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国际政治

  戈尔巴乔夫:常规裁军初试刀
去年底,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联大宣布,苏联将在两年内裁减军队50万和大量常规武器。今年初,苏又宣布削减军费14.2%。苏联这两个裁军大动作,引起了各方强烈反响。
一响三音
苏联的裁军决定乍听是一声脆响,细辨则有三音。第一音为“单方面裁”——不同其它任何国家讨价还价,自家“一口清”。第二音为“大幅度裁”——裁减50万,占苏军总数的12%,同时还将“大大减少常规武器数量”,其中包括部署在苏欧洲部分和东欧国家的1万辆坦克,8500门大炮和800架战斗机。第三音为“全方位裁”——在西部战区,远东战区和南方战区分别裁减24万、20万和6万兵员。继苏联之后,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也纷纷宣布裁军,削减军费。这一叠连串的裁军行动,的确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
一石三鸟
在当前,裁军是国家安全战略范畴内的重头戏,是政治、外交、军事三者交叉的敏感领域。戈尔巴乔夫出一石,意在三鸟。
首先,推动国内改革。苏联改革3年多,经济尚无多大起色。去年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可能还不足1%。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军队过于庞大,军费实际开支每年高达2000多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6%至18%,占政府财政支出约1/3。戈尔巴乔夫似有意,要改变一下几十年来“先大炮后黄油”的基本方针,使改革尽早见成果。
其次,进一步打开外交局。从东欧撤军可减少西欧对苏的疑虑;削减远东驻军,意在给将要举行的中苏首脑会晤创造良好气氛;而对于美国新总统布什,这是要表明苏联愿意推进裁军谈判,保持缓和势头。
第三,落实军事战略调整。苏联宣称它的安全概念已由过去绝对确保己方安全,变为“同时考虑对方安全和与对方的共同安全及相互信任”。军备建设也从过去的多多益善变为“保持合理足够水平”。另外,仅仅两个月之内,就有约20名军区司令以上的高级将领调整了职务,其中年仅50岁的莫伊谢耶夫上将接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出任苏军总参谋长最引人注目,增强了支持改革的力量,难怪舆论把戈尔巴乔夫这一裁军决定称为一着妙棋。
一发三动
从国际上看,戈尔巴乔夫的裁军决定起到了牵一发而动三方的效果:
  第一,它激起了西欧国家的热情。西欧各国首脑对此表示欢迎,但同时又指出了苏联裁军后仍占有常规力量优势的事实。3月6日,北约和华约的23个成员国开始举行欧洲武装力量谈判,双方已就裁减的原则、项目、地域等达成初步协议。有人认为,在目前政治气候下,常规裁军前景看好。
第二,它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欧洲是美苏争夺的战略重点。美国认为,苏联的战略目标是要把它挤出欧洲,于是千方百计地离间美欧关系。美国觉得,在苏联和平攻势下,西欧对苏联有点过份热情甚至轻信。西德在短程导弹现代化问题上公然与美国顶牛,西欧国家去年给苏联的贷款约百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想对苏美关系先来个“冷处理”。布什宣布要用3个月的时间进行政策复审。美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认定,苏联不论怎么变,总是美国最强劲的对手。再说,它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前景也心存疑虑。所以,美欧在协调对苏政策方面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
第三,它推动了世界局势继续向缓和方向发展。苏联单方面裁军的决定符合对话代替对抗的总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如果苏联能循此方向继续走下去,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附图片)
戈尔巴乔夫在联大提出裁军计划后,从阿富汗撤回的全部军队中将有一些军人退出现役。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多棱镜

  莫斯科敲响了中东锣鼓
秦殿杰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仆仆风尘地走访了中东5国,上周回到莫斯科。在10天访问中,他忙得不亦乐乎,其间在开罗还穿插了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外长阿伦斯的会谈。他在第一站大马士革就提出了苏联分三个步骤召开中东和会的新建议,莫斯科在中东展开的外交攻势真可谓紧锣密鼓。
谢氏此行是15年来苏联第一位外长出访中东。有人称它是“苏联重返中东”之举,旨在以“新思维”开创它在中东的新局面。此行不仅改善了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双边关系,扩大和增强了苏联的影响和地位,而且以“公正调解人”的身份显示出莫斯科要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自1972年苏联和埃及的关系恶化以来,苏联在中东一直处在一种“低调状态”,在解决中东问题上一直受到华盛顿的排挤。而今,莫斯科不甘心被挤出中东圈外,也不甘心充当配角,它要施展本领争当主角。谢瓦尔德纳泽一再申明:苏联“与该地区有无可争议的地理、历史及政治联系”;“美国是有机会既同以色列、也同阿拉伯国家进行对话的,苏联也同样有这种机会”;他斩钉截铁地强调:“没有苏联就不可能有中东和平”;他还大声疾呼,应当停止“把对方从中东地区撵出去”。其矛头所指十分明显。
苏联外长对此次中东之行描绘出一幅颇有诗意的图景:“严寒和阴雨连绵的天气已经过去,枝头上已出现了第一批花蕾”。苏联对于重登中东舞台中心的洋洋自得之态,跃然纸上。看来,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去年4次穿梭中东无果而终相比,莫斯科又赢了几分。究其原因,一是苏联如期从阿富汗全部撤军,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欢迎,形象有所改善;二是选择了良机:布什总统入主白宫伊始,千头万绪,尚无暇顾及中东问题。于是,莫斯科当局在从阿富汗脱身两天之后,就安排了这场争夺中东主导权的外交战。
莫斯科敲响的中东锣鼓震动了华盛顿。布什总统作出了公开反应:“必须限制苏联所起的作用,这已经是竞争了。”谢氏则否认苏联要同美国竞相争夺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并指责“这种话注入了一种不可取的敌对成分”。然而事实却生动地表明这不过是欲盖弥彰的做法。西方记者形象地描绘这一争斗是:“当布什正在进行回顾与估价对外政策而无法提出新建议时,戈尔巴乔夫已把球抓在手里,并带球奔跑。”“目前,看来有一个美国(在中东的)行动真空,而让谢瓦尔德纳泽站到了前面。”
缓和潮流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天下太平,它仍会掀起争夺的波澜。随着莫斯科重新敲响的中东锣鼓,中东舞台将拉开苏、美争夺的帷幕,好戏还在后头哩。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阿根廷兵变内情
管彦忠
军队在阿根廷政治生活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1983年12月军政权交权给文人政府以后,双方及军队内部在对待马岛战争及审讯一些军官等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近两年发生过3次军人哗变和两起袭击兵营的事件。下面记述的去年12月兵变的一些内情,可能有助于人们了解影响阿根廷政局的这个重要因素。
塞内尔丁上校 谈这次兵变,必须先介绍这个人。阿里·塞内尔丁现年57岁,是陆军中年纪最大的上校,人称“土耳其人”。他不嗜烟酒,采用印度圣雄甘地的清真食谱,被视为陆军中的“神秘人物”。
在1982年的马尔维纳斯战争中,他率部保卫马岛首府的机场跑道,击落过英国猎狗式飞机,受到上级表扬。撤离马岛之前,他把马刀藏到一个秘密地点,对同伴发誓说,“总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他后来被派往巴拿马当过武官,担任过第二军作战部长。前两年,他被巴拿马聘为军事顾问。
巴拿马密谋 塞内尔丁身在巴拿马,却同阿根廷军人有着密切联系。一年前,有的军官密谋闹事时,他认为“不是时候”。去年秋天,他得知在年底晋升将军的名单中没有他,就主动担当起了兵变的主谋。他跟在国内的同谋商定了行动时间表。
他知道阿根廷情报机构严密监视着他在巴拿马的行踪。所以,他虽然订了12月13日回国的机票,却于11月底,借故到巴拿马内地向友人辞行,乘上飞机突然南下,在乌拉圭着陆后,他改坐气垫船秘密返回国内,上岸后直奔5月兵营。
与此同时,即11月30日夜晚,驻扎在总统官邸奥利沃斯附近的海岸警卫部队“信天翁”支队50多名官兵,分乘3辆卡车,带着大批武器弹药,擅自离开营地。12月1日,他们在塞内尔丁的指挥下占领了5月兵营的步兵学校,后又转移到了马尔特里镇的601营。塞内尔丁发表声明,宣布不承认陆军参谋长卡里迪将军的领导。
公园里的会晤 事件发生后,政府军包围了步兵学校,并出动直升飞机到叛军营地上空盘旋。这时间,手榴弹爆炸声中夹杂着枪声。
占领601营的哗变官兵紧张构筑工事,布设地雷。与此同时,塞内尔丁跟陆军参谋长卡里迪则正在601营对面公园里谈判。装甲兵第一旅旅长卡塞雷斯将军在场作保证人,他们谈到了陆军的团结、结束对军人的审讯、增加军事预算和军饷等问题。塞内尔丁还要求卡里迪退役。会晤圆满结束,兵变停止。两周后,卡里迪辞去陆军参谋长职务,军人也增加了工资。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南非执政党权力斗争愈演愈烈
陈鹤高
南非执政党国民党内围绕博塔总统要不要解职的一场权力之争愈演愈烈。国民党新领导人德克勒克正在争取本周内同博塔总统举行一次“紧急会议”,决定他们两人中到底由谁主宰这个国家。
六个星期以前,73岁的博塔因轻度中风住院,辞去了国民党主席职务,由国民教育部长、国民党德兰士瓦省领导人德克勒克接任。立宪发展和计划部长克里斯·霍尼斯担任了代总统,从而打破了历来由该党主席担任总统的惯例。
但是,德克勒克对这种“有职无权”的安排极为不满,国民党内外也有许多人要求博塔尽快辞职。可是,面对国民党内外要求博塔辞职的呼声,博塔总统上周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他将在今年9月任满以前继续担任总统,并认为人们猜测他“是否担任下一届总统还为时过早”。博塔决心留任的消息在国民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什么要求博塔辞职的呼声在国民党内外越来越高呢?长期以来,以博塔为首的南非政府,对内实行种族主义政策,对外不断对邻国进行颠覆侵略,是南部非洲长期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国际社会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制裁行动。南非国内反种族主义的斗争也日益高涨。南非各行各业工人的罢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际社会的制裁和国内人民反种族主义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南非的经济实力,南非经济正在走下坡路。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国民党中的一些人企图利用更换总统来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缓和国内矛盾。
至于博塔为什么不愿辞职,南非一家周刊认为,在博塔看来,霍尼斯是最理想的总统接班人。他占据总统宝座的时间越长,对培植霍尼斯的势力越有利。
不过,德克勒克对此是不会容忍的。在过去几周内,他利用国民党新领导人的身份在许多场合发表讲话,表示要继续在南非实行博塔70年代开始而在近几年中止的“改革计划”,为自己登上总统宝座作舆论准备。
但是,分析家们认为,不管博塔和德克勒克在本周内能否举行“紧急会议”,不管南非最后由谁来主宰,只要国民党实施的种族主义制度不彻底改变,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就不可能摆脱困境。
(新华社内罗毕3月8日电)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美苏“热线电话”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热线电话”已有二十五年历史。六十年代,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后,根据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建议,为避免因误会而导致核战争,美苏于一九六三年八月三十日设立了一条白宫至克里姆林宫的“热线电话”。最初是由两部红机子电话直接联络,后发展成为通过卫星连接的电传打字机。去年,这一系统的应用范围又有所扩大,不仅双方的首脑,而且双方核部队的负责人也可以直接对话。
联系过程是这样的:比如美方有事,白宫就把电文传到五角大楼指挥中心,中心核对所传内容并译为密码,后传至马里兰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发射台发射。美国和苏联的卫星接到信号后,即传至位于苏联利沃夫和杜布纳的接收台,电文译好后传至莫斯科。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自“热线”建立以来,双方在一些危机中多次使用,如一九六七年六月的“六·五战争”、一九七一年的“印巴战争”、一九七九年苏军入侵阿富汗事件以及一九八三年美军空袭黎巴嫩时,“热线”都起了很大作用。
为做到万无一失,这一联络系统每隔一小时测试一次。测试时,美方经常传送些菜谱,苏联则传送“战争与和平”的小说片断。
      (姚立文 根华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