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科技纵横

  世界农业科研重点转变
朱丕荣
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差异。加强农业科研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应用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世界农业科技的应用主要是在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化学肥料、牲畜育种、饲养和疫病防治以及机械化等方面。现在生物技术研究又有发展,如细胞和组织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增强光合作用,以及固氮、生长调节剂和遗传工程等,这将进一步推动农牧业向新的水平发展。
发达国家能够较快地实现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例如日本,它的土地少,劳力多,所以采用了以作物品种改良和化肥为基础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而北美,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少,则采用土地生产率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经营方式,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它们实行农业技术革新后,广泛持续地提高了生产率,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价格相对降低,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
发展中国家掌握和利用了发达国家的多数基本研究和应用技术,使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革命经历了20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主要转变。如南朝鲜在30年代从日本引进了生产技术,迅速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水稻生产部门。印度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在一二十年内进行了绿色革命,使水稻和小麦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面临的新挑战
在北美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采用新技术,造成了生态恶化、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中国家由于受人口增长快的压力,而乱垦土地,使地力衰退加重。这些情况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转变农业科技研究的工作重点。大多数发达国家正从增加生产转向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发展中国家从整体来说,提高农业产量和生产率仍是一个最重要的科研重点,此外,它们还须解决食品加工、贮藏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科研重点的变化
种植业方面:过去的研究偏重于出口农牧业产品,以及提高生产率、草作栽培、灌溉、化肥、农药和大规模生产,等等。现在的研究重点是培育抵抗力强的高产品种、采用适应于旱作条件和节省投入物的栽培技术、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地力、间作、病虫害综合防治、多熟制等。
畜牧业方面:过去偏重于研究牛、大规模经营、资本集约生产等。现在的重点是小反雏动物和其他小畜禽品种;改良旱地牧草、绵羊、山羊以及它们的疾病防治问题;改善牲畜饲料,杂交育种、胚胎移植、疫病诊断和疫苗、生长激素和家畜营养等的研究。
渔业方面:过去着重研究近海渔业,增加产量,发展渔船和渔具。现在的研究重点是沿海渔业和内陆渔业、水产养殖(特别是综合养鱼)、资源增殖,提高捕捞效率,降低捕捞后损失,改进对鱼群资源的监测,改善海洋环境,使用新的能源动力等。
林业方面:重视研究提高林木生产率、培育不良环境条件下迅速生长的、有多种效益的林木作物,加强对桉属树种的研究,实行农林兼作制(使传统农业与培育多用途林木作物联系而彼此相互补充的耕作制度),有利于环境改善的树木,森林保护区的管理等。
增加科研投资
过去经验表明,农业科技研究的投资回收率很高,有许多国家年回收率超过50%,有的达100%。据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对拉丁美洲一些科研项目的生产效益分析,年回收率至少为20—40%,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效益回收率一般比发达国家的要高。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科研投资在60年代和70年代有很大发展。如拉丁美洲增加5.8倍,亚洲增加6.9倍,非洲增加3.6倍。发达国家由于农业科研基础好,投资增加不如过去。如加拿大和美国在同一时期的研究经费只增长1.9倍和2.4倍。但是,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仍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北美为3%,而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均不到1%。另据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的调查报告说,1985年,按每百万公顷的耕地拥有的科研人员统计,有20个发展中国家不到50名,9个国家不到25名,而西欧国家则有206名,研究经费1570万美元。两个科技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前者每百万公顷耕地有14名科研人员和73万美元研究经费,后者有41名科研人员和244万美元研究经费。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手段和条件也比不上发达国家。因此,它们必须继续完备农业科研的设施,并高度重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

  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黄寿增
1988年苏联科研机构开始实施经济核算制,采取了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新措施,在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目前,苏联的科研体制改革正以坚定的步伐前进。
科研机构实施经济核算制度
1988年苏联科技界的中心任务是落实苏共中央六月全会的有关决议,实施科研机构向完全的经济核算过渡。一年来已有23个部的1500多个科研单位实行新制度。科学院和高校科研单位尚未实行新制度,但拨款方法已由以往给单位拨事业费,改为根据课题拨款,同时允许承担部分“合同科研项目”。
苏联国家科委1988年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确定了今后20年苏联科技发展战略,编制了《苏联科技进步综合纲要》,除此之外,为科研单位实施新制度研究制定了一些配套措施,如制定了科技产品转让合同条例、科学院和高校科研单位工资基金构成办法、科研和研制开发工作拨款方法等。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新制度有利于科研工作同国民经济相结合,促进了企业关心科技进步。但由于科技系统组织结构基本未动,加上各部门依然通过“国家订货”,因而无法建立竞争体制,阻碍着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尽管如此,随着新制度的实施,如何确定科技成果的价格问题正日益成为科技界的中心议题。部门科研单位的转向引起科学院系统的一部分科学家的强烈反响,他们提出科学也要走“真正经济核算”的道路,实行承包制。
目前,苏联国家科委正在考虑更大胆的战略:将租赁承包制引入科技管理体制,甚至有人主张采用“纳税—租赁”的新经济手段管理科技。
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
鼓励发展民办科研机构。在探索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发展趋势是:苏联“青年科技创造中心”等民办科技公司开始兴起,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莫斯科已成立35家“中心”,全国已达270多家,工作人员超过3万,合同总额已突破3亿卢布。这些“中心”由青年科技人员创办,不需国家投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既从事开发,又组织社会上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在合同基础上完成科研课题。“中心”一出现就得到苏联国家科委的支持,专门成立了“全苏青年科技创造协调委员会”。1988年,在各加盟共和国、州、市、区都相继成立了地方协调委员会,全国数百家“中心”的活动已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称作“青年科技创造中心网”。国家科委主席托尔斯特赫认为,“中心有机地长入经济改革,填补了各部门结合部的空白,有利于更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对科技的需求”。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鼓励青年科技创造中心“走向国际舞台”。
组建国家跨部门科技开发公司。1988年苏联成立了一些高层次的跨部门科技公司,如“动力机械”、“工程化学”、“电器仪表”公司。凡参加上述公司的企业都与其隶属的部和主管部门脱钩。公司的宗旨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并在国民经济中推广应用。
成立科技银行。1988年在列宁格勒成立了一家旨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金融组织——“创新股份银行”,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家科技银行。有14家企业、科研单位、社会团体、高校入股。不久前,苏联对外经济银行也参股。银行近期贷款的主要方向是发展建材、家用电器、消费品生产。此后,在莫斯科、基辅、古比雪夫等城市也先后成立了这类银行,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资金保证。                    
今年,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将全面铺开,各部门科研单位全部实施完全的经济核算、自筹资金新制度。苏联国家科委将加强科技进步优先方向选择中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的经济管理体制,促进科研单位向完全的经济核算的收入定额分配模式(即基本工资和奖金一样,随企业的收入情况浮动)过渡。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

  基因工程引起的争议
最近,美国一批分子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伦理专家和工程师聚会讨论破译人类遗传密码的问题。
主张上马的科学家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人类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内在原因,并将产生新的诊断方法,确定上千种遗传疾病的原因,这将带来“分子医学的黄金时代”。
但另有不少人认为,这一研究将带来一系列的法律、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有人则指出,遗传理论曾为人歪曲,成为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灾难。有人提出,对基因的验测是否会构成对人的私秘性的侵犯?人的生命本质将化为输入计算机的一串字码?有人指出,对基因工程的研究可能导致社会广泛进行对个人基因的验查,这将引起许多社会问题。例如,有人曾宣称具有xYy型染色体的人有犯罪倾向,后来尽管事实否定了这一说法,但已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又如,在社会保险、人员雇用等问题上采取对个人进行基因验查的手段,就会造成新的社会歧视。
目前,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在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中应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对个人进行基因验查必须出于本人的自愿;基因分析的结果必须严格保密;有关人们基因构成的知识不能用来损害人,只能用于提高人的认识;在人类身上进行的基因工程必须用于治病,不能用来搞统一化的基因模式。
                      ·黄晴·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科技动态

  发达国家竞相研究人体基因组
曲国斌
近年来,基因工程中人体基因组工程的研究,正日益引起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人们知道,基因是遗传的基本成份,不仅人的生长和老化,而且诸如癌症等许多疑难病症和遗传病症都与基因密切相关。生物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遗传基因存在于细胞中,由二十三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中遗传基因的信息单位多达三十亿以上,迄今能够被人类揭开的只有百分之二点三。在人体的全部遗传基因中,大约有五万至十万个遗传基因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以及决定人的头发颜色、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这些基因就是人的基因组。基因组工程就是复制染色体中每个基因的位置,以确定每个基因的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将有可能发现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基因位置和遗传密码,从而找出带有遗传特性的基因,为研制生物制品和征服各种疑难病症创造出有利条件。
美国是提出人体基因组工程研究最早的国家,它计划用十五年时间投入三十亿美元的巨款来完成这项工程的研究。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二年为这项工程研究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要复制成人体遗传基因功能的图解。待第一阶段目标达到后,将开始后一阶段的研究。为加速人体基因组工程的进展,美国已于一九八八年十月任命诺贝尔奖获得者、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发现者之一沃森为这一工程研究的负责人,并把这一工程归属于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能源部领导。
人体基因组工程对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日本、苏联和西欧各国谁都不想让美国对此进行垄断,并纷纷制定自己的“人体基因组工程”计划。苏联科学家巴叶夫不久前发表讲话指出,“对人体基因的定位和排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获取的数据不应成为一个国家或个别企业的私有财产”。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一九八六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提出了“人体新领域研究计划”。日本许多科学家都向日本政府建议,应将“人体基因组工程”列为这一计划的核心。据日本报纸报道,日本已开始两项中间规模计划。一项是排定酵母菌染色体—七的顺序。另一项是对人体染色体—二十一进行定位和测定顺序计划。他们的目标是到一九九○年排定一百万个碱基。
苏联也将“人体基因组工程”列为一个重点科研课题。他们不仅想对人体基因进行定位和顺序测定,而且还将测定诸如老鼠、酵母菌及果蝇的基因顺序。
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具有相当水平的法国、英国、西德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也都建立有关“人体基因组工程”的专门机构,或为此拨出专门研究款项。他们将集中力量对X染色体进行定位和排序。为将西欧各国的研究工作统一起来,避免同美国的研究工作相重复,欧洲共同体已开始一项称为“预言性医学”的研究计划。
人体基因组工程是一个工作量十分巨大的工程,不是一个国家短期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各国相互支持与合作。但是,各国又从自己实际利益出发,总想多得到一些研究成果,所以各国间又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正因为如此,去年十月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召开的“人体基因组工程国际合作讨论会”,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

图为美国奥克兰的一位残疾绘图员通过电脑,用嘴含着一根小木棍正在绘制地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