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综合)
专栏:

  阜新百余“小摄影家”创作成果令人瞩目
新华社沈阳电 在“煤电之城”辽宁阜新市,活跃着一支由100多名4岁到12岁小朋友组成的少儿艺术摄影队伍。这些“小摄影家”的创作成果,受到人们的瞩目。
这项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阜新市群众艺术馆青年干部杜玉奇。1986年末,杜玉奇在市内开办了第一期少儿艺术摄影学习班,实行免费培训,以后又与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联系建立了幼儿、少儿两个活动中心,并组织成立了小朋友摄影学会。目前参加活动的“小摄影家”达136人。随着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作品也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第4版(综合)
专栏:

  大巴山区建立灵山碑林
在千里大巴山区阴灵山,今年“五一”前夕建成一座现代书法碑林。这里位于巴中县城西北二十余公里,自隋唐以来曾先后成为佛、道教重地,修庙宇十三座,塑神像数百尊。目前,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划为蜀道旅游线上的一个旅游点。
千家书艺到,灵山分外娇。灵山碑林荟萃了近几年来中外一千多位名人书家奉献的墨宝二千余幅,已建成书碑一千三百块,成为中国的第四大碑林。
                    (张崇渔)


第4版(综合)
专栏:

  驻京文艺单位为戒严部队慰问演出
苏州书画家翰墨寄情慰问戒严部队
新华社北京电(通讯员王德意、记者黄智敏)连日来,人民解放军在京文艺单位分赴各戒严部队进行慰问演出。据解放军总政文化部介绍,截至6月18日,在京的部队文艺单位已为戒严部队演出120多场次。
参加慰问演出的有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乐团、北京军区歌舞团、海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二炮文工团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著名演员马玉涛、田华、马国光、张越男、杨洪基、张积民等积极参加演出。慰问演出受到戒严部队官兵热烈欢迎,认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他们的关怀,表示一定要出色地完成好戒严任务。
新华社南京电 (通讯员王林林)苏州书画家近日特地创作一批书画作品,委托总政宣传部转赠北京戒严部队。
著名书法家沙曼翁说,我活了70多岁,从来没有看到过用制造动乱、暴乱的方法要求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文革”把我们折腾得够惨了。对付这帮暴徒就是要实行专政,否则国无宁日。他挥毫书写了“坚守岗位,卫国爱民”的条幅献给北京戒严部队。
苏州国画院画家杜重划,从广播、电视里看到极少数歹徒的反革命暴行,看到子弟兵为了保护群众忍辱负重的行动,深受感动。他抱病创作了“崎崛昂扬”的大型国画,歌颂人民解放军面对暴行大雪压顶不弯腰的钢铁气质。
全国拥军模范、吴门画派画家沈彬如获悉戒严部队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时,与全家人一起连夜构思,创作了“奔马图”画卷。画面上三匹斗志高昂的骏马,象征在北京并肩平息反革命暴乱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武警部队和公安干警的英雄气概。
与这批书画同时送到北京的还有给戒严部队的慰问信,感谢他们在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中,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功勋。


第4版(综合)
专栏:

  千古之谜被解开
中国悬棺仿古试吊成功
新华社南昌6月18日电(记者刘继伍)中国悬棺又一千古之谜被解开。6月13日,我国从事古代悬棺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江西省贵溪县仙水岩战国时期的崖墓现场,用根据古籍记载制造的木制绞车、绳索、定向滑轮等仿古工具,把一重约150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水面约20多米的悬崖洞穴中,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
“悬棺”是中国古代有些民族将棺材送上悬崖的一种奇特安葬方式,被称作中国的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我国南方数省都先后发现有这种崖葬。过去,由于人们对这一奇迹惊叹而不解,因此有“地质变迁”、“仙人之力”等说法,给这一千古之谜蒙上了一层神秘、迷信的色彩。
上海同济大学、江西省有关部门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中国改革与开放基金会赞助下通力合作,从1987年初开始了这个课题研究,在大量实地考查,取证、查阅古籍资料、分析试验的基础上,他们选择了贵溪仙水岩这个典型环境,采取典型方式进行这次现场仿古吊装。主持这项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陆敬严副教授认为,这次悬棺仿古吊装对中国民族学、民俗学、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第4版(综合)
专栏:

  学术电视片《金瓶梅》摄制完成
新华社长春6月18日电(记者辛明华)学术电视片《金瓶梅》由吉林大学等4家单位联合摄制完成。
明代巨著《金瓶梅》的有关研究学术著作近10年来已出版近百种。但是,通过电视屏幕向观众介绍《金瓶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它给“金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
学术电视片《金瓶梅》共分四集,分别是:“情欲世界”、“作者之谜”、“冷热四百年”、“十年新探”。集文献性、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


第4版(综合)
专栏:

  川剧洋旦第一人
罗辛
隆冬时节,北京吉祥戏院里春意融融:重庆川剧院演出的折子戏温暖着济济一堂的中外观众。最后一折《出北塞》即将开演,字幕上打出王昭君扮演者“苏珊·佩特尔”,中文名字“裴静媛”,观众还没明白怎么回事,高亢的马门腔“汉岭云横,朔风吹透紫罗衣”仿若一声春雷。高挑个儿的王昭君急步上场,台步娴熟,身段训练有素。然而深眼窝,高鼻梁,终于露出了白种人的本相。剧场里鸦雀无声。一曲“楚江吟”歌罢,兴奋的观众连声喝采。
如果说魏莉莎是第一个登台演唱中国戏曲(京剧)的白种人,那末,苏珊就是第一个登台演唱中国地方戏的白种人。
苏珊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系的博士研究生,原学中文,1984年曾参加该校魏莉莎排演的京剧《凤还巢》,在美国公演。苏珊在戏中饰丑旦。1986年还曾随团到中国演出。从那时起,她便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7年赴四川,在省川剧学校和川剧研究院学习。1988年3月,拜川剧学校教师刘世玉为师,重点学高腔。短短几个月,她便学会了《出北塞》、《打神》、《双拜月》三个折子戏以及一些片断唱腔。川剧不好学,别说外国人,四川以外的中国人也感到难以把握。苏珊更是如此,最难的是道白的回声。但她毕竟克服了语言障碍,就连笔者这样在四川土生土长的川剧迷,都觉得她唱得很够味儿。
苏珊认为,国外关于中国戏曲的英文资料许多错误百出。她要认真学习中国戏曲,特别是川剧,并把它介绍给西方观众读者,可能时,还请川剧艺术家到美国演出。张爱萍将军十分称赞她的这种精神,给她起了个中文名字“钟美玉”。张老解释说:一是她对川剧一见钟情;二是取“钟”与“中”之谐音,犹言中美结合的一块美玉;三,取其教师刘世玉名字中的一个字。
顺便告诉读者,“裴静媛”是她来中国之前取的中文名字。


第4版(综合)
专栏:

  武当山文物管理所
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
本报讯丹江口市武当山文管所在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过程中,运用经济手段,推行文物安全承包责任制,使文物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近几年来,这个所所辖700余间古建筑和数千件文物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年初,他们针对今年重大文物盗窃案的严峻形势,从严部署文物安全工作。一方面抽调人员加强力量,组成一支有4名干部和5名安全员的专职内保队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一月一大查,一旬一小查,每周组织各点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常驻庙观施工的“三队”人员,办理“三证”(临时户口、临时工作证、出入证),实行挂牌施工,带证干活,堵绝了漏洞。
承包合同书规定,根据承包单位安全“四防”措施是否得力,有无火、盗隐患和事故发生等情况进行奖惩,年终兑现。目前文管所已与所属19个文物景点签订了文物安全承包合同。            
 (周波 徐启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