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动物剧院的启示
王一地
莫斯科动物剧院的门票很不容易买到,得一个月前定购呢。不过据朋友介绍说,不看这家剧院的演出,会是一生的遗憾。真感谢苏联《儿童文学》杂志社的叶琳娜小姐,她居然三天内就买到了。我们频频向她道谢,她幽默地直笑,原来杜洛娃院长是儿童文学作家!
离演出仅剩半小时,杜洛娃院长也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是获得苏联人民演员光荣称号的艺术家,为不负观众期望,还场场参加演出。我们来到时,她正忙着化妆,已经穿上了银线绣织的演出服,通身珠光宝气。她的办公室也富丽堂皇,简直就是琳琅满目的珍宝馆:高贵的家具,稀有的瓷器,美丽的飞禽走兽标本,世界各地的艺术雕刻……她说她到过几十个国家去演出,但没去过中国,期望有一天能同中国的小观众相见。
她兴致勃勃地介绍她的外祖公杜洛夫,这座动物剧院也就是她外祖公奋斗一生创下的基业,十月革命后一直保持了下来。
她说她外祖公杜洛夫多才多艺,但很不幸,五岁就成了孤儿。杜洛夫的父亲是军人;外祖母是俄国第一个女军官,是名将库茨涅佐夫的得力助手,她的《骑兵日记》后来亲手送给了普希金,普希金视为珍宝。普希金许多写骑兵生活的作品素材大都来源于这本日记。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也写到过这位女将军。因此,杜洛夫从小也梦想当一位像外祖母、像父亲一样的军人。但他却又爱上了马戏团。他一边当马戏团演员,一边画油画、弹钢琴,写科普知识文章。1911年他终于靠勤学苦练成了著名的马戏团演员,而且又是科普读物作家。因为有名,也就有了可观的收入,也就能够买下这处住宅,然后根据自己的愿望又把这所住宅改建成动物剧场。用动物表演剧情使孩子们从幽默和快乐中受到人生启发,是他的首创。他自己喂养动物,训练动物。他革新了马戏团的驯兽方法,根据动物心理,驯练出多种演出本能,为此1919年又成立了动物心理研究机构。他交游广泛,家里宾客不断,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独唱演员沙拉宾等等,都是家里的常客。他像对待人一样的爱护动物,动物老死就做成标本放在陈列室里,以作纪念,楼下陈列室里有狗、鹅、猫、狐、熊等的标本,形象都十分可爱。1935年杜洛夫逝世,剧场由夫人管理,夫人去世后由女儿安娜管。1978年女儿去世,杜洛娃正好由高尔基文学院毕业,担子落在了她的肩上。以她的文学素养,加上从小受到的驯兽艺术熏陶,很快使她胜任了这个职务,并获得共青团奖金,之后又获国家级人民演员称号。
演出真是别开生面。杜洛娃一出场就满堂生辉,她的一言一动都紧紧吸引着小观众。随着鼓声,一只白鸡飞上台,拍着翅儿向小观众叫唤着表示欢迎,全场一下子掌声雷动。
一对白鹳表演舞蹈时,舞台上色调为之一变,出现了广袤原野的情调,圆圆的灯光,似一轮明月映在水中,衬托得三只翩翩飞舞的白鹳,仙姿动人,把观众带进美妙的诗境。一会儿又是袋鼠和狼狗比赛跳竿,看到狼狗一跳而过那种盛气凌人的架式,袋鼠两次失败的失意神态,剧场上响起鼓励、嘲笑的叫声,小观众们又进入新的欢乐的高潮……
动物剧场又分大动物和小动物两个舞台,小动物剧场是专供学龄前孩子观赏的。那天小动物剧场的演出是一群小白鼠坐火车。剧名叫《在地球上生活的不光有人也有动物》,故事大意是在一个深山里,突然失去了太阳,动物们都希求光明。整个演出不到半小时,小观众们却十分满足。直到走出剧场,耳边仍然回荡着他们的欢笑声,赞叹声和为那只由于懒散而没上去火车急得乱窜的小白鼠的惋惜声。一刹间我自己也变成了孩子,我心里也充满了一种童稚的乐趣。我想这些小观众们长大以后,每当想起这个下午必定还会依恋不已。对童年的生活充满一种由衷的爱恋,进而又去爱恋别人,爱恋世间的一切! 


第8版(副刊)
专栏:

  爱水至深 画水至诚
——版画家莫测印象
王经国
莫测的名字是和水连在一起的。
诗人艾青誉他为“水的歌手”,同行则称他作“水之赤子”。一位日本美术评论家说得更明确:“莫测通过水表现中国人民的感情,特点是水、水、还是水!”莫测对水的感情可谓深矣!他将自己大半生的创作生涯概括为一句话:跟随水的足迹。
坦诚的讲,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莫测的艺术创作之源。没有水,便没有莫测的版画;没有水,便没有莫测的艺术生命。
莫测是在苏北水乡长大的。淮河水哺育了他的生命,也涵养了他那温和宽厚的性格。当他喜爱上木刻,以至于学会用版画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情时,发表在1955年《人民日报》上那幅套色木刻《拿鱼》,就是他奉献给母亲河的第一幅赤诚之作。
如果说莫测的早期创作还较多地反映了水乡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和作者对家乡水暖山温秀丽景色的眷恋之情,那么随着莫测参加水利电力部门的工作,以一个建设者的热忱投入到治理江河事业中去的时候,对水,这个给世界带来生命之源的物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他感受到祖国江河那深厚宽广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体验到中国人民气壮山河改造自然的伟力。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他的灵感被触发了。他将对水的一片痴情通过自己那勤奋的刻刀一幅又一幅地表现在版面创作上,流水经年,锲而不舍……
跟随水的足迹的莫测,似乎比别人更容易发现、领略和捕捉其中的美。那美是具有双重性格的:既有库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宁静之美,又有大坝泄水时的激越雄壮之美;既有江河秀丽的自然美,又有巍巍大坝的人工美。莫测用一个水利工作者兼画家的眼光去扫描它们,因而他的感受是独特而深刻的。在他刻刀下反映的景物,感情是真挚的。
跟随水的足迹,30多年来,莫测创作了数百幅反映水利建设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又蕴含着很强的审美价值,不仅记录了大禹传人改造山河的壮举,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他把对水的炽热情感凝聚在他的版画上时,却体现着一种温和、宁静、恬适之美。有人说读他的作品犹如在吟一首抒情小诗,在哼一首迷人的小夜曲,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莫测的作品传播着一种如诗如歌的心声,体现了画家对江河母亲的深沉感情。
莫测对自己的木刻版画有着独特的追求。特别是江南那烟雨迷蒙的水色山光,曾像梦一样地萦绕在他的心中,时时撩拨着他的心扉。为了表现那醉人的诗意,作者在木刻技法上大胆采用了横线组合方式,创作了《平林漠漠》、《蜀江水碧蜀山青》、《青山隐隐水迢迢》等作品,使表现江河的作品充满了诗的意境和音乐的韵律。
祖国的江河五彩缤纷,浩淼深广,具有博大的胸怀。祝愿莫测在今后的创作中,为人们奉献出更美好动人的“水之歌”。 
(附图片)
黄土高原新层次〔版画〕 莫测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源于民间的木刻年画
江宗荣
逢年贴年画,这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它的由来,可追溯到魏晋六朝的时候。当时,就有人将彩绘桃符贴在门外,以表示吉祥之意。唐代时,由于雕刻印刷术的日益发达,促进了年画的发展。大约到了明末清初,相继形成了许多民间木刻中心,其中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最为著称。人们常说的“南桃北杨”,指的就是这两地的木刻。
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曾集中于苏州桃花坞大街一带生产而得名。它的构图生动,雕刻精细,朴实美观,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勾稿简洁完整,线条清晰丰满,木刻韵味极浓。刻版主要靠一把月牙形的拳刀,刻出的图形能保持原作的特点,或粗或细,运刀自如。在印刷上,运用一版一色的木版水色套印,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于17世纪初起源于天津附近的杨柳青镇。当时,这一带农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这种年画的勾图细巧而又完美匀称,色彩强烈而又和谐典雅,具有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明末时诞生于山东潍县杨家埠农村的木刻年画,它的构图美观,色彩浓艳,具有火爆而朴实的风格;佛山木刻年画,始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隆、嘉庆以至抗日战争前,图案粗放简练,线条刚劲有力,用色浓重大方;因产于四川绵竹而得名的绵竹木刻年画,创于明末清初,清光绪年间最盛,以木版印出轮廓线,再填色、开相而成,具有“质朴、粗犷”的特点。
我国的木刻年画来自民间,善于运用夸张、象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人们的意愿与理想,为群众喜闻乐见,并在木刻版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第8版(副刊)
专栏:

  “同场曲子”赞
徐城北
昆剧中常有一种“同场曲子”,由主要演员与龙套同声歌唱,歌唱时不仅一样地用气力,而且相互间有交流,全台真正形成“一棵菜”。京剧极少有这种情形,即使是唱“昆的”的时候。几曾见过大将登台唱“点绛唇”之际,兵丁也同声齐唱的情景?相反,倒是常见大将由于高音唱不上去而“偷工减料”。
1986年秋,俞振飞老人率领上海昆剧团访问北京,那一次群贤毕至,上昆的“七梁十柱”几乎全来了。“角儿”一多,在广告中相互摩肩擦踵,固然可以增加号召力;然而却难免在具体戏码的前后、主次上面产生矛盾。我与一些“梁柱”是朋友,听见了一些背后的嘀咕。这要换成京剧界,早有人撂台甩手了。对此,俞振飞老人曾向笔者谈及:“这都是从你们京戏那儿学来的坏毛病!过去我们昆曲,演员轮流当主角,戏码先后无所谓。许多戏里都有‘同场曲子’,配角(在其他戏里是主角)与主角(在其他戏里是配角)要合力齐唱,结果彼此心体通泰,戏的质量和演员团结都上去了。如今,这‘同场曲子’虽然还有,但被称作‘梁’或‘柱’的几乎都不肯来了。也说不清是哪一位‘梁柱’最先不肯当别人的龙套,等到他自己当主演时,也没人来傍他了。如今再听戏中的‘同场曲子’,松松垮垮,早不是当年气氛,都是让你们京戏的‘角儿’给闹的……”
听这“你们京戏”、“你们京戏”的口气,真觉着有点好笑。不过几年寻思下来,老人话中的道理却越发清楚明露了。目前京戏的“角儿”与“非角儿”,已经不是难于合力唱曲的问题,而是发展到常常不肯同台演出的地步。实行了承包或优化组合,“角儿”便不肯再带那七八十人的大团,“包袱沉,迈不开腿呀!”同时却又发现,带三五人至七八人走穴抄肥,简便轻捷,实惠可爱。不怕一回两次,就怕久而久之,那“非角儿”们一看——“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好,你等着!”时机终于来到,等“角儿”抄肥达到“中量级”,忽然觉得再不进行常规演出,戏迷就会遗忘自己,于是急忙让“管事的”通知各位“非角”——×日×时,在×地点响锣排戏。然而回答却是:“您另请高明吧,咱爷们儿不伺候了……”
还是“同场曲子”好,尽管不能照搬昔日和别处的形式。只希望“角儿”与“非角儿”能坐下一谈,更愿商与非商、官与非官都坐拢来,心平气和地想些办法。 


第8版(副刊)
专栏:

  瑶族长鼓舞
伍海斌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这个舞蹈的起源,传说是瑶族的祖先盘王上山打猎,追赶一只中了箭的野羊时,不幸随野羊滚下山崖,被梓桐木杈死。盘王的六个儿子闻讯赶来,悲恸万分,砍下梓桐树挖成长筒,剥羊皮蒙在两头,敲敲打打,以示为父报仇。此后,瑶族后裔形成此仪祭祀祖先,并成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虽然这个舞蹈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但其动作都是瑶族人民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和迁徙生活的再现。整个舞蹈动作有七十二套之多,富有独特的民族气息。
长鼓舞有男子对舞和二男二女合舞两种主要的表演形式。技艺最高的能在方桌上表演。四人合舞时,男女错开,每人各占一方,女的持手帕,男的拿长鼓,开跳时背对观众;二人对舞则是面对面的表演,每人左手拿鼓腰,右手击鼓面,每一方向各击跳一次,完成“一套”。
长鼓舞在风格上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稳重,温和柔韧,节奏较慢,这种打法以平地瑶为多。“武打”活跃,动作带有跳跃,节奏较快,花样较多,这种打法以过山瑶为多。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艺术财富。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出现了锣笙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赛鼓等形式,其表现内容和动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前进发生了许多变化。它以自娱性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瑶族同胞的生活愿望:青春常在,面貌日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