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换个活法”行吗?
陕西省南郑县中医院 刘岩松
无论是在现代化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不管是知识圈中,还是做工务农的,甚至个体经商者,青年人口中常会吐出一句:“换个活法!”
“换个活法”,表面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实际上却是人生价值观念的变更。有人感到没有学历的标签被人瞧不起,便去奔文凭;有人受人指挥心里不顺畅,认为埋没自己的聪明才智,便去奔“官位”;有人是感到薪水太少,辞掉公职去经商;有的则是感到国内学不到什么高超的知识,难得一鸣惊人、缺少名利双获的机会,便去努力出国;有的放弃一切努力,干脆一日日“混”下去。
然而,无论是怎样地“换法活”,绝大多数在“换”了之后又往往觉得不甚满足。奔文凭者,每每感到自己好几年珍贵时光被一张轻薄的纸片“抢”走而扼腕;奔到“官位”的,则为自己有了小权却做了“风箱里的老鼠”,活得更不比往日顺畅,而所谓的聪明才智,不知为何在几经交锋、拚搏之后不够用了;经商发财的,又常常害怕自己被人看成“为富不仁”;已经徜徉于异邦街头的呢,往往又为思乡之情所苦,常感难入异国文化圈中。凡此“混”人生的,则在耳闻目睹别人取得了惊人的人生业绩时,又忍不住咋舌,或忍不住心底慨叹一番。
如此说来,是不是“换”与不“换”,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活法”呢?其实不然。关键在于你应弄明白自己此生最看重什么,然后大胆地去追求,而不因自己受了磨难或看到他人轻取成功而自怨自艾,牢骚太盛。弄明白了自己,便清楚自己干什么才合心意,便能既心情安定、又锲而不舍地去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
人弄明白自己最看重什么,确实并非易事。然而,这又恰是每一个青年第一要去做的事。可以没有自我把握地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但不能没有自我把握地生活一辈子。否则,无论换不换“活法”,或者怎样地看着别人的“活法”而换来换去,也总是会感到活得没味儿!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婚礼后的“债台”
西安通讯学院 刘立祥
时下,婚礼之后筑“债台”已成社会机体一大赘瘤,而且还有迅速扩散之势。请看几组数字:
据对上海239对新婚青年的调查,1988年平均每对青年结婚费额约为10660元,其中最高额达17000元,与1987年相比,“平均额”和“最高额”都上升40%以上。
据对陕西省282对城镇青年结婚费用的调查,平均每对青年结婚费用为5870元,比1984年同期增加了3403元,增长1.4倍;结婚费用最高达14103元。这笔费用,结婚者自积资金不足30%,其余则靠家庭承担或向他人借贷。
据对兰州市20对新婚夫妇家庭的调查,仅购置家用电器,家具花费14.46万元,平均每户7230元。其中父母垫支7.8万元,占总支出的53.9%;新婚夫妇积蓄3.6万元,占24.9%;借款3.06万元,21.2%。借款最多的家庭达3000多元,最少也有1000多元。
青年人的结婚费用太惊人了!为筹备一个“像样”的婚礼,不仅要花光父母几十年积蓄,倾阖家之所有,竭平生之所积,有的甚至在囊空如洗之后又债台高筑。这样的畸型高消费,弄不好还会引出严重的社会后果来。
我觉得,如今不少新婚夫妇和恋人,仍然没有摆脱绳索捆绑之苦,他们没有受缚于人,倒是用一种无形的绳索把自己捆在奢侈的婚宴、旅游和高档消费品上。从主观愿望而言,恐怕很少有哪一对夫妇不为谋求幸福才自愿结合。然而,婚礼之后,高筑“债台”,还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拥有自己
山东省泰安市郊区化马湾乡周家庄村 车祥俊
我住的村子并不十分偏远。那贫瘠的土地,竟也孕育出不少热血青年。我高中毕业返乡时,并不曾感觉有什么失意和惆怅,大概是因为喜欢上文学的缘故。几个旧时同学聚在村头,辉煌地描述着梦幻的轮廓。
如今,好友们都走了。在山那边,卖力气就能挣大钱。我不敢羡慕,除了自己没有强健的身体之外,总觉得那充满了汗臭和金钱的时光无聊。天平向金钱一端倾斜了,我却拿名言的砝码加在求知这一边,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寄托。
雪后,我去远在城里的文化局开会,心里却很暖和。一个同行问起我:你在家干什么呢?我说:不干什么。“那你靠什么生活?”我说:土里刨食。他笑了笑之后表示不解,说我死心眼儿。回到村子,有几日我总沉默。
我去找一位新结识的朋友。他大我几岁。也曾有过许多曲折,现在仍在挣扎,日子比我还难。他自开了一个小型家庭菜场凭借阅读的大量农科书籍,很想有所作为。但他背着两万元的债务,研究课题却毫无进展。有人说,拿这些钱去疏通关系,当个“倒爷”,也许早腰缠万贯了。他却只是笑着对我说:现在不少人只知挣钱发家,却不去治除穷根和愚昧。他显得忧心忡忡,但神经并不脆弱。他对我说:直起腰吧,有朝一日我成功了,资助你出书,我想,会有那么一天。
我生活在农村,始终没有放弃文学,本来有些傲气。可现在在街上走,却不敢趾高气扬了。话也切忌说得太“知识腔”。如今街上讲实惠,讲钱,不兴这个。
初夏,是最适宜穿长袖衬衫的季节,可我已穿上了短袖的褂衩儿。站在领奖台上,面对着摄像机和同行们,我觉得不该穿这褂衩儿。在这严肃的场合,会不会有人说我失于稳重呢?可后来又想:只要没人知道我缺少一件长袖衬衫就好。
第二次领奖是一个秋天。城里的树上叶儿还残余着几片,似乎在诉说些什么。我的一个同行因倒卖色情书刊被人民法院判了刑。他终于成了金钱的奴隶……
我终于明白了,哪怕是过多地吞咽着苦味,也是生活,也是自己的,我会去好好地拥有它,使自己的精神变得更富有。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能有自己的时间吗?
华北制药厂 张丽虹
每当我结束一整天的忙碌,疲惫地躺下以后,总要和着伤感、期待和疑虑自问:我们这些既有工作重任、又有家务负累的企业女职工,还能有自己的时间吗——只属于我们个人的梳妆打扮、看书读报、交际聚会、休养生息的时间?
走出校门刚几年,天真稚气还没有退尽,少女的风采依稀可辨,可那灯下夜读、园中散步、镜前遐想的浪漫生活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我们太忙,我们过早走进了生活的艰辛:每天早上摸黑从床上爬起,匆忙擦把脸,便挟着饭盒,乘大车骑小车,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到工厂。到了晚上,同样的过程再反方向重复一遍,仍是匆匆忙忙。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有待清扫的灰尘,待洗的衣服。当然,还得为咕咕直叫的肚子去忙活一两个小时。星期天是忙碌的高潮,大宗的家务事都要在一天的“休息”时间完成:拆缝浆洗,购物买菜……
我们希望得到自己的时间,觉得这样的时间并非不能得到。要不然我们这些小姐妹们岂不很快就成老太婆了吗!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作为一名教师……
安徽省亳州市立德中学 李景强
这一组醒目的数字,是安徽省亳州市古城区六所中学初中部1988年学生流失情况:
  龙德中学  108人;
  杨集中学  120人;
  杨店中学  126人;
  立德中学  115人;
  李村中学  150人;
  油河中学  151人。
他们一个个离开了教室,走出了校门,走向了社会。而那一个个背影,却留给了我们——
他,17岁,男,聪明好学。忽然,承包行政村砖窑的父亲要他停学!他不情愿,我不理解。家访时我见到其父。
“你为何叫他停学呢?”
“现今的学有个啥上头?‘南北做官,为了吃穿’嘛。大专生,一月不过百儿八十块,顶个啥!”
她,17岁。两天不见她来校,第三天,她托人带来一封信——
“我不辞而别,太不礼貌。因怕老师阻拦。当您读到信时,我已坐在去北京的火车上了。我打算跟表姐一块到北京当‘褓姆’,我对考学没什么希望(考上学又怎么样呢?)……”
他,18岁。我校第58个“流失”者。我找他谈话,他说:“上啥呢,我又考不上,在学校也学不到啥,学费又贵。还不如拿点钱出去学一门谋生的手艺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痛心。大量学龄青少年带着他们的各种幼稚和偏激,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过早地、低水平地实现所谓自身的植物性价值,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四化大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发达!
一个个背影,留下一个个“!”,一句句呐喊:——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本——知识和知识者急待升值!
一个个背影,留下一个个“?”,一句句责问:——学校教育内容和管理机制如何调整完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关于“雷锋精神”
新疆军区政治部 王超海
六十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之深之广,应属建国后学习无数英雄活动之最。后来人们慨叹,“雷锋叔叔不见了”。
为什么雷锋精神昔日能对国人的心灵打下极深的烙印,如今却不能再蔚然成风呢?种种疑问使人们不能不深刻反思:雷锋精神的实质和精髓?
雷锋作为一个典型个人,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直观或派生出许多可贵的精神。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精神,其实质和精髓我认为不应该随意用“政治剪刀”去“剪裁”。昔日吃亏就在于此。在学“毛著”高潮中,雷锋是学毛著的榜样;在抓“阶级斗争”时,雷锋是阶级斗争的典型;强调学技术,雷锋苦练技术的事迹成了宣传的重点;现在,有人又说,雷锋也穿过“毛料”裤,说雷锋也谈过恋爱……
真也怪了!一个社会进步的精神丰碑,怎能成为任人捏塑、为我所用的“七巧板”、“橡皮泥”!
如何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和精髓呢?这要看社会实践检验的结果。伟人们的题词固然高屋建瓴,理论者的论述固然深邃精辟,生前单位固然了解实情,但都不能作为确定雷锋精神实质和精髓的“标尺”。能担此重任者,唯有千百万群众的社会实践。
听一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评价,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有人见义勇为,群众称其“活雷锋”;有人助人为乐,群众称其“活雷锋”;有人拾金不昧,群众称其“活雷锋”;有人尊老爱幼,群众称其“活雷锋”;等等。不管怎么讲,反正是群众心中有杆秤。这杆秤的“定盘星”,对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准确的。
无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帮助、友爱总是应越多越好。只有这样看,雷锋精神才不会时过境迁。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连心村”话情
本报记者 郭嘉
贵州省遵义县的平正仡佬族乡下属6个行政村,其中5个村名带有“心”字。它们是:中心村、共心村、合心村、红心村和平心村。所以当地各族群众亲昵地称平正乡为“连心村”。当我问起“心”的来由和含义时,乡党委书记王永中笑盈盈地说:“平正乡是由汉、仡佬、苗、彝等多民族组成的乡,‘心’象征纯洁、体现凝聚、表达亲密、饱含情感,寓意各民族团结一心。”
听了一席话,我慕名向这片温馨而透亮的“心”房深处走去……
    (一)
这是一桩往事,但仍被传为新事。
1962年春季的一天,该乡红心村的仡佬族社员李庭初就要正式和花梦乡沈村的汉族姑娘牟光淑结婚了。为了让即将过门的新媳妇满意、舒适,李家几天前就把居室布置得堂堂皇皇。新郎李庭初更是喜不自胜。
他俩是在一次赶集场上相识的。自由恋爱在那个犯“忌”的年代里,最容不得“异族”间的两厢情愿了。所以,他俩把不同民族的情况都瞒过各自的父母。
黄昏临近,新娘家的队伍在后山出现了,新娘包头扎彩,鞭炮一路燃放,煞是热闹。瞧新娘的、抢喜糖的、闹洞房的人着实不少。喜宴上,自然有人祝词添兴:“为我们汉仡两家亲上加亲干杯!”谁也不会料到,这句吉利的祝词竟然引发出不吉利的事端来。第二天,女方家得知女婿原是仡佬族,像犯了什么大忌似的嚷着把女儿强行绑到家里,并上诉枫香区法庭控告李庭初“拐骗妇女”。法庭很快受理此案。李庭初在法庭调解无效的情况下,违心地离了婚……
当我找到当年负责审理此案的田金海,请他谈谈此案下文的时候,他满心喜悦地告诉我:“放心好了,两口子现在生活得挺自在,虽都已年过半百,但仍和睦如初。大儿子李元在遵义铝厂工作。前不久,两口子遇见我,一个劲地说:‘田科长,感谢你呀,不是你,我们既成不了家,孩子也不会工作’。”“他们后来是如何复婚的呢?”我问。“离婚之后,女的一直不外嫁,男的也一直不外讨,似乎事先商定好了的。两年后,女的在家装病,米不进,水不沾,他母亲慌了。我赶紧找到村长蔡丰培,把男的邀到女方家中,谁知女的病顿时好了。后来在我们多次开导下,女方父母也想通了,复婚也就很自然的罗!”老田说着,似乎很得意。
据初步统计,1988年平正乡汉仡通婚的有30多对。
    (二)
1986年夏日,正当水稻返青季节,天旱一场,地皮龟裂。
这天,共心村大房村民组的田健(仡佬族)与傅应华(汉族)正设法给各自稻田车水灌苗,旱天水是最宝贵的,田健费力弄来的水经过傅应华的过水田一筛滤,就耗没了。人急了免不了骂娘,当即两人动起了肝火,拳脚相加,推搡到泥里厮打成一团。傅应华被打伤住院。事后,田健后悔不迭,不等区、乡工作组下来,就主动去医院照料傅应华,将上千元的住院费、医药费全揽过来。
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如今他们是村里最好的一对搭档:耕牛伙喂、相互帮工不计酬。
在共心村,我走访田健的时候,他面带愧色地说:“都怪我不好,我这人火气旺,把傅应华打成那样,我心里一直很难受。我说过了,从此以后,若再做对不起人的事,就黑心烂肺。”
共心村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质朴。
    (三)
如果说连“心”村里的人,共事一向比较齐心和顺心的话,那么这都与乡、村干部的团结分不开。就拿乡里来说,19名乡干部,仡佬族占9人,汉族有8人,苗族2人。1988年全县开展政绩评比,平正乡拿了个“文明班子”锦旗。更值得称赞的是,乡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对群众嘘寒问暖。合心村过世了一位姓山的仡佬族老人,因缺棺木和寿衣,无法入殓下葬,乡长况兴明(汉族)得知此事,主动送去几百元钱和16尺布,及时解决了山家丧事之需。合心村里的仡佬族群众逢人便说:“这里的汉族干部最好,我们未想到的事,他们早替我们想到了。”
当然,连“心”村里的人并非事事处处都那样顺心。他们当中还有为生活无着而心虑的(全乡贫困户达40%),也有为棒打鸳鸯而心悸的(异族通婚遭到非法干涉),更有为“自治法”难以见效而心寒的(财政上负担过重)。在我们就要离开此地的时候,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带上他们的心愿。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直言不讳

  谈议“蝇垢”
岳楠
那些不办不足以平民愤,不办便危及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案要案,堪称“老虎”,自应上上下下群起而攻。那些一般的开后门、递条子之类的不正之风,构不成大案要案,算不上什么“老虎”,但是,是否就不必认真对待了呢?
否。
有人说,“我开后门递条子只不过买条好烟。大不了是星点儿蝇垢,有什么了不起!”说这话的人不知道严重的社会效应是:你的亲戚朋友,你的左邻右舍以及相关而知情者们,圈子里外,攀比效法,由点及面,遂成风气。此风至盛的标志是,业已造成那种即便是好烟好酒,非后门而不以为好、不以为美、不以为善的错误心态。在这种风气中,后门扩大条子升级:从买好烟好酒到就医求药,到调动工作,到提干参军,到超计划生育,到套购钢材……于是居室井市,街头巷尾有口头禅流行:“不走后门办不成事!”可谓由小及大了。
细察,“蝇垢”虽小,却可由谋图微利膨胀为弄权枉法。虎未尽除又有蝇之变虎,而虎患大焉!“苍蝇”虽小,却可制造腐败,涣散民心。蝇之患与虎之患看来皆在必除之列。
开后门递条子意味着“不公”。它一开始就是对党的革命传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挑战。蚍蜉撼树谈何不易!“虑天下者,常图其难而忽其所易,备其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古人的教训与我们的教训性质相异,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总可以异中见同,从中得到启发吧。
对不正之风的疏忽,可以说与长期以来思想教育抓得不够,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措施不够有力相关。不正之风的点滴表现虽不起眼,但汇总起来,影响却是相当厉害的。因此从认识到实践,从既往到当前,认真对待一下“苍蝇现象”确是十分必要的。
对不正之风的疏忽,必然对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带来不小的损害。谓其不小,缘为它在毒化改革的社会环境,滞殆改革。我们已经把某些不正之风视为腐败现象,这不是什么字眼儿问题,而是认识上的提高。鉴于这一认识上的转机,把纠正不正之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摆到日程上来,不应再有半点迟疑。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人民子弟兵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访珠海市市长梁广大
新华社记者 李石元
“你问我为什么抓拥军,道理很简单。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解放军驻守这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对外威慑,对内稳定的力量。”“‘长城’护国土,我们护‘长城’”珠海市市长梁广大点燃一支烟,对记者侃侃而谈。
    “没有子弟兵,没有安全感,老百姓离不开人民军队啊!”
素有“南海明珠”的珠海,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陆地相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万顷碧波的大海,岛屿星罗棋布,百船穿梭其间。1950年夏,解放军南下珠海,解放万山群岛,冒枪林弹雨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数万人英勇作战,血染碧海。耸立在桂山岛的烈士纪念碑至今激起人们对子弟兵的怀念与崇敬。之后,解放军驻守海岛,渔民撒网捕鱼,战士巡逻护航,千里海域构成一幅美妙的军民鱼水图。
有一件事使梁广大思绪万千:远靠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只有0.6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霸占该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岛上除出海打鱼的外,无一人幸免。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在解放军的保卫下,又在岛上繁衍生息。“看来,军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主心骨,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咱们没有子弟兵,没有安全感,老百姓离不开军队啊!
发展商品经济,讲究投资环境,首先的是要有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梁广大告诉记者,珠海办特区后,引进外资1100多项,协议投资总额达3.8亿美元,去年工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83.3%,国民收入、外贸出口增长5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了一倍。珠海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沿海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解放军的协助下,创造了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
    “战士栉风沐雨守海防,我要亲自对他们说句感谢的话。”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珠海,驻军单位较多。梁广大经常告诫办事部门,“我们这里部队多,是全市人民的福气,部队有什么困难,要及时解决”。
市长梁广大就是带头拥军的模范。他兼任珠海警备区第一政委,时时过问部队情况,通报地方信息,多次上岛慰问战士,指导军事设施的修建。前年春节,市政府组织慰问团上岛慰问战士,市长工作忙,大家劝他不要去。梁广大说,“战士栉风沐雨守海防,我要亲自对他们说句感谢的话。”由于风浪大,他乘船返回时迷航了,深夜两点才到家。去年夏天,梁广大应邀参观船运大队的水上阅兵。舰艇如飞,劈风斩浪,梁广大被战士们英姿勃勃的风貌所感动,同时又为他们冒40℃的高温住在登陆舰的甲板舱里而内疚。阅兵完毕,梁广大问部队领导,“天气那么热,战士可不可以住在陆地上?”部队同志说,“不出海,战士可以住在陆地上,就是无钱盖房子。”梁广大当场拍板,拨款10万元,修建“水兵楼”。香洲干休所,住着40多位老干部,有老红军、老八路。去年8月,梁广大来到干休所参加老干部授勋。“父母官”来了,老干部反映房屋渗水,外出无车,电话不通的问题。梁广大神情凝重。他马上召集市里领导开会,责成有关部门尽快解决老干部房屋渗水问题,为干休所配备两部卧车和一辆农用车,给每个老干部安装一部自动电话机。
在市领导的带动下,珠海人民尊重解放军、热爱解放军、支持解放军蔚然成风。
    “最可贵的是,每当危险关头和困难时候,总是解放军冲锋在前。”
梁广大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而部队的生活却拉开了一些距离。对于部队的困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他说,和平时期,地方政府和党组织有责任关心和维护军人的利益,不能把困难推到上面去。当前有些人觉的军队不打仗没事干,平时养着吃闲饭。梁广大却认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传统观念必须改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强烈,应该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几年来,珠海驻军为特区的建设作了大量贡献,先后提供17个岛屿给地方开发,借出2万多平方米的营房、16座军用码头给地方使用。部队在保证教育训练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参加了万山港、桂山码头、海底电缆、九洲港高速公路等6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还对20个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工事、坑道和一些通信线路进行了换点改道,出动车船1800多次为地方运输。“最可贵的是,每当危险关头和困难时候,总是解放军冲锋在前。”去年8月,正遇台风季节,停泊在港湾的8000吨粮食急需卸船,码头一时找不到装卸工,驻军知道了,主动请战。7个连队连续苦战三昼夜,使粮食免遭损失。谈到这些,梁广大感激地说,解放军和人民心心相印,和平时期虽然没有仗打,子弟兵日日夜夜在边海防站岗巡逻,抢险救灾,服务于民,哪一天不在用兵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