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咬春小集(杂文诗)

真的洁士,敢以己身最不洁之隐疾示人;
真的美人,羞于以脂粉夸饰妖娆;
真的好汉,不讳言猝遇饿虎时的片时惊悸;
真正能够从挫败中奋起的强者,乐于投身于流金铄石的烈火。在大火中飞起的将是扇着火色翅膀的、青春的凤凰。
    二
你指出我的鞋子太脏,该擦一擦吗?很好很好。从谏如流,足见我宽宏大量。
而你,爱管别人的鞋子,请到街头去擦皮鞋。人尽其才,足见我知人善任。
    三
造物者只在人们头的前部安放眼睛,身子后面的车是看不见的。
待转过身去,背后又变成面前,一切车都不再是在背后的原样了。
否则,人们会看到:身背后的人对着自己,怎样挤眉弄眼,怎样咬牙切齿,怎样刮脸皮,怎样吐唾沫,怎样把污泥涂在自己的背上,怎样举起黑洞洞的枪口……
深仁厚泽的造物者哟!
    四
问某山:你的高峻可匹泰山,奇秀不让峨眉,可是地图上不画你的形象,名山谱里不写你的名字,老兄作何感想?
某山答:我还是那么高,没有矮一分。
    五
并非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
把时间比作火,有的生命如同投入其中的一张纸,那纸上虽然写着许多庄严的颂词,却顷刻化为灰烬。
有的呀更那个,可能是一团破布,烧起来还发出令人掩鼻的臭味。
    六
路是人类走出来的。
初民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曾遇到过多少荆棘,多少顽石,多少断崖,多少深谷,多少蛇蝎,多少虎狼……
路要向没有路的地方伸展。
大道直如发是梦幻,抱着扎破了的脚哭泣是怯懦。要走下去,需要的是热汗。是鲜血。是不舍昼夜的杭育杭育的浩歌。
〔附记〕咬春者,旧俗也。指立春之日吃萝卜。时值初春,水果昂贵,只好退而求其次,以萝卜代之,与旧俗正合。味虽辛辣,而润肠清火,其效一也。一边啃着“心里美”,一边随手写下一些不甜不酸也不怎么辣的话,东拉西扯,全无伦次,命曰“咬春小集”。至于那并非萝卜之春,则郁郁葱葱,弥漫寰宇,小可之口纵大如河马,安可得而咬之哉?谨赘片言,庶不致误。
                 一九八九年三月


第8版(副刊)
专栏:

  画里真真看故乡
浙江多名山胜水,绍兴自古为世所艳称。丘陵如画,山脉连绵;平原如绣,水网交织。那一片澄明如镜的云水乡,或脉脉含情,或盈盈若睇,或淙淙细语,或浩浩无边,真的是“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早在晋代,顾恺之用大画家的眼光,盛赞会稽山川之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大书法家王献之也极口称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西湖号称天堂,六朝以前,声名却远不如越州之盛。
绍兴是历史名城,岁月悠悠,复疆载土,尽管城廓更新,日迁月异,而风景依旧,不减古色古香。会稽山麓峨巍的大禹陵,龙山脚下苍劲的越王台,勾践冶金铸剑的若耶溪,秦王东巡望海的秦望山,城南的秋瑾故宅和畅堂,城中的周恩来祖居百岁堂,会把游人的高山仰止之情,像一瓣心香,一路燃烧,从远古直到现代。
镜水稽山,钟灵毓秀,自来济济多士,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名垂宇宙;歆动千古的逸闻韵事,踪迹历历可寻。王羲之的别业戒珠寺,为卖扇老妪书扇的题扇桥,兰亭修禊的流觞曲水,陆游悲吟《钗头凤》的沈园池台,徐渭的青藤书屋,鲁迅的百草园,在在使人流连,目迷心醉。勾践沼吴,曾用过不够光明磊落的美人计,出身贫家的西施被选送吴王以前,曾经筑土台,试罗绮,学歌舞。李白有《越中览古》一诗,抒苍桑兴衰之感:“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西施台现在只剩得黄土一丘,独对长空,却也足供游客回肠荡气,怀古思今。
历代文苑馨香的姓氏,不少和绍兴有过因缘,司马迁、蔡邕、嵇康、李白、杜甫、孟浩然、元稹、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都留下了萍踪浪迹,诗文名篇。“五四”以后,鲁迅深刻地描画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咸亨酒店已成为一景;周作人写了许多故乡的名物,乌篷船由此知名;徐蔚南、王世颖合著,刘大白作序的《龙山梦痕》,是专为绍兴风景写照的美文。人以地传,地以人传,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绍兴古城正经历着一个新的时代,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得到了应有的珍视和重视。
浙江美术出版社编印的《绍兴》画册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摄影艺术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摄影家的手腕不但能达到画里真真,更能心裁物象,传神摄髓。愿这一精致的画册,能供读者卧游,认取古城绍兴的今昔容颜。
          1988年12月11日于上海寓楼。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产品形象的文化意味
——技术美学随感
技艺相通,因此对于技术和艺术的分野历来颇有争议。在古代的手工业生产中,技术是建立在生产经验和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对于比例和尺度的钻研成了它赖以改进的核心;而艺术作为美的创造也必须以一定的技巧为前提。在手工业生产和艺术生产中都物化了人的精神个性,因此它们的产物都成为人的意志、观念和情感的表达。在当今的工业化时代,技术和艺术有了质的分化,技术与科学的结合产生了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但是,技术和艺术之间仍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要寻找技术和艺术的区别,那么首先应该从它们的目的性出发。技术的目的在创造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而艺术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和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这就使产品和艺术品之间在外部形态上有了质的不同。然而,人们总是希望把审美活动融合到物质生产中,使日常生活的用品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因此,也把某些形象塑造的手段用于物质产品。但是,在这种艺术性的追求中,并非都是成功的,有些甚至事与愿违,产生出完全相反的效果。
笔者近日看到一位旅客背负行囊,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大蛋糕盒,盒里是一尊用奶油蛋糕做成的寿星老。显然,这位旅客是为远方的老人带去生日的祝贺。但是,当全家人分食这个生日蛋糕的时候,这个象征老人长寿的寿星老将被刀叉所“凌迟”。那么老人又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呢?在日常用品中也有这种现象。有一种塑料的胶水瓶被做成了一个仕女的形象,而仕女的头就是瓶盖。当你打开瓶盖使用胶水时,就得拧下仕女的头。这又是一种多么残酷的设计构思啊!
借用珍贵动物的形象做成的垃圾桶曾经风靡一时,它所以遭到许多非议,正是由于产品的形象与它的功能很不协调,有悖于人们保护珍禽异兽和生态环境的美好情感。因此,它不仅未能创造出富于情趣的环境,反而与楼房林立、交通繁忙的现代生活情调格格不入。
在现代工业设计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对产品形象的不同选择。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曾经使流线型的造型成为一种时髦。当年著名工业设计家勒维就曾设计过顶部为圆弧的冰箱,引起过人们的非议。家庭主妇抱怨说,冰箱上面连个鸡蛋都放不住,实在不方便。后来设计的冰箱改为平板箱体造型,才更加符合实用的要求。最初采用流线型的汽车,外观象一只甲虫,使人产生一种形象不佳的联想。人们感到这车大概也像甲虫一样,只会笨拙而徐缓的爬行。而目前船型和锲型的汽车造型就避免了这种消极联想的效应,给人以庄重而明快的感觉。
总之,工业产品的造型与艺术形象的塑造有本质的区别。艺术的形象往往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模拟,而产品形象则是其自身功能的感性呈现。产品形象的美在于体现出其自身功能结构所特有的秩序感和合目的性。产品的结构与其外在形式之间并不存在单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为人们对产品形式进行审美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优秀的设计师善于利用产品质料和结构自身的美,适应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形象。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澳大利亚对文学的保护
近十多年来,澳大利亚的文学在稳步发展。1972年,澳大利亚全年只出版19部小说,而1986年仅一年就出版了200部。1974年只出书1615种,1985年多达3570种,据统计,澳大利亚的人均购书量已超过英国和美国。
与此同时,文学在群众中日益普及。澳大利亚人愈来愈爱读本国的书,渴望会见本国作家。于是,许多文学节日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例如,在悉尼、布里斯班和阿得雷德有作家周,在佩思有文学节。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每次多达两三万。阿得雷德的作家周是在露天举行的,热情的听众面对着波涛滚滚的大海,在灼热的阳光下静听着作家们朗诵自己的作品。附近的帐篷里出售着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文学书籍。读者和作家间的距离缩小了,他们的心交融在一起。
澳大利亚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掌管这项工作的澳大利亚文化委员会努力改善作家的生活和创作条件,它为作家发放奖金和旅游费,解决住宅问题,还为年逾55岁的作家取得养老金。仅最近几年,诗人亚当逊、格雷、特朗特尔等每人都获得了六七笔奖金。
澳大利亚作家喜欢在美国出书,把这当作成功的标志。为此,澳大利亚文化委员会资助那些出版澳大利亚书籍的美国书商。目前已有10位澳大利亚作家的著作成为美国畅销书,其中包括女诗人朱迪斯·赖特的《双行树》。澳大利亚文化委员会争取到一些美国编辑,通过他们多刊载澳大利亚作品,它还在纽约雇用了一位评论家,在各大报刊撰文介绍澳大利亚文学。此外,它还派遣作家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到国外访问讲学。这些活动扩大了澳大利亚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由于他们的书在国内外销数剧增,又得到政府的保护,澳大利亚作家过着优裕的生活。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作家。诗人勒·穆莱说:“这种保护制度是好的,作家并没有因此成为国家的附庸。我们仍在把自己的笔忠诚地奉献给人民。”许多来访的外国作家都很羡慕澳大利亚同行的优越境遇。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一叶

  《长河不尽流》
今年五月十日,是沈从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为缅怀沈先生,湖南文艺出版社将隆重推出四十万字的大型文献资料性文集《长河不尽流》。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先生是这本书的整体构思者和设计者。参与本书写作的有沈先生的故旧亲朋及学者、作家,其中有巴金、黄永玉、汪曾祺、金介甫(美国)、马悦然(瑞典)、沈先生次子虎雏等五十六人。
本书从不同角度,用真挚的感情,翔实的材料,第一次全面、立体地刻划了沈从文的人格和品质。沈先生一生留下的许多谜,也在这本书中有着准确的解答。
书中还收有沈从文未写完的遗稿——《抽象的抒情》。稿件是在被查抄数年后退还的材料中发现的。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著作,沈从文在解放后第一次较全面、系统理性地阐述自己关于文学艺术的基本观点。
                      (颜家文)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一叶

  《标题书法》
中国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有位书法理论家曾说过:书法不能离开文字的内容,离文字而谈书法,则失去这个传统古典艺术的本意,而成为别的什么艺术。最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标题书法》一书(吴开英著),可以说是在实践上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该书从实用性很强的标题书法这一形式入手,认真探讨了如何根据文章的内容、标题的意蕴而用书法去增强其表现性和观赏性。
                  (段桂华)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老榆树
杨建民
站在栅栏外面
不停地反刍
贬义词
榆木疙瘩
隆起岁月的印戳
满身皱纹凝集着冷酷的记忆
曾用皮肤和叶子
喂养灾难的中国
当不断重演的历史剥光衣服
它眼含苦泪一动不动
让带血的皮肉延续一个民族
倔强的生命
年年岁岁向人们
施舍大把大把榆钱
生活总花不完它的辛酸
终于挣扎着
站立起来
把精神传给万代子孙


第8版(副刊)
专栏:

农家忙(中国画) 黄秋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