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深化改革保持蔬菜生产稳步发展
陈俊生
提要:大城市蔬菜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一些共性经验,如建立多层次蔬菜商品基地、放管结合、多渠道流通、建立蔬菜生产风险基金等;同时,需要深化改革,研究解决价格、补贴效益、科技开发以及搞好蔬菜规模经营、依法管菜等问题。
                   
今年是我国大中城市蔬菜体制改革的第5个年头。5年来,蔬菜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调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品种,丰富了市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利益。当前,应该认真总结蔬菜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继续深化改革,以保持蔬菜生产稳定发展。
1988年,各级领导认真贯彻西安10大城市蔬菜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提出市长亲自抓菜、落实菜田面积,克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基本上保证了城市居民的吃菜需要。据匡算,1988年全国大中城市蔬菜供应量为210亿公斤,人均日供应500克,较上年增加5%。特别是去年5月份以来,蔬菜货源增多,国营蔬菜公司供应量充足,集市菜价趋于正常,居民比较满意。
另一方面,目前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和供应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城市近郊老菜田被占情况严重,远郊、邻县和全国性蔬菜基地设施差,科学种菜水平低,商品量很不稳定;国营蔬菜公司经营设施简陋,蔬菜冷库少,缺乏余缺调剂能力;批发市场建设刚起步,缺乏蔬菜集散场所;零售多是露天卖菜,日晒雨淋,商品质量差,损耗大,等等,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大部分市蔬菜风险基金和平抑蔬菜价格基金尚未建立,难以有计划地按照市场需要指导生产,调剂供求、平抑菜价;蔬菜流通秩序还不完全正常,特别是有些产区经营渠道乱,菜价波动较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蔬菜体制改革的共性经验
(一)建立多层次的蔬菜商品基地。许多城市实行了“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埠调剂”的方针。实践证明,光靠近郊来解决蔬菜供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全国看,建立多层次的蔬菜商品基地格局,是符合我国蔬菜商品产销发展规律的。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很多老菜田被征占。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细菜、品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市要在认真抓好近郊、远郊菜田建设的同时,统筹规划,尽可能利用各地地理、气候等优势,建立不同层次的蔬菜商品基地,力争做到蔬菜常年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或供略大于求。有的同志说得好:菜太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不多不少办不到,还是多一点比少一点好。蔬菜工作要通过保护生产来保护消费,稳定生产来稳定消费。蔬菜基地建设问题,有一个趋势,一般地讲,近郊级差地租比较高,农民收入比较多,基础设施比较好,栽培技术比较高,可以搞些大棚,尽量多种一些细菜,满足比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远郊区、近郊县,要作为大路菜生产基地,以保证大路菜的供应。同时,还要发展全国性调剂的蔬菜商品基地,作为城市春淡、秋淡、品种、数量的补充。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唐山和山东的大白菜基地、南菜北运基地、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春淡蔬菜生产基地、张家口经济区秋淡蔬菜生产基地、西北河西走廊秋淡蔬菜生产基地。这五块基地每年可提供商品菜20多亿公斤,对调剂补充大中城市蔬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基地现在还很不规范。销区各城市要给予支持和扶植,逐步使基地建设完善起来。
(二)放管结合。有些同志讲得对,光管不放不行,光放不管也不行,还是放管结合好。怎样结合?南京是大管小活,市管的品种占总上市量的80%,主要品种实行合同定购和计划价格,其余20%议购议销。上海是“两头统中间包”,就是产前和产后统一规划和服务,田间管理承包到户。
(三)发挥国营市场主渠道作用和建立批发市场,形成多种流通渠道。在平抑物价,调剂淡旺余缺,实行必要的吞吐等方面,国营蔬菜市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近几年,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受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项功能还发挥得不够,需要逐步完善。各大城市要建立一批规模比较大的、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同时,要建立一批中小型批发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大、中、小型结合的批发交易市场网络,可以由现货交易逐步向期货、现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四)实行产销一体化。去年以来,各地都在这方面进行了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经验。现在基本上是三种类型:一种是产销统一归农口管理;第二种是成立综合机构——蔬菜局或蔬菜办公室;第三种是由分管市长统一领导,对农商两家进行协调。产销一体化要继续试行。尽管这个经验现在还不完善,但方向是对的。既然是搞试点,就不要强调某一种固定模式。
(五)逐步完善产销服务体系。目前,我国蔬菜生产基本上是以农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规模比较小,生产比较分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很多城市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唐山市1988年初市区以商业局为龙头成立了蔬菜商社,吸收了159个种菜专业大户和经营量较大的菜店参加。他们还在6个重点产菜县以供销社为龙头,成立了以大白菜为主的蔬菜合作社,吸收了3700多户入社。蔬菜商社、合作社坚持优先为社员服务,在物资、技术、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给予菜农大力扶持,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六)建立蔬菜生产风险基金。这个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现在菜地占用费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可以充分利用。
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价格问题。蔬菜价格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占有明显比重,它的升降对物价指数影响很大。总的方针是,今年蔬菜零售价格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为此,各级物价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管理,有效地控制菜价上涨幅度。对于当季的大路菜,价格搞得太高的,必要时也可以规定限价。如北京市对去年大白菜集市价格实行限价管理,平抑了菜价上涨。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协调配合,指导集市菜价。绝不能放松对菜价的管理,不能因为蔬菜形势好了,就放松管理。
(二)怎样更好地发挥补贴效益。去年,全国用于蔬菜的价格补贴,达到8.2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这对平抑菜价起到很大的作用。南京、重庆、西安、沈阳等城市开辟多种渠道,筹集蔬菜价格调节基金,用以保护生产,平抑价格,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国家拿出这么多钱,一是怎样更好的发挥它的效益;二是往哪里补。有的市提出,补给批发环节,可能对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利益,平抑物价更有好处,又可以减少一些补贴。不管怎么补,补贴都不能吃“大锅饭”、“撒芝麻盐”。补贴款要专款专用,决不能截留挪用,不能用来干别的。
(三)加强科技开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蔬菜面积必须保证。没有一定的面积,不能保证一定的蔬菜量。但面积也不可能无限扩大。从长远看,要立足于提高单产,做到旱涝保收。因此必须搞好科技开发。现在产量不高,搞科技开发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深圳搞的无土栽培生菜、黄瓜,成了创汇蔬菜,卖到了香港的大饭店,创收了不少外汇。上海县虹桥乡搞了一些蔬菜新品种,全部供给上海几个大饭店。这方面全国各地都大有潜力。
(四)如何发挥规模效益问题。规模经营主要是要看效益,不是简单地归大堆。为搞好蔬菜的规模经营,我们应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从发展农协组织或者搞联合会入手,把产前产后服务组织起来。生产经营归一家一户,产前需要的东西统一组织,产销统一负责。批发市场和农协是对菜农服务和蔬菜集散的两条腿。在发展农协这方面,供销社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供销社面多、腿长,信息比较灵通。从它成立开始,就强调群众性。虽然现在做得还不够,但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另外,新开辟的蔬菜基地,如果属于开发项目,土地资源没有划归集体和农户的,开始就可以搞承包性质的规模经营。
(五)依法管菜问题。这条路非走不可,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现在看来有三项:一是批发市场管理法;二是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管理条例;三是风险基金条例。这三个方面各地都可以试行。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造林的“淮海战役”
万兴
建设年代提出打“淮海战役”,有人也许会以为这只能是发生在“大跃进”时的事。其实不然,广东于去冬今春为消灭宜林荒山就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全省每天有上千万人参加植树造林,仅一个河源市整地打穴搬动的土石,就可以筑起一道一米高、一米宽的从广州至北京、又从北京至广州的泥土路(摘自五月七日《南方日报》第一版)。
此次“淮海战役”可谓战果赫赫,全省一千五百万亩宜林荒山一下子消灭了一千二百多万亩,除少数地方外,大部分县(市)的宜林荒山都种上了树。这说明,类似植树造林、绿化大地这样艰巨的事业,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组织一次、几次“淮海战役”是必要的,可行的。
广东一九八五年尚有宜林荒山五千万亩,不到四年时间就减少到不足三百万亩。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而省、地(市)、县各级干部则是这场伟大战役的组织者。种树就像打仗一样,责任清楚,纪律严明,谁也不能例外。一个县委书记因没有达到任期内植树造林的目标而被“黄牌”警告后撤了职,这件事曾震动全省,这就是家喻户晓的“黄牌效应”。“黄牌”警告逐级生效,从干部到群众,都把植树造林当成必尽的义务。如果农户在划给他的“两山”(自留山、责任山)上三年不造林,集体就毫不客气地收回“两山”,另行承包。今年春天,笔者到广东采访,深深感到了责任制的力量,亲眼看到广大人民群众争着造林护林的动人情景。
今天的“淮海战役”与五六十年代的“淮海战役”有很大的不同。那时不少地方也组织过“万人上山”,一时轰轰烈烈,锣鼓喧天,可年年植树不见林,造林保存率极低。什么原因?最主要的是没有把植树造林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种树也吃“大锅饭”,农民哪会有积极性?尽管农民人上了山,心却没有放在种树上,劲也不肯真使,凑合应付,甚至边造边毁,劳民而伤财。如今,农民种树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个人,劲头儿自然很足。
目前,在一些地方,有些农民分了“两山”后仍不种树。他们并非不想种树,而是在互相观望,担心自己先种了,别人眼红,种树反而吃亏。他们盼望造林有个好的“大气候”。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林业政策,下大力气刹住乱砍滥伐歪风;另一方面,则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理直气壮地加强对植树造林的组织领导,包括经过精心论证规划后动员群众打几次“战役”,促进全民植树的“大气候”早日形成。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解冻黑龙江
——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贸易综述
本报记者 王黑均 黑龙江日报记者 杨再立
地处寒带温带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现在解冻了。
    暖流:空前活跃的中苏边境贸易
1982年,中苏两国政府批准换文,恢复了边境贸易。此后,黑龙江对苏边贸逐年递增。1987年全年签订合同总额达5300万瑞士法郎,已接近1957—1967年十年的总和。
1988年,黑龙江省边境贸易更是突飞猛进,空前活跃。
少品种小金额交易,向多品种、大宗交易发展。黑龙江省对苏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从十几种增加到3000多种。机械、电子类产品也首次对苏出口。
单一层次独家经营局面被突破,向多层次、多渠道发展。黑龙江省对苏边贸原来只有省对外贸易公司一家。现在“国贸”、“省贸”、“市贸”、边境城镇四个层次、180多家单位经营对苏边贸业务。沿中苏边境十几个城镇陆续开辟为过货口岸。
单纯易货贸易形式被突破,向经贸结合、经济技术合作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签定的中苏经济技术劳务等各类合作项目已超过160项。中苏经济技术合作除大宗的森林采伐、蔬菜种植、建筑等劳务性项目,照相、彩扩、餐饮、副食加工、旅游、出版、船舶装修等都有成功之举,全面的合作已经开始。
对苏贸易地区及国内本省的界限被突破,对苏贸易伙伴增加,扩大到国内广泛联合行动。黑龙江省对苏边贸伙伴已不限于边境地区,与乌克兰、基辅、明斯克、列宁格勒、莫斯科都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在国内,黑龙江省大力提倡南联。现已有沿海、内地许多省、市、企业在黑龙江边境口岸城市建立办事处、联络站。
    短期预报:乍暖还寒
人们看得很清楚:“解冻”的暖流来自世界缓和和改革的大趋势。虽然,我们很长时间就盼望春天来临,但这一天真的来了时,人们又感到有些突然,感到准备太不充分。
长期的紧张状态消失了,但地处边境的黑龙江人还不习惯这样平等地与对方做买卖搞合作,他们只是开始正视国际经济贸易这门新学问。
我们的人员准备不充分。在黑龙江省一个月采访,从省长到边境城镇的主管边境贸易的基层负责同志,都为缺乏经贸人才而焦急。管理人员、组织干部、谈判人才、翻译、导游、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等等,不管哪类人才都缺。黑龙江本已因“雁南飞”而困扰,现在又突然大批地迫切地需要各类人才和干部,其困窘之况不难想象。
我们的设施和货物准备也不充分。说到底国际贸易即便是边境贸易也要受国内生产水平高低左右。黑龙江省去年的边境贸易签定合同数额与实际完成额有一个巨大的差额。绥芬河这个黑龙江省目前唯一的对苏铁路口岸,每天都有几百节车皮被压在火车站停车场。还有车皮则被压在绥北、牡丹江、林口乃至哈尔滨。数百车皮的苏联化肥因不能及时进入中国境内卸货,致使苏方押车人员十分焦急,希望中方铁路部门帮忙。谁都会为这情景感动、焦灼,但又似乎谁都无能为力。货物准备不充分在开始换货量小、换货品种少时还表现不突出。但现在苏联方面要求的品种黑龙江已经愈来愈难完全满足了。的确不能总是土豆加暖水瓶加毛巾被加小型录放机了。我们的管理体制还不适应新形势要求。这也是发展边境贸易的障碍。目前的边贸情况告诉我们,这方面工作还急需加以整顿和提高。
    展望:春光将更加明媚
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使中苏贸易的前景更加广阔起来。
黑龙江省政府在总结了1988年边境贸易工作的经验、问题、教训同时,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被强调:
——扩大与苏联的经济合作领域,着重发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扩大货源渠道,加快基地建设。一方面是国内横向合作,为国内特别是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扩大贸易领域作出贡献;一方面是以外向为主、内外向结合发展黑龙江省经济,提高自给比重也就提高本身经济能力。
——扩大过货能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这需要国家、地方、基层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加强宏观控制,提高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人员素质。
——搞好通货兴边试验区试点工作。这是项没有现成经验的工作。这将是对黑龙江省的创业者们一个新的挑战和新的机会。
在黑龙江,我们采访了省领导人,学者、实际工作者、新闻界人士近百人。大家的看法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尽管开江后还有可能遇到寒潮,但春天毕竟是春天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展开双翼
——记安庆市开源实业总公司总经理蔡升泉
边文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不要再有爬行的人类。我要幼虫化为蝴蝶,我要蚯蚓变成活的花朵,而且飞舞起来。”
蔡升泉很欣赏雨果的这段名言。说起创办安庆市开源实业总公司的历程,他先引用了这段话。
人应该“展开双翼”。蔡升泉就是“展开双翼”的人。
1979年,40岁的蔡升泉正当着安庆市教育局的副局长,忽然不做“官”经起商来。他领着8个待业青年、退休工人办起了开源商店。靠卖大蒜、卖梨起家,逐渐积累了资金,如今开源商店已发展成安庆市开源实业总公司。它是一家集商业、服务业、工业、外贸、房地产、林业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不说别的,就说开源的工业吧,有服装、食品、汽车维修、家具、纸箱包装等8个工厂。开源之路越走越宽,蔡升泉也成了企业家。
蔡升泉不奔仕途办企业,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经商的料,广阔的市场正是他展开双翼自由飞翔的好地方。
有一年冬天,棉袄罩衫好销。他跑到上海寻找货源。人家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开源商店一时又拿不出这笔钱来。蔡升泉请求赊销,好话说尽,实在无奈,蔡升泉拿出了自己的工作证,给对方出了个主意:我留在上海做人质,你们把货先赊给我们。对方同意了。蔡升泉就“抵押”在那里,商店里的人一天一趟来取货。就是靠这种办法,开源商店共销出了5万件棉袄罩衫。
开源商店改变了官商作风,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10点,春节期间延长到12点。开源商店利用在外地的窗口,把最时兴的货物及时引进安庆,被消费者称为安庆的小上海、小香港。
蔡升泉善于抓住机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房地产是新兴的产业。1986年蔡升泉开办了房地产开发公司,1987年就完成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蔡升泉要把开源公司办成一个不同于传统体制的新型企业。1981年,开源公司就规定,不沿袭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的管理分配等制度,实行新的办法。在经营管理上,经理全权负责,下属单位对公司承包,独立核算、分灶吃饭;职工收入分配上,不吃大锅饭,实行浮动工资。1985年,开源公司又实行了股份制,以企业股为主,个人股为辅。
“开源”兴旺发达,但是蔡升泉也有不少苦恼。比如说,有人对开源的股份制不放心,总觉得不如“全民”、“大集体”可靠,有的职工还因此离开了公司,不过,蔡升泉的信心是坚定的,他要在改革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沈阳10万“倒骑驴”
新华社记者 刘欣欣 李玲
沈阳一大怪:有路必有“倒骑驴”。
所谓“倒骑驴”,是一种三轮脚踏车,二轮在前,人的坐骑在后,倒着骑。
“倒骑驴”行当车用,停作摊床,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个体户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1980年以前,全市不过几千台,大都是工厂商店用。10年光景,沈阳的个体业者发展到18万人,“倒骑驴”也陡增到13万多台。
沈阳市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倒骑驴”。在市中心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清晨6时左右,一台台“倒骑驴”从四面八方聚集这里,然后把几十万公斤蔬菜运送到全市几百个菜市场。市交通大队统计,一小时内进出此地的“倒骑驴”就有2500台之多。在水果批发市场,每天也有2000多辆“倒骑驴”光顾,运走十几车皮的梨、香蕉和蜜桔。
目前,沈阳市出现了几十个“倒骑驴”运输市场,你要拉冰箱、洗衣机或是地毯、家具,招手一声就行,一般都不超过10元钱,非常方便。
在竞争激烈的货运市场,“倒骑驴”何以能生存和兴旺?一位车主道破奥妙:同三轮车比,它不仅容易驾驶,而且车身长、车架低、载货多。25公斤一筐的桔子一车可以装二三十筐,两台就顶一辆“半截美”(一种客货两用汽车)。他说:“我们这些干个体的进货卖货都得有运输工具,能养得起汽车的有几个?可这300多元一台的‘倒骑驴’谁都能买得起、养得起,它不吃草也不喝油,用着经济、方便。”
“倒骑驴”家族的繁衍壮大,不仅活跃了城乡市场,而且为许多无职业者提供了谋生的饭碗,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在水果批发站门前,一位妇女推着一车香蕉出来。她叫钟萍,今年47岁。她不仅要养活有病不能劳动的丈夫和3个孩子,还得供养年迈的父母亲。“生活对我是太难了!”她向记者诉说:“不管天寒暑热,我每天都要来这里拉八九筐水果回去卖。每月可挣四五百块钱,全家吃饭就指靠这个‘驴’。不过这还是比以前‘大锅饭’时好多了。”
社会对“倒骑驴”的需求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在皇姑区车辆交易市场,有卖轱辘的、钢管的,也有卖成车的,大中小号随意选购。61岁的老工人杨连山是这里最有名的生产大户。他告诉记者,自打开放那阵他就开始在这里做“倒骑驴”买卖。由于生意不错,3个儿子、女儿也单挑门户干了起来,还请了几个帮手。他一家就开了4个个体车铺,一年里能售出4000台。他颇为得意地说:“我每月都能卖个百八十台,别看老了,一年也能收入个万八千的。”
不可忽视的是,“倒骑驴”的大发展也带来一些恼人的问题。沈阳市人均道路占有量是3.5平方米,而一台“倒骑驴”就占路2平方米,它的大量涌入加重了“路荒”现象。特别是由于“倒骑驴”浑身是铁,不怕磕碰,行驶时横冲直撞,自行车、汽车都怕它,成了马路上的一霸,时常阻塞交通,令交通部门大伤脑筋,以至市委常委会还为此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研究。随着“倒骑驴”的发展,交通管理应该跟上。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辽宁省锦县东花乡西花村农民引进新技术,发展西瓜生产,采用了冬季室内营养钵育苗、早春双地膜覆盖栽培方法,提前了西瓜生长期。
图为一望无际的西瓜田。 铁 城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土地爷:
“救命啊!救……” 史镜 原载《河北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