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北约内部短导之争
陈方明 胡豫闽
一个时期以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部的短导之争愈演愈烈,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北约在短导问题上的争论焦点是:北约部署在西欧的短导是否应予更新?与华沙条约组织的短导谈判是否应尽快举行?北约内部就此分为美英派和以西德为首的西欧派。
争论首先由西德挑起。今年2月10日,西德政府发言人宣布,西德认为北约没有必要在1991年前就短导现代化问题作出决定。由于北约的短导大多部署在西德,美认为西德的态度事关重大,次日即派国务卿贝克飞赴欧洲,对14个北约盟国轮番游说,试图使西德在盟国的共同压力下,同意尽快实现短导现代化,然而收效甚微。在10多个盟国中,真正坚定支持美的只有英国。在美的鼓励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2月下旬游说西德和法国,也未如愿。此后,又有消息说北约内部已就此达成一项折衷协议,但随即遭到西德政府的否认。4月中旬的北约核计划小组会议后,美国提出让步建议,暂不讨论部署问题,西德才同意在1991年后讨论短导的现代化。但4月21日,西德总理科尔在联邦议院发表声明,敦促美苏尽快进行削减欧洲短导谈判。这种公开唱反调的做法很使美国恼火,但西德有丹麦、荷兰、比利时、挪威的背后支持,加上意大利及法国持调和主张,因而始终不肯改变立场。北约内部关系由此陷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
北约内部爆发短导之争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对苏政策上存在着重要分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调整了苏的内外政策。西德等盟国认为,苏正在发生具有深刻意义的转变,其缓和政策是有诚意的,西方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与东方进行认真的谈判;但美英则对苏的缓和政策怀有疑虑,强调“不应将希望寄托于个人”,在苏的短导和常规力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北约只有先改善自己的武器系统,才能增强对苏的谈判地位。
其二,对如何建立有效的核威慑认识不同。美英强调,既然西德等也认为彻底消除欧洲短导的“第三个零点方案”不足取,说明它们同意北约在欧洲维持有效的核力量;而根据美苏中导条约,双方将在1992年前全部撤除在欧洲的射程500公里以上的导弹,北约仅剩的88具长矛短导(射程115公里)发射架也将于1995年退役,因此,北约需要发展一种射程略低于500公里的高精度导弹,以维持其核威慑的有效性;经验表明从导弹研制到部署约需4年时间,若于1995年前开始部署,1991年前应就导弹的需求量和部署地等作出决议;目前美已选择多管火箭炮作为导弹的发射系统,由于这种导弹用于欧洲战区,没有北约批准,美政府难以就研制导弹获得国会拨款。西德等盟国则认为,短导的现代化取决于常规军备谈判的进展,而欧洲总体形势的改善,可能无需再使短导现代化。而且在一场“纯常规”的战斗中,常规与核两用的飞机、火炮、导弹等武器的损耗,有可能大大削弱北约在欧洲的核威慑效能。凡此种种,更加深了北约内部对短导现代化的疑虑。
其三,北约盟国各自利益产生了碰撞。美国为了保持对苏的战略优势和增强对苏谈判的地位,试图尽快实行北约短导的现代化。而西德则担心,北约和华约的短导大多部署在西德,一旦两大军事集团发生冲突,德国将最先成为核战场;从长远考虑,缓解两大集团的对峙,有利于西德推行“新东方政策”,最终实现两德的统一;此外,西德明年将举行大选,科尔政府需要打出核裁军的旗帜,以获取选票。支持西德观点的许多盟国也希望通过促进东西方缓和,发展与东欧的关系,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实惠。
由此看来,北约内部的这场短导之争有着深刻的背景,也表明北约集团内部的裂痕正在加深,难以从根本上弥合。还应该看到的是,西德等国经济力量的持续增长及其独立意识的日益加强,将使布什政府把联盟纳入其安全政策的努力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挑战。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小资料

  北约的“长矛”短程导弹
短程导弹指射程500公里以下的导弹。据报道,目前北约部署在欧洲的短导是“长矛”MGM—52C的加大射程型。
“长矛”是美国陆军第二代地对地战术导弹,作为师级和军团级战术火力支援武器,打击目标包括指挥所、军队集结地、后勤设施、导弹部队、前沿机场、固定的空防阵地和交通要道等。它采用预包装可贮液体推进剂、简易惯性制导和机动车载倾斜发射方式,也可空运和浮渡。它的常规型的射程为75公里,核弹型射程为115公里。
“长矛”加大射程型于1967至1970年研制、试验,1971年开始生产,1972年开始服役并于同年装备驻西德美军和西德、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及荷兰陆军部队。现在北约部署在欧洲的“长矛”导弹发射架共有88具。按设计要求,“长矛”导弹最晚须在1995年退役。此外,北约在欧洲战区还有1100门可发射核弹头的火炮。
据悉,华约目前在欧洲部署了各型短导发射架1379具。另外,华约还部署了可发射核弹头的火炮2757门。          
   (南北)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政情背景

  政治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举行
胡锡进
五月二十五日召开的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宣告了苏联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的诞生。大会选举戈尔巴乔夫总书记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并选举出由四百二十二名人民代表组成的大会常设机构——苏联最高苏维埃。大会期间,与会代表就大会程序、主席人选及一系列尖锐的政治、经济、民族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几乎所有的表决都出现了反对票,一反过去苏维埃代表大会沉闷、死板的气氛,被苏联舆论界称为“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苏联传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它由联盟院和民族院组成,共计一千五百名代表。最高苏维埃再选举出由主席一人,副主席十五人,委员二十人组成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团主席行使国家元首的职能,主要起礼仪性作用。旧的权力机构的根本弊端在于流于形式的选举代表的方法。各级苏维埃代表的候选人都由领导机关指定,然后在等额选举中走过场。选民们只是投张赞成票,然后由领导机关宣布“一致通过”的结果。接下来的层层推荐、层层选举也都是走过场,直至产生最高苏维埃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这样选出的苏维埃代表并不能真正代表选民的利益,最高苏维埃形同虚设,成为政府机关的“橡皮图章”。
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的设想是由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去年六月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的,并在去年年底通过的宪法修改草案和选举法草案中得到法律上的确认。
新的国家权力机构是一个由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最高苏维埃主席组成的四级政治结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和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权力大大提高。
此次苏联人代会的代表是依据差额选举的原则选举产生的。谁当候选人不再凭职务、资历由各级领导机关指定,而是由一定数量的选民自由提出,通过竞争在预选中加以确定。截至全民投票选举人民代表前,共选出八千名候选人,形成两名、几名甚至十几名候选人角逐一名代表资格的局面。选民真正感到他们手中选票的份量,激发起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在三月二十六日举行的公民投票中,几十名州委第一书记由于政绩平平或因搞特权落选,两个加盟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两个加盟共和国的部长会议主席也榜上无名。以往的各次选举对不同代表的比例都有规定。这种形式主义的作法常常使一些根本没有参政能力的人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那些熟谙政治、经济、法律的有识之士却被拒之门外。
这次选举完全取消了这种限制,从而保证了选民根据候选人的行为和他们的竞选纲领自由做出选择。从大选的结果来看,工、农、妇女的比例明显下降;尽管一些州委以上的领导干部落选,但代表中共产党员的总数却大大增多,所占比例提高了百分之十六点一。这表明通过改革,苏联共产党在人民心中建立起稳固的威信,人们自觉地将党内不良倾向与党的主流分开,并对党寄予厚望。
这次选举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一大批政府官员没有参加竞选。除部长会议主席以外,在政府中兼职的五名政治局委员和政府各部部长都做了普通选民。为确保人民代表大会独立的立法地位和对政府的监督作用,选举法草案首次规定,各部部长不能同时成为人民代表。因此,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叶利钦宁愿当人民代表而辞去部长职务。
这次选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差额选举的原则没有贯彻到底,在一些部门中仍有搞等额选举或走形式的差额选举的情况;部分选区还出现了抗议性绝食、罢工等破坏社会秩序、违反法律的过火行为。这表明从选举法到对选举的组织工作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总的来说,选举是在热烈、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标志着苏联的政治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伊梅尔达诉苦
流亡在夏威夷的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已病入膏肓命在旦夕,他的妻子伊梅尔达守在病床边,满腹怨气。
这位珠光宝气的昔日菲律宾“第一夫人”逢人便诉说她一家人的“悲惨”处境。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伊梅尔达一直认为,1986年2月马科斯是被美国“劫持”到夏威夷的,被迫过着流亡生活。
马科斯一家现住在火奴鲁鲁近郊一座价值500万美元的别墅中,每年生活开支约100万美元,但伊梅尔达却说她处在“天堂中的地狱”。
马科斯夫妇被控贪污菲律宾国家财产成百亿美元,虽然此案在候审中,但生活排场仍相当奢华。他们有3名专职厨师,1名私人摄影师和一大堆随从。伊梅尔达吃厌了“家常便饭”,经常到“黑兰”饭店宴请亲友,除换换口味之外还可消愁解闷。据说每宴的宾客在40人左右,平均每人餐费50美元。
提到美国政府,伊梅尔达便怒形于色。她说:“我们一家人都是美国的孩子。我们来自你们唯一的殖民地。你们曾教养我们,但现在你们却蹂躏我们。”她说,受理她丈夫案件的纽约那所法院是不会进行公正审判的,因为她的形象已被新闻媒介丑化,在美国已几乎无人不知她拥有过3000双鞋子的丑闻。
在和《新闻周刊》记者谈话时,伊梅尔达手指上戴着一个镶有巨大钻石、蓝宝石和红宝石的戒指,象征着菲律宾国旗的颜色。她的耳坠也是由三色宝石制成的。她的指甲涂着红色条纹。她说她们夫妻切盼能回到祖国过平民生活,脱离政治。问到她如果飞返菲律宾有无被捕危险时,她说:“我不怕坐牢。至少在监狱里,吃、住和看病都可免费。”  
              陈封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换了新主人的白宫
年文
白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古老建筑物,每当新一任美国总统就职之后,都会因新主人的迁入而发生一些变化。
3月初的一个晚上,我有幸步入白宫走廊。不用问就知道现在的新主人是谁了,因为走廊两壁挂满了布什总统的工作照片和生活照片。其中一幅大型照片是邓小平在北京会见布什时的情景。
用一个旅游者的眼光看,白宫大大小小的厅室可分为博物馆和活动室两种功用。说它是博物馆,是因为这里珍藏着自1800年以来除华盛顿总统以外的历任总统添置的家具和陈设装饰品。从这里人们不难看出每位总统及其夫人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爱好。在瓷器陈列室里,1877年至1881年在位的海斯总统留下的一套瓷器餐具最具特色,因为每一瓷器盛放什么食品,瓷具上便绘制着什么图案。
有一只瓷盘上画了一只大火鸡,令人食欲倍增。特别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一只瓷盘上的图案是雪靴靴底,原来这只盘子是用来盛冰激凌的。当然,布什总统入主白宫以后,也有一种食品——中国菜更加受美国人欢迎了。在总统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用一句新谚语形容这种“中国热”:哪个父亲不带子女每周上一次中国菜馆,便不是好父亲。
白宫大大小小的陈列室里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中国瓷器和其他陈列品。在17、18、19世纪的美国,拥有中国瓷器是富贵的标志,总统也不例外。现在,白宫的绿屋、蓝屋和红屋内陈列的中国地毯、瓷器、屏风等等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宫厅室的另一功用,是作为总统一家生活的场所和总统工作场所。所以每一任总统都按照自己的爱好布置白宫。在内阁会议室,布什除了添置一张比其他座椅高两英寸的总统座椅(里根的座椅已在离任时由其阁僚们凑钱买回为他作了纪念品)外,墙上还悬挂着他亲自挑选的几幅前总统的画像:林肯、杰斐逊、老罗斯福、艾森豪威尔。
走过内阁会议室,就是人们熟悉的椭圆形办公室。这里新总统布什已按照自己的爱好将它布置一新:总统办公桌后插着美国国旗和总统旗,周围墙壁上挂着这个早年海军航空兵喜爱的有关海军生活油画和照片。书架上的一个铜塑像描写了一个惊险场面:牧童骑马过草地,马蹄踩了响尾蛇,马惊跳起来……那形象十分逼真。
另外,在椭圆形办公室的小小空间里,还摆有四个相当大的中国瓷瓶。两个是台灯灯座,两个是陈设品。这又说明布什总统对收藏中国工艺品的爱好及他对在中国曾经工作生活过一个时期的怀念。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不久前,英国伦敦数千人示威游行,要求将用于军事开支的经费用于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