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蚊和蜂
谢云
炎夏将至,不免想起蚊子来。对这家伙的咬人吸血,人们历来痛恨,且多诅咒。傅选《蚊赋》:“妨农夫于南亩,废女工于机杼”,是数它的罪状;刘禹锡《聚蚊谣》:“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则是一种诅咒。而鲁迅先生在《夏三虫》中,表示尤其讨厌其于吮血之前,先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以为实不如跳蚤的“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来得“直接爽快”。
我以为蚊子的哼哼固然讨厌,但毕竟在噆肤吮血之前,总还是打了几声招呼,发出了一种“喝血预告”。人们也可以由听到的哼哼之声而早为防范,躲避,直至反击——啪的一声将其击毙,所以这哼哼于人毕竟有些好处。如果其哼哼确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而人们又能听懂的话,也还可以与之争辩一番。即使人们当时并无与之争辩之权,但那声音留在人间,一旦到了可以理论的时候,便成了罪证和反面教材。若夫跳蚤,一点招呼也不打,更不跟你讲什么理,上来就是一口,论其霸道和阴狠,实在较蚊子更甚。
但蚊子也有在咬人之前,并不哼哼的。早些年在干校,劳动了一天,夏日晚间坐在茅屋前的小板凳上看星星,便常有蚊子悄然无声地袭来,待感到痛痒难熬时,它早已吸饱了血,飘然不知去向。这时我就觉得,那事前哼哼者,毕竟多少有点可爱。这种不哼而下口的蚊子,一般躯体较小,而且主要出现于夏末初秋之际。是属于蚊的另一种类,还是因为天气转凉,气焰已衰,连哼哼也不敢,就不知道了。
童年时,曾经被蜜蜂螫过,疼得很,而且红肿了半天。从此,对这小小的飞虫便存了一种惧怕之心。直到长大品尝到营养丰富、甜美可口的蜂蜜,才知道人们是可以利用蜜蜂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同时,又知道这飞虫还能为农作物授粉,有益于庄稼和果树的丰收。此外,它还是了不起的天才建筑师,并且极有组织性和集体精神,于是对蜜蜂颇生了敬佩之意。
而在这期间,也读到了不少赞美蜜蜂的诗文:终生劳动,自奉甚俭,无私奉献……简直是人类学习的楷模。但终于有一天,我对这些赞词,感到很不舒服。
那是前年5—6月间,正当枣花飘香之时,一个养蜂专业户,在我住的大院子里,安下了几十箱蜂。于是闲暇时,我便常去看看养蜂人的劳作,偶尔也跟他们聊聊天。这时,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到人是怎样像窃贼一样,偷取了蜜蜂劳动的成果的。看着那些辛勤的蜜蜂终日飞来飞去,忙个不停的情形,我忽然想起罗隐的两句诗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更使我震惊的,是采取王浆的过程。那是先用人工做成的王台,骗得蜜蜂给里面的幼虫饲喂王浆,然后再用一种特制的镊子,把幼虫取出弄死,而将蜜蜂精心酿制的最佳营养品——王浆刷出来。这就不只是“偷窃”,而简直是近乎“官倒”营生了。
我不是道德家,更非佛教徒,对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杀猪宰羊,烹鱼蒸鳖,并不认为有违人道或兽道禽道。但愚以为保护某种珍禽异兽,免其灭绝,说到底也是为了生态平衡,并非缘于怜悯和正义。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增色添辉”风不可长
郑凯歌
笔者曾发表一篇《旧貌何须变新颜》的文章,扶风县窦宗林同志对此颇感“逆耳”,这着实让我不解:笔者并非具体针对某个单位、某项古建筑修复工程,而是出于对目前在文物古迹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保护性破坏”问题的有感之作。既然窦文要全揽到法门寺头上,那么,且看法门寺是怎样“让古迹增色添辉”的吧!
其一,窦文承认对文物古迹要“采取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针”,“确保原貌”,却又提出“应当让古迹增色添辉”,岂不自相矛盾?如果说“增色添辉”是指积极做好文保工作,使古老的文物焕发出历史文化的绚丽光彩,这是无可指责且大力倡褒的,但窦文显然指的不是这。一座古建筑,它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当时的社会、文化与生活状况,展示了某一朝代的建筑风格,所以才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古建筑“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1963年梁思成教授提出维修古建筑应“整旧如旧”。保护与破坏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如不按以上原则办事,认为古建筑愈新愈好,愈辉煌愈好,一味追求“增色添辉”,古迹的文物价值就会贬值乃至丧失殆尽,保护即变成破坏。这绝非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科学的态度。扶风县拟把尚好的明清佛殿拆掉扩建为规模宏大的仿唐建筑,这种“增色添辉”算得上“确保原貌”吗?幸而这一计划还未实施。另外,窦文把法门寺的建设同秦兵马俑的开发混为一谈,实谬矣。前者属于破坏,后者是有历史依据的发掘、恢复原貌,二者不能同日而语。至于窦文提到的楼兰古城问题,我以为保护的方式也很多,如营造防护林带,改变古城周围的大气候,使之免遭风沙侵蚀,等等。既做到使其不被淹没,又非“旧貌变新颜”重起新城,这才是正确的保护方法。
其二,关于法门寺宝塔的修复。我上文并未谈及塔的修复,只是忧虑尚存的佛殿将被拆毁重建。窦文对拆殿保持缄默,反在修塔及发掘地宫上作文章。窦文承认对文物古迹开发利用“就是要进行必要的修复”,倘平时能搞好塔的修缮加固,何至于倒塌?等无可挽回了再来补救,这事国人干得多了,岂止是文物方面。塔在1981年倒塌一半,有很多资料、照片做修复依据,建材也可利用,如按原状修复也不失其文物。我曾请教过一位著名古建筑专家,他讲只有保持原来的形质,保持原来的建筑风格、形式与布局,保持原来的结构、材料与施工工艺,修复后才能是原来意义上的古迹。现代材料和技术不是不能应用,目的是为了加固原来的材料,使其能更多地得到保存,而不是去更换,并做到隐蔽与和谐。然而,据说当地曾想把明代的塔修成唐朝的塔,若现建的是唐塔,科学依据从何而来?若是明塔,钢筋水泥结构是否保持了原来雕檐刻拱的风貌?是否做到了几个保持?据窦文说现在塔高47米,而原塔高则是45米(见《中国名胜词典》),陡然间增长了2米,这能是“完全保持了原有的形象和建筑风格”了吗?“古塔增色添辉”就是造假古董呀!
其三,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并不相悖,但也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外国游人看的是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古老文化,如果珍贵的古迹相继变成不值钱的假古董,他们何必万里迢迢来到中国,花些钱在本国造些中国的假古董岂不方便?美国不是已有“明轩”了吗?建宾馆等服务设施也要注意保护古建筑原有的环境风貌,切忌古新混杂或喧宾夺主。总之,“增色添辉”与“整旧如旧”有着本质区别,长此“增色添辉”下去,将给文物保护带来严重后果,不可不察!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蝶忆
孙卫东
那是春天里的一件小事。那时,我还在地区党校学习。4月里芳菲已尽在一个黄昏,我同两个伙伴出外散步。许是才漏过几星雨的缘故,天气较往日凉。我们一边谈笑,一边揽了齐腰深的麦子。此时,麦的秆叶间、麦穗里都还积着雨露,漫浸手掌,有一种粘重感。我低头看自己的手掌,蓦地,见一株草上落着只蝴蝶,雪翅红背,漂亮极了。那时我的手已擦着它的翅膀,它却无动于衷,再轻轻弹一下,依然如故。我这才明白,小蝴蝶也是来竞争春光的,只是它们太脆弱了,竟经受不住雨后春凉,要“醉倒”在这春光里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赶紧蹲下去,将小蝴蝶捧在手掌心,轻轻给它哈着气。两个伙伴回头见我反常的样子,叽叽笑个不止。不大功夫,小蝴蝶从春梦中醒来了,它的粘合的翅子已经张开,其薄如纱,可灵活扇动,两条触须也开始打旋儿。“啊,活了”,我像是做了件什么大事,脱口而出。两个伙伴正兴味浓郁地高谈着,“什么活了?”“蝴蝶呀!”“噢——”两人同时长长一声,似乎才明白我这半天沉默的原由,继而又一齐叽叽笑了。我再不去理会他们。我想,该尽早让小蝴蝶重归自然,“得其所哉”。于是我用力将它抛向空中,小蝴蝶一时尚不堪空气的摩擦,先是直直落下节子,才又张开翅膀,翩翩飞动起来……
我长吁了一口气。
两个伙伴耐不住我的磨蹭,已走出很远。我紧跑一阵追上他们。谁料,他俩一见我,又是死盯着我叽叽地笑。这回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感情好深呐,瞧,又靠上膀子呢。”这没头没脑的话更令我莫名其妙,无意中看一眼肩膀,呀,我呆住了。不错,是刚才那只小蝴蝶,雪翅红背,一点不错。此刻,它正安然落在我肩头,恬静而又悠闲的摇着翅子……这真令我动情了。“小蝴蝶,你是来作谢呢,还是继续来请求我保护呢。”虫不能言,我亦不得而知。但若是前者,则让我惭愧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举手之劳,人能为之,又何足道哉,倒是我该感谢这小生灵如此通情达性,对我又如此信任。而倘是后者呢,我想就大可不必了,要知道,这个世界毕竟是春光明媚,充满生机,人人在追求,人人在奋斗,至于一时一地的清寒既在情理之中,又算得什么呢……
自然,小蝴蝶终于飞走了。小蝴蝶鼓起羽翼频频朝远方飞去,飞得轻盈、飞得精神,最后融入金色的晚霞里,成一个点点,泛着光……


第8版(副刊)
专栏:

  融雪之日
郁笛
融雪的声音滴嗒嗒敲响
命运的手鼓泛滥无数泥泞河流
将那些悲苦的风景寒凉的梦
连同枯叶一起飘走
阳光下所有巢居的人们
探出额头展示云朵般的喜悦
跳白日之舞跳赤身之舞
踩着泥雪水踩着春天的旋律
这个日子里所有的期待
都是温暖都饱含着大地的馨香
其实,这个日子也充满了忧伤
为那个与狼群周旋的夜晚
为那个风雪夜没有归来的牧人
我们的泪水总也擦不干
这个日子我们将希望重新点燃
这个日子,我们所有的悲哀
随着冰雪一同消融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魏明伦来京何为
袁晞
一出川剧《潘金莲》引得剧界毁誉纷纷,几篇杂文惹得文坛沸沸扬扬。
人们惊问:谁是魏明伦?
这位先生是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编剧,现年47岁。魏明伦跟许多守着自贡白盐长大的人一样肤色青黄,其貌不扬,比他的朋友冯骥才矮了近两个头。魏明伦学历也不佳,按时下正规标准,他只能填小学肄业。之后的经历就是在戏台上蹬踏,农村工厂滚打。舞台的风风雨雨,生活的坎坎坷坷,加上蜀中秀才别具的才气和他的孜孜不倦,魏明伦成就了文学事业。他出手不凡,剧本《易胆大》、《四姑娘》和《巴山秀才》连续三年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接着是反传统的川剧《潘金莲》,给不那么景气的戏曲舞台带来生机。再看他的杂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时让人激动,时让人捧腹,那漂漂亮亮的四六句让科班出身的咋舌,再佐以四川话中讥诮挖苦的辣味调料,反对者想下笔驳他也颇费踌躇。
要懂四川话,听魏明伦聊天也是一大乐事。不论是议政还是谈戏都有独见,口才更不一般,说起来奇快无比,不时恰如其分地插入川剧的唱段。说高兴了,起身一串台步,几番招势,唱念作打尽在其中,生末净丑集于一身,听众禁不住也同愤怒同欢乐。
那年《潘金莲》进京,演三场后匆匆离去,让未饱眼福的人眼馋三载。今年初夏,魏明伦将携《潘金莲》再度进京。更让人高兴的是自贡川剧团还带了魏明伦的新戏《夕照祁山》,这又是一出反传统的戏,反思诸葛亮的晚年。按魏明伦的说法,“这个戏就是反对神话的诸葛亮,否定历代中国人塑造的人格神,把孔明变成人。”想必这个戏又得在首都戏剧舞台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我们等着瞧。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随感录
佛说:我赤着脚,就是为了留下脚印。
狐狸说:我不断甩动尾巴,就是为了抹去脚印。
黎明前,麻雀叽叽喳喳,表示要到遥远的天际去干一番大事业,激动得坐立不安。
黄昏,它们又一个不少地飞回夜宿的大树。
又爱美,又懒,于是便有了假花。
老虎委屈极了:“我一再发表声明,说我不伤害小动物,可它们就是不听。”
他讨厌绿色。因为曾经有一只鸟,站在树枝上拉屎,恰好掉在他头上。
老鹰飞得好高哟;
螃蟹说:哼,它会横行吗?!
雨还在下。
树说:再下点吧。
草堆说:不能再下了。
石头说:随便。
雨不知该听谁的。
尹尔山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泉(中国画)
马巨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