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

  肖劲光同志生平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肖劲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9年3月29日18时2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肖劲光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勇于开拓,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人民海军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肖劲光同志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湖南长沙赵洲港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阅读进步书刊,追求真理。“五四”运动时,他在长沙长郡中学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受到革命思想启迪。他向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20年加入毛泽东等同志创办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同年8月,他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当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一起,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就表达了从事军事工作的愿望,被选送去军事学校学习一年。1922年1月,他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底由团转党。1924年1月,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为列宁同志守灵。同年秋,肖劲光同志从苏联回国,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师党代表,致力于改造旧军队的革命工作。在北伐军进军江西、闽北、江浙及鄂西的诸战役中,他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为促进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肖劲光同志再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秋,肖劲光同志回国,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并兼任闽西彭杨军事学校校长。他努力将学到的军事知识用于红军建设的实际,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参加指挥了闽西苏区反“围剿”等战役。1931年冬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在此期间,他翻译了苏联红军的《野战条令》。1932年,肖劲光同志任红军第5军团政治委员,用杰出的政治工作,成功地将这支参加“宁都起义”的国民党部队改造成为人民军队的作战劲旅。他率部参加了赣州、水口战役,后北上开辟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从1933年起,他先后任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11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7军团政治委员。为开创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4年,在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影响下,肖劲光同志被诬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开除党籍,判处5年徒刑的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相信党,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地为革命工作。解除监禁之后,他先在红军大学执教军事,后任政治科科长。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肖劲光同志的错误处理。1935年6月,他被任命为红3军团参谋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春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37年8月,他参加筹备并出席了党的洛川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肖劲光同志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他遵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组建了留守兵团,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千里河防。他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邓宝珊将军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他还同王若飞同志一道为解决“晋西事变”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以身作则,领导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还重视研究军事理论,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他在留守兵团倡导了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培养干部。他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写的《近战战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他撰写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被毛泽东同志采纳。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肖劲光同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肖劲光同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10月兼任南满军区司令员。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制定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与陈云同志一起,领导了坚持南满根据地的斗争,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为改变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指挥部队参加了夏季和秋季攻势。1948年5月他兼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前线围城指挥部(后为第一兵团)司令员,与肖华同志一起率部围困长春,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法,争取了国民党第60军起义,迫使其余守军全部投降。辽沈战役结束后,他率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入关,圆满完成了隔断平津和协同友邻部队包围北平的任务。平津战役后,肖劲光同志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3月,率领四野先遣兵团南下参加渡江战役,有效地牵制了白崇禧部队,从侧翼保障了第二、三野战军的胜利渡江。此后,他参与了争取和推动程潜、陈明仁起义的工作。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在著名的衡(阳)宝(庆)战役中,他统一指挥6个军、19个师,担负正面攻击的作战任务,歼灭白崇禧部四个主力师,为进军广西、解放华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底,肖劲光同志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1950年1月任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海军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肖劲光同志任海军司令员期间,主持制定了海军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组建海军初期,他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克服了经费困难、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等重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海军的创建任务,初步形成了海上防御体系。他注意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参考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现状,根据对中国沿海大量实地考察的第一手材料,主持制订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人民海军发展规划。他尊重知识,广罗人才,主持确定了“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以工农为骨干,以解放军为基础,吸收大量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争取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的海军”的组织原则,提出要打好政治思想、组织和技术三个“桩子”。他从海军高技术、多兵种的实际出发,重视院校建设,亲兼第一海军学校校长,率领海军指战员向文化、科学技术进军,迅速完成从陆军到海军的转变,并在边组建边战斗的过程中,与陆、空军配合,收复了除台、澎、金、马外的沿海各岛屿。他努力钻研和勤奋探索人民海军的发展战略。50年代,他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提出“以空、潜、快为主,以潜艇为重点”、“建设一支现代化富有攻防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的建设方针和开展海上破袭游击战的思想。50年代末,他瞄准世界海军的新发展,领导确定了海军“作战海区由近海到中海,到远海、远洋;舰艇的建造由中小型到大型”、以及“实行尖端技术与常规装备相结合”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方针原则,为促使海军装备、武器建设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做了不懈的努力。面对我国三年经济困难,苏联政府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带来的严重困难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干扰,他毫不懈怠,埋头于海军建设,努力推动我海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进入70年代,他又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现状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海洋开发的需要,多次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海军建设应在加强近海防御能力的同时,适时地、积极地发展中、远海的作战力量”的建议。他十分重视提高部队战斗力,反复强调“建设海上战斗力量应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心”。他亲临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蹲点学习,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思想,借鉴中外海战的历史经验,并到舰艇部队和海防前线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他为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海上战斗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1962年开始,肖劲光同志受到林彪的打击,被横加了“四个第一不是当作第一,而是变为四个第二”、“单纯军事观点”、“反对突出政治”等罪名,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及其死党李作鹏等人的打击陷害下,遭到错误批判,被剥夺了主持海军工作的权力。1971年“9·13”事件后,他重新主持海军工作,积极解放“文革”中受迫害的干部,致力于海军各项工作的振兴和发展。但又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打击迫害,被强加“上了林彪贼船”的莫须有罪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9年,在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同志的关怀下,中共中央对肖劲光同志受到的政治诬陷给予彻底平反。
肖劲光同志一生经历无数艰险,但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铮铮铁骨,丹丹忠心。文化大革命中,他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时断然不投江青、叶群、李作鹏、邱会作、吴法宪、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票。1976年9、10月间,他两次找叶剑英同志,谈对粉碎“四人帮”的重要建议。他坚决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主张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重新出来工作。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在他病重期间,还时刻关心国家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工作,关心着人民海军的建设事业。
肖劲光同志一生从事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有功不居功,一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具有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和品德修养。他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大公无私,作风严谨,团结同志,刚正不阿。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完成了党所交付的各项重大任务。晚年他孜孜不倦地从事于回忆录的写作,为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给了人民海军的建设事业,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他的崇高品德和卓著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
肖劲光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发)


第5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体育

  第四十届世乒赛进入高潮
男女单混双今晚决战
本报多特蒙德4月8日电记者刘小明、江建国报道:世乒赛男女单打比赛今天经过第四轮、第五轮激战后,已经产生前四名。进入男子单打半决赛的有中国的于沈潼,明天他将同瑞典的佩尔森争夺决赛权。上届亚军、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将同波兰的格鲁巴进行另一场半决赛。获得女子单打半决赛权的有中国陈静、乔红、朝鲜的李粉姬和南朝鲜玄静和。
今天,中国小将于沈潼表现不错,他在第四轮与瑞典队名手林德相遇,经过四局苦战以3∶1淘汰对手。27岁的许增才把奥运会男子单打冠军刘南奎淘汰出局,比分是3∶1。
中国女将在双打比赛中表现出色,四对选手打入半决赛。陈静和胡小新在半决赛时打败丁亚萍、李隽,比分为2∶1。
男子双打,两对中国选手在半决赛中双双失利。上届世乒赛和奥运会双料冠军陈龙灿、韦晴光面对全场观众震耳欲聋的加油声,表现拘谨失常,以1∶2负于西德选手罗斯科普夫和费兹奈尔。滕毅和惠钧也在领先一局的情况下,连失两局负于波兰的库哈尔斯基和南斯拉夫的卡列尼茨。
混合双打,中国队有4对选手进入前8名,明天进行半决赛和决赛。


第5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体育

  国际乒联代表大会昨结束 通过重要决议和若干提案
本报多特蒙德4月8日电记者江建国刘小明报道:国际乒联代表大会昨天在多特蒙德的威斯特法利亚厅的“金厅”结束。大会重新选举日本的荻村伊智郎任国际乒联主席,并决定1993年的第42届世乒赛将在墨西哥城举行,这是第一次在拉丁美洲举办这种比赛。
大会通过了几项重要决议。男子团体赛从下届世乒赛起将改为5场3胜制,双方各出3个队员,其中需有一场双打,但每个队员最多出场两次。对于发球,规定在台面端线后方,要垂直抛起。
中国的3项提案获通过,它们是:世界级比赛应使用不少于30%的外国裁判;自始至终每场比赛都应使用中立裁判;设立国际裁判长制度。
马来西亚的两项提案也获得通过,即国际裁判将来要分A、B两级,A级裁判不仅要考理论,而且要有参加过国际重大比赛的实际经验。今后洲以上比赛应使用A级裁判。运动员作风问题,授与国际乒联采取措施,制定规则。
苏联提出的场上犯规要罚分,裁判还可根据情节严重与否罚一局的提案也获得通过。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今天下午抵达多特蒙德,随即来到世乒赛比赛场地。他在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郎和组委会主席盖普陪同下观看了比赛。明天他将出席闭幕式。


第5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体育

  威斯特法利亚厅内外
——世乒赛点滴之三
记者中不乏好手
4月5日世乒赛休息一天,大会特意举行了世界各国记者和残疾人两场特殊比赛。64名记者报名,等他们一挥拍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记者内也不乏行家里手。如日本1969年的世界男子单打冠军伊藤繁雄就是一位,他现在是一家体育报记者,他雄风已逝,早早被淘汰掉。最后得了男记者赛“世界冠军”的是西柏林记者尼古莱·波帕尔,他一直在当地球队打球,亚军是保加利亚摄影记者达米亚诺夫。女子单打冠军被西德乒乓球报记者格拉兹纳·毕特纳夺走,她从前也是国家级运动员。
热情好客的东道主
多特蒙德市政府为安排这场赛事的食宿、交通、安全等等,付出很多心血。休息这天,他们为记者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游览项目:乘老式电车哐当哐当地游览市容,欣赏莫扎特的歌剧,夜逛种种风格不同的啤酒馆,还到一所古堡去吃了一顿中世纪晚餐。这里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原来西德鲁尔区(包括多特蒙德、埃森、杜塞尔多夫、波鸿等城市)正争取主办2004年的奥运会,宣传攻势已经开始。让你们看看我们的设施,我们的文化,我们一定会办得好!
出色的电脑软件
西德乒协委托巴登一家电脑软件公司专为本届大赛开发了一套软件,起了大作用。运动员简历、特点、比赛安排,成绩等等,一应俱全,随要随给。这套软件引起专业人士很大兴趣,下届世乒赛举办者日本的千叶市和1992年奥运主办者巴塞罗那市的代表打听得更为详细。
兴旺的“国际贸易市场”
比赛场地之外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国际大市场,到处摆摊设市,训练服、提包、乒乓球拍、胶面,数不胜数。几大赞助公司大赛期间对折出售,最多达50%。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国际黑市”,手工雕刻的木制胡椒瓶换运动服,咖啡换短汗衫、鱼子酱,香槟酒换……。据说东欧国家运动员最喜欢球拍的胶面,其它小礼品就更不在话下了。
               本报记者 江建国
              (本报多特蒙德4月8日电)


第5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体育

  靠什么闯入前16名
——小将闯关的启迪
4月7日,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中国小将马文革、于沈潼、谢超杰先后力克劲敌,打入男子单打前16名,他们每打一轮都不容易。三员小将的好几盘比赛都是在落后情况下,反败为胜的。
同对手相比,中国队这三员小将技术和打法上并不占优势,比赛中局面又很不利,他们取胜靠的是什么呢?首先是靠勇气和拚劲。于沈潼下场后对我们说:“团体赛时一上场总怕输,也总觉得自己不行。单打时思想一放开,就好多了,比分落后到20,我都没觉得会输。”打比赛,取胜当然要靠技术实力和正确战术作保证,但勇气和信心也是不可少的。三名小将的战例说明,在水平相差不大的激战中,士气和顽强的意志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在比赛中要战胜对方,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不能老想着自己短处。谢超杰如果老想着正胶不好打削球,肯定就没信心去打败对手了。中国乒协秘书长程嘉炎看了这几天比赛后,讲了一句值得令人深思的话。他说:“这一段我们讲自己打法落后太多,搞得自己都没信心了。”
当今世界乒坛,技术在不断发展,没有一种打法是十全十美的,同样,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过相互竞争较量,各自都在进一步发展特长,使自己的特点更突出,与此同时弥补短处,使弱点不那么突出。哪种打法,哪个运动员这方面做得好些,就能取得领先地位。世界乒乓球运动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一种打法消亡,也没有哪种打法60多年来始终占上风。
              本报记者 刘小明
        (本报多特蒙德4月8日电)


第5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

沉痛悼念国家和军队优秀领导人肖劲光同志
(上)一九五九年十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国庆观礼代表时,与肖劲光亲切交谈。
(中)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肖劲光陪同周恩来总理检阅海军驻青岛部队。
(上)1981年1月,邓小平同肖劲光(左二)等亲切交谈。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