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公开:遏制腐败的屏障
——福建省实行“两公开一监督”述评
本报记者 张铭清
腐败现象,是当前群众议论的一个热点。
如何遏制腐败?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格党纪政纪,惩治贪官污吏。但是,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实践证明,必须建立一种权力制约机制,以消除掌权柄者办事的随意性和多变性,防止变了质的权力在歧途上运行。
一年来,福建省从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依靠群众监督入手,加强廉政建设。全省选择省直20个部门和10个县区进行试点,结果证明——
公开是有约束力的新机制
过去,机关办事,包括那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都搞得十分神秘。即使办事公正,群众也还是有怀疑。办事越不透明,越给营私舞弊者以可乘之机。
一提到招干、招工,人事、劳动部门的同志就叫苦不迭,“上班有人找,路上有人堵,回家有人等”,条子满天飞,结果是该进的进不来,不该进的倒进来了,顾了张三得罪了李四,弄得里外不是人。
可是,这件事一旦公开进行,通过平等竞争程序择优招收,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南平市去年招干29人,报名者达千人之众,可有胆量进考场的不过百余人,一个平等竞争把90%想走歪门邪道的人给堵了回去。一张考卷又把29人从百把人中挑了出来。入选者只占报名的2%。如果不是公开,要从千人中挑20来人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不知要牵动多少人来走后门,其中又不知有多少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可见,即便在现行体制下公开,也会产生有约束力的新机制。
公开要从最易发生权钱交易处突破
公开,不能一哄而起,一哄而起的结局往往是一哄而散。福建采取的是扎实进行、注重实效、逐步推开、不搞形式主义的办法。
通过问卷调查,全省选择了直接与居民和企业打交道的单位和部门,又从中找出群众意见最大、最容易发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部位和环节作为公开的突破口,向群众公开办事依据、程序、结果和期限,以便于群众监督。
连江县用公开的办法治理人事、土地和财务管理中的“三乱”,查清一批公布一批,让群众监督,结果80多名占地盖房的科局级干部受到处理,清出违纪财务金额295万多元。永泰县为解决化肥分配不公问题,把化肥的分配原则、数量、价格公之于众,有效地堵住了化肥分配中的不正之风。南平市针对林区采伐审批中的漏洞,公布办事制度和收费标准。长乐县把群众意见最大的出国审批、赴港定居工作,实行报批手续公开、审批结果三榜公布,仅半年就在群众监督下查出29名弄虚作假的申请对象,吊销了他们的证件和护照,查处了有关责任者。省税务局公开办税制度,有效地防止了税务人员贪赃枉法、弄权渎职……
公开是为了监督,必须建立包括职能部门、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舆论机关和群众在内的监督体系。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坚决及时的查处,才能使公开行之有效。福建廉政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无不与那里的领导自身廉洁和敢于碰硬有关。平和县在严肃查处倒卖白糖牟取暴利的大案后,召开廉政公告大会,把查处结果公之于众,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
公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步
过去,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是相互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公开了办事制度和结果后,群众知道了机关是怎么办事的,彼此有所了解,情况就好多了。
因为公开了办事程序和期限,群众的压力迫使机关作风转变和办事效率提高:该办的事,你想不办,不那么容易;有了期限,你想拖下去就不好交代;要做到依法办事、照章办事,经办人必须熟悉业务,掌握法令政策,“糊涂饭”吃不得了,素质不高干不了,又逼着办事人员学习钻研业务。这不仅促进了廉政建设,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了他们的进取心。
处在新旧体制交替、商品经济日趋活跃,而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尚未通过法制形式严密规范的时候,权力和金钱交换等腐败行为最容易滋生蔓延。因此,廉政建设这一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将贯穿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始终。抓廉政建设不是哪个部门的事,应该全社会一起抓。从福建的实践看,必须上下配合,条块结合。有些事,条条不讲话,块块抓不动;有些事,块块不动手,条条抓不了。正如有的同志说的: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是振兴的两翼,缺少一个,起飞就要失衡。廉政建设对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当前进行的治理、整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廉政,实际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青年热门话题

  “新权威主义”析
范忠信
时下“新权威主义”与“精英政治论”走红。有人唱之,有人和之,我则忧之。
据说,在东方农业国,因为无民主传统,要搞现代化,要经济起飞,决不能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开笼放雀自由竞争的路子,要靠决策者去设计现代化方案并由人民不加置疑、完全顺从地去实现它——日本如此,“四小龙”如此,中国,也得照此办理。
何谓“新权威主义”?一位政治学博士生用四个字做了解释:“开明专制”。即一个开明的有权威的“君主”,身旁有一群懂科学的“侍臣”,“君臣”们和衷共济,共图现代化,便是当今一些人论证和游说的“新权威主义”了。
从“民主”回到“主明”,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民主,这个神圣的目标,中国人民追求了近百年。从“大清皇帝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到今日人民代表参政议政(尽管不完善),中国的民主之旅已经走过了最艰险的一段旅程,但前面的路仍然很长很长,为何反而要畏惧、要退却了呢?
我们的同胞民主素质差,这是事实。“天地君亲师”“五尊”的牌位仍高踞许多农家的中堂,这够叫人灰心的。但是今日比过去毕竟进步多了,不闻有农民告县府,小市民告市长吗?普法之后,贪官污吏要鱼肉百姓已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中国的民主政治是在不断进步的。
看来,“倒退”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此。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有些人把“民主”当成现代化的手段、途径。心情急躁的人们看到我们的现代化步履缓慢、与西方的距离日渐扩大,才亟谋新的手段或途径,这,才是要从“民主”退回到“主明”的根本原因。
“民主”既被视为手段,那么就可为了现代化的目的而更换手段。有人以为“民主”这种“长线投资”收效太慢,于是,找“短线投资”,找捷便手段,于是找到了“主明”式的“新权威主义”和“精英政治”。
然而,民主决不仅仅是手段!民主是目的。“民主”使人民成为独立人格、权力之源、国家主人、权力主体,一句话,使人成其为人。经济现代化与民主政治,都是我们追求的,因而,就都是目的。把民主当作手段,事实上也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
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途。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李广臣拒礼引起的议论
本报记者 王标
春节前,《北京日报》刊登了一位回京知青的信。这个在山西插队多年的知青,饱蘸热泪叙述了北京市劳动局干部李广臣多次拒礼的事,最感人的是李广臣在给这位知青的一封信中恳切地说:“我理解你们全家的心情,也请你们理解我。现在社会上丑恶的现象已经不少了,我们不该再添上一笔。”
李广臣拒礼,感动了这位知青,使他产生了一个信念:党员和干部绝大多数是廉洁奉公的,廉政建设一定会成功。李广臣拒礼的事见报之后,震动了社会各界,有人提出将李广臣列为1988年首都十大新闻人物。
李广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记者找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想写一写这个普通干部,却引起了一场“议廉政”。
阎志境(市劳动局机关党委干部):李广臣所做的事其实十分平常。我们的干部绝大多数是清廉的,违法乱纪的只是极少数。如今报上对阴暗面的报道多了,有些人便产生了错觉。似乎党内的腐败现象已严重得难以收拾。
记者:请问李广臣同志,你收入多少,拒礼,是因为不在乎那点礼,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李广臣:我上有老下有小,每月百十块钱,并不知足。但我是国家干部,为政府做事,我的言行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大道理谁都懂,党章上写得明明白白。另外,咱还要讲个良心。人,要有最起码的东西——良心,要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再有,自个儿压住欲望也是个办法。当然,实在穷得不行了,换个挣钱多的地方,正正当当地去挣。总之,歪门邪道咱不搞。
记者:这就是说,对付道德和欲望冲突,您靠的是:一、道德良心;二、抑制欲望;三、选择环境。对您这类人来说,道德是有律己效果的,但有些人却认为“道德说教”失灵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广臣:光靠道德教育当然是不行的。有的人可靠觉悟,有的人需要物质刺激,对有的人要靠法,得把这几招都用上。
王成景(劳动局机关党委干部):还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我们得靠精神支柱。党员和干部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目标感。
有些同志提出“厚俸养廉”,然而,以权谋私的人,往往并不是生活最窘困的人。再说,国家也不可能、国情也不允许马上拿出大钱改善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我们是在为人民服务宗旨下建立起来的党,是提倡献身精神的。我就不想让自己的生活水平高于群众。
李广臣:我常想,现在欲望是刺激起来了。有钱的当然可以满足,有权的也行;那没钱没权的怎么办?
阎志境:上点年纪的人常怀念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那时,生活尽管艰苦,人们都有理想,有大目标,精神振奋,感到有奔头。大跃进时,大家砸锅炼铁,大干苦干,社会风气也是健康向上的。
阎志境:现在好象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权威中心。毛泽东时代,他说的不管对不对,人们不思考就执行。现在不行了,人们各行其是,谁都可以捞。
记者:您主张重建权威中心吗?
阎志境:是的。没有权威的凝聚作用,群众就成了一盘散沙,干什么的都有。
王成景:要讲个人的责任感,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不为丑恶现象再添上丑恶的一笔;每个单位都抓好自己的廉政建设,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一些良好的小气候。小气候多了,就会影响甚至改良大气候。
李广臣:现在是想使的招儿都使出来了。病,还在加重。
记者:还会不会另有方剂呢?
李广臣:那就是决策人考虑的事情罗。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决不为丑恶现象添一笔。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党的生活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报忧
——黑龙江省林甸县调查
在改革、搞活的新形势面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怎样?最近,笔者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农村调查时发现,相当多的基层党组织存在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
领导班子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些人稍富即安,满足现状,墨守成规;对发展商品经济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对那些头脑灵活、带头搞活经济的人看不上、看不惯。二是文化素质偏低。有些人由于缺少文化知识,有的不但不能及时地传授科学技术,而且往往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理解偏了,宣传错了,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地的工作,更谈不上带领群众科学致富。三是工作方法简单。有些人面对新形势,继续沿用领导传统的产品经济、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法,去指导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商品经济。对上级决定,既不向群众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又不向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往往是一言堂、一刀切、一阵风,造成群众对组织的不信任和对立情绪。四是工作劲头减退。有的不想事、不摊事、不干事;有的顾眼前,现得利,怕碰硬,缺少长远打算。
党员队伍不适应。突出的表现是站在屋门前,盯住“责任田”的狭隘社会观念和小富即安观念。二是水平不适应。一些乡村的党员,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的占90%以上。多数党员缺少发展商品生产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致富无门。群众说他们是看报不识字,讲话不成句,发展商品经济没有劲。三是年龄不适应。老化的问题日渐严重。
组织设置不适应。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没有根据经济组织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仍然是大帮哄时以大队设党支部、生产队设党小组的旧框架,不适应新的经济格局和新的经营方式需要,造成党的组织建制与经济组织建制不协调,对经济工作不能有效地起到领导、监督、保证作用。由于旧的设置形式没打破,使一些新出现的经济联合体、个体企业、集体企业没有党的组织。
活动方式不适应。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村党支部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还是过去的老一套。党的组织生活单调、刻板,没能与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也没能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党的组织活动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两层皮的现象。
解决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主要应抓好如下几项:
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选人标准上,要从过去那种偏重于政治标准的倾向转变到把政治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结合起来,不凑合。
要根据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带来的新情况,调整组织设置,加强党员管理。①对那些村型大,党员多(50名左右),居住分散的支部,应在村上建总支,屯里建支部。②对那些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村,应按专业分工建立行业党支部。③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经济联合体和个体企业,应单独建立党支部。④对集体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能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的,也应成立临时支部或小组。 
要根据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新任务,充实组织活动内容。主要是在学好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商品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交流发家致富经验等内容,使党员逐步做到懂经营、会管理,勤劳致富,科学致富。
              (姜和)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直言不讳

  谁来做卫国好儿郎?
弓虽
读本报2月20日刊登的《卫国需要好儿郎》,痛心扼腕,感慨万端!
军队属国家机器之首,我军历来有“长城”美誉。士兵是军队基础,犹如长城之砖石,砖石不固,长城危乎;基础不坚,军队何谈摧坚往胜?!
古人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以我“察”后之见,造成兵员质量差(尽管是部分)的根本原因,在于兵役制度、政策不健全,《兵役法》难以发挥应有之效力。
《兵役法》规定: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服兵役。然而,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青年的择业观念已非昔日,爱国崇武者愈见稀少。据资料表明,当今中学生崇尚的职业多是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记者等,而愿从军者实在不多。现实中普遍现象是:德、智、体皆优者进了大学、中专,一张录取书便决定他们在和平时期与当兵绝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高校和中专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而落榜者中究竟还有多少德、智、体皆优的年青可供部队挑选?
诚然,我国地域辽阔,兵员充足,城镇、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青年对当兵态度不尽相同。但细分析,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在城镇,待业青年为端“铁饭碗”应征者众(他们是城镇兵员的主体)。尽管他们文化程度在城镇同辈中属三流,但却是部队士兵中的最高水平。
遗憾的是他们中安心服役的不多,愿超期服役的更少。在农村,贫困地区青年虽大都愿意应征,但那里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我国2亿多文盲大都集中于此。试想从这里征来的兵员,其文化素质如何能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征兵难,已是普遍现象。尽管那里优抚落实,但完不成征兵任务仍非个别。《兵役法》虽规定: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拒绝、逃避兵役登记的,经教育不改,应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但一支部队被“强制”入伍的成份多了,它的战斗力便可想而知。  至于兵员政治素质问题同样佐证《兵役法》施行之不力。在适龄青年不愿应征和愿应征者素质不高的大环境中,少数有关部门负责人或为任务所迫,或出于治安考虑,或收受贿赂而对应征者政审睁一眼闭一眼。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有劣迹者入伍后成为害群之马,但为其入伍发放“通行证”者却不曾听说有谁受到追究——尽管《兵役法》对此有明确规定。这里也是被法律遗忘的角落。
由此可见,保证兵员质量绝非仅凭“提高认识”所能奏效,非真正依法征兵不可。为此必须制定一系列保证《兵役法》有效施行的政策和规定,直至对现行兵役制度进行改革,否则军队将领们“卫国需要好儿郎”的呼吁难免白喊一嗓子。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一支不再古老的歌
本报记者 邹大毅
“巴—嗒!哐哐!巴—嗒!哐哐!……”
一首古老而单调的歌,从原始的木制织布机上重重地奏鸣出来,悠悠回荡在水族村寨灰黄色的木板楼房里。年复一年,经久不衰。
土花布,宽不足一米,厚若铜钱,靛蓝底色,织满青白色的小花,从水族妇女带茧子的手下,一点一点地向织机的另一头延伸,缓慢而执著。
在水族家庭里,土花布是衣服,是床垫,是家庭的温馨,也是水族妇女的骄傲。对水族妇女来说,能织土花布,是一种能力的尺度,才华的标志。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乡镇企业局一位干部告诉我:“一个水族妇女到了过节时,能让一家大小都穿上用自己织的土花布做的衣服,她就被人看作很能干,就能受到夸奖。如果到市场上去买布做衣服,就要被大家笑话。”
市场经济首先承认的是人的劳动的价值。当改革的大潮终于涌到三都水族地区后,木板构筑的狭小空间被突破了,被爱心和荣耀填充的心灵已经敞开,用靛蓝和小白花编织的传统观念的光晕已经淡化,长期被掩埋着的水族妇女劳动的价值才被发掘出来,土花布才从古老的织机上流向市场,流向海外。
三都县经委副主任蒋向芹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况:现在,每年都有水族家织的土花布出口,一年可达12万米,品种有200多种,主要出口到日本,创汇12万美元。
在水冬乡水蒙村,一幢窗口里伸出电视接收天线的木板楼房里,女主人潘水仙捧出一匹匹织好的土花布,放在我面前,任我观赏。抚摸着这些浸润着一个水族妇女无数个日日夜夜辛勤劳作的土布,我问她:“这些布是要卖的吗?”“卖!”她自豪地告诉我,1988年她卖了四五匹了。街上卖布的人很多。她那笑容,那轻快的语调,透出一个清新的观念,那就是,家庭的温馨和邻里的赞誉已不再是自己劳动的价值的真正反映,水族妇女已经以能否走进市场为荣。潘水仙用很质朴的话道出了她们观念上的这一大转变。“过去只想给大人、娃娃做衣服穿”,她拉过簇拥在身边的几个孩子,指着他们身上的土花布衣服,“这种布厚实,耐穿。现在自己织的布多了,其他地方也有人要买这种布,就上街卖了。别人家也是这样,织多了,就要卖。有的人家一个冬天就可以卖10多匹呢!”潘水仙和她周围的几个水族妇女都说,现在缺的不是吃穿,缺的是钱。她们已经懂得到什么地方去实现自己劳动的价值。
“你们怎么卖法呢?”
“一匹10米,可以卖20多元。”她1988年卖的土花布,收入100多元。她似乎很满意。
在这个县的塘州乡中化村,一位身穿自己织的土花布半长褂的水族老妈妈乐呵呵地对我说:“我58岁了,从25岁就开始织布,徒弟都带出了50多个。以前生活苦,为了省钱,都是自己种棉花、织布做衣服。”我问:“什么都自己弄,麻烦不麻烦?”老人满有经验地回答说:“织土花布事情多哟!”她介绍说:水族妇女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种棉花,摘棉花,然后要经过晒、绞、弹、卷、纺、染,最后是上机器织。织的时候还要搭配不同颜色的纱,编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来,有斜纹、回纹、花椒纹、方格纹、鱼骨纹、笆摺纹……
她的介绍,使人领悟到了,在那古老而单调的机杼声中,凝结了水族妇女多少辛勤与心血,她们的手工付出的劳动消耗,并不比生产一台彩电少,然而她们的产品远未反映出她们付出的代价。
质朴的水族妇女,大多没有上过学,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她们希望实现自己劳动的价值,但却不会懂得劳动二重性的道理。所以,她们大多数易于满足,她们仍然依循着古老的方式为每一匹20多元的土花布而操劳着。
但是少数精明的水族妇女已经开始讲究效率,依靠现代工业来拓展手工劳动的创造领域,摆脱那些不能体现价值的劳动。水蒙村的潘水仙告诉我:“种棉花要用土地。土地少,种的棉花不够用。而且自己种棉花、纺纱太费时间。我们现在上街买工厂的纱来织布了。”三都县民族纺织厂厂长证实了这个新趋势:“这几年我们这里市场上对纱的需求量大了,我们生产的纱已经供不应求。1988年就卖掉10多万公斤纱,而1981年只卖掉2.7万公斤纱。”
水族妇女把种棉花的地省出来,种柑桔,种黄豆,种辣椒,到市场上卖。光是一斤辣椒卖得的钱,就可以买一斤棉纱。
尽管物价的因素是水族妇女那显得太便宜了的土花布发展的阴影,但重要的是,她们已经迈出了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天地,她们已经在探索更能实现自己劳动价值的新路子。
(附图片)
图为塘州乡中化村水族妇女在织布。  李兴洲 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如此照相
瞻仰革命烈士墓本应带着崇敬、严肃的心情,但现在有些人却把烈士墓看作风景,嘻嘻哈哈,大不恭敬。不知这些人玩乐之中可曾想到九泉之下的革命烈士,不知革命烈士墓为何没有人管理?
图为个体摄影师在为顾客留影。
毕晓帆 2月17日摄于黑龙江省海林县杨子荣烈士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