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蛇口十年巨变探秘
王琢
蛇年早春访蛇口。在南海酒店,偶尔看到袁庚先生所撰楹联:“雄踞珠江纵观天下,胜览粤海秉鉴千秋。”它气势磅礴,抒发了蛇口开拓者们的壮志豪情。十年耕耘,十年巨变。蛇口已从一条蛇变成一条龙。
——蛇口原是个小渔村,短短十年,变成一座现代港口工业城市。1980—1981年,蛇口工业产值是个零数;1988年已达1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400美元,港口年吞吐量已近600万吨。
——世代文化沙漠的蛇口,短短十年,却变成一座文明新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培训中心,开创了一条育才之路。每年4000人次的培训,提高着蛇口人的素质。3600名经营者、管理者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约占70%,显示了青年移民城市的文化风采。
小平同志说:“深圳发展快,蛇口比深圳还快”。香港前总督尤德说:“蛇口变化的节奏比香港还快”。人们要问:弹丸之地、五万之众的蛇口,十年巨变的奥秘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从不同视角,作出种种回答。依我看来,蛇口十年巨变的奥秘,从社会原因分析,就在于社会模式的转型,不是转到资本主义制度那边去,而是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对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的探索。
斯大林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用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体系调节全国经济的运行,取代了多种市场网络和几十万个企业的竞争行为,因此,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蛇口的开拓者正在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为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组合机制——一种似乎看不见的力量,一种似乎摸不到的催化剂。
蛇口的探索者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找到了什么组合机制?据我的观察,就是经济机制、政治机制和文化机制的组合,这种组合释放了人的能量,也释放了生产要素的能量。
    经济机制
蛇口实行外资为主、出口为主、工业为主的“三连环”发展战略,从所有制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模式,建立了国有经济比重不大却掌握蛇口社区经济命脉的多种经济成份的法人经济。它使国有经济的最终产权、自然人的最终产权同企业法人产权明确分开;同时在企业内部企业法人与经营者之间实行多种形式的以合同为纽带的负责制。
法人经济,不论国有制法人经济、私有制法人经济,还是公私(内资与外资)合营的法人经济,都有产权约束和创新激励的机制,使企业具有自负盈亏的机制,由此派生出企业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
从蛇口来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国外资本的酵母作用是形成法人经济的关键。法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政企不分、官商不分的政府职能,而接受政府一视同仁的宏观调节与法律监督。法人经济加上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和公平合理的再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劳动制度,推行双向选择的人员流动制度;实行住宅商品化,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推行社会劳动保险制度,使人人都有安全感,等等。这就形成释放人的能量,释放生产要素能量的经济机制。这是蛇口十年巨变经济上的奥秘。
    政治机制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们最终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这些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要用这些要求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政治改革这件大事,在蛇口工业区认真进行了探索与试验。
蛇口工业区的政治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反对特权现象和“官本位”展开的。他们先后进行这样一些改革:一、淡化特权和“官本位”,在全国率先取消干部出国的优惠规定;在人事制度上,冻结了原有行政级别。二、在分配制度上取消特权,工资根据能力、岗位确定,而同原有行政级别脱钩。三、坚持权力要受制约的原则,领导层的决策受群众监督。群众有知情权,领导层有透明度。四、对担任社会管理职务的高层领导人员,实行公开的差额选举和信任投票。五、实行舆论监督制度,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民言论自由。六、实行宪法规定的人民结社自由,依法先后成立26个民间社团,是议政参政的一支力量。七、《蛇口通讯报》成为蛇口人的论坛,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在报上经常刊出批评蛇口领导成员的文稿。八、蛇口“沙龙”,是蛇口群众与领导层人员交流思想的场所,也是议论蛇口大事的讲坛。
蛇口的政治改革产生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人民享有宪法保障的自由。这种政治机制成为释放人民能量的催化剂。这是蛇口十年巨变政治上的奥秘。
    文化机制
蛇口文化机制的核心作用,是引导人民观念的更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受到新的检验。在民族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撞击中,蛇口人进行了文化观念的新筛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在增长,封建主义等级观念在淡化;
——自主选择意识在增长,人身依附心理在淡化;
——平等竞争意识在增长,特权观念在淡化;
——契约信用观念在增强,以权代法的积习受到非议;
——时间观念和进取观念在增强,“知足”心理在淡化;
——知识价值在升值,尊重知识的观念在增强,自觉学习、自求上进的社会风气在加强。
——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增强,只顾索取、不讲奉献的态度受到非议,等等。
文化机制犹如一种催化剂。它有助于把懒惰的人变为勤劳的人,把愚蠢的人变为聪明的人,把落后的人变为进步的人。文化机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机制,它有助于把人变为文明的人。这是蛇口十年巨变在文化上的奥秘。
新的机制代替旧的机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所以,归根到底,蛇口十年巨变得力于改革开放。
人们在赞誉蛇口十年巨变的同时,往往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
——蛇口投入的高增长,1984—1988年的四年内投资每年递增28.32%,这会不会冲击国家总量平衡,导致需求膨胀?我看不会。从资金来源看,1984年实际投资累计为14.67亿港元,1988年实际投资累计为39.77亿港元,主要是国外、境外投资,而不是国内投资。蛇口1988年向国家上交关税和代征税24212万元。财政与外汇,蛇口已形成自求平衡的小“宏观”调节机制,每年都有点结余。对于信贷,深圳市实行切块分层管理体制,国家的“大笼子”与深圳市的“小笼子”已经分开,而蛇口的信贷收支则受制于深圳市的“小笼子”,不会冲击国家宏观总量平衡。
——蛇口经济的高增长,1984—1988年的四年内,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36.31%,会不会牵动内地?我看也不会。蛇口主要发展工业和海运业。蛇口的电力靠境外供给;交通设施超前投资,海港为国家提供大量中转能力;大部分原料靠进口,用一部分内地不稀缺的资源,产品也都大部分出口。1988年工业总产值中出口占66.2%,近四年内出口每年平均递增39.32%。通过进出口也调节了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蛇口自用粮食也大部分用自有外汇进口。所以,内地对蛇口非议较少。
蛇口,毕竟不是一颗晶莹明亮的水晶球,只是一个人间的小社会,总有种种社会矛盾,总有斑斑点点。令人高兴的是:蛇口在继续前进。前进中的矛盾必将在改革中得到解决。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伦理学说史》评介
冯契 李志林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颇为热门,而总结和反思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为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变革提供历史的和理论的借鉴,则是一个缺门。然而,沈善洪、王凤贤经过多年的辛勤笔耕,率先写出了建国以后第一部《中国伦理学说史》(全书分上下卷,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该书不满足于仅仅对历史上的伦理思想资料的归纳和叙述,而是力图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以人性问题为历代伦理思想论争的焦点,展开了中国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的五个方面,即人性、道德起源和本质、道德规范、道德修养、道德理想,并以此为纲,统帅全书,主旨鲜明,一以贯之。同时又删繁剔冗,将中国伦理学说的发展分为六大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孔孟侧重“仁”的“先天道德”说与管荀侧重“礼”的“后天道德”说所代表的两种不同倾向,对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两汉时期。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伦理体系,使大一统的封建伦理思想及准则定型化和系统化。(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玄学兴起和佛学传播,儒家伦理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重新肯定的过程。(4)宋元明时期。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理学各派全面批判吸取玄学和佛学,使封建伦理思想趋于完备,但从此也开始了它的衰落过程。(5)明代中叶至清前期。启蒙主义思潮从各个方面对理学的封建道德进行批判和否定。(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西方伦理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开始批判吸取传统伦理学说创造新道德的尝试。书中对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和演变轨迹的揭示是否妥当完备,是可以讨论的,但是作者力求站在发展的高度来回顾历史,透过纷繁复杂的伦理思想,提要钩玄,使人读来似有一叶在掌、通观全局的感觉,这是与作者深厚的哲学素养分不开的。
该书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中国伦理学说史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创见,并有所突破。其一,道德的剖析。作者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首先必须是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但在阶级社会中却又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这实际上反映了道德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抽象命题与具体解释的矛盾统一。其次,作者认为,应当把阶级评价与历史作用评价区分开来;既应批判封建道德的虚伪性、欺骗性,也应肯定它对维护国家统一、调整社会关系、限制剥削,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融合及塑造民族文化传统、心理和习惯方面的积极作用与影响。其三,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有助于深入洞察国情,有助于正确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以及有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等三个方面,回答了研究中国伦理学说史的现实意义,从而对争论多年的关于伦理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发表了有一定说服力的见解,它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伦理思想史专著。
该书不是将中国伦理思想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它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注意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等广阔的视野上加以透视;不是凭主观的好恶去涂抹历史,或者仅仅是随感而发,而是从浩如烟海的伦理思想领域中作了艰巨的拓荒工作,广搜博采,寻踪蹑迹,详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做到语出有源、不为无据,因而使该书的论证显得丰富、厚实可靠。同时,全书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文笔朴实,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出版
由叶金生、张汉生同志撰著的《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最近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企业兼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的观点,论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兼并产生的经济根源、改革背景和理论意义,分析了企业兼并的微观动机、形式特征、发展阶段和现实效应,介绍了企业兼并实施过程的操作程序及具体作法。此外,作者还对企业兼并发展的障碍及进程等问题作了分析。    
 
                  (忠东)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人民政协辞典》将出版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史的大型辞书《中国人民政协辞典》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政协辞典》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联合编写。本书包括总论、机构、界别、文献介绍、会议、人物、资料等方面,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权威性工具书。该书将有助于全国各级政协机构、各级政协委员,中共各级统战部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全国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和研究。    (建新)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论优化劳动组合
王永江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能否实现有机组合,即优化的劳动组合,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社会生产力能否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本文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劳动组合优化的内涵及实质
劳动组合是劳动资源或劳动条件的结合。社会化大生产是在一定的劳动组合中发展的。没有劳动组合也就没有生产及其发展。一般讲的劳动组合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的形式和规模,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又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结合形式和规模,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优化劳动组合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生产关系的优化,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形式的优化,这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人类社会再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形式下发展的。优化劳动组合就是要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选择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层,是指企业劳动力素质和规模的优化,即根据本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数量和技术水平,选择相适应的劳动力与之相结合,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有机结合。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关系的优化组合一定条件下,企业的劳动力素质和规模的优化,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在劳动制度改革中所广泛而深入开展的优化劳动组合,就是指劳动力素质和规模的优化。在生产力水平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在客观上是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这种比例是由技术构成决定的,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决定的。如果一个企业不按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数量和技术水平招收劳动力,而是任意地安排劳动力,那么就会破坏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比例关系,就会造成或者是生产资料的闲置不用,或者是劳动力的闲置不用,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企业劳动组合优化是生产关系优化的直接体现。因此,劳动组合优化的实质是在企业中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中,企业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组合的优化,以实现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要求。但是,在我国的旧经济体制中,普遍存在的恰恰不是优化的劳动组合。劳动组合不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关系脱离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物化劳动和劳动力被滥用、企业经济效益和办事效率低等现象;第三,平均主义严重,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能充分地发动起来。
我国劳动组合这种不优化的表现是普遍存在于企事业单位中的,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按照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选择劳动就业机制,不是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机制实现劳动力所有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双向的自由选择,而是由社会劳动力的主管部门凭主观意志行政命令式地分配劳动力于企事业中,是统包统配的就业机制。这就使得劳动力不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供给,而是按照实际上自发形成的劳动力人口强行地摊派到企事业中,使得劳动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资源的分配,违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一,违背了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规律。因为商品经济中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是通过劳动市场上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双方自由选择实现的。第二,违背了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规律。第三,违背了竞争规律。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固定工用工制度,废除那种统包统配一定终生的就业机制,建立体现竞争规律的就业机制,即社会就业通过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双向自由选择实现,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优结合。因此,现在广泛而深入进行的优化劳动组合,是对原有用工制度的改革,是按照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新的用工制度。
    完善劳动组合优化机制
优化劳动组合既然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就不是一种静态的“优化”,而是动态的“优化”,是不断实现优化的过程。当前进行的优化劳动组合,是针对过去劳动组合不优化而采取的行动,是对原有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内容。但不能把“优化”当作运动来搞,热闹一阵,就算完成了“优化”任务。而是要建立健全在客观上实现劳动组合不断进行优化的机制,在客观机制制约下,保持企事业劳动组合的优化。其机制主要有:
第一,确保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存在并能充分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只有商品生产经营者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才能真正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发展。在商品生产经营者具有独立经济利益时,商品生产经营者自然要使自己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所以,要保持社会再生产中企业劳动组合的优化,企业就要有权依据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劳动组合,使之始终处于优化状态。对于不适合本企业发展要求的劳动力,经过培训仍达不到要求时,有权予以辞退。
第二,运用竞争机制实现就业。在商品经济中,劳动要素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通过竞争机制进入生产领域的,作为商品生产的主观要素劳动力,是通过竞争就业机制进入生产领域的。竞争就业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企业和劳动力可以自由地双向选择;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企业有权辞退违纪和不适应生产技术发展要求的职工;企业与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对就业者有完善的技术培训制度,对在职职工有组织有目的地不断进行技术培训,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保障劳动者能不断适应新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要求,继续保持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组合的优化。只有这样的就业,企业和劳动者双方才真正是自愿的,才能真正产生优化的劳动组合。如果一方面想要实现劳动组合优化,一方面又不能通过竞争机制实现就业,优化劳动组合也就会流于形式。优化劳动组合热闹一阵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依旧是不能按比例结合。所以,在劳动制度改革中,要让竞争机制在实现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使竞争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劳动组合始终优化。
第三,完善的技术培训制度。在社会化大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企业内部以及全社会的劳动力是需要经常流动的,决定了企业和社会必须对就业者有完善的技术培训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持劳动组合始终处于优化状态。
第四,劳动岗位的技术要求、晋级考核标准和劳动报酬标准系列化、公开化。在商品经济中优化的劳动组合,要求企业对自己的每个工种工序工艺,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对职工的晋级考核标准和对每个工种、职务的劳动报酬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向就业者全部公开,以使就业者根据技术要求和劳动报酬决定自己究竟到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就业,企业则按自己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素质招用劳动者。
第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商品经济中,企业的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平衡才能实现劳动组合的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失业者存在。失业者的存在,对于调节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供求,对于迫使在业者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力素质,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社会也应当对失业者必须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也就是要给予失业救济。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企(事)业单位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又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保持企业劳动组合始终处于优化状态。
第六,完善保护商品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法律机制。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在商品生产经营管理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在生产劳动者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信誉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就需要予以保护,当这种关系发生矛盾时就需及时予以公正调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和调节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优化劳动组合,是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在这个环节上,同样需要运用法律予以保护其正常活动。比如在优化过程中,如因商品生产经营者不公正地裁减了劳动者使之失业,发生了劳动争议,劳动者有权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劳动权利;如果确系不适应本企(事)业单位需要,经过法定的手续办理辞退的劳动者,因失业而无理取闹,企(事)业管理者和社会有权依据法律规定予以制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