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
马秀卿
今年2月,在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两个新的经济集团——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这是阿拉伯国家一体化运动的新进展。将有力地推进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分布在22个国家近两亿人口的阿拉伯民族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感情和宗教信仰,联合图强是长期以来的一致愿望。地域上的邻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为它们的合作提供了联系方便和互补互利的重要前提。战后,阿拉伯国家所面临的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提高国际地位的共同任务,则是促使它们开拓合作道路的动力。
40多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阿拉伯国家经济合作的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合作的内容包括贸易、金融、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教育培训、交通运输、信息情报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对外经济关系等许多方面。它们强调通过广泛合作,协调经济活动,争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阿拉伯国家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流通领域建立共同的贸易机构和金融机构。1964年组成的阿拉伯共同市场,旨在协调成员国的贸易政策,统一关税率,并促使彼此间资金和劳力的自由流动。该共同市场曾取得一定成效,但后来进展不大。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六、七十年代各种单国的和多国的基金会及银行机构大批涌现,如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伊斯兰发展银行、阿拉伯法国银行等等。这些金融机构在双边和多边的贷款援助和资金融通的合作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国际资本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地增强了阿拉伯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
阿拉伯国家经济合作的又一突出表现是,在生产领域进行专项合作和建立输出国组织。如阿拉伯钢铁联合会、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阿拉伯邮政同盟、阿拉伯各国农工商会总联盟、阿拉伯标准化和度量衡组织等都致力于促进阿拉伯国家的生产发展、技术交流、情报沟通、商业往来,并帮助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68年1月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它不同于世界范围的欧佩克,没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油价问题上,而是放在协调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政策,加强技术交流和训练,提供资本和信息,在石油工业各个部门进行合作经营上。迄今为止,该组织已为成员国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全面合作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应当特别指出,阿拉伯国家经济合作更高层次的表现是经济联盟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1964年在阿拉伯国家联盟中正式成立了阿拉伯经济统一委员会,这是阿拉伯国家协力实现一体化的重要开端。在80年代初期特定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海湾合作委员会,为阿拉伯国家的经济集团化树立了榜样。8年多来,它在各方面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各国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别,切身利益的分歧,以及存在某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矛盾,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展望前程,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的大潮中,面对着1989年1月出现的美加自由贸易区、将在1992年建立的欧洲共同体大市场和正在形成中的东亚经济圈的严峻挑战,阿拉伯各国必定会顺应历史潮流,同建繁荣昌盛的阿拉伯世界。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编后随感

  迈向南南合作的积极一步
旨在实现成员国间最高层次的协调合作、逐步建立共同市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和“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的建立是阿拉伯世界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今后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阿拉伯国家区域合作集团的建立反映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谋求联合自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有着广泛的共同基础和需要。
阿拉伯国家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对推动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将产生重大作用。在阿拉伯东部,1981年建立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协调行动,经济合作方面成绩显著;在阿拉伯西部,北非五国宣布建立马格里布联盟,从政治、军事对抗转向经济合作。在阿拉伯中部,埃及、伊拉克等四国深感也只有联合自强,才能改善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处境。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助于阿拉伯世界联合的发展和经济走向一体化,有助于迎接同阿拉伯世界紧邻的西欧统一大市场的挑战,同时也是向南南合作方面迈出的积极一步。
       李红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一面团结合作的旗帜——
海湾合作委员会
倪星源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和阿曼六国位于海湾西南沿岸,总人口约一千七百万,面积二百五十九万平方公里。六国都盛产石油,年产量约四点二亿吨,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百分之四十。六国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相似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属同一个民族,操同一种语言。
为了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加快经济合作与开发,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六国首脑在阿布扎比正式宣告海湾合作委员会诞生。
海湾合作委员会是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它设有三个主要机构:最高理事会,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最高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制定合作委员会的总方针和基本政策;审议和批准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提请采纳的建议、报告和各项条例;修改合作委员会章程。
部长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最高理事会作出的有关决议;推动成员国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提出有关合作与协调方面的建议和研究报告。
为了加强六国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合作委员会近年来采取了下列几个重要步骤:一九八一年合作委员会通过了统一经济协定;一九八三年建立了海湾投资公司;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五年海湾合作委员会分别通过了发展计划的共同目标与政策、共同农业政策和统一工业发展战略。这些步骤对于改善六国经济发展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海湾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经济合作从过去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逐步向一体化迈进,合作领域从局部扩大到全面,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将逐步减少。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建立不仅为阿拉伯世界树立了一面团结、合作的旗帜,而且也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广阔市场,进一步加强了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联系。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马格里布各国重新携手
杨光
今年2月17日,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5国元首在摩洛哥南方城市马拉喀什签署了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成立条约和分阶段实现马格里布经济一体化的文件。这个新的地区性集团的成立既有其文化历史渊源,也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结果。
马格里布是阿拉伯语“西方”的意思,泛指埃及以西的阿拉伯地区。从60年代开始,马格里布各国开始从加强经济合作入手推动统一进程。1964—1975年,阿、摩、突和利比亚共召开过7届经济部长会议,设立了“马格里布常设协商委员会”,并围绕如何实现“马格里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统一”的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遗憾的是,马格里布各国在60年代末以后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制度选择,以及对待某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上都出现了比较尖锐的分歧,特别是1975年底爆发的西撒战争使马格里布各国反目为仇,经济一体化的探讨自1975年以后暂告中断。
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重大转变重新推动了马格里布统一的进程。国际政治关系中对话代替对抗的趋势弱化了造成马格里布各国之间不和的多种国际因素,大大缓和了马格里布地区的紧张局势,为马格里布各国重新携手合作开创了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与此同时,马格里布各国当前共同面临的挑战也使它们增强了实现区域性联合的紧迫感。一方面,马格里布各国普遍面临沉重的外债负担、恶化的贸易条件和严重的就业问题,经济发展受阻,因而迫切希望通过实现经济联合提高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探求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另一方面,1992年即将建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统一市场,对马格里布国家传统产品的出口构成的威胁已迫在眉睫。因此,马格里布国家迫切需要采取联合方式,增强对欧共体的谈判实力。
马格里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拥有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000多万人口、丰富的石油、矿产、农业、渔业和旅游业资源,有初具规模的工业基础,以及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地理位置临近发达的西欧,便于开展经济技术交往,确有实现经济联合所必须的潜在经济互补性。另一方面,马格里布扼守欧洲的南大门,并且是欧洲的能源,原料的重要供应来源和重要出口市场,因此对欧共体而言也确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看到,马格里布国家在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处在不利地位,在商品和劳动力输出市场、资金、技术乃至大量的消费品供应上都深深依赖于欧共体国家。而且这种依赖性往往大大超过马格里布各国之间的现实经济互补性。因此,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今后能否朝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马格里布各国如何切实采取措施,把潜在的经济互补性转化为经济合作的现实,并逐步摆脱对欧共体的过度依赖。另外,马格里布各国现行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显著差异无疑也是制约马格里布各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在前进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艰苦曲折的考验。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应运而生的阿拉伯合作委员会
唐宝才
1989年2月16日埃及、约旦、伊拉克、阿拉伯也门4国首脑在巴格达签署协议,宣告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立。该协议共有17条条款。协议规定,该委员会坚持阿拉伯联盟宪章和阿拉伯共同防御条约,坚持同阿盟下属的组织和机构进行经济合作;规定该委员会的宗旨是,根据情况、潜力和经验,特别是在经济、财政、海关、工业、农业、贸易、资金的转移和使用,运输、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和科研诸方面实现成员国之间最高水平的协调、合作、一体化和联合并提高这种水平。交流社会、保健和旅游事务以及劳工、迁移和定居方面的经验。该委员会向每个希望加入的阿拉伯国家敞开大门。秘书处设在安曼。
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立的外部原因是近年来国际形势出现了缓和趋势,以及世界经济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从阿拉伯方面来看,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40多年来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有某些宗旨尚未能实现,为此一些阿拉伯国家从所在地区的情况出发,成立区域性组织,以实现它们的愿望,这也是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立的内部原因之一。内部原因之二是埃及、约旦、伊拉克和阿拉伯也门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埃及是中东头等大国。1984年约旦在阿拉伯国家中率先与埃及恢复外交关系,两国在经济上密切合作,领导人互访频繁。也门与埃及有着传统的交往。1964年7月也、埃签署了“统一协调协定”,规定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统一政策”和“统一行动”。埃及、约旦、伊拉克、也门已成立多种双边合作委员会,也签署过互惠经贸协定,4国在劳力、金融、技术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经济上互有需求。此外,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成功经验和马格里布五国当时酝酿成立联盟对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的成立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在上述情况下,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应运而生。
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关注。1989年4月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已决定建立一个特别经济和法律委员会来协调4国经济合作和处理相互关系中的法律方面问题。
在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立初期,估计是继续执行双边协议,然后逐步把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再逐步创造条件在将来成立阿拉伯经济共同体。无疑,该委员会今后对4国和阿拉伯经济发展会起积极作用,但4个成员国都遇到资金不足、外汇短缺等经济困难。眼下壮大该委员会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今后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油价上涨,则成员国有可能增加,其作用也会进一步增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