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七味书谭

  改头换面的外国民间故事
  杨宪益
在我国过去的笔记小说里,许多外国著名的民间故事都被改头换面,变成中国故事了,下面是随手摘录的几个例子。
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有一条“误堕龙窟”,“徐彦璋云,商人某,海舶失风,飘至山岛,匍匐登岸,深夜昏黑,偶坠入一穴,其穴险峻,不可攀援,比明,穴中微有光,见大蛇无数,蟠结在内,始甚惧,久稍与之狎,蛇亦无吞噬意,所苦饥渴不可当,但见蛇时时舐石壁间小石,绝不饮啖,于是商人亦漫尔取小石噙之,顿忘饥渴,一日,闻雷声隐隐,蛇始伸展,相继腾升,才知其为神龙,遂挽蛇尾得出,附舟还家,携所噙小石数十至京城,示识者,皆鸦鹘等宝石也,乃信神龙之窟多异珍焉。自此货之致富。彦璋亲见商人,道其始末如此。”这当然就是《天方夜谭》里辛巴达水手的故事,看来是陶宗仪的朋友从当时南海到过外国的商人那里听来的,只是原来本是民间故事,到他这里变成一段真事了。同《天方夜谭》里所说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原来水手也遇到蛇,但不是在石窟里,带他出来的是大鸟,也不是神龙,如此而已。《天方夜谭》近一二世纪始有定本,我国翻译介绍这些故事是在清末民初,所以可见这条故事在几百年前已由口述早传到中国了,也许徐彦璋所见到的那个商人,不是中国商人,而是一个阿拉伯商人,他讲了这一段故事,故意说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希腊古代关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我国的《水经注》里有一段秦王灭蜀的故事,说是张仪为秦王设计,作了一个大金牛,蜀王想把金牛拖走,秦派壮士在后面跟去,由于有金牛带路,秦王才经过蜀道灭了蜀国。一直到今天,成都还有金牛坝的地名,几千年来一直有这个民间故事流传。这两段传说显然也是同一个。张仪和奥德修斯同是善用智谋的代表人物。《水经注》是北魏时代的书,用金牛灭蜀的传说故事可能在当地流传还要更早,也许在秦汉时代,木马计的故事早已传到中国来了。
过去我还摘引过许多其他中外民间故事,说明其来自一源,如唐代《酉阳杂俎》里有一段西方的著名“扫灰娘”辛德瑞拉故事。在中国传说里,这位姑娘名叫叶限,好像与德文名字来自一源。只是这个故事在中国变成西南少数民族的故事了。《酉阳杂俎》里还有英雄降龙故事,同德国古代的尼贝龙根传说也差不多。唐孙頠的《幻异志》里有“板桥三娘子”故事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第十卷巫女竭吉使人变猪以及其他欧洲古代传说使人变驴的故事显然也来自一源。我国民间故事讲薛平贵从军受苦,他的妻子守节许多年,薛平贵终于衣锦荣归,这段故事同格林童话里的“熊皮”故事也是完全一样,而且按照日耳曼古文读音,薛平贵也就是熊皮的意思。以上等等中外相同的故事,我在过去所写笔记里都已说过,这里就不详细摘录了。
中外许多民间故事都来自同一来源这种现象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从辽远古代起,我国人民就同其他国家人民有不断来往和文化交流。虽然过去交通十分不便,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来往从未隔断过。不管是地理因素还是政治因素,这种人民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是很难被完全断绝的,所以闭关锁国的做法总是行不通的。没有大道新闻,就会有小道新闻。这些口述流传的民间故事在当时也算是一些小道新闻吧,即使在流传中间,有点改头换面,但总还是传过来了。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寂寞之道”与“赤子之心”
——访孙犁
刘梦岚
记者:能否安于“寂寞之道”、保持“赤子之心”,能否写出促进人类进步的好作品,恐怕与作家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吧。
孙犁:从历史上看,伟大作品的产生,无不与作家的素质有关。一个作家没有良好的素质,没有高尚的艺术情操,就很难抵制名利的诱惑,一遇到气候,其作品就会流入庸俗无聊的境地。
记者:您所说的作家素质主要指什么?
孙犁:我看要包括道德修养、艺术情操、个人经历、教育修养、艺术师承等多方面。道德情操对创作、对艺术性尤其重要。道德情操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是对时代献身的精神,是一种净化的向上的力量。它表现在作品中,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一种感染人心的艺术美。伟大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具有一种艺术效果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为人的可宝贵的良知良能。作家表现生活、反映现实,要衡之以天理,平之以天良。
作家要有良知良能,要提高素质;评论家、编辑家、出版家也要有良知良能,也要提高素质。迎利而上,看风头,把不好的作品捧得很高,这叫“良知”?为赚钱,用大量纸张去印无聊、低劣甚至淫秽有害的小说,这是“良能”?就是在30年代,也很少听说有书局专印坏书、无聊之书以欺世获利的。过去的舆论也会谴责的。王云五出书也有发展文化之意,也不只是为了赚钱嘛。
记者:语言文字的功夫也是艺术修养的一种表现吧?艺术修养差,文字修养自不会高。现在有些作品的语言文字极不讲究,或芜杂肤浅、粗野下流,以示“通俗”;或绕弯子、堆砌新名词,故作“高深”。这样的语言,跟“美”一点也不沾边。
孙犁: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不单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艺术内在力量的表现,是衡量、探索作家气质、品质的最敏感的部位,是表明作品的现实主义及其伦理道德内容的血脉之音。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其语言都是质朴的、简练的,有一种朴素的、单纯的美。你说的那些所谓“文学作品”的语言,庸俗低劣,已经远远不能进入文学的范畴。
记者:看来,语言文字的提高,有赖于作家道德情操、艺术修养,即素质的全面提高。
孙犁:提高作家素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非一朝一日之功所能奏效。它与社会风气的改变,道德法制的教育、文坛空气的好坏都有关系,但作家个人的努力还是重要的。作家要多经风雨、多受磨练,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情操。认真读书、广泛涉猎,也是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记者:一般说来,作家的道德情操决定其作品之高下,正如您所说:“作者恢宏,其艺自高,作者狭隘,其作嚣嚣。”但纵观历史,也有人品和文品不一致的现象,并非都是“文如其人”的。
孙犁:多数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有些作品可以传世,但作者人品并不很好,缺点错误不少,甚至有因狂妄而身败名裂的。比如唐初四杰,按人品说,各有各的缺点、弱点,但文章都不错。
中国的“文人无行”四个字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的确是不少文人毛病的总结和概括。其实,所谓“无行”,也多是小节,并不影响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欧阳修也算“浪漫派”,但一生还算正规,没出大毛病,死后谥号“欧阳文忠”,也算很不错了。小节不能掩大节。其他行业的人,也不都是完人。不过因为文人有“名”,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我们应该强调,从事文艺创作,不要在大节上有亏损。
记者:人本来是复杂的,作家感情丰富,就更复杂。看来我们在研究和评价一个作家时,不能简单化,不能“因人而废其文。”
孙犁:是这样。我看过很多作家的传记,发现某些作家性格上的缺点、弱点,有时反会促成他在艺术上的一定成就,可谓相辅相成。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国家兴衰、个人遭遇以及生理、病理、个人禀性,对其文学创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一个作家时,忽视哪方面都不行。比如司马迁受了“宫刑”,那是多大的耻辱!在那种情况下从事写作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能理解这种心理状态,才能理解《史记》多么伟大。
当然,作家还是应该克服而不是纵容自己的缺点。从事写作的人,多数比较敏感、躁进、轻率,如果纵容这些缺点,任其发展下去,也可能会导致身败名裂。只有不断克服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保持“赤子之心”,做到“文品与人品一致”、“艺术与品德共存”。
记者:我拜读过您不少作品,觉得您的文品和人品都是质朴、正直、坦诚的。您作品的美和真诚正是您的情操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是“文如其人”的。
孙犁:我也有很多缺点、弱点,一生所犯的错误、办的傻事也不少。我性格上的好多弱点都反映在我的作品中。今天我说的这些话决无教训任何人的意思,只是想在文学和人生、作家和作品方面做一点探讨,摸索一下规律,也可以说我已经快探讨、摸索一生了。
                         (下)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刺梨
王尧礼(布依族)
贵州的山区多野果,如野桃、野梨、野柿子、野葡萄等等,但最常见的,恐怕是刺梨了。山道旁、田埂上、河岸边,到处都匍匐着。每年仲春一到,红红白白的刺梨花就烂漫开来,许多蜂蝶出入其间,给隽秀的山野增添了不少丰采。明清两代的黔籍诗人多有写刺梨的诗句,如郑子尹的“田评香稻久,路折刺梨频”;胡凤翔妻《山行》中的“隔岸香风吹不断,山中开遍刺梨花”等。民间歌谣里言及刺梨的就更多了,有一首较有名的《好花红》,曰:“好花红,好花好,好花开在刺梨蓬。好花开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读了这首山歌,眼前就会出现少男少女在刺梨花丛中对歌传情的美妙图景。
阳历八月,刺梨的果实成熟了。刺梨果大不盈寸,金黄耀眼。你如果感到渴了,信手摘下一个来,擦掉表皮的细刺,掰成两半,挖去里面的籽儿,丢到嘴里一嚼,就会感到微酸之后,有一股清醇的甜味迅速地弥漫。
当地有一句老话:“黄瓜上市,医生得势;刺梨上市,医生背时。”夏天炎热,多吃黄瓜,容易导致腹泻,自然“医生得势”。而刺梨含维生素C极高,多吃不但不病,反而对身体有好处,医生的门前便冷落了,所以说“医生背时”。据研究,每一百克成熟的鲜刺梨含维生素C高达二千五百毫克左右,比柑桔高出五十至一百倍,比号称“水果之王”的猕猴桃高出五至十倍。现在贵州已对刺梨进行开发,制成了刺梨酒、刺梨可乐、刺梨饼干等系列产品,很受欢迎。
在乡间,刺梨的最大用途是酿酒,而且已有很久的历史。刺梨酒的度数不高,味道醇厚、甘甜而清爽。正月里农活不忙,是走亲访友的最佳时节,一年的婚嫁仪式也多半集中在这个月。无论你走到哪家,无论是否认识,好客的主人都会把你留下,不吃饭不让走。主人把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端上桌来,然后给你斟上一大碗黄橙橙的刺梨酒,说道:“喝呀,老表!”刺梨旧名“送春归”,喝了刺梨酒,的确会使人感到春天来了。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人生痴语
大约是唯恐人类妄自尊大,忘记了自己是生物界的一个成员,故尔在人类胚胎的发育历程中,其形态之多变,几乎是生物进化史的重演。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一个文明进化的模型。人们虽然形象各异,个性不同,但却都蕴含着同一部历史,贮存着同一部进化的密码,承接着同一祖宗文化的遗产,领有同一地域的文明“基因”。
人生不能只有快乐没有忧愁,只有惊奇没有恐惧,只有赞许没有愤怒,只有轻蔑没有羞怯,只有欢畅没有痛苦。正是全色调的情绪机制与情绪储备,使人可以顺利地迎接世间频繁袭来的喜怒哀乐,消化难以预料的悲欢离合。或许可以说,惟充满大喜大悲大忧大惧的人生,常辉耀着令人瞩目的强烈色调,成为文明进化的“宠物”。
哲味浓的人生多悲壮。
大悲壮寓着大单纯。只有大阴谋需要大复杂,需要大妆扮。大欢喜必然寓着大悲恸,因为它要告别故魂曾赖以生存的城池,再造一个足以令新魂畅发的精神宇宙。                    
     金马


第8版(副刊)
专栏:

  船屋
  叶坪
舷窗外,澎湃的水声
从此只沸扬在甜美的梦里
有鸟儿阵阵啁啾
于杨柳岸
卖花声瘦了,酒旗临风猎猎
扳倒多少座浪山的桨
如水鸟之翼
寂然垂下,风如涟漪
抚慰船魂的惊喜
划不断的钱江太湖运河苕溪之水
划不断的江南的水网
储存它的血缘而不再启封
曾经浮载过几辈人命运的船呵
并非搁浅
而今在河滩上深深地扎下根须
成为风浪摇不动的盘石
未来的日子
不再晃晃盈盈
唔,从水上到陆地
该是一次极其辉煌的转移呵
船屋以及它的主人
在江南小镇将风流一时
撞响另一片澎湃的新潮,
然后
又成为历史
成为历史欣慰的风景于瞬间
啊,船屋!


第8版(副刊)
专栏:

秋意(中国画)
邵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