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论坛

  世界农业的现状和趋向
  朱丕荣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产业部门。尽管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许多国家不仅把发展农业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繁荣经济的首要措施,而且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保持政治稳定、巩固世界和平的战略任务。
当前世界农业形势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全球粮食和农业状况近20多年来有了很大改善。1961—1985年世界农业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5%,尽管全球人口增加了近20亿,但人们总的营养水平仍有所提高。当然地区和年份之间还存在着不平衡。
占世界1/4人口的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较好,科技和生产水平较高,大多数国家粮食充裕,而占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大多数国家由于生产水平不高,粮食供应不足,或者粮食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近两年来,世界农业生产出现了速度减慢和徘徊的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70—1980年世界农业平均年增长2.4%,1980—1986年为2.5%,但1987年下降到0.7%,其中粮食减产0.3%,1988年农业增长0.4%,其中粮食减产3.3%。同时,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低于总需求量。1988年度世界谷物库存量只有2.87亿吨,比上年度下降28%,只相当于1989年消费趋势水平的16%,已经低于世界粮食安全系数(储存量占消费量的17—18%)。这是70年代初期世界粮食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更多的粮食,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放在一定的重要地位
发达国家的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农业人口不多,但由于农业对各方面的影响较大,所以他们对农业依然比较重视。例如,美国1985年农作物单产比1965年增加40%,过去一个农民可养活58人,现在可养活75人。美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服务于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的达1890万人,社会消费者用于农产品的开支费用达3610亿美元。美国的农产品有1/4出口海外,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美国政府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视了大力发展农业。1950年每个农民可养活10人,1970年可养活32人, 1987年可养活67人。目前仍重视农业政策的调整,其目标是降低成本,减轻劳动,提高农业生产率,保证农业人口的适当生活水平,并充分考虑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均土地资源稀缺,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高出四倍,因此,为避免负担高昂的成本,日本宁愿大量进口农产品。但即便如此,他们仍高度重视国内主粮自给。如对大米的生产方针是坚持自给,产需平衡,以确保国家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苏联对农业抓得不够得力,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跟不上日益改善的人民生活需要。全苏目前人均年占有粮食700多公斤,而实际人均年消费需1000公斤,因此,平均每年要进口谷物饲料2000万到3500万吨。苏联的食品品种和质量严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可见,大力加强农业已成为苏联目前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发展农业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般占40—50%以上,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一般占总劳力的2/3。加上人口增长较快,发展农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努力发展工业,对发展农业认识不足,农业的落后也影响了工业发展。70年代初期,大多数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增长速度加快。但发展很不平衡。1980—1986年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年增长4%以上的国家只有18个。据108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1988年人均产量没有增加的竟有58个。
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多,农业人口占世界农业总人口的70%,可耕地却不到世界的30%。菲律宾、印度等国自70年代以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努力促进本国农业增产,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如印度50年代和60年代每年要进口几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粮食,70年代后期粮食已自给有余、可以出口。
西亚地区,大部分国家干旱或半干旱,水资源缺乏,森林只占土地的10%,农业基础较差。近10多年来一些石油输出国大量投入,加强基础设施、进口投入物和现代技术,并采取补贴政策,农业和粮食增长较快。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过去粮食一半依靠进口,7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农业,近年来农业增长幅度在10—20%以上,大大提高了粮食自给程度。但一些低收入国家农业生产仍不稳定,人口流向城市和从非产油国流向石油输出国,农业劳力短缺。
非洲国家人口增长快,加上城市化发展速度快,许多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关心不够,基础设施差,农业投入不足,对农业资源管理不当,问题较多。近20年来,大多数国家开始对农业重视,情况逐步趋于好转。如西非的科特迪瓦1960年独立后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促进了经济大发展,近20年来国民经济平均年增长高达7.5%以上,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150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293美元。
拉美的多数国家由于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轻视农业,而发展工业需要的资金,除依靠借用外债外,还依靠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农业为了面向出口和城市,重点发展以大中型农场为主的商品性生产,对数量庞大的小农场不够重视,其投入和技术推广较差,生产发展缓慢而不稳定,因此大部分农村仍较贫困,粮食不能自给。现在许多国家认为,发展农业是经济复苏、调整结构的关键,也是争取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这些国家正在加强农业建设。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他山石

  捷发展农业有新招
  孙希有
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捷克斯洛伐克,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然而,一段时间由于偏重工业,忽视农业生产,国家每年要进口200多万吨粮食。1973年,捷共提出了粮食自给的目标。经过十几个春秋的努力,粮食产量从1970年的720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1179万吨。目前,捷人均占有粮食约800公斤,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与此同时,畜牧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人均消费肉类86公斤、牛奶和奶制品250公斤。
捷克斯洛伐克的农业生产能取得如此成就,首先在于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七·五”期间(1981—1985年),国家用于农业的总投资1033亿克朗(约合100多亿美元),平均每年达200多亿克朗。1986年,国家用于农业的投资近250亿克朗,约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4%。目前,全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由于实现了农作物收割、脱粒、储存、加工一条龙作业,大大减少了粮食的损失。
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捷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培育和采用优良品种。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都成立了专门的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的种植、收购和供应,实行专营。由于采用良种,目前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达4.7吨。
捷克斯洛伐克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发展农业教育。目前已形成了层次不同、配置合理的完整的农业教育体系。除3所高等农业院校专门培养高级农业人材外,高中级农业院校还利用农闲季节举办各种技术讲习班或培训班,提高社员的专业和文化知识。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农业合作社社员几乎都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全国每1000个社员中有27人受过高等教育,近200人受过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合作社的主要领导人、总农艺师都受过大专教育。
对农业生产实行综合保险是捷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从1 986年起,捷全国实行农业收成综合保险,即由国家保险公司对农业单位的粮食、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生产、畜牧业生产等实行全面保险。1986、1987两年,仅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保险公司就为捷克地区受灾农业单位提供保险金59亿克朗,对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员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国家不断调整农业政策、调动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积极性的结果。1 982年,捷放宽农业政策,实行新的农业管理体制,取消了国家下达的繁多的指令性指标,只向农业单位下达粮食和肉类生产两项指标,允许农业单位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农作物结构和种植计划,鼓励和支持个人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农副业生产。从今年1月1日起还取消了县、州两级农业管理局,由联邦农业部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生产单位实行直接领导,允许农业生产单位在完成粮食和肉类征购任务后,发展工、副业生产。农业生产单位还可建立外汇基金,同外国农业企业或生产单位发展合作关系。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捷克斯洛伐克农村社员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社员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月平均工资达3100多克朗,享受公费医疗,每年休假一个月,可以到国内外旅游和疗养。如今在这个人口只有1550万的国家里,城乡差别正在消失。(附图片)
  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综合体商场一角。   孙希有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法国节能战略的显著成果
  本报记者 张启华
深夜,巴黎商店的橱窗依然灯火辉煌,人们不禁会问,法国人爱惜能源吗?近日记者走访了能源控制总署,所得的印象是,法国非常重视节能,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办公室里,负责总署培训和公共关系的布依舒先生,首先拿出一份图表给记者看。他说,从1973年至1986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32%,而能耗只增加6.5%,每年节能达3400吨当量的石油,等于一年耗能总量的1/5。这个数字令人信服地证明,法国在提高能源效益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10多年来,法国政府为节能拨出投资款项(每年5亿法郎左右,多时达10多亿法郎),制订节能法、以及改善节能机构,都是为了实现节能战略而采取的措施。
从组织上说,建立一个职能机关也是很重要的。法国能源控制总署于1982年建立,它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而是接受政府指导和援助的公共机构,政府的工业部、科研部每年拨给活动经费。它不断地向政府、社会提政策建议和研究成果。人们特别提到,这个400人的机构,还在全国26个地方成立分署,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节能为目标的大网络。
在谈到节能的办法时,他列举了许多例子,比如广泛的宣传立法等。但从总署主要职责来看,更多的则是寻找科学的办法,达到节能的目的。法国居民住宅和第三产业耗能最多,约占44%,节能的潜力也最大,近几年来,总署联合企业研究部门,不断试验、改进墙板隔热层。扩大光照,改善统一供热设备等。布依舒先生还提到汽车耗油的问题。据统计,法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用于交通,仅汽车一年就耗油4000万吨,总署前年支持雷诺汽车公司研制“梅斯塔”型小汽车,100公里耗油量只需2.8升(普通汽车则需要8升)。可以想象,当这项成果实现商业化,一定能为节能作出巨大贡献。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阿拉伯土地受到沙漠化威胁
  居辛
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材料说,阿拉伯国家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八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世界农业生产因沙漠化及其影响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二百六十亿美元,为期二十年的对付沙漠化计划的费用约为每年四十五亿美元。
埃及的耕地面积为二百八十万公顷,占埃及全部面积的百分之二点八,耕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和数量不大,从而不能适应每年的人口增长。一九六一至一九七八年期间,西亚阿拉伯国家人均占有的耕地减少了百分之四十,使人均占有的耕地由大约百分之十七公顷降为百分之三公顷。至于粮食种植面积,一九七九年为八百九十万公顷,人均占有量少于百分之零点一公顷,而世界人均占有量为百分之零点一七公顷。
牲畜头数的增加造成了牧场土地的沙漠化。突尼斯半数以上的牧场受到了严重的沙漠化的打击。摩洛哥同样比例的牧场土地正面临同样程度的沙漠化。
至于干旱土地上依靠灌溉的农业,则因一些错误的灌溉方法而受到了影响。这些灌溉方法造成了土地的盐碱化,以及使大片肥沃土地泡在水里。过去几年过多地打灌溉井造成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某些井的水枯竭。
关于对森林和树木的砍伐,一九六一至一九七八年,森林和树木覆盖面积减少的幅度为:海湾和阿拉伯半岛百分之三点八,叙利亚和约旦百分之十八,伊拉克百分之二十三,黎巴嫩百分之二十。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列举了造成沙漠化的一些人为因素,例如:人和动物对现有资源的压力,在日益增大的人口压力下采取一些不适当的利用土地的方式、方法,引进和运用新技术。
报告强调指出,归根结蒂,认真地、全面地同沙漠化作斗争,意味着改善环境,食品得到保障、自给自足,也意味着确定人口与资源之间受人欢迎的平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