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荷兰的农业成就与农业模式
本报记者 魏崴
荷兰的耕地面积仅为201万公顷,农业劳动人口只有29万。然而,1987年,它的农产品出口总额约为250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去年,奶酪出口达40万吨,居世界第一。其它农产品如黄油、炼乳、鸡蛋、马铃薯的出口也在国际市场上地位显赫,名列前茅。至于囊括了60%世界花卉市场的花卉出口,更使其它国家望尘莫及。
这奇迹般的成就,主要是靠什么创造出来的?4月25日,本报记者在采访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请他谈谈荷兰发展农业的奥妙。首相笑而答曰:“我们有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模式”。
荷兰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农场。目前,全国农场总数13万多,平均每户拥有土地15公顷,奶牛41头,规模都不甚大。农民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但又在某些方面联合起来,合作经营。开始是进行信贷合作,以后逐渐推广到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储藏、加工、销售、农业物资的供应以及信贷、技术服务等领域。各类合作社共200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13万多户农民平均每户参加3至4个职能不同的合作社。这些基层合作社又分门别类,在全国组成25个中央合作社。
农民参加合作社,是通过认股或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等不同形式,社员所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也因社而异,无统一规格。但是,各类合作社有一共同点:替社员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各基层合作社对中央合作社保留充分的自主权。中央合作社的责任是协调政策,交流经验,影响政府,维护基层利益。
荷兰发展农业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科研、培训配套。
以提高生产率及产品质量为宗旨的荷兰农业科研,相当发达,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研究三类。基础研究由瓦格宁根的农业大学和乌得勒之兽医学院为主,应用研究由属于农业渔业部的25个研究所负责,任务是如何把基础研究成果用于实践,解决当前与今后农场面临的问题。实际研究由实验站或实验农场进行,主要是推广新成果。这三类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合同形式制度化,相互迅速交流信息,形成一个土壤改良、种子培育、农产品加工、环境保护、病虫害防治等专业设置齐备的科研网络。
荷兰政府农渔部负责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每年用于农业教育、科研及技术推广的费用,占该部预算的一半。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培训学校遍及全国各地区,在校学生6万多,相当于农业就业人口的1/5。除制定农业政策外,农渔部的中心任务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充分、系统的教育体制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吕贝尔斯首相说,合作社、科研培训以及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使农民可以不断以最优良的方法、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经济的管理发展生产,这就是我们的模式,我们的农业成功的原因。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非洲应优先发展农业
——访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尔纳·于松教授
本报记者 杨贵兰
当前,非洲国家面临着生产发展缓慢、外债负担沉重、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严重等诸多问题。什么是扭转经济困难局面的当务之急?这是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战略国际讨论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会议期间,记者就这个问题造访了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尔纳·于松教授。
于松教授现为里昂社会研究学院院长,对非洲国家的经济问题有过广泛深入的研究。
他开朗健谈,当记者提问后,便斩钉截铁地说:“第三世界国家应该优先发展农业。”“非洲国家更要优先发展粮食生产,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非洲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在一九六○年为百分之九十八,七十年代末下降至百分之七十,而八十年代上半期则只有百分之五十了。粮食自给的国家在一九六○至一九八○年的二十年间由二十五个减至十个,缺粮和严重缺粮的国家由三十个增至四十五个。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洲的粮食年增长率约为百分之二,而人口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三点二,因此,非洲人均粮食年增长率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有时还呈负增长。于是,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八十年代初期是六十年代的六倍,仅大米一项每年进口不少于三百万吨。严峻的形势告诉非洲各国:发展粮食生产应是农业优先中的优先。在这方面,于松教授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有一系列棘手问题要解决,但最重要的问题是既要有农业政策,又要有与之相配合的食品供应政策,即要生产居民食用的粮食,建造贮存粮食的仓库调剂余缺,发展交通运输业将此区的粮食运到彼区。没有与农业政策密切配合的食品供应政策,农业政策就无法落实,任何农业发展规划也就将一事无成。
发展农业需要资金,但非洲国家如何筹措资金?于松先生说:“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储蓄事业,建立很现代化的储蓄—信贷体系。群众要学会管理财务,发展商品生产。要动员群众将钱、将哪怕是一笔数额不大的钱投入储蓄,用来发展生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当然,”于松教授诙谐地说:“我并不反对妇女买一条袍子穿穿。”
非洲一些国家如科特迪瓦,曾依靠发展可可、咖啡等出口创汇农作物取得奇迹般的经济发展。而今,由于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它们的经济都遇到了巨大困难。对此,于松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非洲国家在优先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但是决不能把国家的经济发展建立在依赖出口创汇农业的基础上。”
谈及农村人口外流时,于松先生说:“优先发展农业,就是要在农村既发展农业生产,又发展乡镇工业,以便将农村人口尽量固定在他们出生的故乡而不使其轻易流入城市。”农村人口为什么会大量流入城市?于松教授认为,“农产品价格太低,农民收入少,城市就对农民有吸引力。若将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们就不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了。”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出访归来

  参观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
邹宪荣
在春天的日子里,我有幸率领一个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考察团赴法考察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陪同我们的是儒列工程师,在世界最大的隧道研究机构——里昂国际隧道研究中心工作多年的专家。他告诉我们,英吉利海峡工程,早在1753年法国人尼古拉·戴斯马尼提出建设海底通道的意见,1834年马蒂诺·法菲尔建议用人工沉箱法建设隧道,1855年汤姆·待伽蒙又现实地提出用金属沉箱法建造隧道,并得到拿破仑三世的赞同,但被英方否决,历史上曾有十几次建议都未实现,直到1986年2月法英两国正式签订了建设英吉利海峡隧道计划协议,才开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在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法国负责施工的起点,也就是我们要参观的施工现场。我们一下车,就被工地门口矗立的直径约10米的隧道图徽而吸引,主人为我们放映了海峡隧道工程电影,观看了隧道模型和各种图片资料,之后,我们换上了工作服,参观了直径为51米、深为54米的大型隧道施工竖井和隧道水平方向掘进施工操作等。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不愧是本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之一,它从法国的桑加特到英国的佛里斯得尼,全长50.5公里,深为水下100米,由两条断面直径为7.6米的主隧道和一条断面直径为4.8米的安全隧道所组成。建成后,每3分钟可开出一辆汽车,年运货量360万吨。总造价600亿法郎,由法英两国共同建造。1988年9月正式开工,全部采用机械化和无渣排放的先进施工方法,整个工程挖石方约1000万立方米,均以破碎后用水冲泄排放施工。计划1991年7月挖通,1993年5月竣工交付使用。
联系这项工程,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如何实现政府职能宏观管理的问题。例如,这项工程投资600亿法郎,全部由股票和209家银行贷款解决,并由欧洲隧道集团公司承建。建成后由它们管理、收费,大约10至15年全部收回投资和利润,然后再移交国家管理。而法国政府只负责与英国政府签订同意建设隧道协议,其余诸事政府一概不管,因此,完全体现出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当前我国正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也可借鉴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经验,举办一些工程事业。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哥伦比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徐宝华
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普遍陷入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困境。而哥伦比亚由于70年代没有过度借债,目前是拉美地区唯一能偿还外债本息的国家。7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政府就实行稳定的经济政策,到了80年代,又进行经济调整并取得显著成效,因而防止了可能发生的国际收支危机。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1%,1987年为5.5%,1988年仍达4.2%。与此同时,国内失业率由前几年的15%下降到10%左右。哥伦比亚是拉美地区连续3年生产增长较高、局势相对稳定的国家。
在过去的20年,无论在制订经济发展计划方面,还是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哥伦比亚都是谨慎从事、循序渐进。政府始终坚持动员国内资金和增加出口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方针,并把应急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主要措施有:
1、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经济为多种经济。哥伦比亚原是个咖啡单一生产和出口国。为克服咖啡单一经济的脆弱性,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哥伦比亚在农业方面,提倡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出口商品生产。
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以限制进口和关税保护等措施,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为推动制成品出口,政府实行扶持私人资本的政策,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向出口工业提供大量贷款,促进出口部门的发展。目前,哥伦比亚工业已初具规模,国内消费品90%是国内生产的。
2、积极发展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为促进非传统产品出口,政府通过出口信贷,出口补贴,实行本国货币微小贬值,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推动工业和经济发展。
经过几年的调整,1985年石油生产恢复自给并有部分可以出口。由于石油、煤炭、镍矿和非传统产品出口迅速增加,1986年对外贸易出现17.9亿美元的顺差,1987年外贸结算又实现10.5亿美元的顺差。
3、广开财源,积极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哥伦比亚坚持实行开拓国内资金为主、吸收外资为辅的财政方针。为解决投资的困难,减少对外国贷款的依赖,1972年建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储蓄和贷款制度”,鼓励私人储蓄存款。1974年,政府又实行税收改革,广泛调整所得税,适当提高销售税,允许银行和金融公司以优惠利息鼓励储蓄以增加对经济部门的贷款。
80年代初,由于大规模实施“全国一体化发展计划”,公共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0%,大量投资加重了政府财政赤字。1982年,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面对这种困难情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管理,改革税收,紧缩公共开支,加强预算的监督,调整外资政策,积极引进外国投资等。
4、实行稳定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70年代后期,哥伦比亚咖啡出口收入激增,国内货币供应增加。为避免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稳定计划,决定对汇率严加控制,强迫公共部门紧缩通货,并实行进口预先储蓄制。为回收货币和促进工业发展,70年代末又实行进口自由政策。
80年代初政府把控制通胀作为国内稳定的基础,主要措施有:降低政府的财政赤字,实行价格管理,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控制货币供应量等。1982—1986年哥伦比亚的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0.36%,1987年和1988年分别降至24.07%和27.7%。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世界粮食理事会简介
世界粮食理事会(简称粮食理事会),根据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建议和联合国大会的决定于同年建立,系直属联合国大会的职能机构,由选举产生的36国组成。总部设在罗马,现任执行主任约特·琼特。
粮食理事会的任务是协调联合国系统内有关粮食方面的政策等,并通过经社理事会向联大作报告。每年召开由理事国部长级人员出席的会议,就国际粮农领域的重大改革问题进行讨论,向联大提出建议。
中国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粮食理事会第6、第7届会议,1982年当选为理事国。1986年5月粮食理事会在中国举办了亚非粮食政策讨论会。1987年6月粮食理事会第13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呼吁世界舆论关注粮食问题。
     (晋标)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每天来自“绿色地带”的新鲜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莫桑比克首都。图为马普托市场一角。(原载《信使》杂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