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从“可乐”看竞争意识
叶健明
外国可乐进入中国一片绿灯,中国可乐发展中却受到多方面制约。笔者认为,要促进民族饮料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竞争意识,同时国家应制订切实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商品的进出口密切相关。每个国家都在研究这方面的策略。如印度只准跑自己国产的汽车,非洲国家不进口可口可乐。我国的饮料业在这方面如何,似乎有话可说。
美国可口可乐于1979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灌装销售。与此同时,大量易拉罐外国可乐也进口。外国可乐老板以无偿提供全套设备等方式,迅速在中国的主要大城市扩大灌装厂。到1987年底,全国已投产的灌装厂18个,其中可口可乐11个,百事可乐7个;总产量达15.6万吨,比1986年增加近一倍。其中直接出口5.3万吨,国内销售10.3万吨,1988年国内销售又有较大增长,已超过14万吨。外国可乐公司对自己的产品能在中国大陆畅销倍感兴奋和自豪。可口可乐公司总经理康纳德·克欧在公布全球推销计划后雄心勃勃地说:“如果我们能使每个中国人的可口可乐消费量达到澳大利亚人的水平(每人每年177瓶),我们就可以赚出另外一个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实现在中国的推销计划,他们每年邀请20名左右掌握部分权力的中国人去美国考察观光,来去费用全包,回国厚礼相送。这一办法果然奏效。美国可乐公司在中国的推销者颇为卖力。今年,有的代理人又到西南地区考察,准备在成、渝两市再设灌装厂。
外国可乐进入中国一片绿灯,引起了海外侨胞和有关人士的忧虑。香港《中报》登载文章说:“花大量外汇进口可口可乐不合时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忧心仲仲地说:“我几乎走遍全国,每到一处,在我们商店的橱窗里、餐桌上见到的都是可口可乐,我心里很不平静,我们如果没有像样的可乐饮料,那可以容忍些,问题是我们已经有了像天府可乐这样好的饮料,我们没有理由任凭可口可乐发展而不去同它进行竞争”。
为了限制外国可乐饮料的进口,有关部门曾对可口可乐进口和生产加强管理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并由国务院正式下文执行。但是,这些“红头”文件似乎对外国可乐不能产生任何约束力。近年来,灌装厂和生产量依然“更上一层楼”。
是不是中国不能生产好的可乐饮料呢?事实并非如此。早在1979年美国可口可乐在北京的第一个灌装厂投产时,四川重庆饮料厂职工就憋着一口气:“难道中国人喝水也要靠进口吗?”他们立志搞出一个超过美国可口可乐的民族可乐。重庆市科委同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联合开发成功了既有国际风味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天府可乐”。这个产品的配方是依据我国中药学传统方剂自己设计的,以四川天然植物为原料,运用现代微生物工程和国际先进灌装技术加工,经过七年的科学实验,四次专家鉴定和卫生部终审批准,还经受了美国FDA和日本厚生省的检验。由于它是利用我国中药优势,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其内在质量比外国可乐高出一筹。1988年7月又在希腊荣获第二十七届世界优质品评选金奖。目前,天府可乐已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被海外誉为“一代名饮”。这些年,我国还发展了其他可乐型的饮料,也发展了如乌龙枣茶等中国特色的饮料。这是非常可喜的。
我们有了在质量上经得起国际严格考验的饮料,但是我们的竞争意识却难以形成同美国可乐的竞争态势。中国可乐发展缓慢有现行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国家对企业放权,没有真正放开,这也就为外国可乐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为了促进民族饮料工业发展,国家对利用国产资源而又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和直接与民族利益攸关的项目,应当制订切实的扶植和保护政策。借鉴美国政府的经济保护政策,一经发表,就做到令行禁止。同时在制订执行保护政策法令的时候,对那些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热衷于引进“洋饮料”的应给予限制和制裁,以振兴我国民族饮料工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突破徘徊?——农业发展问题讨论

  启发农民学会经营
李连才
在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民是出工挣分的单纯生产者。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千家万户都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农民具有了生产、经营的双重身份。但是,由于多年形成的生产观念、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农民很难去掉单纯生产者的胎迹。承包土地多年,经营意识仍然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也正是农业出现徘徊的基础因素。因此,要使农业尽快走出徘徊,作为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的乡镇干部,必须用土坷垃里的经济学帮助农民强化经营意识。近两年,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农民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变不计成本懵着干为讲究效益算着干。
1987年,我向10多个农民调查粮食成本,多数人说不出每生产1公斤粮食究竟花多少钱。种地不算帐,这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在化肥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农民嘴里嚷贵,手里多撒,而把不用花分文的农家肥弃之田外。压绿肥、沤黄肥等传统造肥法在全镇23个村街中几乎绝迹。在其它各项生产资料的使用上也很少有人做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正是这种懵着干的生产行为,导致投入与产出的增长不成正比。针对农民成本观念淡薄的弱点,我们试着把成本核算制度引入部分农户,使物质的投入发挥了最佳效益。冯家白塔是个工副业薄弱的村,农业上没有外部物质力量输入。去年,由于引入了经济核算制度,在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竟创造出150元的投入、2000元产出的高效益。他们的做法就是步步算。一在土地上算:全村的100亩瓜菜地一年收三茬,割了春菠菜栽西瓜,西瓜拉秧种白菜,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产出率。二在投入上算:化肥贵,少买精施,种地以农家肥为主。拆炕坯、造圈肥、压绿肥、沤黄肥等全套武艺都拿出来。早春菜覆盖的薄膜使用时格外小心,一批膜可用3年。有的户种黄瓜为节省搭架的投资,创造出玉米秧底下栽黄瓜的妙法。三在销售上算:或长途跋涉异地销售,或储藏起来反季销售,都能卖上好价钱。在粮食生产上也是反复计算。去年每公斤粮成本不足2角钱。村民们高兴地说:不是种地不上算,而是过去不会算!
二、变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为市场欲动我先行。前几年,在三河境内曾连续出现大白菜贬值、西瓜贬值等现象。我镇一些在贬值浪潮中吃了亏的农民不知道病根在哪里,错误地认为:“运气不好”。实际是因为不熟悉市场学。
客观地说,现在的农民并不是一点市场观念没有,但大多数市场知识很少。某种农产品今年价好,明年就一轰而起;明年东西多了价跌下来,后年又一轰而散。这种被动地让市场牵着鼻子走的经营方式,其效益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给农民反复讲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引导农民学习预测市场,以变应变。蔬菜专业村芦庄子部分农民通过预测市场,对生产周期短的菜顺行情种植,对生产周期长的反行情种植,均取得较好的成效。在粮食生产上,高粱由于口感差,人们不爱吃,一直卖不上好价钱。因此,近几年种高梁的越来越少。去年大堡庄,小薄各庄的部分农民却扩大高梁种植面积。他们认为,人们虽然不爱吃高梁,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高梁的副产品——秫秸和捆笤帚用的高梁苗。今年果然这两种东西行情很好,一亩高梁可收入400元左右,超过了小麦的收入,成本比小麦低一半。现在,每迈一步先看市场,这已成为部分农民的规范行为。
三、变只种自家责任田为不断开发田外田。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具有广阔的天地,可是大部分农民的眼光仅局限在承包的几亩地里,看不见责任田以外的自然资源,当责任田的潜力挖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没有新的资源补充,农业必然出现徘徊。拿我镇来说,1987年以前有1500多亩面积的水面,4000多亩沙荒地和堤坎长期沉睡,农户房前屋后的零地利用率也很低。我们就宣传大农业思想,讲开发资源造福子孙的长远利益和利用废弃资源搞规模经营的近期效益。张家白塔村的青年农民刘发用准备买彩电冰箱的钱开发资源建农场,一年纯收入达1.7万元。大堡庄70多岁的李仁普老汉,过去一直在责任田里“守株待兔”。去年他开发5亩荒河滩地收入2500元。去年全镇有300名农民开发田外田,使40%的荒地、废坑得到利用,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5%。
突破农业徘徊,增加投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了农业核心的基础问题(农民素质),高投入未必有高产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坚持两点论为好,国家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农民千方百计提高素质,上下形成合力就能产生新的强大动力。
   (作者为河北三河县皇庄镇镇委书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节能,从我做起
殷红
在大家都喊能源短缺的今天,人们却忽视了节能!
许多人以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电、煤等“资源仓库”像个无底洞,地球上的人使劲耗费吧,掏空了大地的肚子也没事儿!
然而,能源的过量使用使我们不得不把惊恐的眼睛瞪大了。就说笔者所在的云南省,电力日渐吃紧,企业的机器轮番停止转动,电力紧缺卡住了生产的脖子。此种严峻的形势似乎仍未使人猛省。市场上电炊具十分走俏,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机关)争先恐后为职工安装电灶,耗能都在千瓦以上。炒菜锅与机器争电的现象不知要持续到何日。单位里,会议室普遍装有琳琅满目的灯具,即使是光天化日也要拉上厚厚的窗帘,灯盏齐明。办公室的灯也每时每刻亮着。此类情景不独云南,全国皆然。昆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频频告急,而浪费却是惊人的,机关大院中浇一棵树大概要用上一两百公斤水,洗一个茶杯也开大龙头冲好长时间,水反正不值钱,也不掏自己的腰包。
一方面是紧缺,一方面是滥用,这样的矛盾加剧了能源无可挽回的匮乏。也许到了没法过日子的时候,人们的节能意识才会觉醒。11亿人的大国,每人每月多用1度电、1斤水,加起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能源小国日本,从政府首脑开始就以行动唤醒国民的节能意识。政府机关设专人负责关灯,许多家庭还主动缩短看电视和开空调的时间,每年2月是日本的“节能月”。
当务之急是从现在起,向每一个公民(不论老幼妇孺)灌输节能意识,强化全民的节能自觉性,培养全民的节能行为。让每一个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能源是有限的,它的再生过程极为漫长,如果我们不节约使用,地球上将无我们的立足之地。让每一个公民都明白,节能是我们的职责,应该“从我做起”。
应该拟定一部有关节能的法规,以强制约束无节制的浪费行为,违者严究。
一切都还不是太晚,但如果再稀里糊涂浪费下去,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清河有个支持大户办公室
许金亭
五年前,清河县还是河北省最贫困的县份之一;如今,这里靠着一批致富大户,带起了近两万个民营企业,一举变成了全省有名的富裕县。
       
在改革大潮中,河北省清河县的行政编制系列里,新冒出了一个机构——支持大户办公室。
这个全国两千多个县绝无仅有的机构,引起了众多人的瞩目。
清河县的支持大户办公室,是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全县家庭工业的蓬勃兴起诞生的。这里的家庭工业起步于1984年,两年时间,就有近百名敢闯敢干的青年人,从务工经商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富裕大户。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时常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同时,他们的冒尖儿,也引起了阵阵非议,有人说他们雇工“超员”,有人指责他们剥削致富,等等。困难加非议,使得大户在致富路上疑虑重重,不仅自身难以继续发展,而且也影响了紧随其后的千家万户务工经商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清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清醒地意识到,经营大户对全县家庭工业的发展起着带头示范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支持。于是,几经研究,果断地成立了由县委、人大、政府负责人任正副组长,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支持大户办公室,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大户实行“支持、帮助、保护、服务”,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青年农民薛俊生,生产的金属软管需要搞鉴定,支持大户办公室一手为其操办,使其顺利地通过了省级鉴定,农民企业家庄荣昌同新疆搞联营,支持大户办公室为他担保。绒毛专业大户许长修押车送货,途中被一家工商所非法扣留,说是交出6000元罚款才得放行。支持大户办公室收到许长修的告急电后,昼夜兼程前往,按照有关法规政策,据理力争,使许长修的权益得到保护,价值200多万元的货及时送到了需方……
支持大户办公室的行动,在广大务工经商农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户们的胆子放开了。两年多来,全县出现了600多家年产值40万元以上的大户!大户的发展又带动了全县家庭工业。在清河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村看村,户看户,务工经商看大户。”农民们在发展家庭工业中,把大户们看成“气象台”、“晴雨表”。坝营乡大马屯村橡胶件加工大户张立冬,被列为支持大户办公室的支持对象后,干得更起劲了。很快大马屯村就出现了一家带全村的局面。一年间,全村161户中的158户搞起了橡胶件加工业,而且个个都成了“万元户”。现在,全县涌现出了9个专业乡,142个专业村,有60%的农户走上了务工经商致富路。
去年清河县人均收入达到了641元,成了全省名列前茅的富裕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周口的怪等式——
2.5只小鸡=1个鸡蛋
李同良
雏鸡每只一角钱也很少有人问津,1个鸡蛋可换两只半雏鸡。这是5月上旬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市场上出现的怪现象。
这个地区的600多个孵化小鸡的场和专业户今年个个赔款负债,少者三千五千,多者逾万元!
据地区畜牧局的同志介绍,今年全区孵化小鸡的场和专业户较去年并未增加,孵化数量也基本保持在2000万只左右,往年到5月底雏鸡还是抢手货,每只能卖5角左右。今年却跌惨了。
“说怪也不怪。”畜牧局的同志说,养殖业依附于种植业,特别是养鸡,主要饲料是粮食。所以,小鸡价格是粮食生产的晴雨表。近几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去年全地区粮食减产1.8亿公斤,人的口粮尚且不足,喂鸡的饲料就更紧了。
第二个原因是农民现金收入降低。去年卖粮、棉、油基本上没领到现钱,城里压缩基建,进城搞建筑挣钱也断了门路。项城县新桥乡王庄村有十几户人家今年一只雏鸡也没买,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吃盐还得靠紧腰带卖口粮,哪有钱买鸡买饲料?
第三个原因是防疫跟不上。全区每年小鸡成活率仅占50%,一到7、8月份,鸡瘟流行,好多村的小鸡基本要死光。农民气愤地说:“上边不帮助俺解决防治鸡瘟问题,俺买得起也死不起!”对这个问题,畜牧防疫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说:每亩地收两角钱的畜禽防疫费,说是加重农民负担被砍掉了,全区每年从财政拨那一丁点防疫费,连人头费也不够。而且现在已到5月中旬,雏鸡防疫期已过,钱至今还没拨下来。手里没一分钱,用什么买疫苗给小鸡搞防疫?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给企业看“病”
泓赓
企业有了病,是请来“名医”,还是讳疾忌医?
企业诊断就是为企业搭脉看病的。它作为一项管理咨询服务,在经济发达国家并不新鲜,但在我国还属首次。
五月初,中信集团下属国际经济咨询公司和国际财务咨询企业——安达信公司联合推出了企业诊断服务,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据分析,企业可能发生危机大致有这几个阶段:起步阶段、生存阶段、扩大再生产阶段、成熟阶段。在我国兴办的三资企业尽管一般经营良好,但也有一些在经营管理、财务、市场、技术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有的处于困境,怎么办?有些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亏损严重,是整顿还是破产?有些关于企业存亡的债务纠纷,是法庭上解决好,还是法庭外解决好?……企业诊断可以为之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
“你们是‘门诊部’吗?”有人问。“更确切说,我们是‘急救中心’,诊治的是‘重病号’。主要任务是帮助企业摆脱困境或避免危机,开出药方,甚至提供良药。如必要时可为企业迅速找到新的贷款者或投资者等。”
“你们都能救过来吗?”
“当然不是。经过诊断认为无救的,则直告。不过也可以帮助‘安乐死’,减少企业在破产中的痛苦及其后遗症。”一年多来,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已为二十家左右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咨询,协助解决了一些困难。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我为公家收欠款”
——记大冶县灵乡镇收款员吴作凤
程长
同志唉,我们灵乡镇企业像连天竹子节节高,5年都在全县金榜前,镇里夸我立了功,说我5年多为公家收回内外欠款49万元,我年纪50多,耳朵有点背,受功领奖真有愧。
1983年麦收时节,领导调我到企业办公室,交代我催收陈年帐。镇里刚撤公社建新摊,财务像乱麻,我为全镇16家企业催收欠款,找集体、找个人,一年四季东跑西颠忙不赢。
6年前,电器厂被邻乡机械厂借走5000元,机械厂经手人后来调县城,接任的厂长想抵赖:“新官不断旧案。”我上县找到了经手人。人证物证在,厂长乖乖还了钱。单为电器厂,我几年收还现金3万多。
妹夫家欠企办170元,我上门收帐,妹妹气鼓鼓:“单位不讨你来讨,别人不催你要催!”我应嘴:“欠钱不还是痞子。我不讨帐哪个讨?”“罢罢罢,下欠的几十元都给你!”“还差20元利息钱。”我硬等妹妹借齐才挪脚。
本地一家七腾八倒的店主破了产,一直拖欠镇办铁矿2400元。磨光了门坎就是收不到钱。店主说:“不怕你收帐的阎王,只怕我欠帐的精光!”我不怕,去年9月一天,我瞄准店堂里码着30箱铁钉子,划算正值欠款数,赶紧租车一回拉走抵了债。
找城里人收债又不同。我一律摸到办公室,拿出介绍信,亮出白纸条。办公室人来人往多,人家晓得有位讨帐客,面子上的人都怕败面子,哪个不赶紧摸袋子?
不瞒你同志说,我那当干部的儿子好歹不要我再收帐,可我想的跟他不一样。莫看我一不是党员二不是官,每次还要跟他犟一犟:“公家那多外欠款,未必白白让它浪荡?我是灵乡镇上的人,总要为镇上做点事。一个嫌苦,两个怕累,该哪个去讨还公家的钱?!”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道是已“尽”却无尽
本报记者 赵相如
近百万城市人口的南昌:每天产生400吨生活垃圾和废料,市中心东湖的“百花洲”是一个有几十亩湖面的风景点,却成了附近居民倾倒粪便,垃圾的天然贮粪池和垃圾桶;
上海:黄浦江每天被人们毫不在乎地倾入固体垃圾达250吨,还有7000多艘大小船舶倒进江里的无法计算的废料和垃圾。
据专家用定量法估算,我国每年因为大量的固定废弃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77亿元,这两项损失相当于1982年国民收入总额的11.79%。
如何处理这些废料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
江西丰城市河洲乡围里村,292户人家,1000多口人,只有700来亩田地,没有山林,没有矿产,以前穷,一年有半年每天只能吃两顿。但是,1983年村里有个徐义云带了一家人到处去收购破布、废塑布之类,回来分拣、洗净、整理再卖给人家,当年获利8000元,加上养猪、种菜等收入,成了这个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人称“收破烂大王”。现在全村除了五保户外,户户都成了“破烂王”,户户利税超万元。这几年下来,这个村户户都靠收破烂盖起了一幢幢新楼,徐义云一家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丰城市有105万人口,90%是农村人口,有的村田少人多,于是专门干收购废旧物资的行当,去年全市收购的废旧物资3.2万吨,实现税利351万元。现在丰城市成了全国废旧物资集散中心之一,去年底全国废旧物资订货会在这里召开,成交额竟达4000万元。
有了大量的废旧物资,除了源源不断供应国营企业、乡镇企业作原料外,丰城市自己还进行分类再加工,出现了72家废旧物资利用企业,有6个一条龙系列产品:一是塑料加工一条龙。将废旧塑料收购后加工成产品,如打包带、编织袋、尿桶、洗衣板等有12个产品。二是废金属加工一条龙。将废旧金属的大件割小件,生产中小农具;将废旧铝熔化后拉成丝,做成各种型号的高压铝线;将废铁加工做铁锅等。三是废旧纸加工一条龙。将收购来的水泥包装纸、书报纸等加工成瓦楞纸、包装箱等。四是各种杂骨加工一条龙。五是鹅鸭毛加工成羽绒制品。六是将各种破布加工成擦机布、拖把等。去年这种深加工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利用废料,路有千万条,关键在于有心。贵阳市有人把垃圾废料压缩制成了砖,可以省去农田的损耗。江西余江县潢溪乡的农民在公路边设摊收购,每年收进近300万元破烂,靠这一着富了半个乡。湖南省华容县涌现了500多个垃圾加工专业户,他们把垃圾做成有机肥料出售,使过去令人讨厌的东西成了农民的抢手货。南昌市有1160只垃圾箱,每天清早就有人来翻捡,拣翻垃圾箱的人,一个月平均收入多的300来元,最差一天也有五六元钱。
我国还不富裕,认真处理废料,使人们生活在一个洁净的环境里,需要每个人的合作与自觉;同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道是已“尽”却无尽,这里面的文章很多,就看你的经营谋略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首批列为全国星火计划项目的四川省南江县香菇,总投资达100多万元,目前已发展养菇户1523户,年利润达60万元,依靠养菇脱贫致富的已达1000多户。图为关路乡柏丫村农民方玉珍采收袋料香菇。
 蒙明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