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新任主席强调
推行三大改革摆脱危机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6月16日电 新任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米·潘切夫斯基强调指出,南斯拉夫摆脱目前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推行已经宣布的经济、政治和共盟3大改革。
潘切夫斯基是对南通社和南共联盟机关报《共产主义者》周报发表谈话时说这番话的。16日南斯拉夫各报均转载了他的谈话。
潘切夫斯基在谈话中指出,南斯拉夫社会长期以来面临危机,说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念在客观上已失去效力,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已经开始推行的3大改革。他认为,克服目前危机有两个前提。一是整个南斯拉夫社会必须在3大改革的基本方向、目标和内容方面制订出统一的方针和采取一致行动。二是必须彻底发挥统一的和强有力的南斯拉夫联邦的应有作用。只有稳定的、统一的、独立的和不结盟的南斯拉夫才能保证实现各族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潘切夫斯基在谈到3大改革时指出,经济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基于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之上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政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推行真正的民主化,保证建立完整的自治社会关系和工人阶级的社会基础。彻底实行非集权化和非官僚主义化,并消除文牍主义和衙门作风。加强各共和国对整个南斯拉夫发展的责任感,保证联邦的宏观经济职能。共盟改革的目的则是消除本身的官僚化以及对工人阶级和社会的垄断,从而使共盟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先锋队。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阿拉伯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闭幕
四国元首签署多项协议
本报开罗6月17日电 记者林皎明报道: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第1届首脑会议昨天晚间在埃及亚历山大市结束。埃及、约旦、伊拉克和阿拉伯也门4国元首就该组织成员国在经济、立法、外交和军事领域的合作签署10项决议。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阿拉伯也门总统萨利赫出席闭幕式,并代表本国在决议上签字。穆巴拉克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4国领导人在各项议题上取得一致,不存在分歧。侯赛因国王表示,该组织寻求更加广泛的阿拉伯团结。萨达姆总统祝愿成员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本届首脑会议10项决议包括:成员国公民无签证自由迁徙、逐步统一立法司法、建立统一航空委员会、协调外交、互不使用武力和共同军事防御等内容。会议决定设立该组织秘书处,由胡勒米·尼玛尔(埃及)担任秘书长。
此间外交界人士认为,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实体在本届首脑会议中正式建立起来,成为经济、外交、军事全面协调的阿拉伯区域性集团组织。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奥弗恰罗夫号召保人民
维护国家安定团结
新华社索非亚6月16日电 保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府经济和计划部长奥弗恰罗夫16日强调,保加利亚同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一样,绝不允许存在任何染指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的行为,绝不允许破坏宪法和法律,绝不允许破坏全民族的统一和团结。
奥弗恰罗夫是在保共中央和各社会团体联名举行的隆重纪念季米特洛夫107周年诞辰的盛大纪念会上讲这番话的。
他号召全国人民从季米特洛夫的理论和思想中吸取力量,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维护民族统一,坚决反对任何人利用保加利亚采取增进国际信任和谅解的新决定进行投机。
奥弗恰罗夫强调说,保加利亚正在动员全体人民的力量,努力完成对全社会进行革命性改革的任务。因此,需要是严谨的组织工作、纪律和忘我的献身精神。他说,保加利亚人民正在建设自己的和平生活,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它偏离已经确定的道路。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述评

  苏联的“新思维”与西德苏联关系
——评戈尔巴乔夫访问西德
本报记者 江建国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近对西德的访问,是东西欧关系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4年来的第一次访问西德,也不仅仅因为它是苏联最高领导人8年来首次来到波恩。这次访问成行于苏联国内大力推行改革、变革之风吹遍东欧、欧洲裁军已经取得实际成果之际,特别引起国际舆论界的注目。2000名记者云集波恩,东西方注视着戈尔巴乔夫的一言一行,西德掀起一股“苏联热”。这一切表明,戈尔巴乔夫这次访问对于欧洲和平、对东西欧接近将带来重要影响。
战后西德与苏联的关系始终紧紧地与美苏关系和东西方关系缠绕在一起,它本身就是战后几个时期东西方关系的一个缩影。50年代和60年代,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西德正式加入西方联盟,后来发生“柏林危机”,美苏在欧洲紧张对峙,德苏关系极其冷淡。尽管近几年来西德苏联关系有所缓解,甚至出现过高潮,但总的关系也近乎是时高时低,而西德和苏联政治上互不信任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西德对苏联的战略意图疑惧很深。
持续了几十年的这种状态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新思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与美国达成了销毁中程导弹的协议,并第一次迈出了欧洲裁军的步伐,在西欧最为关注的常规军备和其他方面提出了认真的裁军建议。戈尔巴乔夫重视对西欧的关系,一再表示要建造一座“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大厦”,强调欧洲的一体性,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了西欧的疑惧,改善了苏联的形象。
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推进改革,特别是在政治改革方面迈出了相当可观的步伐。西德和西欧感到苏联内外政策确实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不是像70年代那样玩弄和平与缓和词句。应该说,“新思维”为西德苏联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夹在美苏之间的西德,有着同西欧其他国家不同的处境与特殊利益,促使西德特别重视与苏联的关系。确保自身安全、发展两德关系,同东欧发展经济关系,一样也不能绕开苏联,都有赖于同苏联建立稳定的相互信任关系。西德不顾西方联盟中某些伙伴的疑虑,一再积极表示支持苏联的改革,强调抓住“历史性”的裁军机会,对戈尔巴乔夫寄予厚望,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这次访问的重点是为双边关系奠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因而突出国际政治因素。
双方通过的联合声明既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体现,也是近年来苏联的欧洲政策的原则性构想。
西德舆论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苏联承认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牺牲他国安全的基础上,承诺尊重欧洲各国的安全利益。西德认为,这表明苏联放弃了把西德从北约分化出来的政策;
第二、表示要努力克服欧洲的分裂,强调欧洲的整体性。西德认为,这就为两个德国的最终统一提供了机会。声明同意在4国协定基础上把西柏林纳入双边关系范畴,满足了西德一项长期的民族要求;
第三、承认各国有自决权,有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西德认为,这表明苏联将不再像勃列日涅夫时代一样严密控制东欧,为西欧同东欧的接近提供了保证。
正因如此,西德各派的政治力量一致欢迎这次访问的结果,许多报刊都使用“历史性文件”这类词语评价联合声明。科尔总理认为,西德苏联关系已实现“转折”,戈尔巴乔夫说,双边关系已经掀开新的一章。从直接效果看,戈尔巴乔夫通过这次访问为他的“新思维”赢得了人心,增加了将来他同美国谈判的筹码;戈尔巴乔夫强调与西德的关系对欧洲有“中心意义”,提高了西德的国际地位,增加了西德在东西方关系中的份量。
当然,东西欧之间诸多问题不可能一朝解决。在常规裁军、削减短导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谈判。人们也注意到,戈尔巴乔夫避免触及战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现实。
由此观之,“欧洲大厦”的建造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但是,重要的是东西欧要求超越联盟关系的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现在的问题是,言论怎样变成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