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撩拨心思的雨丝
刘贵贤
面对这一张张期待的脸,说些什么呢?
在“十亿人民九亿商”的“大潮”中,这些人还有心思跑到这黄山脚下念“文学经”,钦佩之余,有几分迷惑。且不说他们写出了什么传世之作,这些铁路的“精英”,有秘书,教师,司机,电话员,还有人事干部,宣传干事。平日里,班上八个小时辛辛苦苦,班后又在灯下伏案笔耕。就像迷上佛门的弟子,走火入魔。如果,如果把这种辛苦的精神匀出一点点,或钻营官场,或投机于流通领域,早该是什么长或是万元户、十万元户了……看一个个穷兮兮的,何苦哩,来到这黄山脚下,白天写,晚上改,自己折磨自己。偏偏那早到的霉雨,整天整夜的下个不停,叫人心烦。
面对这一张张渴望的脸,讲些什么呢?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就像佛学,绝顶聪明的人,不能把它学尽,凡夫俗子,也能成佛……
令人心烦的梅雨,不停的下。穷兮兮的凡夫俗子在雨的淫威下,自我改善精神生活——侃大山。侃起来,一反写稿时的温良恭俭让,对物质上的官倒,深恶痛绝;对精神上的暴发户,咬牙切齿。唾沫星子恨不能把那些“怪物”淹死!侃的是创作,侃出了令人咂舌的形象——一个平平庸庸的女编辑,向权贵献出了最宝贵的,不日青云直上,又是主任,又是编委,又是副编审,又是理事。金银裹身、珠宝罩顶后,一反往日的平庸和更往日的村姑的朴实,挥手?人,张口训人。俨然一个“钢女人”……“钢女人”的形象一问世,马上有人以“黑话”注释:牲畜(升处)——畜牲(处升)——牲口。随之又有人以佛语补充:前世造孽。
夜深了,雨还是淅淅沥沥的下。想着明天要登黄山,越是强迫入睡脑子越是轰轰作响。兴许是太静了,那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变成那热烈兴奋的侃声。六个字的注释,加上那“前世造孽”,令人回味无穷。世上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这形象远远超过了作家的想象……
越想入睡,越不想睡。那想象越是随着雨声在心底波动,在脑际奔腾。明天上山要乘缆车,临来前,妻一再嘱:千万别坐缆车,万一索道断了……万一?万一黄山上的缆车真的像电视屏幕上出现的阿尔卑斯山索道崩断的惨景,该怎么办?可怕,太可怕了。要不要先写份遗嘱。怕什么,笑话,无金无银无灵与肉的“包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俗子,最不怕那万一。
万一,万一那样的“牲口”们乘缆车遇上那万一,该是什么心情呢?为前世造孽、失去最宝贵的而懊悔?还是为现世的赫赫威风而自豪?呵,在万一面前,那样的人的心里该最不是滋味儿!什么滋味儿,只好等明天问那位作者。兴许,那位在挑灯夜战,把“她”写成一篇精彩的小说哩。小说的结局是什么样子呢?唉!快快睡吧,替别人操的哪门子心?!
撩拨心思的雨丝,快快停住吧!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那高高的山上
牛雅杰
大别山是美丽的。崇山峻岭之巅,深谷幽林之中,清涓山溪之内,似乎有一种神秘的灵气。
前不久,顺着飘带一般盘山的窄狭公路,我乘车来到罗山的朱堂小镇。山高天低,林绿云白。那翠竹,那松杉,那高高低低如挂、如卷、如铺的茶园,一律的青绿,简直把空气都染绿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肺腑都感到清凉凉的。从嘈杂污染的城市来到这里,简直像入了仙境一般美妙舒心。
一个个简陋的小茶场,朴素如山;一个个纯朴的山民,坦诚如山。一到这里,一切烦恼都被这绿色灵气溶化了。
这里没有虚伪和狡诈。卖木、卖柴,卖茶,都是一锤定音,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买卖不成仁义在。来是客,走还是客。坐下畅叙,就是一家人。话说三句见心肝,谈古论今无顾忌。老年人说起当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讲得真神气。他们亲眼所见,一队队疲惫不堪的战士,一进入这绿森森的大别山中,便如鱼得水,如虎得山,个个精神振奋。神出鬼没,国民党军队洋枪洋炮洋军装,一进山,就惊慌失措,丧魂落魄地光打败仗,你看这大别山神不神?
地灵人杰。在新县,在红安,两架山头出三个将军,一个县出上百个将军的故事,听着叫人啧嘴钦羡。
说到现在呢?山里人凭气力一镢头一块地挖山种茶,远没有城市和平原富裕得快。但他们的精神很富裕。没有牢骚,没有怨气,有的是被那股灵气充溢着的自信与实干劲头。一位老山农说得好:“过去大别山人拿枪杆子,打仗在行;现在要靠科学才能变富。咱科学知识掌握得晚一步,就晚一步富起来呗!能学会打胜仗,还能学不了科学这玩艺儿?”他这不是说空话,老汉指着镇上的小学校说:“去到那里看看,咱这山区小学,教学还在全地区数头码呢!”
我走进简陋的小学校。20多位老师,全集中在一个大教室里办公,办公桌摆得像学生的课桌一样拥挤。热情好客的校长和老师们,把我们迎进办公室,亲热家常地交谈起来。原来,这里4/5的教师都属民办,每月工资18元2角。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这一点钱够干什么用呢?32岁的教导主任李文海,家庭欠下2000多元外债,妻常年患病,家境窘困异常,他却一天到晚埋头于教学工作。语文教研组长、毕业班班主任张道宽,也是32岁,精明能干。他家欠外债1000多元。
他说:“为了缓和一下家庭的经济紧张状况,我抽出一点时间看报纸,学点饲养技术,想买头小猪养,跑了几家亲戚,没借到钱,最后只买3只鸡。”这些民办教师都很年青,社会上五光十色的赚钱买卖也常常招引他们,但他们一个也没有改行。
“你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呢?”我问。
沉默良久,好像很难一下子准确的答出来。
校长说:“这些年轻人,一天到晚的比着干。我们学校的学习成绩,在全地区居上等。谁都怕落后,整天一个心眼钻研教学,别的事谁还来得及想呢?”
校长的话确有道理。他们确实都在想着教学,谈着教学。一种特殊的气氛使他们本分地自愿为教育献身。这似乎也是一股灵气,是老革命根据地特有的,浸渍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一股灵气。
你看,这些年青教师,谈起生活的困难来,好像也有一丝忧患;但霎时,就被那大山一样坚毅蓬勃的精神所代替了。学校里充满着生机。
大别山,美丽的山!在那高高的山上,有清新的空气,有茂盛的林木;更有那值得称颂的精神富有的山里人,和那股浩荡于山水之间的神秘的灵气! 


第8版(副刊)
专栏:

  鸽宴
陈振学
那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心里空落落的,知青吴君,人极温厚,与我颇为投合。一日割早稻,忽听前面的吴君“哎哟”一声,同时有扑腾声,原来田埂边孵着一只受伤的灰鸽。吴君一惊,左手被锯镰拉了条血口子。我举着锯镰要把这一“肇事”者的头“下”了,吴君抢过鸽子,小心地揭开它的伤腿,发现它腿上拴个小布条,上面模糊着“宁68”字样。吴君高兴极了:“是只信鸽,从南京飞来的,还是我的老乡呢。”他把灰鸽带回家,唤它“伶俐”,极细心地为它洗尽伤口,涂上药水。几天后“伶俐”伤愈,却在知青屋前绕树三匝,不肯离去。吴君抚鸽低语:“你愿意和我一起在这里插队吗?”“伶俐”的蓝眼睛定定地看看新盖的知青屋,突然扑腾进屋里,再不肯出来。
从此我们又多了一位朋友。
长长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伶俐”越来越逗人。一日,两人一鸽嬉戏。吴兄问:“‘伶俐’,你想不想家?”“伶俐”看看吴兄,咕咕咕连叫三声。吴兄说:“它说好想妈妈。”又问:“‘伶俐’,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南京?”静场些许,“伶俐”低低地又咕三声。吴兄咧咧嘴,“快啦!”
日脚一页一页翻着沉重和辛酸。我们的肩磨破了,又长出了新肉;手上的老茧,早就证明了“大有作为”。早上为了多睡半支烟功夫,一个忙季没刷过一回牙,锄头杆撑在地里,把个太阳撑得歪歪斜斜。吴君还爱上了“杯中物”,时时一个人灌得酩酊大醉,对“伶俐”则日见淡薄。
冬天的一个晚上,小北风早早地吹跑了太阳,满巷子的肃杀、寒冷。黑暗中我隐隐听到“伶俐”的叫唤,凄切切的。我披件破大衣走过去,一灯如豆,摇曳着寂寞。吴君眼圈红红的独坐桌前。问何故,他把一封家信推过来。原来他跟家里要几块钱买点咸盐,老母亲来信,白纸不着一字,仅包了二分硬币……我心里也酸楚楚的。窗外黑暗愈浓,北风愈紧,“伶俐”咕了一声,极近又极远。一个哆嗦惊起,吴君突然说:“我们今晚来干一杯,我的菜,你的酒,如何?”“你的菜?”“你甭问,快去找酒!”疑疑惑惑找了半边村子,终于寻来两瓶土烧。一踏进门槛,我惊呆了!那满屋子咕咕咕的鸽鸣,热烈的、哀伤的、惊喜的、忧思的,一齐向我扑过来,然后裹缠着我,推搡着我。终于倏然而去,无踪无迹,只留下充满黑暗的、空空荡荡的知青屋……
摸着硬硬的北风把“伶俐”的骨骸埋在知青屋前,吴君醉倚在斜歪的知青树上。从浓厚的黑暗中看着这扭歪的“人”字,我握紧双拳伸向夜空…… 


第8版(副刊)
专栏:

  黎明
刘培
天空
一块停止飘动的暗蓝色纱巾
布满了意象奇特的斑点
隐约中有江鸥展翅飞翔
在天幕上留下了永恒的倩影
俯瞰夜色中的大江
水宁静成黑色的固体
梦中之舟已从不息的源头启航
却没有冲出这片死亡的静谧
远方有孤独的航标灯
不断闪烁着白色的灵光
但最终仍被浓重的黑夜吞噬
只有那一把红色的匕首
镶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一种不可抗拒的欲望
当这把匕首猛然抽回时
血必将喷泻出不羁的诗行……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微笑
草芳
说真的,自从到这山里来,我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一瞬间鲜明动人的形象:她昂着头,迈着细碎的步子,特别是那白皙面庞上的微笑,令我难忘。
那是怎样的一种笑呀!嘴角的纹线悄悄向面颊隐去,像微波从清幽深广的湖面上轻轻荡去,而在这波纹里面似乎隐藏着些许迷离幽邃的梦。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与她媲美,但蒙娜丽莎那富足、恬静的笑里面似乎缺少一种激情;托尔斯泰的安娜可与她相像,但安娜那瞬间而现的笑里面又似乎潜藏着一种忧戚。而今天,在芸芸众生中,在许多复杂的表情里,她,却是那样的鲜明。
这笑,就像是挤进了我那乱糟糟的脑壳似的,使我看见山,山似在笑,竟笑出了牙齿样的野草,这太直露;我看见河似在笑,竟笑出了条条纹线、汩汩之声,这不够含蓄;那拥进我眼帘的五颜六色的摩登人像似乎在笑,但这太俗气;橡胶做成的模特儿在柜台旁直笑,但笑得死板、笑得勉强;柜台后的售货员冷冰冰的脸上似乎藏着笑,这种冷冷的飘在天国里的笑,冷得让人打哆嗦;从教室里飞进小吃部的小学生在帮他父母买饼时脸上浮着笑,但这笑得穷苦、笑得令人不安;歌星、电影明星那漂亮的嘴角有时飘着笑,但那笑太做作、太遥远、太令人费解;摆摊的个体户他们那单调的、为招徕顾客而挤出的生意的笑里热切地重复着几个字:“买不买?”所有热情的期待着的眼睛里同时回弹出同样的音符:“买不买?”买什么?买你那微笑么?
我的所有的思想似乎在凝固,忽剌里从远方飘来一黑衣矮个老者(这里我只好用飘来这个可怜的词,来弥补眼睛的缺陷),他那稳健的步子里,严峻的眼睛里,倔而傲的鼻翼似乎藏着笑意,但这太含蓄太阴冷;忽剌里从远方飘来一白衣高个少者(这里我只好用飘来这个可悲的词,以填补思维的空缺),他那轻快而自信的步子,激动而睿智的眼睛,刚正而善辩的灵巧的嘴角似乎藏着笑意,但这笑太嫩稚太不成熟太容易被消磨掉;从我眼前走过的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沉稳的步子里似乎摩娑着一种慵散的笑,这笑不像是从心底涌出,而似从某个遥远的角落飘来,网似的罩在那一张张平淡无奇的脸上,给人以滑而不透的神秘之感。但这网里的笑太神秘太僵硬太无生气太缺乏棱角太……太不成笑,唉!我再也找不出那样绝伦的笑了,我怀着莫名的郁闷回到家,愤愤地拿起镜子,想亲自摹临那种笑,可是,镜子里的那个,却是一种干瘪、怪异的“笑”相——像投在哈哈镜上的笑影。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田园〔油画〕 孙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