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昂纳克告诫北约
不要更新短导
新华社柏林6月11日电 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11日告诫北约不要更新短程核武器。他说,更新短导无异于开始一场新的军备竞赛。
据德通社报道,昂纳克是在参加民主德国北部格莱夫斯瓦尔德市古老的圣·尼古拉教堂的修复落成仪式时说这番话的。
他在谈到国际裁军进程时说,美国总统布什最近提出的裁军建议是值得欢迎的,但北约并非在华约所有的裁军建议中都找到了共同语言。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美否决安理会谴责以暴行决议
我代表敦促以色列撤出占领区
本报联合国6月9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联合国安理会今天投票表决关于谴责以色列在占领区内镇压巴勒斯坦平民暴行的决议,由于美国否决,未获通过。
决议表决时,安理会的其他14个理事会的代表都投了赞成票。
安理会应阿拉伯国家集团的要求,6日开始举行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占领区的形势问题。以色列占领当局和军队近来在城镇和乡村加紧袭击巴勒斯坦平民,驱逐巴勒斯坦平民出境,还长期关闭巴勒斯坦儿童就读的一些学校。
决议呼吁以色列占领当局充分遵重《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
美国代表托马斯·皮克林在发言中为他投反对票辩解说,该决议只谴责以色列的政策和做法,而未提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动是“不平衡的”。
巴勒斯坦观察员佐赫迪·泰尔齐接着发言,驳斥了美国代表的“不平衡”说法。
本报联合国6月9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俞孟嘉大使今天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敦促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巴勒斯坦和其它阿拉伯领土,让巴勒斯坦人民行使自决权。
俞孟嘉指出,这是缓和被占领土局势,保护巴勒斯坦平民的根本出路。他接着说,在这一基础上,中东各国享有安全和生存的权利。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英国向波兰提供资金
本报伦敦6月11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昨晚在会晤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时宣布,英国将为波兰提供2500万英镑的资金,以帮助波兰发展一个更多的市场调节经济。
这个援助款项将于今后5年内用于培训波兰的管理人才。
撒切尔夫人在同雅鲁泽尔斯基3小时的会晤中还说,英国愿意支持重新安排波兰38亿英镑的外债,并愿要求欧洲共同体国家放宽对波贸易的配额。但与此同时,她还说,英国对波兰的援助取决于波兰的经济改革是否继续进行。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新喀岛省议会选举揭晓
本报巴黎6月12日电 记者吕网大报道:近70%的新喀岛居民昨天在平静的气氛中参加了新喀里多尼亚岛省议会的选举。在全岛3省的54个席位中,主张留在法国的保卫新喀里多尼亚在共和国内同盟获27个席位,独立派的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在北部和周围岛屿的两个省内共获19个席位。法国政界及喀岛各方对这次选举结果均表满意,它意味着去年签定的马提翁协议已经生效。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日本法相提交利案侦查最终报告
“灰色高官”成为争论焦点
本报东京6月12日电 记者于青报道:继5月25日日本法相提交侦查利库路特事件中间报告后,今天新内客法相谷川和穗和法务省刑事局长,向国会提交了侦查利库路特事件最终报告。
最终报告与中间报告大同小异,引人注目的“灰色高官”(即涉嫌利案而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11名国会议员)未在最终报告中公布,成为国会中新的争论焦点,在野党强烈要求公布“灰色高官”名单。
最终报告中暧昧地承认,涉嫌利案而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从抽象意义上说有行使职务权限(谋求好处)的事实”。至于能否公开名单,只有通过国会做出决定。
自民党顾虑到,公开“灰色高官”名单,有损自民党形象,不利于夏季参院选举。对公开名单持反对态度。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美副总统奎尔出访中美四国
本报加拉加斯6月12日电 记者朱满庭报道:昨晚8时,美国副总统奎尔抵达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开始了为期4天的中美洲之行。
奎尔的这次中美洲之行包括访问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戈氏抵达波恩 开始访问西德
本报波恩6月12日电 记者江建国报道: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上午飞抵波恩,对联邦德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1981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西德,也是戈尔巴乔夫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和刚刚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之后,对西德的第一次正式访问。
上午11时15分,戈尔巴乔夫的专机抵达科隆—波恩机场,根舍外长和夫人前往迎接。机场上鸣放了21响礼炮。随后,戈尔巴乔夫和夫人在西德总统府哈默施密特别墅,受到西德总统冯·魏茨泽克和科尔总理的正式欢迎。冯·魏茨泽克总统设午宴款待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戈尔巴乔夫将同科尔总理进行首次单独会谈。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新闻特写

  “戈尔比”来了
本报记者 江建国
西方人习惯给他们喜爱的人起个爱称。从前他们称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为“罗尼”,现在他们称戈尔巴乔夫为“戈尔比”。这个“戈尔比”自从4年多以前就任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的领导人职务以来,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一次又一次地刮起新风,有时简直吹得人们有些晕头转向。夹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西德,对这位领导人的一举一动自然有着分外的关注。人们不是从一般的好奇出发,实在是因为西德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同苏联一起解决,裁军、导弹、西柏林……等等。现在,“戈尔比”来了,西德政界、新闻界和普通老百姓的目光,也就自然而然地差不多全都注视着他了。
连日来,西德的新闻界头号标题是“戈尔比”。各大报几乎全都出版增刊,篇幅长达十几版,苏联的这个,苏联的那个,西德苏联关系,欧苏关系……真是排山倒海。全世界50多个国家近2000名记者云集波恩,因为人太多,新闻中心是借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总部。记者在那里打听了一下,仅苏联塔斯社一家就派出五六十人的队伍,许多外国记者专程从莫斯科飞来。今天上午,记者到总统府采访欢迎仪式,在门前排了半个钟头的队才好不容易进去了。
“戈尔比”一行12时30分抵达市中心的总统府。数不清的摄影机、摄像机对准了他,快门响个不停。晚到一点的记者只好从后排头顶上把镜头对准他按快门。戈尔巴乔夫今天着深色西服,风度潇洒。在总统府草坪上,他两次停步同欢迎的人们交谈。一个苏联十五六岁的少年告诉他,他们是一组交换的中学生,来自苏联罗斯托夫,现在多特蒙德一个中学学习。这个少年说,“开放性”使他们来到西德,戈尔巴乔夫满意地笑了。一位西德人对戈尔巴乔夫说,他们汉堡的一个基金会正在培训苏联经济界的年轻经理,戈尔巴乔夫说,这种合作会越来越多。我观察了一下,这次欢迎仪式比布什半个月前那次气氛热烈轻松得多,来的人差不多超出一倍。总统府外不少行人隔着栅栏向里面眺望,戈尔巴乔夫的车队经过时,行人向他鼓掌。“戈尔比”隔着车窗招手作答。
“戈尔比”来了,他将为西德、为德苏关系、为东西欧关系带了什么新的礼物?人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本报波恩6月12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