一产品赫然列入金质奖名册。
在一次某部举办的评优中,初评时一地区的“重点”产品未能“金榜题名”。这一地区的主管行政长官斥责承办人“不会办事”,指示“再多送几车样品去,让每个评委增加‘了解’”。承办人心领神会,放手去干,最后的结局当然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掏钱就能买到优呢?这同不少评优活动举办者的动机密切相关。这奖那奖、这优那优、这佳那佳、这杯那杯……实际上不少举办者无非是你掏钱,我评优;你获名,我得利。据透露,某地区的优质产品展评会,两个晚上的收入便是几百万;争一个“最佳售后服务杯”,每个企业就得拿出数十万……
新闻界曾披露的13家名优啤酒厂联合抵制“全国十佳啤酒”评比一事,之所以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因为它反映了多数企业厌“评”心理,也表达了众多消费者厌“优”情绪。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这里流行绿色
——四川珙县林业基地见闻
张光金 徐坚坚 方小鸿
到了,珙县。这里不只是人们的衣着打扮是绿色居多,县政府的门是绿色的,许多单位和民房的门也是绿色的。有位同事去邮局交信,见绿门就入,结果导致三次错误。
据说珙县人这种崇尚绿色的感情,是经过剧烈的阵痛后产生的。50年代初期,这个位于四川南缘的山区小县,曾是块林茂粮丰的好地方。后来“大炼钢铁”、“大办食堂”诱发了疯狂的乱砍滥伐,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由40%降到了8.2%。“在哪儿摔倒的,还在哪儿爬起来。”珙县人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从1974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15年过去,45万亩人工林拔地而起,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0%,被评为全国绿化工作的先进单位。
我们在洛表乡观宝山林场登高远眺,只见层层叠叠,莽莽苍苍,整个林区像一片波浪起伏的绿色海洋。组成“波浪”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小山包,个个从头绿到脚,共有1000多个。
在洛表乡,张志忠乡长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件新鲜事:飞跃村六社,在观宝山北腰,海拔780米,39户人家。过去,观宝山上的树被砍光了,小河也干涸了,80亩水田全靠天。自从山上绿化后,河沟里又逐渐有了水,现在所有的田能满栽满插,还用旱地开田21亩,眼下又在筹划一座5000瓦的小水电站。
这是真的么?我们走访了52岁的老农姚国政。他说得更神奇:“过去我们一家6口人,吃水要到2华里外的地方去挑。前年我突然发现附近一块旱地里冒出了一股清泉水,便将其引到家中,解决了人畜饮水,4亩责任田也由望天田变成了自流灌溉田。”
县林业局长徐生恕告诉我们:珙县15年造林总投入,包括联合国的援助,大约2000万元。现45万亩人工林中有7万亩已郁闭成林。近两年对12年生的1000亩杉木林进行了实验性主伐,平均每亩产材5立方米,每立方米400元,共收入200万元。以此推算,7万亩可收入1.4亿元,大约是投资的7倍。还有38万亩呢?15年后总产值可达16亿元,全县5万农户每户将可收入3万多元。要说这绿色银行的利息,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民胜乡,我们看到一座崭新的三层楼房,房后是一片翠绿的杉木林,朗朗书声从楼里传出,不用问,这是一所小学校。乡长李志贤对我们说:“建这座小学的钱多半是卖木材来的。”原来,这个乡从1974年以来共营造了杉木林14200亩,1987年进行了试验性主伐,修起了这座小学。
这种由人工林资源直接转化而来的社会效益在珙县暂时还不普遍,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山青水秀,生态平衡,乡村开始变了,全县也开始变了。1988年,珙县已有93%的贫困农户跨过了温饱线;贫困山区县的“紧箍咒”,正在绿色掩映下逐步解脱。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王凤林与小型“巨人”
本报记者 王谨
真没想到,位于沈阳郊外的这个不足500人的辽河制药厂,经过8年的改革,利润竟从1980年的6万多元猛增到1988年的1000多万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超越!难怪沈阳市政府授予它“小型巨人企业”的称号哩!
1981年初春,当时仅有300多人的辽河制药厂因管理混乱,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被有关方面亮了“黄牌”。该厂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苏家屯区工业局长想到沈阳城里有个懂医药的能人王凤林,就来到沈阳第三制药厂,向当时任厂试验室主任的王凤林发出“请帮忙救救辽河”的要求。王凤林,1962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先后在3家制药厂担任过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室主任等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从沈阳来到苏家屯,当他走进制药厂时,不禁大吃一惊:这哪像个企业?厂门已废,人员出入走墙豁儿;厂房破旧,工艺落后,全厂连一个化验室都没有;职工队伍80%是家庭妇女组成的……
制药,与人民生命攸关。首先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关。王凤林办的主要几件事是制订出一套合理的工艺流程,定出质量管理细则;又靠申请来的6万元贷款,建了化验室,买了一小部分必备的化验设备;然后又用土办法改造了厂房,大修了设备,改造了生产环境。这期间,他每天早来晚走,泥里水里和工人一起干。一晃两个月过去了,王凤林掉了几斤肉,辽河制药厂首批成为市里验收合格的集体企业。
1985年,辽河制药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王凤林大胆改革用工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企业利润成倍地增长。
在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王凤林把目光盯在市场上。他从社会上广招人才,广泛收集医药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做好产品更新换代工作。几年工夫,辽河制药厂由原来仅生产注射用水和50%的葡萄糖针剂等单一产品的小厂,一跃而成为能生产130多个品种、190多个规格产品的厂家。
辽河制药厂跨入了辽宁全省城镇集体经济的“明星企业”的行列,王凤林也当上了省、市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摩托车市场”拾零
王保国
西安市土门农贸市场北头,有个自发的摩托车市场,三年多来屡禁不止。每逢星期天,人更多,黑压压一片。交易的摩托车什么牌号都有。
有一天,一个长着络腮胡子的青年正在跟一群人吹牛:“咱哥儿们是靠倒车过日子的,啥摩托车没耍过”!他拍一下身边的一辆车又说:“咱这辆洪达—145,正儿八经的新玩艺儿,要不是咱哥儿们打牌翻了把(输了钱),绝对不会出手。”有人问价,他说:“不带还价的,你给两万二。”
据工商管理所的同志介绍,在众多的摩托车交易者中,大多数还是调剂余缺,但专门倒车的贩子也不少。他们大多数是无业游民,也有些劳教释放人员。他们低价购,加价卖,有人一个星期就能赚上千元。
在倒车的人中还有少数在职的干部和工人,有人专门休病假来此捞大钱。问他们运气如何,他们也会透露一点:“最不走运,一天也能弄二十张(二百元)。”交易市场有一套“行话”,十元钱叫“一张”,一百元叫“一棵”,一千元叫“一吊”,一万元叫“一墩”。有些专营此道的常到河南、青岛、山东等地收摩托车,然后在土门市场销售,从中牟利。黑市上把这些人称之为“搬运工”。还有一些被称之为“修理工”的人,他们专门收购一些有毛病的摩托车,经过修理、喷漆,甚至换一些装饰性的配件,然后再出手,一辆车赚上千把块钱是不成问题的。黑市上“修理工”看不起“搬运工”,认为他们只会出傻力气。
每到星期天,土门市场便成摩托车的世界,日本产的“铃木”、“本田”、“川崎”,“雅马哈”、“洪达”,捷克产的“佳瓦”,国产的“幸福”、“嘉陵”、“重度”、“庆安”,连台湾省产的“神鹰”,这里也有。有些“神通”广大的人,从国家机电部门平价买辆进口车出来,到此地一转手,就能赚三千元左右。有些出国人员,回国时专门带重型摩托车,在这里倒卖,一转手就是一个万元户。
摩托车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很多,坑蒙拐骗都有。但由于机动车辆交易中办过户手续一事归公安机关管理、工商、公安缺少协调,所以加强管理还是一句空话。一些同志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制订一套管理办法,照章办事,共同遵照执行,否则仅靠突击取缔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金钱,在孩子们身上
——儿童消费一瞥
秦华
曾几何时,“小皇帝”的龙袍套在了当今中国独生子女的身上,他们不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有可观的“皇薪俸禄”。请看——
沉重的压岁钱
这里有一组数据:
据湖南湘乡市调查:全市城镇万余名小学生,1989年春节所得压岁钱达90万元,相当于市区两个储蓄所的吸储数。
深圳市一小学1200名学生的压岁钱加起来竟达15万元。
南京市秦淮区凤游寺小学一天存储压岁钱2.1万元,比1988年增长25%,一位三年级姓徐的男生独得740元,“荣登”榜首。
江苏某部一位中校军官,春节带着9岁的儿子去绍兴姥姥家拜年,背回一架卡西欧;而一位中尉刚满9个月的女儿所得的压岁钱,相当于当兵爸爸一年的军饷。
孩子手中的压岁钱多了,就去买鞭炮、汽球、玩电子游戏;有的父母把钱占为己有,还有的则替孩子包办,用在吃穿上。
扭曲的奖学金
据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孩子花钱状况的调查表明,一些家长为了刺激孩子学习,自设“奖学金”,比如:一门功课考满分奖10元,90分奖8元,80分奖5元,70分奖1元,不及格则罚10元。由于标准不高,很多孩子都能拿到“奖金”。
一位3年级小学生说,爸爸和她有“协定”,如果语文数学考试都在98分以上,就可得奖学金10元,如果在95分以下,就罚款10元。这位女学生说:如果在全班考第一,可得奖金100元,她自己已有600元存款。
金钱可以刺激学生考高分,也可用来“买”高分。有个广告装潢公司经理的儿子才12岁,在数学考试前学爸爸招聘人才,2元一题,全包20元,考试时老师只要一转身,便有许多小纸团飞到他的身边。由于“投标”者太多,给老师发现了。
假如受教育的直接动因就是金钱,那么这种教育注定要失败的。
最近几年中小学生辍学队伍的迅速扩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一些家长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他们把发财的赌注压在幼小的孩子身上,这是历史的悲哀。
看涨的零用钱
一个小学生手中有多少零用钱?唐山市机场路小学对两个班的统计是,每人平均86元。
一位年轻妈妈抱怨说,“我并不想让孩子花那么多零用钱,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时地‘赞助’,我也弄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广州有个卖鱼个体户,每天收工后都要在阳台上晾晒湿淋淋的人民币,他和他那读小学的儿子“君子协定”:每次只能用手抓一把钱,起初儿子只抓面额小的,慢慢地,哪里面额大手就往哪里伸,做父亲的视而不见。
时下,“小皇帝”的胃口被大人越宠越大,花钱似流水。一位个体户7岁的孩子,兜里常有几张“大团结”,进了熟识的饭馆,老板马上毕恭毕敬地抱为上座,那孩子点菜比老子还精,张口海参,闭口对虾。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部分中学出现了放高利贷现象。一些初中学生为了抽烟、喝酒或操办生日礼宴,便向有钱同学借,一般还贷期为一个月或半年,如到期不还,十元钱过一天加五毛,有个学生放贷获利100余元。
困惑 思考 出路
儿童口袋里的钱多了,有三个原因。一是群众手里比较富裕;二是近年来消费热的影响;三是教育方法上的偏颇。
事实说明,金钱已扭曲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灵。“财大气粗”的学生往往令人羡慕,而钱少的学生则学会了讲假话,有的因此采取了偷骗的不正当行为。面对这种现象,家长苦恼、老师困惑。儿童需要健康的金钱教育和消费指导。
天津市开办了学雷锋爱国小储蓄。
南京市部分学校与社会联合开办红领巾储蓄活动,有人赞扬这样做培养了儿童的艰苦朴素的习惯,又利用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也有的则认为会导致孩子间对存钱的互相攀比。
继美国第一家儿童银行之后,我国山西交城办起了“儿童储蓄银行”,职员都是在校学生,服务对象也是儿童。开业第一天,就有100多名小顾客,营业额达3500多元。
鼓励儿童储蓄是一个方面,对儿童的金钱教育也应该及时跟上。世界上有些国家很早就对下一代实施家庭、学校、政府三者结合的金钱教育。
美国习惯从小把零用钱看作从事家务劳动的报酬。小学里还用教室模拟社会,帮助学生了解金钱的社会流通情况。
在瑞典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有金钱、商品、税金等内容。
为了矫正小孩“挥金如土”的坏习惯,日本教育家认为,金钱教育应该从3岁开始。
指导儿童消费,培养儿童健康合理的金钱观,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性格塑造、品德修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千万忽视不得。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四川珙县人工林有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图为马道子林场间伐的小径材堆积如山。 张光金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性命交关时 曹昌光 原载《甘肃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