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涂鸦
涂拉
一纸录取通知单把我带进了湖北省武昌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没想到进入幼师的第一节课竟把我的思想、视野引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是一节美术课。老师向我们介绍美术史,说:“……幼儿画画,称作涂鸦;幼儿作画的时期,称作涂鸦时期。哪位同学能够解释一下,什么叫涂鸦吗?”
整个教室安静得像一池春水,甚至于能感觉到邻座的呼吸声。
老师正在翻阅新生点名册,看样子她要点名提问了。
“涂拉同学,请你解释一下什么叫‘涂鸦’。”
还没等我站立起来,满堂“咯咯咯”的笑声便把我包围了:“哈哈!涂拉——涂鸦”“嘻嘻!涂鸦——涂拉……”。
真没想到这两个字的谐音竟然会引出如此热闹的场面!我心里乱腾腾的:我最怕别人起外号。这可是我进入中师生活的第一天呀!
老师用强烈的手势把笑声压了下去。我面对老师期待的目光,同学们友爱的笑容,平添了几分勇气,我必须作出回答。
当初报考幼师是我的第一志愿。初中的班主任对我报考幼师表示赞赏,在评语中说我“受家庭教育影响较深(我出身于“师范世家”),具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记得当时在灯下填写第一志愿时,我还有些犹豫。因为我爱好文学,总想上大学,幻想毕业后当作家,从没想过去当“孩子王”。坐在我身边的爸爸妈妈一个劲儿地催促我下笔填报幼师。妈妈说:“当你真正理解了幼教工作,你会爱上它的!”爸爸说:“上了大学就能当作家?笑话!作家是属于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的人。眼看我们的民族将要驮着2.29亿文盲的沉重包袱进入21世纪,如果你还不感到幼教工作的重要,就说明你缺乏作家的最基本的素质!填吧,没错!”于是我下了决心。
“现在请听涂拉同学解释‘涂鸦’。”老师在催促。
“所谓‘涂鸦’,”我回答道,“它是一个谦词,出自唐朝卢仝写的《添丁诗》里的两句话,‘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它用来形容写得很不好,后又用来形容幼儿画画……”
同学们听了各有所思地低下了头。老师听了,眼睛闪着亮光,紧接着一语双关地问道:“涂拉同学,你对‘涂鸦’感兴趣吗?”
我脑子里“嗡”的一声。该怎么回答?老实说,我原先并不喜欢,因为我不理解它;后来呢,有些理解了,那得归功于填报志愿书的那段日子里,爸爸妈妈为了帮助我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经常对我灌输什么年轻人“要有历史使命感”呀,“要有社会责任心”呀,真使我茅塞大开。那么现在呢?我想起昨天我到校报到时,参观了高年级同学的教室。雪白的墙上点缀着精美的装饰品;黑板报色彩绚丽,文笔清秀,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少女的灵气。每一张课桌上都摆着许多精致的手工艺品:木偶、宫灯、布娃娃、剪纸;窗台上陈列着姿态各异、神形兼备的石膏像,泥巴雕塑。有几位同学正在精心修饰她们的作品。“你喜欢吗?”其中一位问我。我点头,她笑了,仿佛无限感慨地说:“这些都是我们多年‘涂鸦’的成果,为的是将来去引导幼儿们‘涂鸦’。你莫小看它,很不容易的。多彩的幼师生活会帮助你了解一切!”她的话我似懂非懂,但我隐约感到自己已爱上了这个学校。
这时,我发觉同学们都在用热切的目光期待着我,终于,我想到了六句话: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受了不良教育影响的孩童等于走失了方向。知识才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所以教育是廉价的国防。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我涂拉就是从涂鸦时期走过来的呀!教育的根就是我的根!”
满堂的热烈掌声。同座悄悄地问我:“好家伙,一系列的警句,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也悄悄地告诉她:“有六分之五是引用的。第一句是苏联列宁说的,第二句是美国肯尼迪说的,第三句是中国李大钊说的,第四句是希腊亚里斯多德说的,第五句是J·P·逊说的,最后一句才是我说的。”
“好一个涂鸦!”
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的思绪随着她的语言飘忽不定,我感到自己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新生活从这里开始……


第8版(副刊)
专栏:

  法兰克福巧遇
凌行正
去年10月的法兰克福,草犹绿,花正红。在第40届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中国展厅里,来自国内的30多家出版社的几千种图书,也像那五彩缤纷的花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我们正在展台前忙碌着,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和一位老太太从人群中挤上前来,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那老者问:“有没有关于肖克将军的图书?”为我们作翻译的中国留学生一笑:“你算找对了,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家出版社,让我给你问问吧……”
我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肖克将军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是这次参展的最新版本的图书。我从书架上把《浴血罗霄》拿下来,并介绍说,这是中国高级将领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战争年代写到和平时期,前后历经五十年,被称作中国文坛的一部“奇书”。那老者听后高兴地一耸肩,立即取出钱夹,说:“这本书我买了!”
我感到奇怪:这老者为何专门来打听有关肖克将军的图书呢?为什么一见肖克将军的著作就要买呢?……我们赶紧请他俩在展台前的小圆桌旁坐下,攀谈起来。原来这对老夫妇是瑞士人,老者名叫弗里茨·N·普莱顿,他们是从瑞士的苏黎世赶来法兰克福参观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普莱顿微笑着说:“我有个老朋友,叫博萨哈特,三十年代他在中国曾当过肖克将军的俘虏。现在他住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我们每年见面,都要谈到中国的肖克将军。”呵,这使我想起了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的一段精采描写。当时,红六军团西征到达的贵州黄平县老城,在一所教堂里得到一幅中国地图,这对红军来说太珍贵了,但地图是法文的,谁也看不懂,幸好教堂里有位外国传教士,在肖克将军的要求下,他把地图上的法文翻译成了中文。这位传教士就是瑞士人鲁道夫·博萨哈特。现在,博萨哈特的老朋友就坐在我们面前,时间和空间仿佛陡然缩短了距离。
记得在来法兰克福之前,我曾到肖克将军家里作客,我告诉他,将把《浴血罗霄》带到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去,向国外读者推荐。但没想到,在这里会有此巧遇。
我告诉普莱顿先生,请他转告博萨哈特,他的著作《一个被扣的传教士自述》已经翻译成中文,请肖克将军作序,也将由我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普莱顿先生幽默地说:“那请你们出版快一点,他今年已经九十岁了!”说得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第三天,普莱顿夫妇又来了。他们是来向我们告别的。老人从提包里拿出几块巧克力,分送给我们,然后说:“这一块,请你们带给肖克将军。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吗,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呵……”我们紧紧握住老人的手,依依惜别。
回国以后,我们到肖克将军家里,把普莱顿先生送的巧克力和我们拍摄的几张照片,交给了肖克将军。肖克将军微笑着,陷入了回忆的沉思中。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深
张玲
在你的笔端和口头
是否有这一个字眼——
    深深
对明净的大气
深深地呼吸
对清澈的泉水
深深地汲取
对多彩的人生
深深地体验
对友善的帮助
深深地感激
对残暴的屈辱
深深地掩埋
对往昔的失误
深深地痛惜
对不朽的真理
深深地追求
对智勇的斗士
深深地敬礼
对淫邪的丑类
深深地鄙弃
……
这个字眼不可删除
它总与敏捷、尖锐、果决同步
如果将它写成黑体
那就是深深地爱


第8版(副刊)
专栏:

  歌剧传播方式的现代化
廖家骅
在纷繁的现实音乐生活中,歌剧的现状是令人遗憾的。它不仅无法竞争过活跃走俏的通俗音乐,而且与其它音乐体裁相比,也相形见绌。面对歌剧贫弱的困境,早有人呼吁要繁荣歌剧创作和演出,但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再通过对歌剧传播方式的思考,进行音乐社会学方面的探讨。
我国“五四”以来新歌剧的传播,就是与声学、光学、电学等科学技术成果的效应分不开的。无论是早期的儿童舞剧,还是以后的《白毛女》等,都有过唱片制品。到了五六十年代,《柯山红日》、《红霞》、《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等一批歌剧,除了其本身具有较好的艺术品质外,广播、唱片,特别是电影等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歌剧的演出、广播、放映,不仅延伸了音乐的社会覆盖面,而且使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如《洪湖水,浪打浪》等)进入千家万户,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应。这些历史经验说明:在我们这样落后的大国,专业性的歌剧演出团体寥若星辰,只有充分采用多种传播方式,才能繁荣歌剧艺术,丰富音乐品种,满足民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近十年来,歌剧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并不乏上乘之作。如《大野芳菲》、《伤逝》、《星光啊,星光》、《火把节》、《芳草心》、《深宫欲海》、《原野》和最近的《仰天长啸》,虽不是完美无缺,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有的作品在突破过去“话剧加唱”手法,体现歌剧音乐完整统一性上,有了许多可贵的尝试。但它们基本上没有与全国“见面”——只在有限的地区上演,很少调动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更没有得到电影界的支持。加之歌剧本身又缺乏像《小草》那样通俗上口的唱段,很难进入人们的日常音乐生活。所以,这些年我们固守于歌剧正统的单一性演出,已导致它的贫困和萧条。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代歌剧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播方式现代意识的淡化。
如果通过音乐社会学方面的调查和定量分析,或许可以更具体地找寻出歌剧不景气的社会根源和自身原因,但几百年的歌剧发展史和当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尚不足以说明歌剧理应消亡。当前的主要问题还有:不仅剧本与音乐创作需要进一步贴近时代和人民追新求变的审美心态,更应该强化歌剧传播方式的现代意识,让歌剧新作通过演出、演唱、广播、音像制品、电视、电影等多种途径进入人民的音乐生活,以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这种外化手段的追求,虽不属于歌剧自身的完善,但却是重振歌剧艺术的生命的翅膀。
当然,这有赖于整个社会文化网络的正常运转,还有赖于全民族文化意识的更新。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南阳汉画中的武术
窦跃生
在河南省南阳汉画馆珍藏陈列的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很多描述体育活动的画面。而尤为突出的当属武术。
这表明武术早在汉代就已经受到南阳人民的喜爱和重视,并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在南阳汉画中,有打拳亮掌勾手的画面,有田猎射虎的画面,有骑马引弓对练射术的画面,有赤手空拳的武士与怪兽相斗的场面,有手执长矛、头戴面具或徒手斗牛角技的画面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拳勇图》(见附图)。
这一块刻有练拳对打场景的汉画像石宽44厘米,长136厘米,发现于南阳县。图中表现的是:在山峦与云气之间,三勇士正在进行徒手搏击格斗。位居中间的一人弓步出拳迎战左右敌手,为一对二的散打局势。左边一人作跳跃奋勇向前状,他一手握拳,一手亮掌跨步进击;而右边一人则呈弓步防守自卫的姿式,亦拳掌并用(图中三人手的动作均为两套,有拳、掌、勾手的动作)。画面简洁精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武术动作刚健有力,进行武术表演、比赛和实打的整体感觉生动逼真。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南阳汉画中的武术,不仅表现出姿态、场景,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习武者的装束(即运动衣之类)和人体的健美情况。服装是敞袖、肥裤、半长衫、紧束腰带等;体形均为标准的“倒三角”男子健美体魄。
武术影响到中国古代的杂技、舞蹈、角抵百戏和文学等。在南阳汉画中,也有武术和角抵百戏、杂技、舞蹈等方面的内容。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竹韵曲〔中国画〕 裘缉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