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伦敦春意
  ——复活节见闻
  陈特安
春天的脚步已迈进了英伦三岛。伦敦披上了绚丽斑斓的春装,街头院内,芳草添绿,繁花飘香。被英国人视为“第二圣诞”的复活节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来临了。
最先把节日的讯息告诉人们的,是西伦敦的商业区。节日前夕,牛津街、摄政街忙于节日购物的人群熙来攘往,好不热闹。节日前的一个周末,记者在北伦敦一家大超级市场购物,一架架计价收费机前面都是推着一车车食品杂货的购物者长龙,盛况非同往常。眼前这种购物热、旅游热,正是近年来多数英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英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指数,从1985年的100增加到1988年11月的130.7,自1979年以来,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平均提高了23%左右。
复活节那天,我来到闻名的摄政公园、海德公园和巴特西公园。果然,处处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风光。泰晤士河南岸巴特西公园的复活节化装游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其热闹劲自不待言。海德公园和摄政公园生机盎然的早春气息,也别具诱人的魅力。一对对老年夫妇牵着爱犬、一家家父母带着他们的小天使、一双双青年情侣并肩携手、一群群学生结伴同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公园,他们五颜六色的春装与大自然的春色和谐地融为一体,有的斜卧在芳草如茵的草地上,尽情地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的欢声笑语,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小道上;有的津津有味,站在湖边观看天鹅啄食、鸳鸯戏水;有的在树荫下看书,有的在体育之角踢足球、荡秋千……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乐,真有到了人间“伊甸园”之感慨。
然而,犹如摄政公园湖边堤坡上十几株干枯的芦苇与嫩绿的垂柳相映成趣一样,在这人间的“伊甸园”里也并非满园春色。
下午二时许,我们坐在路旁长椅小憩时,两个蓄着长胡子的40开外的男子向我们走来。他们伸出脏乎乎的手说:“复活节快乐!请给几个便士,我们好去喝杯茶”。他们摊开的手不肯收回去,一连说了十几个“请”字。我们见他们纠缠着不肯离去,便掏出10便士给了他们。在离我们十来步远处,他们二一添做五分掉了。此时迎面来了一个打着领结、文质彬彬的男人,他们中的一位马上迎上前去,伸出右手与那位男子热烈握手之时,左手却一下子就把那男子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然后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那个男子没有怒骂,也没有呼叫,他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糊涂了,他愕然地站在那里,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
在海德公园演讲之角的地下通道旁,我们看见一位老艺人跪在地上用粉笔做画,身旁堆了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粉笔头。在地砖上画着几幅颇为细腻的图画,看着他那消瘦的身躯,看着他跪在地上吃力做画的样子,同情之心油然而升。好心的游客在写着“谢谢你”的两张圆形画上,放上一枚枚硬币。
下午6点半时分,夕阳西隐。我们拖着疲惫的双腿来到“演讲之角”的汽车站候车。在这当儿,一个身着褪了色旧大衣的五十多岁的男人走向车站旁一个垃圾桶,伸手在垃圾桶里翻了几下,捡起一块游人抛弃的面包,用手擦了擦,便吃了起来。坐在我们身旁的一位六十开外的老人主动地和我们说:“尽管政府有失业救济,单身汉每周也有30来英镑,但看来,他是太穷了,像这样的穷人,在伦敦还不少呢!”
车进站了,我们上了汽车。一路上,伴随着街灯闪烁,在复活节这一天里,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交替浮现在我的脑际,形成强烈的反差。看来,如何做到既讲究经济效果,又顾及社会公平,缩小贫富之间的鸿沟,也许是西方社会普遍面临的一个课题。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自然之笔”绘世界
  ——漫话摄影150年
  白玉清
比起古老的绘画,只有150年历史的摄影艺术也许还处于幼年时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摄影艺术家们却创造了一个神奇的影像世界。目前正在美国休斯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摄影艺术:1839—1989”摄影作品回顾展向人们展现了摄影艺术的“自然之笔”所描绘的真实世界,再现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1839年,法国科学家达盖尔通过法国政府将自己发明的“银版摄影术”公诸于世。这宣告了摄影艺术的诞生。看到不必经画家之手,任何人都能创造出与实物毫无二致的画面时,人们无不拍案叫绝。不久,“银版摄影术”不胫而走,风靡世界。人们对摄影趋之若鹜,达盖尔写的摄影教科书竟在4个月内发行了29版,并译成6国文字。
1841年,英国科学家塔尔波特发明了能用同一底片在纸上洗出多张照片的“卡罗摄影术”,从而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摄影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摄影家们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塔尔波特的作品即开始表现出浓重的艺术气息。如《下象棋的人》、《梯子》等都显示了高超的构图技巧,而法国肖像摄影家拿达尔和卡尔加特等人的作品则抓住人物的特征,力求画面率真而不写实,展示了他们漫画艺术的天才。
最早使摄影跻身于艺术殿堂的是“美术摄影”,也就是当时称之为“集锦照”的摄影作品。最著名的“集锦照”当推雷兰达的“人生两条路”。作品构图寓意深邃,一座大厅内充满了姿态、神情各异的人物,左边象征勤劳,右边象征享乐,中间则是悔恨。这幅作品1857年参加曼彻斯特美术品展览会获得称誉。从此摄影才得到艺术界的公认。
如同绘画一样,自然主义、印象派、新现实主义以及抽象派和现代派等流派都曾在摄影史上留下足迹。各个流派以自己独到的艺术主张和创作风格使摄影艺术五彩纷呈。如新现实主义摄影家追求一种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即所谓的“纯净摄影”。他们往往拍摄一些不为常人注意的物体细部,用特写镜头作极度夸张的表现。其典型作品有帕邱拍摄的“火车头回转轴”、阿杰的“树根”以及葛伦显的“黄瓜横断面”等。而现代摄影则更注重表现摄影家本人的内心感受。如美国摄影家福兰克拍摄的“7月4日”(见下图),偌大一面星条旗横在画面正中,使人倍感压抑。从中不难体会到作者那阴郁的情绪。
150年来,世界摄影艺术界人才辈出,杰作无数。此次展览会展出的作品在观众心中竖起了摄影艺术的丰碑。这丰碑展现着过去,也启示着未来。(附图片)
  珠汪〔美术摄影〕 曼雷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书窗

  据皇家海军一战时谍报员透露
  英国事先知道偷袭珍珠港
  曹聪
1941年12月7日被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一个永远蒙受耻辱的日子”:这一天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时隔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现在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前英国皇家海军战时谍报人员艾立克·内弗上尉,在《特派密码破译员》一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英国早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一个月就破译了日本的密码,知道日本将偷袭珍珠港,但却未通告美国。
内弗的书出版后,英国政府认为内弗所说纯属“子虚乌有”,责成国防部官员对出版商施加压力,禁止销售此书。英国广播公司(BBC)得悉禁书的消息后,派记者前往澳大利亚,采访了这位前谍报人员,并拍摄了一部题为《珍珠港的牺牲者》的专题片。内弗对记者说,英国战时在远东的密码破译机构“截获了日本的所有密码”。
与内弗合作撰写《特派密码破译员》一书的詹姆斯·拉什布赖特在得悉此书被禁的消息后说,内弗上尉的回忆并没有危害到国家安全,倒是使英国处于尴尬境地。因为他破译的密码与今天的密码无关。“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也破译了日本的密码,从而获致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辉煌胜利,这也应完全归功于密码破译工作。
从1939年起,德国、日本都使用德国发明的“艾格尼玛”发报机传递军事情报和秘密通讯。然而,英国人很快就掌握了破译“艾格尼玛”密码的关键,而德国人、日本人一直蒙在鼓里。
由《特派密码破译员》的被禁,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不久前结束的“《抓间谍者》风波”。英国政府曾同样以有碍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前英国反谍报机关MIS成员彼得·赖特所著《抓间谍者》一书在英国印刷、发行和报纸转载,结果英国政府败诉。《特派密码破译员》的命运如何?人们正拭目以待。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有声信件
近来,荷兰邮政局发行了一种大受欢迎的有声信件。原理、方式都极其简单、手续也十分方便,价格还相当便宜。
这种信件就是把人们司空见惯的空白盒式录音带放在邮局出售,“发信人”可购一盒录十分钟的谈话。录好之后,寄信人再购一个结实的专用信封封好,贴足邮票,可以寄往世界各地。荷兰邮局为愿用有声信件者提供专门的一整套服务,收费也只二美元。
收信人收到信后,可用收录放机反复聆听,真是闻声如见其人,备觉亲切。
这一邮政新业务在荷兰已风行全国。受它的影响,现在丹麦、瑞典、挪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盛行起这大受欢迎的有声信件来。    
   柯宝成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白色恶魔”落网记
今年2月20日夜,大约100名联邦调查局侦探和纽约地方警察冲进纽约市皇后区的一栋大楼,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逮捕了住在那里的17名毒品走私嫌疑犯。搜查的结果使警方大为吃惊,同时又欣喜若狂。藏在两个房间内的海洛因重达820磅,远远超过警方预计的50磅。在另一个房间,还发现了大约300万美元现金。至此,耗资100万美元,代号为“白色恶魔”的反毒品走私计划,经过长达1年半之久的追踪,终于出人意料地大获全胜。一次缴获如此之多的海洛因,在美国还是首次。
“白色恶魔”计划始于1987年10月。联邦调查局获悉,纽约唐人街一名华裔商人可能是毒品走私的关键人物。此人名叫伍国良,现年71岁,过去是一华人组织的负责人。除了赌博以外没有其它犯罪记录。尽管如此,联邦调查局还是决定派一名华裔暗探,以大毒品贩子身份与伍接触。果然,暗探从伍手中用35000美元“买到”1磅高纯度海洛因。至此,联邦调查局掌握了足够的证据。1987年12月开始对伍进行全面监视。
联邦调查局人员在监听中发现,伍与亚洲地区的通话大部分使用广东话,对话中多次提到“人参”、“虾”、“匹”等字,调查人员毫不费力地破译出这些简单的暗语,如“人参”代表海洛因,“匹”即1.5磅一捆。
1988年3月,伍国良飞往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与在那里的毒品贩子会面。6月飞往香港进行活动。调查人员与加拿大及香港警方取得联系,共同监视伍的行动。事实上,所有涉及的国家均派出得力强干的侦探参加了“白色恶魔”计划。
1989年1月底,“计划”接近尾声,联邦调查局准备收网。这时,另一个关键人物由香港来到芝加哥,为运送这批海洛因作最后的安排。随后,此人又到纽约与伍和一名新加坡毒品贩子在曼哈顿的一所旅馆里会面。警方设法排除了干扰,窃听到了他们会谈的全部内容。这批海洛因来自泰老边境的“金三角”地区,取道新加坡,在那里被装进9英寸大小的轮胎中,然后海运到美国西雅图,再由火车运到新泽西州,最后,用卡车运到纽约。
2月20日,联邦调查局最后证实了海洛因的储存处。当天夜里,警方采取了闪电式突袭,使在那里的17名毒品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就擒。
反毒品走私专家们对联邦调查局与诸国的合作大为赞赏,称此举为“漂亮的一击”。然而,意外的是,在警方突袭的同时,另一伙哥伦比亚毒品贩子也住在同一街区,误以为警方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混乱中,纷纷将武器从窗口扔出来,向困惑不解的警察投降。这真是一石二鸟。
   贾光伟编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现代画展  “‘出口’,噢,就这幅画还能看懂。”


第7版(国际专页(科教))
专栏:研究与探索

  世界十大科技之谜
核聚变实用化的障碍何在?
把海中无穷尽的氢氦作为燃料的核聚变,早就有人说它是把人类从能源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梦想的能源”。日、美、苏、欧洲共同体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开发,并且确实在稳步地接近于目标,但现在还没有最后突破。
核聚变的研究面临3个问题:①超高温问题。它需要1亿到2亿度这样的超高温。怎么才能研制出能耐过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同的超高温的材料?②磁力封闭问题。要想使加热到1亿到2亿度的等离子体不致飞散,必须用磁场封闭,否则核聚变不会开始。这就需要使用超导磁石的强大磁场。谈到那样强大磁场又必须找出不磁化的材料。③材料因中子的作用而劣化问题。以氢氦为燃料的核聚变,有大量高速中子被释放。这种中子线一接触材料的原子成分就会完全改变。无论使用多么厚的材料围住,但最后都会遭到破坏。眼下,美、英、苏等国在室温下实现了核聚变,引起了世界关注。
    进行智能活动的电算机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模仿人的思维”。为此,首先必须探明人的思维是如何活动的。如果说研制人工智能电算机的尝试属于“作为工程技术的人工智能”领域,那么,“作为科学的人工智能”就是试图更深入地探明推理机制。这就是想探明人所具有的知觉、思维、记忆、学习、语言等认识功能的一般原理的一种尝试。称这种学问为认知科学。
现在的人工智能是试图探明人脑的一个科学领域。
    实现光电算机的可能性
现在设想的光电算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图象处理方面发挥威力的“空间并行处理型光电算机”;另一种是“时系列处理型光电算机”,其结构与普通电算机相同,但使用光代替电子。
    室温超导未作高级研究
到目前为止,任何理论都还回答不了“实现室温超导是否可能”的问题。虽然美国已宣布确认了两种室温超导物质并已申请专利。但都是崭新物质,据认为可靠性不大。总之,全世界都在期待着室温超导的出现。
    不锈铁的制造法
只要地球是人容易生活的环境,铁就必然生锈。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埋头研究过不锈铁,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研究却促进了整个欧洲的合金钢发展,不锈钢,接着耐侵蚀性钢终于问世。但是在这种耐侵蚀性钢上形成无结晶合金状锈的机制,还没有从理论上解释清楚。
    塑料制的罐头
用塑料制的透明罐装成的罐头,一看就可以知道里边的东西是否新鲜,而且不会有金属罐那种“罐臭味”。但是,塑料制的罐头最大的缺点是由于塑料是高分子材料,分子的间隙吸收味分子,食品会失掉香味。还有其它一些缺点。塑料罐头现在正处于要一一查清其缺点的阶段。如果克服了各种缺点,很可能引起新的包装革命。(下)       
                ·金克·


第7版(国际专页(科教))
专栏:科技纵横

  神经网络计算机研究热
卢继传
计算机领域又有新的开拓。今年2月中旬,在伦敦举行了神经计算机国际会议。与会科学家认为,这种计算技术的研究今后将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
    生物计算机的第一步
80年代以来,计算机发展很快,但是当遇到大量数据且须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答案时,目前的运算速度仍难于满足要求。因此,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国家在大力研制第5代计算机的同时,也开始研制第6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以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或分子元件。生物芯片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分子。它的集成度比半导体集成电路高10的5次幂—10的12次幂倍;信号不是靠电子传递,而是以波的形式传播,避免在极高集成度时的过热现象。不过,用什么生物分子作元件,如何装配生物芯片,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运用神经元网络的生物学原理和超大规模集成技术,研制智能计算机,可作为研制生物计算机的第一步。
    模拟大脑的功能
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电算机。它是模拟人脑的思维功能研制的,处理信息的速度高。人脑大概是由15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及数千到数万个神经元和神经键结合在一起。根据神经发放效率,人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超过目前的超级计算机。据称,神经网络计算机运算速度可达10的15次幂次/秒左右,而目前最快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仅为10的9次幂次/秒左右。
更重要的是,由于人脑神经系统具有相互联结的特点,大脑处理信息都是通过神经细胞的线路网进行的。而神经网络计算机是一种模拟型计算机,元件密切地互相联结在一起工作,突破了现代计算机的功能界限,不仅具有并行处理能力,而且具有联想、记忆和模拟学习、模糊处理等综合能力。
    一场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掀起了研究与开发神经网络计算机的热潮,它们之间正在进行竞争。
眼下,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它已有2500—3000位科学家在从事这项研究。去年,美国制定了一个投资4亿美元的7年研制计划,要求在三五年内,将神经网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到每秒接通10的9次幂—10的11次幂个相互联结,在第6年能提高到10的12次幂个。为此,美国正开发突破性的技术,如联结可协调的砷化镓器件和模拟与数字混合芯片等,以适应高密度相互联结的要求。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地区已发展成为神经科学研究据点,聚集了许多开发神经网络计算机的企业。同时,一些大企业和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研究室等也开始了这项研究。
日本在这个领域虽然居后,但下手比美国还要早。通产省从1986年起就组织队伍研究。1988年被日本命名为“神经计算机元年”。目前,日本从事这项研究的约有300—500人,有意与美国争雄。
起初,日本电气公司等主要电算机厂家致力于研究与开发神经网络计算机,不久,它们之间也掀起竞争。其中,日本电气公司电算机和通信系统研究所研制一种名叫“MAN—YO”的模拟器,计划把4台每台相当于6.4万个神经细胞的处理器并列连接起来,制成原型机。它的最终目标是要与具有150亿个神经细胞的人脑比高低。去年,文部省、通产省和科技厅共同制定了研制开发计划,年度预算经费达数亿日元。
西欧也不甘落后。去年5月,欧洲共同体集中了28个研究机构和上百名研究人员,开始实施神经网络计算机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包括阐明人脑的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研究。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有突破性的助听器,它配有一块很小的能识别语言的神经计算微芯片;伦敦帝国学院的科学家已制成一种机器,它能记忆许多不同的形状和内容,可在1/25秒的时间内辨认出来。
神经网络计算机已成为世界性的攻关课题,进展也很快,美国已试制成功这种机子专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日本电气公司研制成功一种个人神经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已达到了目前微型计算机的水平。可以预计,在神经网络计算机研究中,国际竞争将是激烈的。


第7版(国际专页(科教))
专栏:

  细胞育棉技术
不久前,美国得克萨斯技术大学的生物学家研制成功一项技术,它能将任何一种经过分离的棉花细胞株在溶液中转化成纤维细胞,继而生长出新型的棉花纤维。
他们首先从浸在水溶液里的棉花植株中分离出单独的细胞群,然后将他们培养在一种由3种激素——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组成的平衡营养溶液中。这种溶液能使细胞组织失去分化能力。这些不分化的细胞组织可直接长成纤维细胞,变成独束的棉花纤维。
在通常整株棉花生长的情况下,其纤维自种胚表面向一个方向生长,形成纤维的一个光滑端。轧棉时,纤维被拽离种胚,形成了纤维的另一端,粗糙的断端。
这所大学生物学家培养的纤维细胞向两个方向生长,因此形成两个光滑端,避免了编织品的起球现象。 
               柯千红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科教))
专栏:

  和平号空间站新装置
带有空气闭锁装置及服务设施的舱段及装备有微重力生产设备的工艺舱段将在今年发射升空,和平号空间站将增加到由3个舱段组成。由于服务舱带有太阳电池帆板,空间站的电力将从10千瓦增到30千瓦。
目前,正在拜科努尔航天港进行测试的服务舱将在今年4月送上和平号空间站。苏联宇航员利用新的载人设施可在距空间站50公尺的地点进行持续6个小时的操作。
预计到1991年还将再增加用于医学与生物物理及遥感应用的两个科学舱段。全站将达到原定的130吨结构状态。
法国、奥地利与英国等国家的宇航员将参加和平号飞行。
                    钱继祖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科教))
专栏:

  西欧发展科技的对策
  胡仲华
通过前几年加强科研投资和不断增强工业的创新能力,欧洲科技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它仍然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面临其他一些国家的挑战。欧共体的科研总支出低于美国,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数低于美国和日本。美国和日本的工业企业及经济界自身对科研的投资远远超过西欧,美国及日本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高于西欧。美国到二○一○年可能缺少五十万科技人员,它将大力鼓励外国大学毕业生去美国工作,这将加剧了西欧人才的流失。
在苏联,军用科研正在转向民用,而且它的理论数学、航天、新材料、第五代计算机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很好,科技潜力不可低估。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正在考虑投入更多的科研费用和培养多领域及高质量的科研人员。这样,不仅在传统工业(纺织、钢铁、造船、交通业等),而且在高技术领域(家用电子、信息、微电子、航天及航空技术)也对西欧构成竞争。因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费用低,提高了技术实力。这些国家就如虎添翼。
面对上述挑战,西欧已经制定对策,采取行动。首先,西欧为其科技发展确定的三大任务是,加强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重视基础研究,确定的五个重点研究领域是信息技术及通讯、工业用新材料及工艺技术、航空技术、生物科学及能源技术。
目前,西欧信息技术虽然比八十年代初有了进步,但是它在该行业的贸易逆差很大,一九八六年达一百三十四亿美元,主要的薄弱环节是电子元件。为此,欧洲在集中力量开发的零点五微米结构的下一代集成芯片。欧洲各国电子行业制造商正酝酿一个跨国的JESSI(欧洲联合亚微米硅片)项目。新材料研究的重点是:质量监控技术、成形技术、粘接及工件装配、表面处理、除锈防蚀以及超导材料。航空工业将综合进行航空动力学、精密机械、材料、声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人脑科学和生物技术在工业和农业工业化方面的应用。在能源方面,加强受控核聚合研究和非核能源技术及合理使用能源的研究。
西欧还制定了一些关键的科技政策。例如,对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努力程度,保持一定的平衡,企业家资助基础研究,加强工业企业和大学之间的联系,还将增加对知识和能力,即人才的需求,改善工作环境,消除西欧各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的种种障碍;鼓励私营企业增加工业投资和科研投资,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尽快使科研成果进入市场;组织好国际合作。
欧洲有很大的科技潜力,又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它们的追赶努力是会取得成果的。


第7版(国际专页(科教))
专栏:

上图:民主德国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红外线摄相机。这种以热辐射感光的摄像机比同类产品节省能源。
摄像机的核心是一个热电线感应器,共有128个部件,将物体的热辐射集中并使其转换成一种与辐射密度一致的可供分析的电压值。与其配套的计算机可将不同数据加以处理并在彩色监视器上显示出来。
左图:红外线摄像机通过热辐射拍摄的人手显示图。
(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