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泰国经济加快发展的奥秘
本报记者 刘爱成
经济专家们认为,泰国经济已进入黄金时期。去年泰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11%,是20多年来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泰国总理差猜最近在一次总结报告中指出,泰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抓了三项主要工作,即:旅游、出口和投资。
旅游业是泰国传统的无烟工业。泰国不仅风光迷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历来以“微笑国度”著称于世。多少年来,泰国的旅游业一直兴盛不衰。近年来,泰国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不少新的措施,如:扩大了曼谷机场和增加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及设施;以增加新的旅游项目来巩固老的旅游点,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开发新的沿海和边远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点;公布了世界上55个国家的旅游者可以不用签证在泰国逗留15天,79个国家的游客从1987年10月1日起可以在曼谷国际机场办理入境签证;今年政府还在全国各旅游点设了免税商店,商品多且具有民族特色。这些措施不仅使外国游客人数增多,而且使他们在泰国逗留的时间增长,常年客满。据统计,去年来泰国游客为423万人,比1987年泰国旅游年还增加了21.5%,国家从中税收达780亿铢(31.2亿美元)。旅游业连续4年成为泰国创外汇最多的行业。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泰国的游客达95万人,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20%。
商品出口是泰国外汇收入的又一主要来源。为了扩大出口,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泰国曾在1983年将泰币贬值,与主要国家货币比价作了调整。但出口业务仍以美元结算,并保持着出口数值,从而使泰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巨大“冲刺力”。但那个时候由于生产结构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所以农产品出口仍占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外国投资的增加和政府进一步调整了经济结构,着重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出口工业。目前,无论是外资还是合资或者是独资经营的工厂多数以产品出口为主。工业部门一方面利用本国现有资源和原料加工出口,另一方面以来料加工生产出口。生产结构的变化,打破了过去传统单一的农产品出口格局,使工业品出口超过了农产品出口,出口总值成倍增长。1985年出口总值为1000亿铢,1988年达到4000亿铢,比1987年增长了34.2%,其中工业产品出口占66%。生产结构的调整只是使出口额增加的一个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政府还抓了销路问题。为了能在世界各地打开市场,泰国驻外使馆及商务人员都担负起商品推销员和当地市场信息传播者的重任。通过评选先进出口商的办法调动商人的积极性。商业部专设的出口促进厅不停地向外宣传,此外还在国内外组织和举办各种类型商品展销会、订货会等等。通过官民合作共同努力,使泰国商品销路不断扩大。最近出口促进厅在曼谷举行了一次成衣出口展销会,邀请了世界50多个国家2400名成衣商人出席了展销会,并免费请他们去成衣工厂参观、访问和洽谈生意。这次展销会成交额达11亿铢。泰国总理表示,随着目前工业产质量的增加和销路的进一步扩大,要使今年的出口总值突破5000亿铢大关。
为了促进经济繁荣,消除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泰国政府首先从抓投资入手。政府以充分的优惠条件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国内投资者,由于政府的措施得当,近年来泰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投资项目和数额直线上升。投资总额从1986年的346亿铢迅速增长到1988年的2009亿铢。而外资大大超过了内资,1986年外资总额只有31亿铢,占投资总额的34.1%,而到了1988年外资总额增长到319亿铢以上,占投资总额的53%。在外国投资者中,日本的投资近年来一直占首位。去年日本对泰国的投资为182亿多铢,占外资总额的57.2%。其次台湾占12.5%。
以上这些措施无疑会加快泰国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附图片)
泰国商业发达,保留了许多传统市场。这是位于首都曼谷西部的著名水上市场。每天有无数小舟,穿行于河汊;两岸参观、购物的人熙熙攘攘,生意非常兴隆。
本报记者 王荣久摄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油价攀升中的隐忧
——写在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前夕
顾玉清
入春以来,石油价格淡季不淡,持续攀升。目前,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原油为每桶20美元左右。4月中旬,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每桶售价曾达22.60美元,英国布伦特原油为21.05美元,创1986年以来的最高价格。油价从波动趋于坚挺的走势,出乎许多石油专家的意料,使本来就变幻莫测的世界石油市场更具神秘感。
事实上,油价形势如此出人意料也是事出有因的。
由于世界经济活力有所增强以及长期的低油价刺激,石油消费量比过去增加。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世界石油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约100万桶,即增加2%。其中太平洋地区国家增长3%,欧洲国家增长2.5%。以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为例,今年1月份,美国原油日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4%,减少到790万桶,而进口量却增加20.6%,高达820万桶,近10年来首次超过国内原油产量。
欧佩克国家执行协议的情况比预想的要好。今年3月份欧佩克日产原油1960万桶,比原来的2280万桶回落320万桶。就连曾因产量配额问题长期争执不下的两伊,今年以来都较自觉地遵守了各自的配额。这无疑使石油市场信心增强。同时,一些非欧佩克产油国为支持欧佩克稳定油价所作的努力,纷纷宣布从4月1日起将每天原油出口量削减5%。苏联也首次决定减少原油出口,以配合欧佩克的行动。
此外,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有一定的影响。英国和挪威北海油田接连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减产。前不久,美国阿拉斯加州因油轮漏油事故,瓦尔迪兹油港被迫暂时关闭,使每日输往美国市场的原油减少。这些在特定的时间内都对油价上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油价攀升,无论对欧佩克还是非欧佩克产油国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坚挺的价格又往往最能诱使一些欧佩克成员国置分配限额于不顾,竞相私自超产获利,给石油市场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目前油价出现小幅度回落就可说明这一点。能否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正是欧佩克政策面临的新考验。
从今年一季度看,欧佩克石油产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日产1850万桶最高限额。据透露,阿联酋每天产量高达140万桶,超过了其日产98.8万桶的限额;科威特日产石油达135万桶,也超过了它103.7万桶的限额;其他某些海湾国家也存在超产现象。这些超产部分虽被目前旺盛的石油市场吸收了,但随着夏天的来临,石油需求相对减弱,若欧佩克成员国继续大量超产,导致油价进一步下跌是有可能的。
就买方而言,由于油价迅速上涨,炼油厂的利润受到了冲击。据说一些欧洲石油公司已放慢了进口原油的速度,转而进口精炼产品。
在欧佩克内部,对把目前油价稳定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各成员国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等国主张进一步限产,促使油价稳定或继续上涨。沙特和科威特等国则把扩大市场份额看得比限产保价重要,想以增加产量的手段,将油价下压到每桶15—18美元。4月底沙特国王法赫德发表声明表示支持欧佩克提高石油产量上限。另据报道,拟在6月5日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欧佩克准备讨论将原来规定的1850万桶日产量提高100—150万桶。
但是问题在于,欧佩克一旦决定提高产量,那么,在13个成员国间如何分摊配额,可能会出现难题。倘若欧佩克国家间不能取得共识,协调生产,而是大开阀门比着干,势必引起欧佩克内外的连锁反应,再次造成石油市场混乱。
综上所述,可以说都是些影响油价走势的不稳定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欧佩克的油价政策。因此,在6月初的维也纳部长级会议上,欧佩克的政策动向如何发展将引人关注。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津巴布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周建平
目前,津巴布韦政府正在积极讨论实施一部外资投资法规。这是津巴布韦经济界期待已久的。
投资法吸取了许多国家的经验,结合津巴布韦的具体条件,将对津巴布韦的投资环境做出较大的改善。该法规规定,外国投资者可向母国汇回其在津巴布韦投资所得利润的50%;同时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作为外汇投资计算,外资企业享受减税的待遇。津巴布韦政府将成立专门的投资办公室,向投资者介绍津巴布韦的经济条件、投资政策,并提供投资信息。申请开办企业的手续将大大简化。为使私人投资获得国际保障,津巴布韦准备加入“多边投资保障组织”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公约”。为保护本国工业,津巴布韦政府坚持限定外资投资领域,把外资作为本地投资的补充,使外资给本地带来新技术、新经验和新的竞争力量。
为刺激就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津巴布韦将着手修改《劳动法》。新法既照顾到雇员利益,也保护雇主利益,维护企业必要的生产效益。在此之前,不管雇主企业经营状况如何,都不能自行改变其雇员人数,导致一些低收益企业的破产和失业的加剧。修订劳动法规无疑是对投资法规的有益补充。
独立9年来,津巴布韦虽然在农业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可整个经济状况并不佳。自198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不足3%。近年来,财政赤字庞大、投资停滞。人口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失业人口剧增。独立时,津巴布韦人均收入为860美元,目前已下降到700美元左右。正由于此,津政府决定在经济政策上作出较大调整。
经济调整的近期目标是压缩财政赤字,长远目标是促进生产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只有发展生产才能压缩财政赤字。独立后的津巴布韦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私有制经济,是和外国资本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从津巴布韦本身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出发,调整经济政策,首先是调整外资政策,目的在于鼓励私人企业投资,提高市场机制活力,刺激生产。津巴布韦的工矿业、加工业和农业都有相当的基础,可一直没有一套完整明晰的外资投资法规。这使不少投资者迟疑不前,丧失很多获得外资的机会。随着津巴布韦投资政策的逐步完善和投资环境,如交通、通讯和能源供应状况的改善,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将会在津巴布韦的经济中发挥作用,促进这个非洲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世界上汽车有多少?
自上个世纪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世界上的汽车增加得很快。到现在,汽车工业已成为世界上三大经济支柱之一。据英国汽车制造与销售协会根据170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1986年,全球已拥有5亿多辆汽车,按全世界人口平均,每10人一辆。但是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占有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占有量比发展中国家明显高得多,大约80%的汽车集中在欧洲和北美。
世界上拥有汽车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目前拥有1.7亿辆,平均每3个人有2辆,每个家庭几乎都有1—2辆,有的甚至一人一辆。美国所有公路上都是连绵不断的汽车长龙,确实不愧为“汽车王国”。除美国之外,拥有汽车最多的是日本,大约5000多万辆,全国平均2人一辆。联邦德国拥有3000多万辆,也是平均2人一辆。
目前全世界汽车年总产量已突破4000万大关,1988年达到4650万辆左右,比上一年增长大约1.1%。产量最多的是日本,达到1270多万辆,比上年增长3.7%。其中小轿车829万辆,大轿车5.7万辆,卡车444万辆;国内销量约650万辆,国外销售约610万辆。美国去年生产汽车约1100万辆。自1984年以来,美国已被后来居上的日本超过,居第二位。联邦德国产434万辆,比上年略有减产,居第三位。法国产320万辆,比上年增长4.9%,居第四位。此外,苏联、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英国等国都超过100万辆,南朝鲜、巴西接近百万辆。
我国汽车年产量,1957年不足万辆,1965年4万辆,1978年15万辆,1980年22.2万辆,1987年47.2万辆,1988年64.67万辆,相当1978年的4倍多,已跃居世界生产大国之列。
汽车多了是好事,但也带来了烦恼的车祸。据统计,自有汽车以来,全球死于汽车车祸的有2500万人,每年大约死亡50万人,伤1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四五亿美元。美国每年发生大小车祸2000万次,死亡5万余人,伤百万余人。世界上交通事故率最高的是南朝鲜,被称为“交通事故之国”;交通事故率最少的是瑞典,每年死亡仅几百人,被称为“交通安全之国”。(余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