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他山石

  从“储蓄大国”到“经济大国”
张舒英
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基本上是靠本国财力来实现的,而国内资金则主要来源于储蓄。
    储蓄在日本经济运行中起了很大作用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日本国民财富的42%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和工业设备遭到破坏。生产停滞,物资奇缺,百废待兴。财力方面无论国家、企业或家庭皆有赤字,很难找到恢复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于是在全体国民中展开“救国储蓄运动”。
为增加储蓄,银行职工利用各种机会奔走、演讲,积极从事储蓄宣传活动。大藏省银行局为此出面同掌管物资的商工省交涉,提请配给胶鞋、旱伞、自行车等物资,用以鼓励储蓄活动。连孩子们“过家家”搞的银行游戏也引来了“儿童银行”的建立和普及。“救国储蓄运动”使日本较快扭转了储蓄率下降局面,为恢复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来源。
储蓄还可以起供求调节阀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货币供应量就多于可供消费的物资量。在此情况下,储蓄可以减缓需求对物价上涨的推进;将一部分个人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资本,用于扩大物资生产与供给,使供给与需求朝大体平衡方向发展。如战后初期,日本的“救国储蓄运动”以及冻结存款措施,即利用储蓄的这种作用。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储蓄为政府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提供机动财力。比如,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为扩大需求和刺激经济发展,连年发行大量国债。从1971年到1985年,国债累积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由6.7%上升到50%。然而,日本并没发生了不得的经济问题,特别是1975年后,国内批发物价和零售物价一直比较稳定,原因之一在于国内存在大量储蓄,消化了公债。
另外,日本为了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战后进行了持续、大规模的设备投资,而支撑它的正是持续的高储蓄。从1951年到1978年,日本的总储蓄率平均在30%以上,1961年高达42%。持续的高储蓄不断弥补着资本积累先天不足的缺陷,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增加了储蓄源泉,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储蓄增加——投资和就业量增大——经济增长——收入增多——储蓄进一步增加……。如果说日本于1967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超过法国和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第二经济大国,那么,早在二十年前,日本就已是资本主义世界中首屈一指的“储蓄大国”。现在日本这一“经济大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储蓄大国”转换来的。
此外,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总储蓄的72.3%至89.5%系通过银行、保险公司等间接金融机构融通给企业,形成了如下的制约机制:一层是储户对金融机构的制约,即到期必须偿付本息。日本的金融机构绝大部分由民间经营,如同其他私营公司、企业,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为目标。为此,在贷款前对借方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查与挑选,贷款后进行周密的监督。另一层即金融机构对借款公司和企业等的制约,迫使企业加强自我约束,以尽可能少的人财物力消耗,生产尽可能多的附加价值,以便在纳税和归还贷款本息后能有更多的剩余。
如前所述,增加储蓄有利于稳定物价。但是,储蓄的增加,一般又以物价和货币币值的稳定为条件。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会使人们产生重物轻钱心理,不利于稳定储蓄和金融秩序,不利于稳定市场和经济。但是,日本的统计资料表明,高储蓄率的维持并不是因为物价没有过大幅度上涨,也不是因为利率的提高幅度大于物价上涨幅度。1955年—1985年,日本的综合批发物价上涨了1.4倍,零售物价上涨4.3倍,定期1年的存款利率却由6.0%降到5.5%。1974年的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比前一年增高23.2%,零售物价指数增高28.2%,定期1年的存款利率仅提高了1.5%,可以说出现了明显的负利率,然而存款余额却仍较上年增长9.0%。
为什么在物价大幅度上涨、并出现负利率情况下,储蓄额仍能有明显的增长?这除了名义工资有所增长外,还另有原因。下面从储蓄主体的动机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储蓄动机及其形成原因
从储蓄主体的构成看,一国的总储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储蓄主体不同,储蓄动机及其形成原因也各异。
居民储蓄主要考虑“个人负担”。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日本国民福利的提高是大大滞后的。60年代初,日本才建立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养老金保险制度。这种保险体系以个人、企业、国家共同分担为基本原则。一般的公司或企业除给职工发工资和按规定比例缴纳一部分职工养老保险金外,什么都不管。不少中小企业连这点养老保险金也不提供。各种劳保福利基本上靠个人参加社会保险解决。
防病治病要通过参加医疗保险解决。日本的医药费是相当贵的。加入医疗保险,按月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看病时,医疗费用可减轻70%。
孩子入托、上大学等费用也完全由个人负担。据调查,1988年大学生平均每人要花212.3万日元,相当于中等收入水平者7、8个月的全部工资。
日本的妇女一般在结婚或生小孩后,就停止工作。孩子长大后再参加工作也多是计时工。她们的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也都是通过逐月交纳各种保险费解决。
住房是日本家庭的一大笔开销。如果租房住,每月的房租约是中等收入水平者工资的1/3—1/4。因此一般家庭都希望建一套自己的住宅。要建房,得攒够住宅建设费用的一半才能取得住宅建设贷款。房子盖起来后,还得勤俭度日,清偿贷款。许多人为建设一套自己的住宅而节俭大半生乃至一生。
此外,日本的企业99%以上是中小企业,就业人口的80%以上是在中小企业。倒闭和失业的危险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向他们袭来。个人所能采取的对策便是在有工资收入时增加储蓄,增强自我保险能力。
至于子女的医疗、保险、住房等等,也都是由个人负担。
上述负担便制约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即使物价看涨,以后的日子还得过,不能把储蓄全花光。再说,以医疗保险、儿童保险、夫妇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养老保险等形式进行的储蓄是不能随意提取的。即使已经出现负利率,建房积金或分期偿还的住宅贷款不能少,各种保险费不能不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储蓄滑坡的现象,也抑制着储蓄对市场的冲击。
企业储蓄动机源于生存危机。日本企业之间,充满激烈竞争。每个企业都力争最大限度地增加积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当积累尚处于货币(或金融资产)形态而未实际用于投资之前,就以企业储蓄的形式存在。
日本的企业储蓄占储蓄总量的比重约为1/3,有时甚至更高。
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率是最低的。企业所用资本的70%以上靠从外部筹措。然而,尽管各个企业处于同样的金融体系之下,资本构成都彼此彼此,具体到每个企业来说,不可能没有危机感。
    充分吸收储蓄的金融系统和周到的服务
日本高储蓄的形成,一方面在于家庭、企业等对储蓄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于有一套充分吸收储蓄的金融系统和周到的金融服务。
严格保密,取信于储户。失去储户信任就等于失去储蓄来源。为了取信于储户,日本各类金融机构都有一套严格的保密制度,并把它作为教育新职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全网点,方便储蓄。日本的金融网点,一是数量多,二是分布较均匀。
利用现代设备,节省存取时间。日本的金融机构大都装备有电子计算机。有的银行还在闹市、商店、车站、旅馆等处设置现金自动存取机,邮局也都安装了现金自动存取设备。顾客存款取款,只需将带磁性暗号的信用卡插入机器,敲几下键盘,不消两分钟就可存入(或取出)现金。
一处开户,多处通用。顾客只要在某家银行开立帐户,办一张现金信用卡,便可以在这家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存取现金。随着现金自动存取机的广泛应用,各家大银行之间还建立了计算机联行自动处理系统。
多种形式,宣传储蓄。日本对储蓄的宣传,不是停留在参加储蓄利国利民又利己这种大道理上,而是详细介绍“金融商品”的特点,适用于哪些储蓄目的,利率以及税收上有无优惠,如何巧妙地加以利用等等。
服务周到,赢得储户。争取更多客户的关键是赢得人心。为此就需要以持之以恒的优质服务、胜人一筹的服务战术去打动人心。这些服务大致可分为如下几方面:
柜台服务。在日本,不论是去哪家金融机构,顾客一进门首先听到的是欢迎光临的热情招呼,一名佩戴标志的工作人员站立迎候,随时准备为顾客服务,回答顾客的问询,引导顾客到指定的柜台。对于第一次来开户的客户,还赠送餐巾纸、毛巾、手绢或卫生纸、塑料保鲜膜等小礼品表示感谢。
咨询服务。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咨询台,免费提供咨询服务,解答顾客的问询,给顾客当金融参谋,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金融资产保存方式。
转帐服务。主要有工资转帐、各种保险费转帐、房水电煤气费转帐、购物转帐、通知转帐等。此外,个人租用旅馆、在饭店吃饭等,也可以采取记帐和自动转帐的方式。
售后服务。许多金融机构以各种方式加强同客户的联系,例如:给定期存款快到期的客户发到期通知单,提醒他存款哪天到期,期满后扣除利息所得税可得到的利息额等。
总之,日本存在着一套制造高储蓄的机制,使日本经济自身具有强健的造血功能,使它能在资金长期不足的情况下,依靠本国财力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 
(附图片)
从4月1日起,日本政府对国内所有消费品征收3%的消费税,大部分商品价格因此而上涨。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生产国民买得起的汽车
——巴基斯坦铃木汽车厂采访记
本报记者 任毓骏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巴基斯坦也像一个“万国汽车博览会”,在各大城市街头奔跑着形形色色的各国汽车,其“国籍”简直难以统计。但近年来,一种车身短小、机动灵活的经济型小汽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汽车队伍中,目前已成为数量最大的车种,这就是巴产铃木车,生产这种汽车的巴基斯坦铃木汽车厂被政府誉为“成功企业”,它为巴基斯坦的合资企业开创了道路,树立了榜样。
80年代以前,巴基斯坦根本没有汽车生产工业,全部依靠进口。1981年,政府和日本铃木公司达成协议,在卡拉奇一家国营汽车修配厂的基础上,引进日本的技术和设备,进口铃木汽车发动机和主要部件,由巴基斯坦技术人员和工人生产“巴产铃木小汽车”。经过两年建设,工厂按计划竣工,1983年开始试产,1984年元旦正式开始生产,很快达到年产2.4万辆的设计要求。近年来年利润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
今天的巴基斯坦铃木汽车厂就座落在卡拉奇海港一侧,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工厂总经理沙达杜拉先生。这位精明能干的企业家首先谦虚地说,巴基斯坦汽车工业起步很晚,装配生产汽车的工厂只此一家,而且主要部件全靠进口。但他话锋一转,又严肃地说,我们的人民也要有自己的汽车。根据自己的国情,我们没有和西德的奔驰公司,日本的丰田公司搞合作,而是看中了铃木公司并生产这样经济型的小汽车,就是因为它在巴基斯坦有广阔的市场。我们的汽车有三大优点,首先是价格便宜,中产阶级买得起;其次是特别省油,1升汽油可行驶20公里,一般家庭养得起;再者是售后服务周全,检修方便,顾客放心。
的确,巴产铃木远非豪华汽车,汽缸容量仅有800CC和1000CC两种,车型则有小轿车、购物车、面包车、小货车以及软、硬顶吉普6种,车价在8—12万卢比之间(约合人民币1.6—2.4万元)。巴基斯坦政府官员以及一切从业人员都开私家车上班,一般来说,政府部门局级以上官员或富有阶层看不上这种车,但处科级、大学教师、报社记者,有2—3年的积蓄即可买这样一辆车。普通工人则以骑摩托上班者为多。由于巴产铃木车经济实惠,产品供不应求,顾客订购后,要等两年才能提到货。
巴基斯坦政府严格控制政府部门或私人进口豪华小汽车,其手段是征收巨额关税。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昨日聚沙 今日成塔 ·朱根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