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墨西哥经济调整的启示
王绪苓
自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墨西哥经济经过五年的调整,已初见成效。1987年和1988年的国民经济取得了1.4%和0.5%的缓慢增长。这两年的进出口贸易也取得114亿美元的顺差。去年墨西哥的通货膨胀率从1987年的160%下降为60%,这在拉美地区是较好的。如果萨利纳斯新政府顺利推行调整政策,墨西哥经济可望进一步回升,缓慢增长。
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墨西哥政府注意把紧缩型的应急性调整和发展型的结构性调整结合进行,其主要措施是:
1、调整产业结构。墨西哥是石油生产国,石油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改变“石油化”的产业结构,政府在生产上实行能源、农牧业和工业均衡发展计划,大力发展非石油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改善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状况。为了鼓励非石油产品出口,政府放宽了对贸易出口的控制,加强对出口贸易的领导,保护和支持出口商的权益,并从资金、税收和外汇使用方面对出口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由此,墨西哥的非石油产品出口有较大的增长。1983—1988年期间,其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1987年,墨西哥的制成品出口额达100多亿美元,10年中第一次超过石油出口收入,从而扭转了国民经济过分依赖石油的局面。
2、整顿国营企业。长期以来,墨西哥的国营企业大多数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这不仅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而且影响发挥市场机制。为此,国家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整顿措施。首先对战略部门和优先发展部门进行整顿和扶植,即通过调整价格、改造设备和改善管理使国营企业扭亏为盈。1987年政府对汽油、食糖、冶金产品和铁路运输提价,使70%的国营企业收入增加。其次对部分非战略性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1983—1987年间,通过关闭、合并、转让和出售等措施,使原有的1115家国营和准国营企业减少了近60%。经过企业整顿,国家财政负担减轻,可以腾出资金用于发展优先部门,国营企业效益提高和收入增加,1988年上半年国家所得税收入比1987年同期增长11.9%,企业税收增加29.8%,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共财政方面长期以来的不平衡状况。
3、改革外贸体制。近几年来,墨西哥政府逐步放开贸易限制,主要是以关税取代进口许可证制度。1985年6月之前,《进口税目表》所列举的商品中有一半以上(4000多种)需申请进口许可证,到1987年底只有4%(329种)的商品进口受到管制。其次是改革关税制度,主要是减少关税档次和降低最高税率。前者由1985年的16级减到1987年的5级,后者由100%降到20%。这样基本上实现了部分开放国内市场的目的。1988年墨西哥进口增加50%,在拉美地区居第一位。
4、实施社会契约。1987年12月15日墨西哥政府与农民、工人和企业家代表共同签署“经济同盟契约”,以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对付居高难下的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和取得新的发展。“契约”的实施获得成功,1988年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公共部门产品价格和工资基本稳定,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总起来看,墨西哥的经济调整是符合本国国情的,他们在各个时期实事求是地制订调整目标和措施,解决主要问题。应急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结合进行,双管齐下,因而在短期内稳定了经济,又为中长期内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墨西哥的实践证明,发展过快易使经济结构失衡,消费紧缩则会导致经济衰退。经济调整不单是行政措施,而是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协商,进行综合治理,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这些都是有益的启示。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苏联农业改革新政策
方荣萱
苏联的农业可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了。苏共中央在今年3月召开全会,专门讨论农业问题,总结历史教训,并制定出一项根本改造农业的政策,其核心是改变农村经济关系,扩大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他们重新成为土地的主人,以便在最近两年内缓解食品问题的紧张状况,在1995年前解决食品供应问题。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
苏联建国70多年来,粮食问题迄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去年粮食产量仅有1.94亿吨,倒退到10年前的水平,市场上肉类、副食供应紧张,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购买谷物、肉类、蔬菜、食糖、植物油等食品。戈尔巴乔夫最近提出,要是不能解决食品问题,“就有可能搞垮改革,就会使社会动荡不安”。从此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紧迫性。
过去20年里,苏联的农业投资约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27%以上,数量不算小,但收效甚微。近几年来,通过对走过的道路的反思,苏联领导认识到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关系不合理,忽视了农民的利益,没有调动他们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导致“人与土地、与生产资料的脱离”。因此,提出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在于“根本改革农村经济关系”,扩大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解放农业生产力。
广泛实行租赁制
苏共提出必须改变关于所有制的观念,承认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具有平等权利,允许农民以各种经营形式进行密切协作。而广泛实行租赁制是改变农村经济关系的主要途径。戈尔巴乔夫在中央全会上强调指出:发展农村租赁关系是改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最重要的,也是现阶段具有决定性的途径之一。通过租赁,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苏联都偏重从物质、技术上加强农业,没有考虑到完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因而使农民“从土地的主人变成了打短工的人”。这次全会从经济关系中找问题、解决问题。会议认为,租赁承包形式就可以解决农民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相脱离的现象,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成为真正的主人,从而使土地和生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租赁的期限可达50年,这可以使农民安心地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目前,苏联已有一万多个农庄农场采用了租赁承包形式,约占全苏农庄农场总数的1/5。真正的承包集体收到了高效益,那里每公顷谷物产量要比一般农庄农场高1000公斤至1500公斤,每头牛挤奶量至少高500公斤至600公斤。
苏联农业新政策还包括改革农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自上而下地改组各级农工领导机构。机构改革总的出发点是实现管理民主化,生产者完全自主,形式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此外,从多方面入手加速农村的社会改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扭转人员大量外流的现象,使农民留在土地上。
这次苏联制定改革农业的新政策是对农业的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后作出的结论。苏联理论家们认为,列宁对工农联盟十分重视,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立即公布了土地法,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年代,实行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限制了征收农户产品的数量,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允许土地出租和使用一定数量的雇佣劳动,广泛发展合作运动。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1925年许多农业生产指标就已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然而由于推行全盘集体化,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强行组织集体农庄,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列宁的准则,农业遭到很大破坏。1954年苏共中央采取一系列加强农业的重大措施,特别是开垦荒地,使农业产量上升。至60年代初约垦荒4200万公顷,使全苏耕地面积扩大1/5,粮食产量也有所增长,但并没有根本解决粮食问题。
苏共中央这次全会经过周密认真的准备,抓住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症结所在。这次改革可以说是自新经济政策以来历次农业改革中最深刻的一次。
推行新政策还有阻力
首先各级领导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苏联人士认为,长期以来农业存在官僚体制,农场农庄的领导再不能坐享其成,今后只有有实绩的人才能得到好报酬。其次,目前落后的、甚至某些中等农庄的农民不大关心新体制,一部分农民愿意继续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因循守旧也严重影响租赁承包形式在农业中的广泛推行。
戈尔巴乔夫最近强调指出,“多年来全会第一次把根本改变所有制关系、农村的生产关系、向新的经营形式过渡及根本改变管理方法提到经济问题决定的重要位置”,这已“超出农业问题的范围,具有极重要的理论、政治和经济意义”。总之,苏联农业政策的重大转折已开始,农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苏联整个经济改革的成败。
(附图片)
图为列宁格勒农贸市场一角。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全世界核发电量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14日发表的报告,去年核发电量达17.9亿兆瓦小时,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6。在26个拥有核反应堆的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核电占其全部发电量的1/3以上。
报告说,去年全世界运营的核反应堆为429座,装机容量31.08万兆瓦。
美国有108座核反应堆,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为苏联(56座),法国(55座),英国(40座),日本(38座)西德(23座),加拿大(18座)。
法国去年核电占其总发电量的69.9%,居世界首位。
在发展中国家中,拥有核反应堆的国家有阿根廷(2座)、印度(6座),巴西和巴基斯坦(各1座)。
报告说,世界各地还有105座核反应堆正在建设中。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外论摘要

  企业管理人员的必备才能
法国《费加罗报》三月二十八日刊登了巴黎综合工科学校董事长贝尔纳德·埃桑贝尔写的题为《我们必须赢得经济战争》一文,论述了现代化企业竞争和管理人员素质的关系,并指出关心青年人的培养与优先做好人才投资的重要意义。现摘译如下:
世界经济战争可以概括为:争夺市场和工艺。它取代了过去对领土和殖民地的战争。因此人们可以说,今天大家都生存在世界经济战争之中。这种冲突是实实在在的,它的目标就是要征服对方,为自己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这种现象,在经历了六十年代的“经济奇迹”和危机之后,变得激烈起来了。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成了经济战争的军官。他们必须使自己的企业变成革新的、产销两旺的、产品能打到国外市场的企业,而且所有这一切都要以最低的代价来实现。
于是,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即熟悉专业、有能力、有想象力、创造力(不是因循守旧),敢于面向世界,具有责任感,并能适应各种背景的文化,了解社会环境,谦虚谨慎,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及在国际竞争中怀有必胜的信念。
专业化和能力 青年人务必养成好学的习惯。在这方面,日本和联邦德国已做出榜样,他们在经济战争中干得漂亮,要使企业进入先进的行列,企业管理人员就必须扩大专业知识,并精通相关的各种专业。
想象力 国际竞争使得环境不断变化,人的精神状态怎样适应这一变化呢?可能的办法是,发挥年轻人的特点,尽可能向他们传授新的知识,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革新精神 这是企业新文化所必须的。要善于把高级人员的培训和总结工作的经验结合起来。领导人要爱惜受过训练的大学生,即使他们在研究中偏离了方向,也应关心他们。
面向世界 每种教育制度都能吸引大批的外国学生。从长远看,引进人才,这是一种最好的投资,大学和企业一样,都应该是“跨国的”,不仅应该有外国的教师、研究员,也应该使自己的企业扎根在国外。
责任意识 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他们承担繁重的任务,都必须与他们提高了的社会地位相适应,并使这种状况常备不懈。文凭只能判断过去的学历,而不能说明现在的水平。
道德、伦理的准则 自由主义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竞争的准则,和一种始终如一的道义。
培训的连续性 由于人员的流动和变化,更要求对专业人员的培训迅速不断。很明显,这种变化对企业有好处,它为企业提供了广泛的课题。同时,竞争仍是促进企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强劲的动力。
                  张启华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美国大诈骗犯落网
陈封
在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市场中以各种非法手段大发横财的迈可·米尔肯被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子之一。司法当局已于上月底正式对他提起公诉。
米尔肯建立了一个称为“德里克赛”的证券经纪公司,以伪造股票和其他证券,窃取机密、内部情报及操纵股票市场等卑劣手段,在短短3年内获得超过11亿美元的不义之财。
联邦检察官在起诉书中列举了他的98项诈骗罪状。如果每项罪状都经法院确认并成立,他可能被判处总计高达520年的监禁,另对他和两个同伙罚款18.5亿美元。《纽约时报》说,公诉书指明米尔肯在1983年骗取了4500万美元;1984年骗得1.23亿美元;1985年捞得1.35亿美元;1986年增至2.94亿美元;1987年的非法收入一跃而为5.50亿美元。5年中他个人所得赃款共计11.47亿美元,可跻入世界级豪富之列。
米尔肯初试骗术即得手,以后胆量越来越大,胃口越来越壮,对金钱的贪欲无限膨胀,永远填不满,终于落入法网。
尽管米尔肯诈骗案在美国引起了极大震动和受到舆论的咒骂,但据《新闻周刊》4月10日报道,他不但聘请了不少律师替他辩护,还有88位好友和关系户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整页广告表示对他全力支持,使这个骗子受到很大安慰。这场官司如何了结,美国报刊普遍表示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