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包装”别议
时下我们的商品包装还远不及经济发达的国家,可无形的“软包装”恐怕要算作一项发明。不妨举几种:时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公司”、“学会”、“中心”、“协会”之类,总有一些名人、权威被聘为顾问、名誉董事长、名誉会长,名气颇大,视事甚少。还有那连绵不断的文山和一望无际的会海也都颇讲究“装璜”,凡发文件,总要冠之以据某某首长指示、经某某名人同意;不论谁家开会,总要千方百计请几位领导、名人光临,以提高会的规格身价。犬子今年高考得中,全家皆喜。可揭榜时,某学府将其所报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否决了,而改录取在“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孩子能进大学,已属不易,岂敢多挑剔;可一细问,方知该系原是地质系所改。我不禁愕然了。幸哉,幸哉!
                王传寿 


第8版(副刊)
专栏:

  诗学广被无边
艾青
诗歌是文化母亲众多儿女中的一个娇子。
诗歌产生于劳动,它与劳动同步发展。
中华民族是喜欢吟咏诗章的民族,从“断竹、续竹、飞土,……”的原始时代的《弹歌》算起,日月轮回,已历几千春秋。诗歌的发展,如东流之江水,无止无休,只要历史存在一日,诗歌就会长命不衰。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有影响的诗人,众若星辰,有影响的诗集,浩如烟海,至于诗歌中那些脍炙人口、流布古今的华章嘉句,更似葱茏之秀木,璀璨之砂金,不可胜计。
喜爱诗歌的民族,一向重视诗学和诗歌。对于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子就把它看成重要的诗教课本:“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确实可以涵咏胸次,陶冶情操,广博见闻,开拓境界。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诗歌,是一块蕴藏极为丰富的文化宝藏,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开掘,并继承下来,弘扬开去。
我很赞赏朱光潜先生的话:“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诗学广被无边,深邃无涯。我致力于诗歌创作和研究工作,业已半个世纪,至今不敢言诗。中国诗歌,源远流长,风格多样。《诗经》的质朴无华,《楚辞》的奇谲瑰丽,建安诗歌的慷慨悲凉,南北朝民歌的隽永流畅,无疑都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至于老杜的沉郁顿挫、老诚悲切,谪仙的飘逸旷达、伟岸不羁,乐天的自然平易、刚锋内寓,苏辛的豪放雄健、半腴迭宕,更是垂范千秋,绳墨后人。即使是诗歌发展史上的支流、逆流,诸如宫体、艳诗、应制、回文等等,我们仍可从一个角度去研究、借鉴,其目的在于继承传统,变革传统,以开拓现代诗歌的新天地。
  (这是作者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歌大辞典》写的序言) 


第8版(副刊)
专栏:

  昙花一现的时刻
谈斌
人们常常用“昙花一现”来比喻历史上那些虽红极一时但匆匆而去的过客,意味着好景不长和被人永远遗弃。昙花似乎也就象征着生命之短暂、不祥和死亡。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使我否定了这种偏见。
去年,我去乡下探望姑母。刚进门,姑母就高兴地说:“你来得真巧,咱们家那株种了十几年的昙花终于快开花了。”不等姑母说完,我径直来到了厅堂间。
昙花已从院子里移放到室内,放在桌子上,家里人像过节一样围坐着,谈话自然是从昙花说起。据说,昙花此名是印度梵语“优昙体花”的简称,在佛经中原用来比喻稀有之物。不过天长日久,已逐渐与佛门疏远,还俗人间。如今人们知道它无非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至于别的意义,那是好事者有端无端的引申。
家中这盆花长得很茂盛。在柔和的阳光下,它是那么娇美,典雅,安谧,宛如一个将要分娩的少妇,不无羞涩而又惊喜焦急地等待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晚上八点,奇迹终于发生了:只见玉红色的花茎缓缓举起,花苞昂首翘立。接着花萼向后张开,释放了被裹紧的花瓣。洁白的花瓣破露出瓜子粒大小的花眼,合着自鸣钟“嘀嘀哒哒”的脚步,一时间大了许多。一缕清幽幽的异香顷刻荡漾在厅堂里。沁人心脾。大家不约而同地贪婪地吸着,精神和情绪似乎也为之净化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花眼已有鸡蛋大小,花萼托着花蕊,像含着一个生命,那样鲜美,那样光彩。
花蕊吐出一簇花丝管。丝丝绺绺的管头顶着一只只花药盘,鹅黄金的,像一只啄开壳的稚鸭,探头探脑惊讶地望着世界。从枝间流下的灯光照着洁白的花瓣,透明得能数出一丝丝隐隐约约的青红色的经络,呵,是那么动人,那么清晰。花茎在微微颤抖,它在低咽着体味痛苦的幸福,像母亲拭擦着婴儿。十多年了,就为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
刹时一种异样的激动冲击着我的心胸:人们呵,多少年来你们总是诅咒昙花生命的短促,使它长久地背负着不洁之名。你们可知道,它为了一瞬开放用了几年、十几年漫长的积蓄。万物之中少有这样的认真。你们能理解这种积蓄的艰辛吗?现在当她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心胸,让人们尽情地欣赏着她的奇姿异态时,你们可想到了这些么?
夜很深了。这时,花瓣完全绽开了,层层叠叠展成团扇模样。一阵花粉悄然轻飘,红润的花茎吃力地支撑着硕大的花朵。
多么神秘的世界啊,大自然竟赋予这小小的生命以这么完美的灵性。这不是一朵花的盛开,这是无声的舞蹈,生命的乐章,自然的活的美毫不掩饰的裸体显现。我闭上了眼,带着并没有满足的快乐进入沉思。眼前是一簇簇五彩金星在飞快地跳跃、变幻。我追逐着,呼唤着。我知道这是花的精灵。
昙花谢了。没有了开放前的鲜美红润,褪去了冰肌玉骨的娇姿。
我默默而努力地回想着,当昙花把自己长期的积蓄最终完全无私地还给人们,毫不吝惜地耗尽全部养份、精力、芳华,甚至生命时,它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举行一次隆重的葬礼?我苦苦地思索着,我突然明白了。不,它决不是为自己的葬礼祭献欢舞,而是为了向人们揭示生命创造的真谛,生活美的奥秘,为了请人们接受它最后的祝福!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苏联当代作家艾特玛托夫
黎华
钦吉兹·艾特玛托夫(1928—)是苏联当代文学大师。他出身在吉尔吉斯塔拉斯山区的一个农牧民家庭,青少年时期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曾就学于畜牧兽医学校和农学院,当过村秘书、税收员、统计员、技术员等。
艾特玛托夫在学生时代就练习写作,195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1956至1958年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专业创作。他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群山和草原的故事》(包括中篇小说《查密莉雅》,获1963年列宁奖金),中篇小说《母亲——大地》、《别了,古里萨雷!》(获1968年苏联国家奖金)、《白轮船》(改编成电影剧本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早来的仙鹤》、《花狗崖》、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又名《风雪小站》,获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等。艾特玛托夫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善于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发展过程,作品视野开阔,主题鲜明,渗透了对人的爱,对劳动者心灵美和精神力量的颂扬,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在构思上也很别致,新奇,寓意深远,文笔简洁优美,情节引人入胜,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在艺术上他不囿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勇于开拓和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
《查密莉雅》是艾特玛托夫的成名作,发表于1958年,受到哈萨克老作家阿乌埃佐夫的热情推荐,法国作家阿拉贡赞誉它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空前杰作”。小说描写一个带点野性美的吉尔吉斯青年妇女查密莉雅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故事。这是生活中常见而又难解的问题——合法但又无爱的婚姻与违俗但又纯真的爱情的冲突。查密莉雅不顾传统观念和习俗,离开了不爱的丈夫,和“只有一件破大氅”,但“精神上比谁都富有”的残废军人丹尼亚尔结合,远走他乡。
艾特玛托夫的力作长篇小说《断头台》(1986)在苏联引起激烈争议。作品写母狼阿克巴拉生下的几窝狼嵬都没能逃脱人类的浩劫,而人类最终也受到了这头母狼的疯狂报复;新宗教主义者阿弗季打入黑组织,为反贩毒、反吸毒而斗争,结果却像耶稣一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作者揭示了当今社会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被破坏所带给人类的灾难。这是一部多种主题、多种素材、多种时空、多种艺术手法的“交响乐式”的杰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堤上的老人
孙昕晨
冬日的阳光
如你温情的眸子
盐蒿、苦艾、茅草
还有翻飞的芦花
西黄海广阔的滩涂
一片枯黄
铺在你的脚下
海堤是一种高度
使你极目远眺
丹顶鹤、小天鹅、鹭鸶
或者是点点银帆
白色的精灵
让你想起家乡六月
炽热如火的骄阳
想起浓荫里的喜鹊窝
那一片叽叽喳喳的绿色
微风在你和树苗之间
在铁锹和手臂之间
传送着新土的气息
(一种很好闻的气息啊)
你捋了捋额上的白发
而汗水正流过你的皱纹
仿佛年轮
身后是沉默的陆地
前方是激动的大海
蜿蜒的海堤啊
会在树的指引下
找到碧绿的春天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旷野
于俊海摄影
 徐虹配诗
我仍然昏睡
一只燕子亲我的嘴
啪啪地落泪
让人议论
边界是什么
路旋转而下
谁在接受这个事实
我说十指连接掌心
可由掌心朝外延伸的是什么
远方连绵不断的又是什么
风扯动它们的形状
余下的反复无常
我别想做那一颗星
别想手边降落着云
天地如爱与恨伸远
我仍然昏睡
谁在摸我的背
揉出点汗水(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悠悠镇东桥
苏勤华
戴云山麓的大田县,不偏不倚,正处于福建省中心地段,丛山环绕,山路岌岌,又远离铁路线,被称为山区里的山区。然而,这里的清乾隆十七年(1752)筑成的镇东桥,却是全地区最大最长的古桥,“潭上几湾浮半月,天边千尺落长虹”,古为八景中的“东溪虹影”,今列为三明十大文物之一。
花岗石砌就的六个桥墩,桥基座向左右伸出,呈尖尖船型,宛然古风。引人瞩目的是它的造桥艺术。它的线条与常见的拱桥不同,不是单一弧线,五孔连环拱,而桥上端也随拱洞的弧线走向起伏,整个形状像五个弧相连,又犹如水波的曲线。早霞和暮霭中,水映山衬,颤颤巍巍,古桥生发动感和一种肃穆之美。
桥高8.5丈,长22丈,宽1.5丈,石扶栏雕刻精美。南北桥头各筑有月台,延伸若大鹏的两翼,更显镇东桥的恢宏壮观。南月台竖起的大石碑,刻“镇东桥”三个潇洒飘逸的大字。北月台六块大石碑,铭刻阴文《桥记》,也颇吸引游客。漫步桥上,北端石阶两段,各为9级,南端石阶分别是19级和7级。每段石阶之间均有一块平埕,桥顶中央平埕最长达7.1丈,扶栏的柱头还有石狮雄峙,宛如尽职尽责神采奕奕的守护神。
“洞庭之楫潇湘篷,吴侬楚旅行相从。”古时这里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行人络绎不绝,镇东桥陆路可通德化、永春,均溪水路的商船如梭,风帆可直达南平、福州。星移斗转,沧桑变换,均溪水浅了,水运早被汽车运输取代,不远处还耸起钢筋水泥桥。然而,人们还是珍惜镇东桥的历史价值和旅游效应,近年耗资修复一次,尽管桥西岸的半边街也变成宽敞的大道,商店毗邻,但山区古风依存,民情淳厚,尤其流连桥畔,也许你会从人们安居乐业的氛围中,感发古诗中“小田水入大田桥,两岸风生柳拂条。圣化诞敷民俗美,时闻瀛女夜吹箫”的诗意。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越喝越淡”
喝茶加过几次开水,味道“越喝越淡”是正常的。问题是,而今有些事,很像喝茶,越喝越淡。许多地方干某件工作起先动员时,严格要求,后来,却闹成认认真真走过场。如评技术职称,先是既神圣又神秘,本属够格的,却难于通过,后来,又放得很宽,像赶鸭子过河,一排一排地,质地差的也一样进档次。这种前紧后松,也越搞越淡。
喝淡了的茶,可以“既往不咎”。可是人们却希望眼下正在进行的查“官倒”、“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等,千万别再犯老毛病“越搞越淡”。
                     王映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