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文学作品

  黄金海岸锦绣文章
 ——潮汕写意
雷铎 郭小东 晓剑
“蚂蚁窝”里的文章
今年的一个初春之夜,管辖粤东八县一特区的汕头市市委书记林兴胜和市长陈燕发,并立在北回归线与南中国海海岸的交叉点上,望着早夜墨蓝色的海面上点点渔火与对岸岛上的灯光,他们的身后,是久负盛名的百载商埠汕头市。海浪哗哗拍击着海岸。一条长度居世界第二的过海输水管和一座长度在国内居首位的跨海大桥将从他们脚下跨越大海,一条准高速公路(全封闭一级专用公路)将从这里到达深圳通往香港九龙,一座二台30万千瓦的大火力发电站将在过海大桥那端的海岛新开发区上投建,广(州)——梅(州)——汕(头)铁路的终端以及一座三万吨级货轮可以靠岸的深水港码头将在他们身后落成。在这个世纪的最后11个年头里,这一系列交通能源设施将造就一个新的汕头,并给它辖下的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神奇的韩江三角洲,抹上一层辉煌的颜色。海风吹动着林兴胜的衣衫和陈燕发的头发,海浪哗哗拍击着海岸。无言。一颗流星明亮地划过夜空,又归于寂灭,宇宙默默地生生灭灭着。
“汕头本应成为中国的洛杉矶”,林兴胜说。
是的,汕头不是没有过这种机遇。1861年,汕头开埠为中国与“外夷”直接贸易的通商口岸之一。70年后,至本世纪30年代,汕头盛极一时,成为货物吞吐量高于天津一倍多、仅逊于上海、广州的中国第三大港口。其时,规模与美国的洛杉矶不相上下。客运和变相客运也相当发达,仅19世纪最后三个十年,从汕头港运往海外的华工苦力达150万人。本世纪初,汕头港已与欧美各主要港口直接通航。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谈到《南京条约》订立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几个口岸时,特别提到汕头,他说:“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其时汕头尚未开放,恩格斯便格外注意到它,足见它的商业意义。
然而,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册又翻过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洛杉矶港口的年吞吐量已是50年代的25倍,而汕头港的吞吐量依然故我,到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汕头作为潮汕八县一市一万平方公里国土904万人口的首府之时,它已经由广东的第二大城市退到佛山、深圳之后了。
那一年,市带县新体制确立之初,林兴胜书记和前任老市长也曾在这角海岸上瞭望大海,规划着潮汕平原这一角国土告别停滞摆脱落后的发展构想。那是一个宏观的构想,也是一副铅一样沉重的担子。
潮汕平原地处粤之东,闽之南,南岭南端,南海北缘。三面有山,一面有海,中有江流沃野;江流练,野铺茵,古镇老村映新城;山苍苍,海茫茫,风吹树低见白帆;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与一千多年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谏迎佛骨谪贬到这里时的“州之南境,涨海连天;毒雾瘴气,日夕多作”,“恶鳄吞畜,猛虎食人”的蛮荒景象,已是两番天地。或许因为天公过于厚爱,每逢北方战乱或灾荒,北民便成批迁移到这里;这里的子民们又繁殖得快,以至成为当今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它在占中国版图千分之一的地盘上,养活着全国近1%的人口!人口密度是中国平均密度的8倍、世界平均密度的27倍。
堪称一个人满为患的大“蚂蚁窝”。
那一年(1983),潮汕大地交给地市合并后汕头新的党政领导班子的,是这样一张答卷:如何养活和养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3亩,农民人均月收入27.4元的近千万人口?
6年之后,汕头市变样了。工农业总产值是六年前的2.8倍,农民人均年收入750元。可以说,如今这个“蚂蚁窝”里的人们已经生活得很不错,高厦林立,车水马龙,通衢如阡陌,古镇接新村。林兴胜和陈燕发站在星空下,面对这座海滨港城和它辖下的八县一特区(原属汕头辖下的潮州市1989年元月一日已列入省辖市),同样的天地同样的人,只要看看这6年间的变化,他们有理由感到欣慰。
繁荣之谜
“大蚂蚁窝”的粮食战略
潮汕农业被称为“绣花农业”,潮汕人用锄头做绣花针,在这片膏腴的土地上一锄锄绣出高产水稻的“黄金沃野图”,中国1987年第一个双季水稻双千斤县澄海县便是汕头的一个属县。
五千年来中国人几乎完全靠土地为生,锄头是中国人的命根子。
潮汕的土地已经在人口的重压下辗转呻吟。于是,潮汕人只有向外扩展寻求出路。自从18世纪初叶第一条贩运潮汕华工出海的红头船从澄海的樟林港起锚扬帆之后,潮汕人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据“国际潮团联谊会”统计,旅居世界各地的潮汕籍侨民和华裔已达1300万之多。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闭关锁国政策扼制了人口的出洋,由“以粮为纲”口号推导出来的“农业=粮食;粮食=水稻”的模式把数百万勤劳又聪明的潮汕人长期捆绑在那一小块可怜的土地上。于是潮汕人又试图向大陆别的地区移民。
特写镜头之一:双千斤水稻故乡的澄海县县城旁边有个信宁生产大队,迫于人口过剩,1969年抽出300余名青壮男女组成一支“远征队”,由大队党支部书记郭锦绵率领,到海南岛黎母山区开荒创村。珠江电影制片厂为他们拍过一部《志在宝岛创新业》的专题纪录片,使远征队声名远播。但是,景况并不美妙,1979年,“远征队”从海南岛撤回故土,没有带回财富,只捧回几个骨灰盒,头一个便是党支书——那个脸上刻着几十年人世甘苦的纹路的潮汕老农民的。向内移民失败了。
没有人能养活数百万潮汕人。本土绝非没有出路,关键在于冲破“以粮为纲”的束缚。
于是,新体制下的汕头市党政当局提出了一个新的“潮汕粮食战略”,试图解开这道“高产缺粮,劳力过剩”的历史难题,要而言之,便是使农民跳出仅仅以粮为生的狭窄通道,腾出部分土地来,种植高产高值的果蔬作物(农民谓之“种人民币”),再用这“种”出来的人民币,去购买3/10的缺额粮食。这个战略,简称“七三开粮食战略”。
从此,农民又重新打开水稻以外的高值作物种植的禁苑之门,在有限的土地上做起无限美妙又无限深刻的文章来:除水稻而外,择优种植,土地最宜于种什么、什么价值高,便种什么,使每个人在土地上每日的劳动价值不再仅仅等于一只母鸡所下一个蛋的价钱;剩余的劳动力,可以离开土地,经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昔日的泥腿子要洗脚上田,离开土地,成为企业家、贸易家乃至金融家了。农业之乡从此将向工业之乡迈进,成为我们多灾多难的共和国最早告别贫穷,步入工业化行列的地区之一。
特写镜头之二:还是上述远征海南岛的信宁村:当年将自己血肉之躯留在海南岛垦荒场上的老支书的女婿,一个有着前辈百折不挠精神又有商品眼光的精明汉子陈明昭继任党支部书记。回乡的远征队员和本土的父老乡亲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之下,不再只靠一把锄头去挖掘拮据的日子,而以其聪明才智办起乡镇工商业,包括投资4000万港元、具有国际1980年先进水平的设备的毛纺厂,虽然土地比20年前又缩小了100余亩,人口又增加了1000多,但人均年收入却是1969年的近10倍,村里私人小楼鳞次栉比,四大家用电器乃至高级音响设备走入寻常百姓家。本地劳动力已经不够使用,他们又从江西、福建招聘了一批合同工。
同样那块土地,不仅养活了原先养不活的本地人口(并且活得很不错),还养活着从外省他乡来的人们。人和土地不变,只变了两个字:政策。二字之变,意味无穷。
田野四重奏与八百里大车间
“七三开粮食战略”首先打破了“以粮为纲、一网打尽”的穷民穷国笨鸟政策,从有限的土地上榨取出更多的价值来。
1984年2月,胡耀邦视察汕头,将汕头的高值农业概括为“三大基地”:果蔬、水产和加工工业。1986年2月,赵紫阳莅汕,再次肯定了这套办法。其后,又增加了第四个基地:畜牧。
1988年,水果产量超过一千万担,蔬菜360万担,生猪近200万头,农副产品创汇1.5亿美元。
“七三开粮食战略”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洗干净了脚上的黄泥,走进家庭或家门口的工厂,成为行销内地乃至远销外洋工业品的生产者,用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创造着过去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所创造的价值。
特写镜头之三:
潮汕有多少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
——凡是有村落的地方都有,没有村落的地方也有,总计有10万之多。这些企业不再是人们一般概念中的铁工厂、土砖窑、手工缝纫,80年代的电脑集控设备已经到处可见,其产品被人刮目相看。
潮阳一个小镇生产的高级服装产品在南通市被当做走私的港货查扣。北京市场上小商小贩向顾客们作为“港货”推荐的服装、高级玩具,其实许多是潮汕农民的杰作。1979年邓小平主席访朝送给金日成主席的巨型三层通花瓶,是岭南瓷通枫溪的产品。曾以“乞食村”而闻名的潮州华二村农民步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在耀眼的闪光灯中领取“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青龙奖”奖杯。当年海上走私品集散地的峡山镇,已完成大办实业的攻坚阶段,一座新城突然诞生于田野之上。
在各种镜头中,中国大陆迟到的第二、第三浪潮之光从太平洋东岸照射过来,首先在上海到深圳——其间经过潮汕海岸——这段黄金海岸线上,染出一脉七彩的晨曦来。
流动的黄金河与“东方吉普赛人”
海外潮汕人因其流布全球、顽强生命力和强烈的社团意识素有“东方吉普赛人”之称。在国内,潮汕的专家学者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实行开放政策后,外向型的经济传统又使潮汕人的三支农民大军——建筑、商贩和购销员大军活跃在大陆各处。
潮汕的购销员是本土上十万各类型企业的触须、吸管和通道。他们集采购、推销、信息三种功能于一身,勇敢、灵巧,仅凭几句不很熟练的普通话而只身外闯。地处饶平县山区的九村镇,占总劳动力1/10的600多名供销员,将饶平的日用瓷从黄浦江边推至秦始皇帝都的城下和成吉思汗的故乡,使饶平日用瓷产件的销量跃居全国第一,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企业力量。
潮汕,14至20万建筑大军从岭南一隅的韩江三角洲“盆地”祭旗开拔,浩浩荡荡向20个省市挺进,从中国最高层建筑的深圳53层国贸大厦到布达拉宫下的拉萨,他们在脚手架上造就一座一座高楼大厦、屋宇台阁,乃至远征到太平洋南端。所谓“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其实便是潮汕人的速度(由汕头的省二建公司所创造)。
令许多人击节而沉思的是潮汕的商贩大军。深圳、珠海的果蔬市场的大小老板们几乎一色操潮汕话。一张由民间自发生成的果蔬水产流通网络,打破了30余年供销社系统一统天下的沉郁局面,为潮汕民间经济血脉的流通注入无限活力,由此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普宁县流沙的柑桔市场、药材市场、揭阳榕城成衣市场、仙桥的废旧钢铁市场、峡山的几条新兴的十里商业街和一座有1100家店面的“峡山国际商场”,气派非凡。香港市场的黄金价格涨落,峡山商人每小时都了如指掌……商贩大军使潮汕的商品经济与香港和内地交相流汇,在不停顿的流动中冲积出一片新的财富的“三角洲”来。
有一位高鼻子学者从白蚁窝的形成研究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著名命题,我们则从南海之滨的这座压力沉重的人的蚂蚁窝里,发现了一点有限的土地如何养活永远是在增长的人口的新解,以及农民告别土地的历史启示。 
耶稣·绳索·金项链·黄金海岸
耶稣诞生日
当工业化浪潮席卷潮汕的时候,人们自然不应淡忘汕头当代工业的耶稣——林希之。因为有了他,汕头才有了他的后继者们,为新中国感光材料工业创立下那么多的第一:第一张国产照相纸和软件;第一张印刷制版胶片;第一张新闻传真胶片;第一张卫星云图接受纸;第一张可剥离胶片;第一张照相排字胶片和第一张照相排字纸;第一张印刷电路制版胶片;第一张激光照相排字胶片。
1948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归来的林希之,在汕头简陋的实验室里,开始了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而在中国感光材料工业史上却具有划时代贡献的奋斗。一年之后的1949年6月1日,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纸终于研制成功。而在这一年,汕头的工业总产值微乎其微。
这个微乎其微的数字旁边,耸立着一块丰碑。历史这样哭笑着组合起汕头当代工业的基石:单项夺标的辉煌和总体格局上的贫弱。
关于历史的反思
一个发生在过去的、在它发生时只对少数人产生影响的事件,在若干年后人们才发现它与历史的必然联系,发现它原来曾经那么深刻地导向着、改变着未来的历史进程。也许林希之当初的夙愿中并没有包含着这种历史感受,他只不过实践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志,也许促使他发明的仅仅是某种很偶然的东西。但是,这个事件在我们今天的历史反思中具有特别的价值。正是汕头自1861年开埠以来就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开放的传统风气,为林希之的成功造就了环境与契机。关则死,放则活,这句话虽然已不新鲜,但对历史上一直呈开放姿态而一解放国门随之关闭的汕头来说,死与活之间的感受是强烈的。
汕头市委副书记陈厚实是学历史的,他认定汕头的文化传统从来都是外向型的,只要坚持开放,汕头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
历史赋予林希之的开放机缘,使他在1948年就已经能够把美国柯达“淮洛克司”纸作为主攻的目标。这就决定了他创造发明的品位及其精神影响。
汕头工业资源贫乏,于是发展重工业的来路被堵死了。但是,它却面临着一个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本土蚁群般人群的工业品需求。在现代社会,限制决策的,已不再是资源;决定要什么资源的,恰恰是决策。
三大绳索与三条金项链
潮汕志云:汕头为“粤东之门户,南海之要冲”。地理上门户要冲之优势在备战气氛与战略格局中,却成为工业发展的劣势。有一段时间,国家不仅不能往此地投入工业建设资金,还往内地搬迁不少工厂,此绳索与“以粮为纲”、“闭关锁国”另两条绳索长期把汕头工业捆绑得不能动弹。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应该是汕头工业绝处逢生之时,但是,失望太久的潮汕人过于饥不择食了。于是出现了两种景观:
——漫长的海岸线上,走私的渔船与公安局的缉私队在玩捉迷藏的把戏,国外劣质工业品从海上向内陆辐射,扰乱了汕头工业秩序。
——许多工厂仍举步维艰,幻想国家拨款而不敢用贷款谋取发展。皮革塑料业就出现外国先进生产线送上门,竟没有一家厂家敢要的笑话。
但是,对于善于总结经验的决策者来说,汕头一旦被列入经济特区、开放城市,他们便发现了所走的弯路,并迅速步入正轨,于是,新的景观出现了:
——市委书记林兴胜站到了讲台上,明确提出汕头应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特区的工作重点应在加快开发和兴办实业上迈开大步!”
这是一个经过成熟反思之后的历史转折。
大部分企业敞开怀抱,迎接改造,得到17亿人民币投资。久负盛名、为新中国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的汕头感光化学厂引进建成彩色感光材料生产线,成立汕头感光集团公司。它与超声仪器工业、新兴的海洋音象工业一起构成了汕头现代工业三大支柱。
这三大支柱正如同三条金项链一样挂在了汕头人民的颈项上,取代了那三条绳索。
套上金项链的人
谁真正懂得三条金项链的精髓——开放的本质意义,谁就会成为它的主人。
——6年前,汕头物资局副局长郑延高带领7个人,成立了“汕头国际信托服务公司”。这个公司只有3间平房,三封批准成立、允许银行开户和贷款的文书。短短几年间,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几千万元资金,年购销额达2.2亿元,并拥有粤东地区首屈一指大酒店的集团性公司。它靠什么发家?汕头是侨乡,乡音这根弦不管在海内海外,一拨就通。郑延高等8大员在“侨”字上做文章。小至代办10吨水泥,收取几十元的代买代运费,大至上千万美元的酒店投资。硬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汕头制药厂厂长、省特等劳动模范刘绍忠,面临全国众多药厂的竞争,始终以创优创新为本厂的生命线。不惜花重金购买新药专利权。他获知国外有一种救心丹在中国极畅销,但却以猪胆充熊胆,如果自己来生产地道的心药一定很抢手,便力主抢先用10万元购买了这项专利,这在全国是第一遭。果然,此药投产后仅年余就获利数百万元。从1984年至1987年,企业创利2950万元,超过建厂30年的总和。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给企业扩权的10条决定,其基本精神就是工厂可以自主经营。过去药品销售有三级批发的模式。这个模式限制了药厂销售的扩展。他发觉销药量极大的广州市居然看不到本厂名牌产品“益心丸”,便决心突破这个模式,自己来经营销售本厂的大部分产品。有人劝他别冒这个险。可是九牛难回的脾气是他的创业与敬业性格。他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宣传推销新药,考察药品市场,结果是不只广州,连上海、北京、天津都打了进去。现在他又与新加坡、香港联合经营本厂产品,他发誓要将本厂生产的新药好药遍及世界各地。
——达濠民生塑料公司经理李科生,是全国最早辞去公职自办工厂的少数人之一。1971年,他辞去工作了20来年的公职,带领五六个人,自筹2000多元资金,办起了小塑料厂,这在当时无异于让人认为是神经病患者。他绝对没有想到,16年后的1987年9月,他会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的嘉奖,亲手接过“当代中国优秀农民企业家”证书。办厂近20年,他屡经劫难,饱受政策变动之苦。命运注定他是为着未来而生存的人。当他被戴上资本主义分子的帽子关进监狱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后来的形势发展。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沿海地区的开放优势拯救了他。是的,新生活的规律是极其严酷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幸与有幸的机缘是同等的。他可以为20年前自己那份超前的胆识欣慰。作为真正的敢于向生活搏击的人,他闯过来了。
黄金海岸
汕头特区是国家资金投入最少的,至1987年共投资了5亿。用这点投资去开发这1.6平方公里的荒滩而且要产生高效益,这对谁都是一种很窘迫的使命。
结果呢?汕头特区办了6年,它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四大特区中是最好的。收入约占投入的五成。来投资的外商98%赚到钱,这就是吸引力。
潮汕人说:“太阳离我们太远,我们只好把它拉近。”“省尾国角”、“上帝”不来,那好,善于迎“神”的潮汕人就去优化投资环境。如花似玉的汕头,就不怕大神不来!现在,特区的面积从最初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了52.6平方公里,这是潮汕地区最受世人瞩目的一方黄金宝地。潮汕人创造出了自己的太阳。
中国之光
美洲的繁荣,其原始积累中浸着非洲黑奴的血泪。美国西部的开发也是移民的功劳。寻根寻到黑非洲丛林中去的《根》的黑人作家在踏进贩卖黑奴的铁皮船时,他是为美国后来的血腥繁荣流泪的。可是历史这样无情地我行我素。
第一只红头船在哪一天、哪个时辰漂出澄海樟林港,已为历史淡忘,但“无可奈何炊甜粿”,“背个包裹过暹罗”,却是潮汕华侨史最初的一行字。至于被作为“猪仔”贩到国外的华工,他们悲惨的命运则为这行字涂上屈辱与血腥。经过几个世纪的挣扎,潮汕人以其坚韧卓著的毅力与智慧,足迹遍及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故土牵动游子之心,全市“三资企业”投资达3亿多美元。
那是1968年一个春寒袭人的早晨,笔者在广澳的海滩上,看到当地民兵押送上来上百名失魂落魄的城市青年,4人一排铐着三只手铐。他们乘着大型水泥船逃港,一进妈屿湾船便翻沉,经民兵抢救捕获。他们中有的人后来到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去,有的再次远涉重洋出国,其中有的若干年后发财归来,投资办厂,捐资兴学……
一部华侨史是与潮汕的社会发展史渗透胶合在一起的。潮汕的经济腾飞无法割裂这种联系。
泰国潮州会馆义山亭有对联:“渡过黑水,吃过苦水,满怀心事付流水;想做座山,无归唐山,终老骨头归义山”。潮汕人的乡土观念极重。“天下行到透,不如达埠东鞍头”,他们心理的支撑点永远固定在潮汕。这种心理趋势使得他们把故乡的兴衰当作个人义无反顾的事业。近年来潮汕教育事业,其发展一直置于全省前列,高考连续6年保持冠军地位,潮州市的中小学德育经验1989年元旦前夕在人民大会堂做专场报告,效果轰动。这在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是罕见的。
1978至1987年10年间,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的款项超过人民币5亿元。光中小学就建了996座。此外李嘉诚先生独力捐资3.5亿港元办起了汕头大学。该校系科齐全,设备上流,为粤东培养栋梁之材。
华侨捐资兴学的热潮在潮汕方兴未艾。
这是一项埋藏黄金的事业,为下一个世纪埋藏黄金。
在南中国的版图上,有两个大三角区域。一是赣南、闽南、潮汕连成的大三角;一个是汕头、港澳、台湾连成的大三角区,这两个大三角各向内陆和海外辐射。其经济地理上的优势正待发掘。
而汕头,正处在连结香港与台湾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上,潮汕大地将在新世纪太阳升起时镀上黄金的颜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