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国外的继续工程教育
  余逸群
内容提要:随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科技工程人员素质须要不断提高。如何实现呢?继续工程教育是最佳途径。目前,继续工程教育已被许多国家视为赶超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关键之一,被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实行。
几年来,继续工程教育在国外已成为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工程教育,是指那些业已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并已在工程和技术工作岗位上工作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进一步接受最新知识的教育。
当今,许多国家不仅重视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且更重视大专以上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工程教育。
    继续工程教育是当代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时代
  产物
随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加剧,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愈来愈有必要全面提高科技工程人员的素质;而知识和年龄同步老化的现象已成为当今科技工程人员难以保持技术活力的最大难题,那种依靠大学的“一次性教育”就可享用终身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因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保持科技工程人员知识和技术结构的活力,只有进行继续教育。这是使科技工程人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国家兴旺发达,赶超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关键之一。
    继续工程教育是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要素
为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大中小企业都纷纷把继续工程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以提高企业生产部门和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这样,长期以来处于自发性的、补充性的、小规模的继续工程教育,在许多国家中逐步发展为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制度,被国际教育界和企业界公认为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秘诀。随着国外继续工程教育的实施与完善,当今国际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已出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1、许多国家把继续工程教育纳入政府和企业管理,成为政府行政领导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法国在政府、企业部门全面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政府在这方面支付的经费约为全国普通教育经费的20%;而企业支付的经费则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左右。目前,法国的一些企业有1/3的工程师脱产或半脱产地接受继续工程教育。
美国对继续工程教育也极为重视,全国已有12000多个工程师协会或大学建立各种类型的继续工程教育培训中心。这些中心在经费、师资、基建方面,都得到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或企业部门的大力支持。美国目前每年接受继续工程教育的工程师人数大致为全美工程师总数的15%,工程师人均继续教育费用每年超过3000美元。
2、一些国家的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保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这些国家在法律条款中明确规定科技工程人员享有继续工程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接受继续工程教育的期限、费用和参加进修培训的人员的比例。
例如,民主德国的《统一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法规》认为,受过大学教育的科技工程人员的知识在不长时间内会产生落后差距,有关企业必须制定继续工程教育方案,报国家高等教育部审批。该法规明确规定,参加继续工程教育者每年可免36个工作日,离职学习期间企业应支付基本工资。
法国早在1977年就通过法律规定,凡雇佣10人以上的雇主必须用雇员工资的2%左右作为继续工程教育费用。现在,法国有些大企业实际用2%至4%的工资作为继续工程教育费用,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他一些国家像荷兰、丹麦、芬兰、瑞典等都有类似的法律规定。
3、不少国家把大学作为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基地。继续工程教育的正常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组织保证,除去各企业部门自己办之外,大学是知识密集、人才荟萃之处,承担继续工程教育工作非常适合。大学中设立了继续工程教育部门,把它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是研究性的大学,也非常重视举办继续工程教育,并将它特别提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像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促进了美国继续工程教育水平的提高。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联邦德国的艺术协会
在联邦德国,不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职员、学生、农民和工人,都可以自由加入各种艺术协会。
联邦德国共有100多个艺术协会。艺术协会大小不等,小的几十人,大的数千人。成立于1829年的莱茵兰——威斯特法伦艺术协会现有7000多名会员,是历史最长、会员最多的艺术协会。艺术协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入。个人会员每年的会费为50马克,家庭会员交60马克,艺术家、学生、徒工等仅交20马克。凡交纳会费的人均可免费参观各种展览、集会、艺术讲座和创作讨论等等。
促进艺术的创新与传播是各艺术协会的宗旨。各艺术协会都很重视发展本地的艺术特色。有时几个艺术协会联合举办展览,使观众欣赏到各地区不同风格的艺术。同时可以克服地区偏见,发现优秀的艺术人才。另外,艺术协会还给有争议的艺术作品提供争鸣的机会,如举办展览会、同参观者以及艺术家进行讨论,大大推动了各个艺术流派的发展。
                  步青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什么是继续工程教育?
简单地说,所谓“继续工程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继续工程教育的定义不尽相同。许多国家认为它是“对离开正规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在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对大学毕业后的在职科技人员为更新、拓宽及加深专业知识所进行的教育;(二)对在职科技人员的研究生教育;(三)对技术员和技工进行提高学历的教育。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美国课堂上的性别歧视
  李松
美国妇女在事业上成功者的比例比男子少得多。教育学家最近指出,这与美国教育的性别歧视有关。
在美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倾向。据统计,在课堂上,男生受到教师特别关注的机会是女生的五倍;男生被提问的机会是女生的八倍;在被教师表扬或树为标兵的学生中,男生是女生的二倍。
有关专家在一些中小学校听了不同年级一百个班级的数学和语文课,发现男生比女生获得更多的表扬、批评和辅导。不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不大注意女生,通常不给女生提建设性意见。
这种倾向在大学也不例外。研究者发现,教授更多地与男生交谈并加以指导。女生很少有发言权,她们感到压抑,这导致了妇女喜欢选择一些女生占多数的专业,这样她们感到舒服些。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名女学生说,她所在的法语班上,女生占绝大多数,她们统治了讨论,畅所欲言。
专家们指出,女生在课堂上遭冷遇,会损害她们的自尊心。这样的师生关系会留下“后遗症”,影响学生(包括男学生)就业后的表现。
美国大学委员会执行主任伯尼斯·森德勒指出,女生缺少自信心,与课堂上的重男轻女偏见有关。教育学教授戴维·萨克尔说:“在工作岗位,妇女一般很少毛遂自荐,不敢竞争重要的管理职位,她们大多数人比较自卑,甘当配角,这是教育性别歧视造成的后果。”
发人深省的是,在许多学校中,学生、教师和校长通常没有意识到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这种不平等。
有些教育工作者指出,单性别学校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所有的女校和女子大学为女性创造了一个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她们不必害怕被冷落。(附图片)
  有亲有疏         朱根华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一个意大利人眼中的中国
  ——伊拉里奥·菲奥雷和他的《相思情》
  白凤阁
一本饱含对中国友好之情、名为《相思情》的书,连年风靡意大利,成为再版多次的畅销书。作者是意大利名作家、驻华广播电视记者伊拉里奥·菲奥雷。
《相思情》汇集作者1980年至1984年期间写的对中国的报道共30篇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4篇《我的夙愿》、《我的“中国”妈妈》、《北京的家》和《三个礼拜天》是点题,从字里行间生动地抒写出作者从小就向往中国和后来终于实现理想的激情以及他携家属来华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其中《北京的家》一文还获得《北京日报》《威力杯外国人看北京》征文奖。其余的《邓小平的长征》、《江青的政治报复》等十一篇是作者对中国当代政界、卫生和文化艺术界十几位知名人物的采访记,写出了他们的传记或鲜为人知的轶事。第二部分有《昔日的北京》、《首都的东大门》等15篇是作者怀着相思之情对北京、天津、南京等14座中国古老城市的文化历史的介绍和回顾。
《相思情》在意大利很畅销,已再版多次。意大利《时代报》发表的书评说:“今天,在意大利出现的中国热中,《相思情》的出版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是作者怀着对中国爱慕之情,在华生活和工作多年,认真采访,细心观察,思索和比较写出的文学报道,是用文字绘出一幅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写生画,又是一张富于说服力的比较表,不过这张表不是用枯涩的数字填写的,是凭作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同美国和苏联的现实相比较后绘制出的杰作。”
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反法西斯游击队并开始了记者生涯,战后进都灵大学深造,从1950年起至今长期担任驻外记者。他目睹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匈牙利事件、美国肯尼迪遇刺、苏联赫鲁晓夫下台以及中国对“四人帮”的审判政治案等。
作者也是一位多产作家,代表作有《开往布达佩斯的最后列车》、《铁腕人物贝利亚》和《上海特快列车》等,其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文、西文、法文和中文,如《伏尔加河的鱼子酱,克里姆林宫的间谍》一书,中文版书名为《神密人物路易斯》。他还摄制了50部电视专题片,被意大利电视观众称为“意大利电视屏幕上的一枝花。”
意大利政府为表彰他的出色工作,先后两次授予他共和国骑士勋章。
作者自豪地说:“我正在认识、了解、学习、讲述、描写和拍摄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这个国家是世界文明史中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今日正处于她为世界求得进步与和平的进程中的一个不寻常的时刻。”菲奥雷多年来认真和客观地向其本国和外部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情况。他的报道曾受到我领导人和有关单位的表扬。(附图片)
  图为《相思情》作者与溥杰合影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图为西德芭蕾舞演员演出的舞剧“安灵祭”中的精采片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