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企业——命运共同体
——记德州棉纺织厂的发展变化
●物质利益是维系企业与职工的最基本的关系
●当职工明白,纪律是为了维护共同命运的时候,纪律就真正成了铁的
企业——命运共同体
——记德州棉纺织厂的发展变化
本报记者 莫新元
纺织女工下夜班骑车回家,忽见几辆外地来的卡车停在道旁打听去德州棉纺厂的路。当她得知这些车是给自己的工厂送急需的化纤原料时,就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已经走出七八里路,立即返回,骑着自行车给司机带路,一直把车队领到厂门口,才悄然离去。司机们深受感动,说,走了这么多地方,没见过这样关心自己企业的工人!
这件事发生在1988年12月,可是至今也没找到这位女工。厂党委书记于向阳这样解释:“我们后来放弃了寻找的努力,因为这样的职工在我们这里太多了……”
是的,当职工们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紧紧联结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事情的确变得很平常了。
那么,德棉这个“命运共同体”是怎样形成的呢?
    公平的物质利益分配关系,是职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坚实纽
  带。
“一百条枪(打猎),二百张网(捕鱼),还有三百野木匠”,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五年前德棉厂的混乱状况。这个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棉纺织厂,是山东省有名的“患了癌症”的典型,新任厂长王根源和书记于向阳得到的见面礼,就是几百份请调报告。
病根在哪里?王根源、于向阳这两位同是1970年来厂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深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如果我们承认物质需求是一个人对社会的最基本的需求,就应该承认,物质利益是维系企业与职工的最基本的关系。职工真正把企业当成自身利益的载体时,这架生锈的机器才可能正常地运转起来。
问题是每个职工的物质利益怎样同企业发生联系,才能使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出来?那就是必须根据一个“公平”的原则来处理,而目前我们所能实行的最公平的原则就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这不是多少年来一直说的吗?是的,关键不在于喊,而在于真正落实。所以,他们上任后,向全厂职工宣布的第一份改革方案就是:一线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压缩三线编制,实行岗位结构工资,收入与工作实绩挂钩。
即使现在看,那次改革也是很大胆的。它使干活儿最重、贡献最大的一线工人在收入上第一次超过了二、三线工人,并逐步拉开了距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了。压抑多年的劳动热情迸发出来了。改革后的1985年,实现利润1528万元,超过前三年的总和,一举摘掉了落后帽子。
“要挣钱,上德棉”,于是在德州市,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去年德棉厂职工人均收入2300元,确实不低。可是,如果你亲眼见了德棉厂职工的劳动情景,你会觉得,这钱挣得不容易。
计件工资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热情,这时,碰上了工资总额不能突破的问题。怎么办?王根源采取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车间班组实行减人不减资,促使其自行减少用工,富余出来的人员或另行安置,或兴办自食其力的第三产业;第二步是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活儿不增人。目前德棉厂的纱锭和织机分别由改革前的5万锭和1908台发展到近10万锭和2216台。按部颁二档标准德棉厂核定用工为7000多人,而德棉厂实际用工为5000多人。这就是说,德棉厂现在是5个人干着7个人的活儿,这当然也意味着,5个人挣着7个人的钱。
正是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企业发展的需要同职工增加收入的愿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相吻合了。德棉厂目前纺纱和织布的劳动效率,分别比改革前提高了36.8%和49.3%。长期落后的德棉厂,如今的百元产值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人均创利润率等多项经济指标,已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前列。
职工从企业的振兴中看到了希望,并愿意以终身相许,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短期行为。
德棉的固定资产也由1985年的2393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534万元。
    严格管理和铁的纪律是维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保证。
你听说过“坐飞机洗澡”的故事吗?
有一回,几个机修车间的小伙子上班时到锅炉房洗澡,结果受到了扣除当月奖金和下浮3个月工资的处罚。有人向他们打趣地说:“这个澡钱可没少花,坐飞机来回到广州去洗都够了。”
德棉厂管理之严,远近闻名。在德棉厂,上班时外出,不论公事私事,不管干部工人,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发给出门证,门岗验证后方可放行。几年来,出门证由纸的,换成了塑料的、金属的。
德棉厂的各种规章制度多达200多种,700多条,其中有关职工的工作、行为准则就有100多条。有一条规定,厂区任何部位(包括生产区和办公区)严禁吸烟,违者第一次降一级工资,第二次留用察看,第三次除名。对一个烟瘾大的人来说,这条约束几乎到了生理承受的极限。
自此条例公布以来,有5人受罚。但没有不服气的。也没有表同情的。
为什么德棉厂的职工有这么强的承受力?
一位老工人说:“我们谁也不愿意回到过去松松垮垮的年月里去。”
一位烟瘾挺大的机关干部说:“纺织厂的火灾,30%是由吸烟引起的。不能由于一个人的不慎,使几千人的心血和希望毁于一旦。”
是的,当职工们明白,纪律是为了维护共同命运的时候,那纪律就真成铁的了。
    企业精神、企业自豪感,是企业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
这几年,德棉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座宿舍楼拔地而起。厂医院添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中小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工会办起了装备不亚于专业团体的职工业余演出队、军乐队。
厂里还建起了闭路电视系统,职工们每天晚上兴致勃勃地坐在家里收看报道自己事情的电视新闻……
与此同时,德棉厂和作为德棉人的代表的王根源、于向阳等,获得了全省及至全国的许多光荣称号。
这一切,是福利,是娱乐,是文化活动,但它们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宣扬着企业精神,增强着企业的凝聚力。
“我是德棉的!”当德棉厂的职工谈起他们的工厂时,总是充满了自豪感。
在德棉厂,听不到诸如主人、公仆地位的争论。一位工人就这样说:“一家人过日子,不能谁都说了算,关键要当家人精明能干,办事公道。”事实上,德棉厂的许多重大的分配方案、行为守则、奖惩条例,都经过了全厂职工的充分讨论。而一旦制度化,对厂长工人一律平等,谁也不能例外。公平的制度和制度的严明,淡化了领导和工人身份上的差别,强调的只是分工的不同。
我问王根源:“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有没有什么标准?”他笑着说:“这是个软家伙,不可能有硬指标,更不能自封。”他沉思片刻,补充道:“标准还是有的,就是看当企业遇到困难时,职工能不能主动地替企业分忧解难。”
他说的标准已经得到了验证。去年以来,由于能源、原材料紧缺,德棉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厂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分担困难。今年1、2月份,德棉厂实现利润150多万元,这在全国纺织行业出现大面积减产和亏损的情况下,是不多见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德棉的启示
辛言
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这是德州棉纺厂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企业与职工,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变得突出起来了。
在一些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不仅存在着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劳动生产率低的现象,而且较普遍地存在着职工“联合”或“逼迫”厂长一起算计国家,搞只求多拿多分,不管企业发展的短期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要加快企业所有制的改革,以提高职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政工人员则呼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新唤起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厂长经理们抱怨现在难以处置不称职的工人——尽管《企业法》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权力;职工们则觉得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应该加强民主管理……
这些议论,虽然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具体见解也不尽相同,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理论和实践都趋向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应该提倡把企业建成职工的命运共同体。
所谓“命运共同体”,是指企业与职工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紧密关系,企业成为大家共同命运的载体。
这种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建立在企业和职工之间、职工和职工之间、职工和经营者之间物质利益一致性的基础上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本来提供了实现这种一致的可能性,但在旧体制下两个“大锅饭”,妨碍着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个人对企业和国家的贡献,同自己的命运没有正确的联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被隔断了。这正是企业缺乏凝聚力,职工缺乏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改革以来,我们着手打破“大锅饭”,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一些人,包括部分职工和经营者,不是从搞好企业、发展企业去求得自己的利益,不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求得生活的改善,而是想方设法靠挖企业来扩大自己的消费资金。这实际上是在破坏大家共同利益的载体。
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其实也应该是我们进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就是要使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更加协调,使社会各部分人之间的利益更加协调。我们应该在思想教育、制度、政策和措施上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耕地是发展之本
王先进
近四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耕地锐减。
据统计数字,我国耕地面积1984年至1987年分别比上年净减少750万亩、1500万亩、900万亩和500多万亩,四年累计净减少耕地3600多万亩。
假如减少的这些耕地,都用于播种粮食,以当前平均亩产和复种指数计算,1985年至1987年,这些耕地每年生产的粮食分别为500多万吨、300多万吨、180多万吨。分别占这三年粮食总产量比1984年粮食总产减少量的18%、21%、73%。
实际上,每年减少的耕地要比净减少数大得多,因为每年都要新开垦或复垦几百万亩新耕地,弥补了部分减少面积。由于新增耕地的生产障碍因素较多,土壤没有熟化,一般要比熟地亩产低50%左右。因此,从面积来说虽然得到了部分弥补,但是产量上的损失仍然很大,这三年分别损失了150多万吨、120多万吨、100多万吨。相当于这三年粮食总产比1984年粮食总产减少量的5%、8%、41%。
上述两项减产合计,分别相当于三年粮食总产比1984年粮食总产减少量的23%、29%、114%。由此可以看出,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多大。反之,如果通过加强土地管理,努力抑制耕地大面积减少,也可以对粮食生产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根据“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原则,能不能在经济建设中少占用耕地,以保证耕地这一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基本稳定呢?这是我们土地管理部门时时考虑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土地管理工作的实践证明,这是可以办到的。只要加强计划管理,把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方面对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控制,层层分解,并严格每个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另一方面加强土地开发和闲散地、荒废地的复垦,扩大耕地面积,就能控制住耕地锐减的趋势。
1985年至1987年的三年中,全国退耕还林还牧耕地面积达2800万亩,已接近这三年净减耕地2900多万亩数。多数退耕之后效果较好,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退耕之后并未搞林、草建设。如果集中力量开发这些宜林宜牧地,发展林、牧业,并加强监督检查,情况就会改观。非农业建设用地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仅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审批的70宗建设用地,就节约土地8900亩,占申请数的10%。其中核减耕地2900亩,占申请数的19%。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虽然很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潜力可挖。1985年至1987年的三年间就新增耕地2100多万亩。目前,已有一些省、县从耕地净减少转变为净增加。
对我国这样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应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突破农业生产连年徘徊局面和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应受到上下各级的高度重视!
           (作者为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厂长经理谈管理

  多给职工以爱
湖南怀化铁路分局局长 张保华
同志,您问我们得“金马奖”有什么体会?多呢。酸甜苦辣都有。当了五年分局长,感到最伤脑筋又最可爱的就是我们那三万职工。
1985年,也是我当分局长的第二年。沿海经济特区改革搞得热火朝天,四处招聘人才。分局有4500多人写报告要求“流动”。那时的局长可不好当,交条子的、送礼的、骂娘的、从办公室跟到家里“磨”的,什么都有。够烦的。
搞“人事冻结”不是办法。强扭的瓜不甜。何况,改革年代你“冻结”得了吗?我们好几个技术员档案户口全不要,走了。思想教育工作也不好做,一次我给职工讲扎根山区的道理,一个小伙子站起来高声说:“你们当头的整天说要爱山区爱分局,可这儿值得爱吗?”这句话给我震动很大,我琢磨着当领导的对“人心思走”应负什么责任。
那年秋季,分局党委书记张振兴同志到沿线小站去住了半个月。一次,在焦柳铁路上一个工人把他拉到一条约20米宽的小河边,说,“河对面是小学校,平时娃儿们扎起裤腿或踩着石头过,可春季发水连大人也过不去。我们这一辈认了钻山沟的命,啥苦都能吃,只求领导给修座桥,别误了娃儿。”这些情况反映到领导班子中,我说不出是啥滋味。同志,摊上您一家在这儿猫一辈子,您会“一心一意保安全,千方百计搞运输”吗?
常在基层跑,看得多,想得也特多。深切感到,稳定职工队伍,调动好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是领导要多给职工以爱。
把讲道理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经过十来年的努力(包括前任局领导的努力),现在,沿线站区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基本解决,90%以上的站区有电视、冰箱。分局有煤气站、游泳池、医院、学校,等等,全部配套。机车乘务员的休息室和调度所还装了85台空调机。
增加企业凝聚力也不全靠物质条件。现在人们更看重精神环境。当领导的要有人情味才行。咱们分局女孩就业难。一次,为了找一个地方厂招几个女孩子,分局党委书记张振兴同志早上抱病出去,晚上救护车送回来。
还有一次,一位女工得白血病急需输血。分局机关的广播一响,包括我在内到医院去了100多人。
对那4500多想调走的人,我们也不是一刀切。像夫妻长期分居等确有实际困难的,不但同意走,还为他帮忙。我总是想,企业办好了,还怕没人来?1985年以来,我们一边建设企业,一边调整队伍,有进有出,调进的比调出的还多100多人,其中包括调进150名有各种技术职称的大中专生。走的“飞鸽”牌,进的是“永久”型,队伍稳定多了。
爱是互相的。当领导的少搞点特殊化,多为职工办几件实事,不怕资金少,只要尽心尽力,不用动员,工人就会爱企业,有劲就会往工作上使。这几年,分局换算周转量年均递增23.0%,运输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21.5%,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处于全路同企业先进水平,分局先后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并得“金马奖”,单靠几个干部行吗?功劳在三万职工。所以说,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的一条主要体会是,坚持以人为中心,多给职工以爱。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在有限耕地上集约经营
孙鉴奇
我国耕地面积的有限性、人均耕地很少和生产水平较低的现实,决定了农业突破徘徊必须在有限的耕地上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增加农产品总量。只有集约经营,采用更多的新技术,推广新的增产措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动,提高单位产出水平,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近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技术提高和集约经营。我国解放以后耕地面积很少增加,而产量成倍提高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农户家庭经营的内在活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利用现有的技术措施,土地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农民对耕地也还寄予很大的希望。据河南商丘地区调查,1984年以来,在耕地及生产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全区粮食亩产400公斤以上的土地还不到20%,亩产300公斤以下的土地近80%。从该区现有生产、资源、技术条件看,平均亩产饱和点可达到600公斤。问题就在于大多数生产能力较强的农户,往往因为没有良种,买不到所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而无法较快地增产。这种现象,在全国也是较普遍的。
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水平,是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一般地来说,农户的土地经营效益,由土地产出水平、土地数量和农产品价格三个因素决定。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耕地面积的普遍扩大一时还做不到,农产品价格也不会马上有较大幅度调整,农户收益的提高,只能依赖于土地产出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农产价格水平的合理调整。在价格水平相对稳定时期,则主要以土地产出水平提高来增加收入。这就需要调动农民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的生产积极性,并为此创造一个有利于积极性发挥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环境,我以为主要包括:政策鼓励、制度约束和价格刺激。一方面要改革价格体系,逐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理顺农产品自身比价和农产品同工业品价格的关系,坚持按价值规律交换商品,同时辅以扶持农业的实惠政策,调动农民在有限面积的耕地上集约经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认识到,通过精心劳动和增加投入的集约经营,是取得与它业大致同样收入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土地补偿制度,促使农民增加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在实行集约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的过程中,由于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产出水平和农产品产量也在增加,但生产费用总量和单位耕地面积上的成本也必然不断提高。要防止投入生产资料不合理,出现投资大、成本高、效果差,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
         (作者为国家计委办公厅干部)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如今农村,凭人情和关系审批宅基地已成顽症。山西运城市王范村创出治病新方:有偿转让,公开竞标。请看——
宅基地觅主记
毛志远
4月25日中午,山西运城市王范村打麦场上热闹得像赶集。一条大横幅:王范村宅基地有偿转让竞投会,吸引来数百村民。当土地管理局一位同志宣布了关于该村宅基地的批文后,村民们便向另一个地方涌动。
这是一块废弃旧砖窑地,杂草丛生,凸凹不平。但一道道白灰线已将此地分割成宅基地。村里根据地势优劣确定了“底价”,并逐一编号,打下界石。万事俱备,一块块宅基地寻觅着各自的主人。
“39号院,面积3分6厘7,底价610元。发票——”村委会副主任樊宇彪刚宣布完,随着“叽——”一声哨响,6户竞投者相继前来领票。记者凑过去一看,领的是“宅基地竞投意向卡”。
“第一次竞投最高价680元!”樊宇彪宣布第一次竞投结果,竞投者再次领了票。我忙问:“为什么还要投?”老樊说:“如果一次,竞投者没意见就不投了,假如还有一个竞投者还要投就再投,但最多不超过3次。因为参投者都是经严格审查具有给宅基地的资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投标高的……”
“刘明,980元中标!”老樊说着,抡起鼓棒“咚”一声,一锤定音。这时,只见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挤进人群,扒在圆鼓上,当场在“宅基地使用证”上签了字。在场的工作人员也动手填写“宅基地施工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刘明签字后,急忙转身走了。我问老樊“怎么回事?”他说:“谁中了标马上回去拿钱,当场兑现,钱拿来就发证。”
“下一块,38号院……”竞投继续下去。这时,村委会主任樊点堂走过来告诉记者:“今年我村共规划60块宅基地,一律实行这种办法。前些年,我村因宅基地纠纷有80多户告状,有的还告到中央,这个办法一实行就没人告了。”正说着,一位老农插话说:“这法子好,谁投中是谁的,再不用磕头说好话啦!”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民情实录

  菜市场的文明语言教程
新华社记者 吴锦才
北京西单菜市场的售货员们现在像小学生一样学习说话的艺术。这与他们的奖金联系起来。
这个菜市场为售货员们规定了8条语言规范:
一、当顾客走近柜台时,主动问话,根据不同年龄称“同志”、“师傅”、“老大爷”、“老大娘”、“小朋友”、“您买点什么”或 “看点什么”等迎客语言。
二、顾客看商品时要有问有答,有要有递,主动热情,百问不烦。
三、当顾客想买的商品没有时,要耐心解释说:“对不起,您需要的商品暂时没货,过几天您再来看看”。
四、在柜台内不准说噎人的话、斗气的话、不文明的话。
五、在接待顾客时要做到6个不计较。
六、收找货款时要唱收唱付,要说:“您这是多少钱,请您点好”等。
七、超过分量时应说:“多点行吗?”
八、礼貌道别,恰当使用“再见”、“您走好”等语言。
这8个项目在这家菜市场的优质服务等级管理评分标准中分别折算成分数,与职工的月末奖金挂起钩来。这个菜市场还规定,语言全过程无“您”字扣15分,无“请”字扣5分。为什么要这么严格?菜市场总经理刘燕铭说,北京话本来是很顺耳、很温和的调子,可现在人们火气都挺大,把平常的话都搞脏了。菜市场是“窗口”行业,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在扭转社会风气当中起带头作用。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广东汕头市区供电严重紧缺,许多居民靠煤油灯照明。但发的油票经常买不到油,所以,一有煤油供应,商店门前立即排起了购油的长队。这是石油公司汕头市公司门前,群众排队购买煤油的情景。
何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