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历史的青春
社科院新闻系 李瑞农
我走过了多少世纪
却永远似蓝天那样年轻
我注视着长河的一瞬
却已变成步履蹒跚的老人
我身着穿不败的新衣
但哪一处没有我破碎的衣襟
有人说我是朝阳
因为我有鲜红的燃料去照亮黎明
有人说我是希望
因为我有无穷的路程
而我并没有坐享其成
以自己带着嫩气的坚韧
染红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早晨。
我不是穿行空中的云雀
乐以浮云为伴
看不起土地的憨厚和沉稳
也不是钻行地下的蚯蚓
贪得泥土的芳馨
无视蓝天的辽阔和幽深
我只是一棵小草、一架青山
和飞遏浪尖的扁舟一轮
在音乐的鲜艳背景中
将命运交给风暴、沟壑和险滩
历史就在我的脊臂和心灵上
写上青春的座右铭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生小站
北京医科大学 贾丹
在一个洒满月光的乡间小站
两列火车相对开来,交臂而过
铁轨隔开了永恒的距离
汽笛响起
司机在向陌生的同行致意
他们知道:这样的相逢
只有一次
在一个春的午后
迎面走着你和我
柔风抚弄着你的发,以为是云
柳絮也像是为它而飘落
刚要问声“你好”
却看见一双低垂的目,一颗关闭的心
一个声音喊成了我心的轨道
它只能遵守,无法跨越:
既然相逢意味着分别
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开口
把感受交给时光漂洗得更朦胧
只留下我们共同的太阳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方的溪涧
北京大学 上官风华
荆榛护着烂草
蛤蚧养着蛇虫
溪涧躲着巨石避开悬崖
羼弱得没有些许生机
不知道北方大河的雄浑
亘古苍凉的细弯流程
绕过祖父坟地的拱木
模糊了祖母上坟的小路
这溪涧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
寂静着,冷漠着
麻木了一群群生灵
销蚀了一丝丝新意 
不知哪一天
突然响了一声霹雳
山洪夹着黄土沙石
冲刷着在溪涧身上大踏步而过
父亲兀立在自然的暴虐中
张大了嘴巴
当溪涧重归死寂
人们依然享饮溪涧的施舍时
父亲大喊
“我要去看北方的河!”
父亲究竟没有能够去成
好在,儿子去成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青小树林断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李春华
    一
春光下,我植下了一棵棵小树,也植下了一片片绿色的希望。没想过夏天里它如何生长,只惦念着外婆纳鞋底讲故事的地方。
只有这贫瘠的黄沙土,轻轻地盖在你的脚上。以后的春天,你会给我一片绿叶,夏天给我一片凉荫,秋天给我一片金黄吗?
你知道吗?是大地使你一天天生长,摘到了星群,吻到了太阳。她却永远沉默,只是睁一双黑黝黝的大眼……
今天,我呆呆地面对着你,凝视你细嫩的肌肤;明天,你枝繁叶茂之时,我仍然与你并肩而立,感应彼此的心曲,却绝不靠倚着你。
    二
我轻轻地折一枝柳枝,做成小小的柳笛,我吹,柔柔地把童年吹进笛声里。
当柔嫩的树梢坠满晶莹的小星星时,我担心,那即将涌来的海潮,会把你淹没吗?噢,你坚实的根哟!
当你沉默不语的时候,也许没有人为你笼一束目光;而当你撑开一把大绿伞时,伞下我寻不到一立足之地。你悲哀吗? 


第8版(副刊)
专栏:

  散文的新走向
柯灵
十年来,散文和杂文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杂文,明显地超越三十年代的一般水平。中国作协首届全国散文、杂文评奖和研讨会的举行,是对这一文体的写作者和爱好者雪中送炭,一种极大的鼓舞。
但同时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矛盾:由于出版事业陷入空前的困境,散文和杂文结集出版的机会,目前几等于零。
最根本的问题,是使散文和杂文走出狭巷,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读者中更深地扎根,更枝荣叶茂地滋长。五四运动七十年了,新文学始终回旋在知识阶层和文学爱好者中间。鲁迅小说的读者远不如张恨水的多,就是明证。散文和杂文比小说的读者更少,是个确定不移的事实。这种局面必须突破。
是不是散文和杂文这种文体特别不惹人喜欢?看来不能下这个结论。证据之一,散文历来是中国传统中最流行的文体,源远流长。证据之二,鲁迅的杂文影响巨大深远,梁实秋的散文《雅舍小品》,在台湾这一海岛上,四十年来脍炙人口,已重版数十次;龙应台的批评集轰动一时,掀起席卷海内外的龙卷风。证据之三,中国报纸副刊的传统,特别是过去消闲性的小报,香港报纸盈篇累牍、各色各样的副刊,更可以说是清一色的散文和杂文的世界(包括随笔、小品等等),成为一般读者、三教九流的日常精神食粮。
而我们的散文创作,几乎成了孤芳自赏的“书斋文学”;杂文较为贴近社会,但读者的圈子同样狭小。作家应当耐得住寂寞,特别是在公开呼唤文学商品化、作家商人化的时代。但作家辛苦经营的结果,竟成为咄咄书空的独白,无声无息,却是另一种令人难堪的寂寞。任何纯正的文学作品,都发自个人的深心,但一旦成为作品,却不能不关心外界的反应。不能设想,作家不为读者而写作;恰好相反,作家不应当满足于少数的文字知己,应当追求众多的读者,广泛的共鸣。
散文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走向十字街头,和广大的读者共忧乐、共休戚、共呼吸,努力开辟一条宽阔的心灵通道。
必须抛弃一切自恃清高、自我陶醉、自作多情、顾影自怜、作茧自缚的狭隘趣味,走向自由活泼、生气洋溢、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的天地。
要向晦涩告别,向虚伪告别,向枯燥无味告别,向洋腔怪调、扭捏作态告别;要使笔墨有最强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既透明,又含蓄,经得起咀嚼。
要有批评精神,也要能陶冶心灵,能怡情悦性,因为这是生活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把峨冠博带的作家架子放下来,要尽力避免媚悦低级趣味,谨防自趋堕落。
长期形成的散文、杂文观念老化了,应该迅速进入改造和观念更新的时代!
        1989·4·22日,于无锡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苏小妹之谜
朱靖宇
古来文界多趣话。北宋眉山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声闻藉藉。人传尚有一小妹,才情非凡,曾经两窘长兄,三难新郎,轶事载在众口,几乎家喻户晓。也有人对这段苏、秦姻缘质疑过,但多从秦观妻子别有姓氏为问,对苏小妹的身世尚属一谜。
清人袁枚试图确证。他在《随园诗话》中转述了两段书证,一段引自《墨庄漫录》:“延安夫人苏氏,有词行世。或以为东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一段引自《菊坡丛话》:“老苏之女幼而好学,嫁其母兄程浚之子之才先生。”他由此断言:“东坡止有二妹,一适柳,一适程也。”袁枚自诩大才子,治学却显得粗疏,奉传言为信史,结论只能是“隔靴搔痒”之谈。
其实,不必舍近求远,就苏氏兄弟遗文参比,尽足破解小妹之谜。
苏轼无妹。他兄弟三人,长兄景先早夭,苏轼、苏辙是挨肩。苏辙祭苏轼文章说:“念我伯仲,我处其季”,可供确证。他俩有个胞姐,按堂亲排行称名“八娘”,苏轼姐弟俩都由乳母任采莲带大。苏八娘生活道路坎坷,服从母命违心嫁给了舅父家一位表兄,抑郁早逝,终结一生。是否才女?没有文字表明。
苏轼兄弟有个堂妹,是二伯父苏涣的第四个女儿。苏轼父辈三人,堂兄弟姐妹总计十六位。按行次计算,苏轼兄弟靠近末尾,这位堂妹最小,所以,这才是真正的苏小妹。小妹长大后嫁给了宣德郎(相当于六七品官)柳子文,按丈夫爵秩,被封德化县君。夫妻育有二子,聪明好学,向苏轼请教书法,苏轼写诗加以劝勉。小妹夫妇在东坡远谪儋耳时相继病故,苏轼北返后曾分别为文设祭。同样,没有任何文字,表明这位小妹的文才。
至于柳子玉,乃是苏轼的长辈姻亲,彼此常有诗作倡酬。柳子玉去世,苏轼为文以祭,夸赞柳的诗作成就跨越了孟郊、贾岛、元稹以至白居易,并说:“嗟我与子,匪友维媾。子有令子,将大子后。颀然二孙,则谓我舅。”确切表明,柳子玉是柳子文(仲远)之父、德化县君的公爹。另外,延安夫人,则是丹徒人苏颂的妹妹,确是“颇工文翰”,有词传世。《墨庄漫录》编派柳子玉是苏小妹的丈夫,将延安夫人附会为苏轼的妹妹,是荒谬之论。 


第8版(副刊)
专栏:

  致富“秘诀”
最近流传一个笑话:某人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小小的广告,说:“多年秘传,致富之道,寄来两角,即可奉告。”不少的人说:“两角嘛,小意思,试一次,玩玩。”于是,竟然有几万人高兴地“玩玩”了。他们收到回信了,信上写了两个大字:“勤劳”。“勤劳”,确是致富之道,没说错。它之所以成为笑话:一、受骗者天真而又糊涂;二、骗子的狡黠中有点诚实;三、“勤劳”二字用得绝:以常识充私传之秘,以不变应万人之求,以二字钩千言之要。
                             
 应名 


第8版(副刊)
专栏:

  鸡吃蜂皇浆之类
读者诸君不要以为此标题是鸡鸭生长速成法,一天长一斤,三五天即可脱手,是条致富的新途径。
不久前,一单位在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中,组织一班人马,对本单位财务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其中,查出生产经营项目中几张购买蜂皇浆和奶粉、数目百元以上的发票上,注明“鸡吃、鸭吃……”
蜂皇浆、奶粉,强身益寿。非鸡鸭之食品补品,果如此连老本都要赔尽,饲养者谈何赚钱。显而易见,是被有灵性的高级“鸡鸭”食用了。如此荒唐的报销,竟得到我们的主管大人的大笔一挥:“同意”,实在佩服!
财务检查,只查手续是否完备、签字是否齐全行吗?“鸡鸭”固然可恶,可“谁遣朝朝入君口”不是也该问一问吗?
                             
张义平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年·太阳·希望
纪念“五·四”70周年(宣传画) 曾纪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