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论坛

  处于巨大转折中的世界经济
  郭震远
世界经济正处于巨大转折之中。正确认识这种转折,是我们把握世界经济走向的基础,也是确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现在,世界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这些新现象,有的是长期累积的变化所致,在进入80年代后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则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世界经济处于长时期的低速增长。1982、1983年前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相继摆脱“滞胀”状态,近7年来已经连续保持着2—4%左右的年增长率,从而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长时期的低速增长阶段。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它很可能将是未来一个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1988年世界贸易总额为2.84万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14%。1983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长的速度已经连续6年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6年中,世界贸易额增长了40%,而世界经济只增长25%。与此同时,国际金融活动的增长速度更为突出,目前国际资本流动额已高达75万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显著超前发展,是世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标志,同时表明它们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产生出巨大影响,表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在减少;信息技术对形成全球统一的国际贸易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有决定性的作用;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产业结构的重大改变;科技为实现更有效的和更大范围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基础;科技的发展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后的又一代产业,从而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劳动、资本和知识的新关系。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同时国际协调日益发挥重要作用。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例如,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西德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日益沉重。这引起了世界经济的明显动荡,如美元大幅度贬值;股市暴跌;债务危机等。正是在动荡中,国际协调开始成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西方七国为稳定美元汇率、平衡国际贸易进行的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解决债务问题的协调等。尽管国际协调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动荡,但却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小动荡的振幅和影响。
出现新的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国际分工扩大并深化。80年代以来,出现了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新浪潮。总趋势是,劳动密集产业和资本密集产业开始由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高技术产业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地区)转移。
国际分工也在日益扩大和深化,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进程。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经济集团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涉及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引起一些主要国家激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应,美国去年出台的“综合贸易法案”即为突出的例子。
更值得注意的是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如欧洲共同体、经互会、美加自由贸易区、拉美一体化,以及酝酿中的东北亚经济圈等等。这些经济集团对内开放、协调,对外则筑起保护壁垒,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和妥协对于世界经济前景将有重要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浪潮席卷全球。70年代末在一些国家出现的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潮流,到80年代中已经扩展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国家,成为一股世界性浪潮。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经济体制和政策调整,主要内容有:改变国家对经济机制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贸易和金融政策等。
社会主义国家则在进行以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积极加强对外经济联系等为核心的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
应该看到,从总体上说处于转折中的世界经济环境尽管变幻不定,难以捉摸,但对我国仍然是一次重要的机会。因为转折提供了以较快速度达到新的发展起点的可能。近百年来,世界经济每一次大转折都曾出现一些获得迅速发展的国家就是很好的例子。但从具体问题上看,世界经济的转折却使我们面临更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必须调整经济战略和政策,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总之,机会与挑战共存,成功与困难俱在,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及时、主动地适应世界经济的巨大转折。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西班牙经济在起飞
  顾玉清
沉睡多年的西班牙近几年迅速崛起,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据统计,西班牙经济增长率一九八六年为百分之三点八,一九八七年为百分之五点二,一九八八年约达百分之五,超过欧共体国家年平均增长率,在经合组织中也位居第一。与此同时,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率却从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十四降至一九八八年的百分之三点五。在西方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形势下,西班牙经济起飞之快,变化之大,令世人瞩目。
西班牙的经济“起飞”,主要得益于冈萨雷斯首相自一九八二年执政后,实行的经济开放政策和结构改革计划。由于政策较切合实际,行之有效,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西班牙经济发展模式”。不少国家把它当作成功的典范加以研究和借鉴。
西班牙发展经济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其中突出的方面是:
紧缩银根 扩大出口 西班牙现政府一直奉行反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其具体作法是:完善税制,提高个人所得税,减少对国营企业的拨款和补贴,压缩政府部门经常性开支,降低社会福利待遇等。通过上述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赤字。另外,政府通过提高存、贷款利息,增加存款,抑制信贷需求,从而大大地控制了货币流通量,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了扭转长期的外贸逆差,鼓励出口,西班牙政府对出口商品实行减税政策,并将西班牙货币比塞塔几次贬值,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上丰厚的旅游收入,西班牙国际收支状况逐年好转,外汇储备直线上升。据统计,一九八二年,西班牙外贸逆差达四十一亿美元,一九八四年却变为顺差二十亿美元。一九八七年九月,西班牙外汇储备约三十亿美元,首次超过其外债。一九八八年,外汇总储备猛增至三百五十亿美元,使西班牙人均外汇储备跃居西欧国家前列。
吸收外资 增强活力 目前,投资已成为西班牙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解决资金不足,西班牙尽可能为国内私人投资提供方便,并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外资。一九八五年以来,流入西班牙的外资不断增加,一九八七年达七十多亿美元。目前,来自日本、美国和西欧国家,以及阿拉伯产油国的许多企业,纷纷在这块“未开发地”竞相投资办厂,建立立足点。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了工业设备的更新,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比如,西班牙和日本合办的“塞科因萨”电子仪器厂,就是多亏了日本人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才恢复了生机,得以发展。
抓住机会 面对挑战 自一九八六年西班牙加入欧共体后,它就紧紧地抓住欧洲这列“快车”,积极参与欧洲经济大循环,以便缩小差距,跟上西欧国家前进的步伐。几年来,西班牙对现有工业实行了改造、整顿、裁员,对部分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意在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意识;增加科研投资,发展“有希望”的高科技;一九九零年将向欧洲大陆开放长期封锁的西班牙——法国边界等。西班牙所做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为进入一九九二年统一大市场而作的适应性转轨。
一九九二年既是建立统一大市场之年,又是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的一年。西班牙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激发国民的内在潜力,把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水平,并向世界表明,西班牙的国力已今非昔比。但是,正在大步前进的西班牙,目前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居欧共体国家之首;进口多于出口,贸易逆差增加;交通运输、能源、邮电和司法等部门薄弱……这些无疑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一九九二年越来越临近,西班牙要想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附图片)
西班牙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采用新技术。图为某工厂胶片轮压车间一角。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访问归来话蒙古
本报记者 丹林
3月中旬,应蒙古外交部邀请,记者对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10天中专访了蒙古一些部门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参观了工厂、农牧合作社、学校等,广泛地接触了蒙古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蒙古的建设成就给访问者留下深刻印象。经过60多年的努力,蒙古由一个落后的游牧地区建设成一个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200美元的中等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粮食自给的国家,一个基本没有文盲、人民注重社会公德的国家。据最新的统计资料,1989年国民收入构成中,工矿业占34.2%,农牧业占18.6%,商业服务业占27.5%。近20多年来,蒙古工矿业发展迅速,种植业成绩明显,而畜牧业却停滞不前,存栏牲畜总在2300万头左右徘徊。为什么传统部门落后呢?人们认为,(1)60年代初完成的合作化运动及长期来领导工作中的行政命令方式伤害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2)沉重的出口任务常迫使合作社宰杀未达标的牲畜、甚至母畜,影响了产羔与繁殖。
蒙古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低。1987年人均消费肉类及肉制品86.7公斤,奶及奶制品113.6公斤。国家职工月工资600图克里克(蒙古货币单位,官价3图约合1美元)。城镇居民大都穿着呢大衣、皮鞋、皮帽,牧民的传统长袍、毡靴质量也不错;纯毛地毯、壁毯为许多家庭所拥有。当然,蒙古日用消费品生产相对落后,40%的生活必需品靠进口,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遥远的运距,不仅提高了商品价格,也难以保证正常供应。乌兰巴托市副市长贾登巴说:食品与日用品是市政当局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商品丰富,近在咫尺,历史上又有过传统的联系,深为蒙古群众所渴望。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鲁夫桑道尔吉希望下个五年计划能调整出口物资的流向,扩大与中国和亚洲国家的商品交换。
改革,是蒙古当前的热门话题。去年,是蒙古迈出改革步伐的第一年。蒙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党的活动要置于国家宪法范围内;各级人民代表呼拉尔要真正享有权力。要使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在党的政治领导下,政企单位、群众团体应独立地开展工作。要深化党内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选举要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精简机构,国家部委局已减少约1/3。
在经济方面,实行计划新体制,实行《国营企业法》,要求企业实行完全经济核算、自筹资金、自我管理;企业的厂长经理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职工委员会协助厂长管理企业,厂长对经营活动及最后成果负全部责任。在农牧业中,扩大自留畜,推广租赁与承包方法。此外,国家还颁布《合营企业法》,鼓励外资流入;国家从限制转向支持公民从事个体劳动和发展劳动合作社。
当然,蒙古的改革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蒙古同志强调,改革要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蒙古各界人士对中国的改革十分关注,渴望直接地了解中国。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的由来
许多国家的货币上都印有“?”符号,它的由来可追溯到16世纪初。当时的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名为“PESO”(比索)的银元,它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一面是两根柱子,因此这种银币又称“双柱币”。据神话传说,欧洲和非洲大陆在直布罗陀地区彼此相连,后来被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格里斯拉开,银币上的两根柱子,代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陡峭的山岩。1732年,墨西哥铸造出一种新式双柱银元,在两柱之间加上了东西两半球的图案,并在两根柱子上各缠绕了一条卷轴,形成$$形。这种银元渐渐流入北美,当时美国便把这种钱币称为Dollar,并以图案中的两根柱子和彩带为标志,把“?”作为美元的简写符号。“?”从此传至世界各地。          (寿川)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各国民航争购巨型客机
随着国际经济热点的东移,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旅游业在今后5至6年内将呈现繁荣景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航公司已为迎接财星预作准备。
目前各民航公司使用的客机的续航时间最多为9小时,美、欧旅客到亚太地区往往要在中途等候加油或转乘其他航线飞机。因此各民航公司迫切需要飞行半径大的远程客机以解决这个问题。
有敏锐“生意眼”的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及时宣布,要在今年推出能够不着陆飞行半个地球的巨型客机。据说,这种747—400型的客机不仅可容纳400名乘客,飞行13至18小时不着陆而且速度快,从伦敦或洛杉矶飞东京,只需要3.5小时。
各民航公司看到谁能先拥有这种客机,多开辟一些远程航线,谁便能先发大财。于是他们纷纷涌到波音公司,争先恐后地订购。    
   (陈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