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倾斜的“半边天”
——知识妇女成才路上的不平等竞争
新华社记者 黄葳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女副研究员谢又予非常喜欢这段格言,并且正在身体力行。然而,时常令她和其他知识妇女感到困惑的是:在逾越障碍的过程中,竞争的条件却是不平等的。
女性,常常被打入“另册”
今年51岁的谢又予是第一个参加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女科技工作者。她梳着短短的卓娅头,红扑扑的脸庞,结实的身板,说起话来十分干脆,一看就是个办事精明果断的女同志。
谢又予说起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3年前,在讨论南极考察“七五”规划的会议上,有位领导同志提出,日本南极昭和站没有妇女,因而我国长城站也不打算让女同志参加考察。在场的谢又予气恼了,她“腾”地站起来说:“这是对妇女的不信任。”可是,当她终于去了南极,并像男同志一样冒着风雪在野外考察,圆满地完成了科研任务时,又有男同志说:“来个女同志多不方便,我们还得建个女厕所。”谢又予真不明白,去南极考察,同她多年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搞勘探,并无多大区别,怎么就有这么多不方便?返航途中,一些外国朋友惊奇地问她是不是考察队的“家属”?谢又予这时真感到自豪,她大声回答:“我是去南极工作的。”
谢又予感慨地说,平时,我只知道自己是个科技工作者,很少想到“妇女”这个性别特征,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铸就的传统观念,却总把妇女排在第二位。我多么希望能和男同志站在同一条线上起跑呀!
肩头非得比男性更能负重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名言,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但是,担负着社会职责和人类繁衍两副重担的妇女,真的要顶起半边天,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工程中,有一群女科技人员。她们中的毛慧顺,留着齐耳的短发,穿着过了时的咔叽外衣,若不是鼻梁上架了副眼镜,人们说不定会被认作是个朴实的山村妇女。
毛慧顺解释说,不是不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而是这些年来根本没有时间顾及个人的事情。她谈起了最困难的一段经历:5年前,电子对撞机工程处于研制的起步阶段,试验工作十分紧张,科技人员几乎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女同志也不例外。那时,毛慧顺的丈夫在国外学习,她又早出晚归,上小学的儿子只好在脖子上挂把钥匙,中午回来自己蒸点剩饭吃。有一天,毛慧顺加班回家晚了,推进门,只见混身沾泥的儿子正趴在桌上睡觉,旁边放着做了一半的作业和未吃完的馒头。毛慧顺抱起儿子,眼泪刷刷往下流。原来孩子中午放学不小心掉在泥坑里了……作为母亲和妻子的毛慧顺激动起来。她说:“同样一件事,要是女同志完成就得做出更大的奉献。要想成为一名有作为的科技人员,苦;可要想成为有作为的女科技人员,则是苦上加苦。”
确实,知识妇女经过奋斗、搏击,进入了中国的高文化层次。可是,要维持住这一地位,并非易事。据调查,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关键岗位和重要科研课题基本上由男同志占领,而不少女生在校时的学习成绩并不亚于男生。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女同志走出校门后,由于生儿育女、家务活儿的拖累,在继续学习和提高上落伍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女所长张弥曼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女科技人员的比例在下降。张弥曼说,她所在的研究所里,60岁以下的研究员有6人,女同志2人,占1/3;副研究员有41人,女同志11人,占27%;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中,女同志仅有2人,占14%。张弥曼开玩笑似地说:“我们是搞古脊椎动物研究的,恐龙作为古代动物,今天已经绝灭了。过了若干年后,我们研究领域中的女科技工作者是否也会绝灭呢?”
据了解,这种情况在科研机构普遍存在,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其原因一是从事基础研究,挣钱的手段少,知识分子待遇低,减少了这类研究机构的吸引力;二是女科技人员要搞出一项成果,需要花费比男同志更多的精力,不少人知难而退;三是有些单位招人时就不想要女同志。现在,女大学生求职难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她们的尴尬:自身弱点也是障碍
几位女大学生来找中国科学院科理公司副总经理李云言:“你是个女经理,想必不会歧视妇女吧。”李云言的回答却使她们吃惊:“尽管我是个女领导,可我也不希望本单位女同志过多。”
李云言快人快语,说的是实情。李云言是公司经理,也是院管公司的党委书记,要抓思想工作就得和人打交道,但是她最怕的就是那些心胸狭窄、纠缠不清的女同志。一次,公司的几位女同志哭哭闹闹地来找李云言评理,她费了大半天时间了解情况,原来起因仅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李云言摇摇头说:“这样的事情多几回,我们还工作吗?”
还有一个实际问题也使李云言头痛。公司招了一些文化修养较高、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的姑娘作为公关人员,她们在工作中确实也干得十分出色。然而,过了几年,姑娘结婚了;随后是怀孕、生孩子、歇产假;孩子小,时常生病,妈妈就得请假。这期间将近三四年时间,女同志都不能专心地工作,所花的费用还得单位出。李云言说,现在是哪个单位女同志多,哪个单位付出的代价就大。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不少知识妇女承认,由于长期的文化影响,在整体上造成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与男同志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作为一名知识女性,要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强者,必须树立自强、自尊、自立、自爱的精神,发扬优势,克服弱点,用实际行动来铲除差异,争取平等的地位。
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还摆在人们面前:去年世界性学会综合6项指标统计,中国妇女的地位排在第132位。而我国累计达2.3亿的文盲中,妇女竟占70%之多。由此可见,提高我国全体妇女的文化素质,更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本报约新华社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我看“新的读书无用论”

  迷惘·冲动·希望
——大学宿舍里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一次恳谈会
本报记者 周庆
研究生、大学生如何看待“新的读书无用论”?新学期之始,承蒙中国人民大学两位研究生干部的帮助,记者参加了该校学8楼一次宿舍恳谈会,听出了他们的迷惘,了解了他们的看法。
读书越多越吃亏,不读又觉得可惜,骑虎难下
邵国焕(农经系研究生):寒假我碰到一位退学回乡的研究生,暂时在一家乡镇企业供职,处境并不佳。他很留恋自己的专业,但对退学并不后悔:上学期间那点助学金管吃管不了穿,还要向家里伸手。毕业后的工资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可一谈到成家立业就“惨不可言”了。看看以往毕业生的景况,让人心境难平,与其坐以守穷,不如出去闯闯。
这位退学者的话不假。寒假探家,不少研究生靠借钱买车票。现在苦点可以,可是毕业后失去家庭的资助,比这还苦。青年知识分子待遇低,学无所用,学无所靠,难以让人安心读书。特别是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念上同老一代有显著不同,他们希望自己对社会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否则,就要另寻出路。对这一点,社会应有充分的注意。当然,要注意提高那些真正出众的、有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待遇,而不是高价去养活那些混饭吃的人。
邵建军(历史系研究生):我的家乡是绍兴,家乡的同龄人都比我富。一个小姑娘离家打工,三五年攒够成家的钱没有问题。我毕业后工作多少年能攒够成家的钱?真不敢说。我们读书所花费的时间、付出的代价与以后的待遇不等价,心理上不平衡。在此情况下,这书读下去不值得,不读了又可惜,研究生正好处于选择的当中,骑虎难下。
冯文成(中文系研究生):我读书已经17年了,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自己最清楚。如今书涨价,纸涨价,菜涨价……哪里不用钱呢?现在都怨大学生不好好读书,经商,打工。这种现象没什么奇怪的。我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同情他们。知识分子也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考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决生活必需品上,怎能安心于科学文化事业呢?
蒋莉(女,东北师大俄语系研究生,她来看同学,恰好碰上恳谈会):我今年7月份毕业,来京求职两个月了,先住招待所,住不起了,又住同学家。这期间跑了近百个单位,也曾混入不让学生进去的“供需见面会”,还参加了3次面试,结果怎样,尚不得而知。这一段脑子里装的事太多了,碰到的其他学校求职的研究生也不少,使我产生很多感想和牢骚。不少单位明确表示“不要研究生”,太出人意料了。我的专业是俄苏文学,找对口单位异常困难,改行“半路出家”干别的也行。可现在研究生、大学生不紧缺,用人单位大有选择的余地,对改行者根本不考虑,出这个“家”又谈何容易?原来我想,读了研究生有专业,能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没想到还不如大学一毕业就工作呢。那时我可以到学校,到研究所,到外贸部门,到出版社,到机关,选择面很宽。如果工作到现在,“单位工龄”也好几年了,这在提职、分房中作用比学习新知识大多了。这书是越读越吃亏。
无用的书,何日才能让我们少读点
程岱(女,党史系本科生):读书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那得看读什么书了。像我们党史系,还有国政系、哲学系,开的某些课,教材实在太陈旧了。一些老话题如鸦片战争的背景、十月革命的意义等,从小学讲到大学,讲得不少学生不由得想逃课,搞副业。还有不少所谓理论,听了没趣,学了没用,谁能不厌烦呢?
其实,上大学的青年哪个不想学点真本事呢?只要能学到知识,又哪里会不想听课呢?我们系萧延中老师开的选修课《毛泽东晚年思想研究》,另一位老师讲的《“文革”十年史》,不提前去教室占座,根本就没有你听课的地方。还有,新学期开学后,阅览室满满的,绝大多数是学外语的,大家看得清楚,外语学了有用。
我觉得,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不知道学什么有用。这在文科系、特别是一些理论专业,尤其突出。大学里混日子的毕竟是少数,但处于这种迷惘状态的同学却不少,这就是大学生最大的苦闷。
范家进(中文系研究生):我是大学毕业后工作了4年又读研究生的。可上学的年头越多,失望情绪越重。纯真的青年把大好时光用来苦读,学到的社会科学理论不少都是一些虚幻的、甚至和实际南辕北辙的东西,这是助长厌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目前教育上的主要问题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让学生读的书中无用的东西太多。
常常产生想扔掉书本的冲动,但思考的结果还是要读书
刘楠(女,国际金融系本科生):我高中时的一个同学考入重点大学,读了一年半,非要退学,学校不同意,他就来个4门不及格,补考不及格。他说:“我算明白了,这世道谁有钱谁是大爷。”他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者。我还认识一个女孩,在香格里拉饭店干了几年,有一天突然辞掉了工作,用自己的积蓄自费上了大学。我问一些赚了大钱的中学同学,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们都回答说是“读书”。
往日同窗们的这些情况,对我都有影响。看到那些人口袋里装满人民币,不知为什么自己心里隐隐地感到有些自卑,常常产生一种冲动,想扔开书本,早点去闯社会。我相信自己干得不会比别人差。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相信,我们的苦读总会得到报偿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本事越大路越多,知识越多越有成功的希望。只要学好了,这4年失去的金钱、经验与机遇,都会找回来。
程岱:现在的年轻人目光应该放远点,不读书,混日子,到头来受坑的还是自己。当年知识青年下乡,那些没有扔掉书本的,后来都遇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
赵冰林(计划系本科生):今年暑假我就要毕业了。大学4年,我在校体操队学过体操,在校艺术团吹过长笛,当过班长和学生会干部,办过无线电服务部,还和几个同学搞过“劲风”实业中心,大大“折腾”了一阵。如今回过头来谈感受,我的结论是:还是要多读书。
这4年,我接触的人太多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尽管也能瞎折腾,但总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缺乏内在的力量和发展后劲,往往为大多数人所不屑。我自己在最忙乎的时候,读书时间相对减少,总觉得丢掉了什么宝贵的东西,有一种空虚感。这种感觉比肉体上的劳累更令人难受。进入四年级后,我停止了一切活动,开始安心读书,并报考了研究生。不少人对我的做法不理解,劝我出去干点实事,赚钱去。说实话,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知识贬值,我也真动摇过。但仔细想想,钱这东西可以使人变得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想来想去,还是决心考研究生。现在已经考完了,离毕业还有几个月时间,我不打算休息,还要多读点书,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种“惯性”。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知识界纵横谈

  “远功”与“近利”
吴常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在如今的一些高等学校,人们迫切地感受到的首先是“近忧”。如教育经费不足与通货膨胀的两面夹击,使得学校的某些工作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高校的一些同志悟出了“打快拳”的防身术,诸如开展一些与教学毫不相干的创收活动,开办一些“短平快”的收费培训班,以便获取一些“近利”,以解“近忧”。
这些做法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追求“近利”必须有一个“度”,不能过分;并且从长远看,一定要接受“远功”的原则引导,不能因为“近利”而背离了“远功”。急功近利的结果,必然使教育事业受损。
教育是一个周期较长的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定要看到未来多少年。教育最忌行为短期化;教育决策固然要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服务,但不可单纯地建立在眼前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之上。尽管我们承认随着商品经济而来的“重利”行为和人才市场对高校运行机制必然会产生影响和作用,但教育决策仍应当穿过眼前的功利而以长远的功业目标杠杆加以调节。不然,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是极易“走火入魔”的。当前社会上和某些高等学校出现的“重商轻教,弃学厌教”、“本职工作不本职,基本工资不基本”、“大道理管不住小道理,小气候顶不住大气候”,以及在人才使用上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用武之地无英雄”等怪现状,从一定意义上讲,就都与“近利”背离“远功”有关。
教育是千秋大业。今天的学生是国家迎接未来世界性“智力战”、“科技战”的重要部队。所以更需要有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来规定它的发展。眼下冲击教育的“经商热”和“厌学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看不到它的危害和找不到对付它的办法。在今天,特别需要适时地在教育领域普遍地建立以“远功”主导“近利”的原则,来调整我们某些相对来说带有盲目性的行为。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专题调查

  高技术产品的售后服务
——四川一家科技实体的实践与启示
本报记者 马在新
科技开发部门与技术使用部门常常存在着行业差距,这一差距影响着新技术的使用及推广普及。如何能在科技开发的同时,沟通与用户的联系,加快高技术产品的完善和优化,这是众多科技开发部门尚未充分注意的问题。
在四川省成都市,近年来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编辑排版服务机构,这就是四川省华夏信息工程公司创立的电脑激光排版示范服务站。它以优质服务使华夏电脑激光照排系统在众多电子排版系统中独树一帜。早在1987年,该公司以“为社会提供第一流的信息服务”为宗旨,开发了电脑激光照排软件,向印刷等行业推广。当时四川地区对这一新技术尚不理解,该公司就首先举办了一系列技术讲座、产品展示、操作表演和培训班,使人们逐渐认识并接受了这一新技术。但是,他们在推广中发现,搞计算机的不懂印刷,搞印刷的对计算机外行,造成排版软件使用上的困难和功能上的欠缺。同时,旧的印刷工艺流程及管理办法不适用了,新技术难以发挥全部优势。为了弥合研制与使用间的距离,他们于前年底建立起华夏电脑激光排版示范服务站。
该站集示范、培训、开发、生产于一身,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一年来,他们为用户培训电脑操作人员56名;平均每月两次上门指导用户操作;免费举办用户培训班5次;为用户解决华夏排版软件及其他排版系统的问题数十个……
示范站对华夏激光照排软件的完善和再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软件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反映到开发专家那里加以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对软件掌握不熟悉而发生的故障,均可短期内在示范站得到解决,用户的操作人员随时可以受到补充培训。
四川农业大学在使用该软件过程中,一些数学公式文稿排不出,印刷质量也不高,操作人员将编排的文件带到示范站来,一天就将问题解决。华夏公司的随访服务队又到农大,了解到该校印刷方法不对,经纠正,印刷质量即刻提高。
成都地区用户在使用照排软件后,发现印刷时有的细线发生断线,经示范站分析,是照排系统原字库存在质量问题。于是,示范站安排人员加班加点,投入近300个工时,修整了字库,保证软件系统正常使用。
四川省林业厅印刷厂在使用软件中,提出了许多专业技术问题。公司技术人员经反复试验,终于挖掘出原有软件的潜力,制作出了可以装入任意数学公式的表格,受到用户的欢迎。
四川省华夏信息工程公司除了设立示范站随时为用户服务外,还在多种媒介上刊登广告,主动与用户联系,长期不间断地开展培训和设备保养维修的随访。这些切实的售后服务使该公司的高技术产品进一步优化。他们说:“中国的计算机不是太多,而是没有很好地把计算机运用起来,我们就是要为大家更好地使用这项高技术产品服务。”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呼声

  偷猎獐豹 危及人畜
海西高原野生动物在呼救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野生动物资源尤为丰富。当地牧民尊重传统习俗,很少捕猎,珍贵动物都得到繁衍发展。
随着野生动物产品的收购和黑市价格暴涨,一批非法捕猎者应“运”而生,其中包括部分单位和部队。在某禁猎区的一个非法狩猎者藏身处发现此人铺的獐子皮就有12张。以往该区一条沟里獐子多则十几只,少则五六只,草豹、鹿、大头羊到处可见。
随着野生动物皮、毛、肉和药物类产品的不断涨价,不法分子的狩猎行为更加凶猛,并且带有突击性。想在国家全面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前捞一把。在狩猎旺季,山上枪声不停,甚至有用机关枪扫射的。在某个禁猎区,有处1000米左右的山沟,并排埋了28只架子。一座山上獐子多的灌木丛中布满了钢丝套,不分公母、长幼(母獐和幼獐不产麝香)大肆捕杀。尤其可惜的是,因布放的套子太多,狩猎者自己也记不清,收不回,许多獐子被套死后成了鹰、狼等动物的美餐。有猞猁、狐狸的地方,偷猎者不但用上面提到的惯用狩猎手段,还到处投放烈性毒药,时刻威胁着人畜的生命安全。
更为恶劣的是在乌兰县巴音、铜普、赛什克等乡非法猎鹿者多次向前去制止的民兵、牧民开枪射击,现在许多牧民放牧时也提心吊胆。近几年在这三乡境内捕杀的鹿不下几百只。经过这几年毁灭性猎杀,许多高原野生动物数量猛降,所剩无几,有的已面临绝种。
这些非法捕猎者不但持有早已作报废处理的步枪,还持有无任何标记编码的崭新半自动步枪等武器。有些牧民忿忿不平地说:我们多年来从未捕杀禁猎动物,现在这些不法分子胆敢打动物,还开枪打人,都没人管,到底对他们有没有“王法”?我们也知道鹿茸、麝香、豹骨、猞猁皮值钱,就这些动物吃我们草场上的草和牲畜来说,我们捕猎牟利比他们在理儿。如果本地人也大量捕杀的话,那后果不堪想象。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捕猎行为,挽救面临绝种的珍贵动物,保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命安全。同时呼吁有关部门查禁没收社会流散枪支,及早防止“黑枪”蔓延成为社会问题。
乌兰县人武部 宝力铬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呼声

  农民想致富 致富要科技
供销社应恢复销售科技书籍
我在农村调查中见到,不少农民都在为购买科技书籍而发愁。前一阵子走访了部分基层供销社,确实看不到有关农牧方面的科技书籍。前些年供销社曾经销售这类书籍,只因没什么利,又麻烦,就慢慢地被取消了。这样,给农村一些养殖专业户、种粮棉的农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农民陈五,去年春天饲养15只母兔,到现在已产仔兔200多只。他想买一本讲养兔知识的书,他三次去城里书店,又托人四处打听也没有买到。
周庄村的农民为棉花、粮食治虫害,一直还靠村里的一位农技员到田头配药。去年夏天,村农技员出门半月,村里的不少棉田用药量少,被虫吃掉了。有几家农户为高梁治虫时,因用多了药,烧死了不少。他们说:“只要能买到教咱们怎么用药的书,就是10元钱1本咱们也买。”
随着农村家庭养殖业的发展,农户是十分需要、也舍得花钱买科技书的。治穷先治愚。农民晓得科技书是“百事通、活财神”。现在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供销社要适应这一形势,满足他们的需求,尽快恢复并积极采购销售更多更好的农牧业科技书籍。
江苏省 马强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图片新闻连续报道

这里的校舍建设又开工了
本报去年12月9日在三版用照片报道了北京市宣武区改建和扩建的8所小学校舍,因建筑材料短缺而停工的新闻。
市区两级政府对此事十分关注。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两级政府投资1100多万元,由区建委统一帮助供给钢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解决施工技术难题。
这一支持激发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他们向区政府保证:在今年8月15日前完成施工的总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校舍。届时,11000多名适龄儿童将按期上学,确保全区连续3年不出现小学二部制。
右:广安门第一小学的教学楼已经建成,工人们搬运钢窗进楼安装。
左:天宁寺小学的施工工人们加紧搬砖砌墙。
王景仁 李雅清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