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政情背景

  跨上独立征程的纳米比亚
安哥拉、古巴、南非在美国调解下,正式签署的西南部非洲和平协议,为南部非洲开创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纳米比亚将在今年11月1日实现独立。纳米比亚独立之时,将是全非洲实现非殖民化之日。
    重大的成果
纳米比亚被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统治了长达74年。联合国曾多次要求南非撤出纳米比亚,南非当局始终置若罔闻。直到去年12月22日,安、古、南、美4方在纽约达成协议,要古巴驻安哥拉的5万军队在27个月内撤走,同时规定,从今年4月1日起实施联合国安理会10年前通过的关于纳米比亚独立的435号决议,使纳米比亚走上独立。
西南部非洲和平协议明确规定,南非在纳米比亚的数万军队,到1989年11月1日前全部撤出,结束南非对纳米比亚的行政管理,安、古、南3方同意不干涉纳米比亚的内政,不得把本国领土用来威胁纳的独立和安全。这样,纳米比亚旷日持久的战乱与南非的奴役将告结束。这是非洲国家、特别是前线国家长期斗争的重大成果,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洲国家抗击种族主义斗争的一大胜利。独立的纳米比亚加入非洲统一组织的行列,有利于增强非洲国家团结的力量。
    良好的开端
根据4方达成的协议,古巴正分阶段从安哥拉撤军,执行关于纳米比亚独立的435号决议也已迈开步伐。
联合国秘书长迅速派出赴纳米比亚的援助团。联合国已拨款4.16亿美元作为援助团在纳米比亚过渡时期的活动经费。一支4650人组成的维持和平部队、1700名后勤人员、300名军事观察员和100名总部工作人员已经抵达纳米比亚,开始筹备各项工作。
南非在纳米比亚的“内阁政府”已于2月28日宣布解散。大选前,纳米比亚由南非在纳的行政长官同联合国派出的特别代表一道管理。南非陆军司令詹尼·赫尔登伊斯1月27日向报界宣布,南非已经开始从纳米比亚撤出它的军队和装备。他表示,南非将严格履行435号决议的条款,最后一批军队的撤离工作将在纳米比亚选举日期确定后的一周内完成。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已同南非军队实现停火。在安哥拉的6.9万多纳米比亚难民,将于5月15日起的6周内陆续返国,以便参加11月的独立大选。看来,实施435号决议和落实4方协议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面临的考验
纳米比亚要跨上真正独立的征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南非是否会出尔反尔、节外生枝、拖延纳米比亚的独立进程。南非以往在这方面是有劣迹的,最近也有制造障碍、妨碍大选的举动。
其次,纳米比亚能否进行自由、公正的大选,顺利组成政府。纳米比亚人口159万,有11个大部族,40多个政党,情况很复杂。不过,人们估计,在联合国援助团的具体协助与监督下大选会如期举行。
第三,大选中哪个政党会赢得胜利?执政党会走什么道路?这是非洲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努乔马领导的“人民组织”为民族解放进行了20多年的斗争,受到纳米比亚人民的拥戴,但是,他们在国内也有基础薄弱的一面,需要通过竞选做好选民的工作。另外,纳米比亚的国内派,诸如特恩哈尔民主联盟以及由3个政党组成的民族爱国阵线等党派,也都在积极进行竞选,争取获得更多的选票。努乔马主席说,如果他的组织获胜,将建立一个混合经济体系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政府将执行民族和解政策,希望外国公司在纳米比亚扩大投资。目前在纳米比亚有白人7万多,他们拥有资金、懂得技术、又会管理,如何对待他们需要有妥善的政策。
此外,还有一个沃尔维斯湾的归属问题。现在在南非控制下,它本属纳米比亚,但南非拒不交还,这可能会引起南非与纳米比亚之间的争端,如何解决尚难预测。
总之,纳米比亚的独立指日可待,人们期望有关各方顺应缓和潮流的大势,努力推动和实现纳米比亚的独立进程,而不是相反。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多棱镜

  警惕的眼睛
——有感于一部电影的威力
一个当年杀人如麻的纳粹分子,被一部电影吓得心神不安,东躲西藏,最后毙命于心脏病发作。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方位》周刊报道,拉丰出版社本月翻译出版一本书:《执法不是复仇》,作者是奥地利人西蒙·维兹特尔。书中记述了他追踪纳粹分子爱德华·罗什曼三十多年的经过。罗什曼在纳粹肆虐的年代,罪行累累,对三万五千人的无辜被害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战争结束之初,传说他被正法了。可两年后他再次露面,遂被捕。他预感到自己的下场,在被解送途中跳车逃脱,经海路到达阿根廷,从此匿名藏形。五十年代末,西德两次下令拘捕他而未果。不久,维兹特尔也失去了他的踪迹,直至七十年代初。
一九七二年起,作家福尔希求得维兹特尔的合作,以这个纳粹的经历为内容,撰写《敖德萨》一书,并摄制了同名电影。电影中的主角形象和情节都力求真实,只有一处虚构:罗什曼被捕处决了,为的是给观众留个“愉快的结尾”。
书被译成十七种文字,电影在世界各国放映,并且真的收到了作者盼望的效果:一些观众写信给维兹特尔,说这个纳粹没有死,他们见过他。一对美国夫妇在玻利维亚一家餐馆中认出了这个纳粹。他们向他敬了一杯香槟。事后,他们把这个酒杯精心包装好,寄给了在奥地利的维兹特尔。经验证指纹确认,他就是罗什曼。另外,一位西德演员受到电影的启发,向维兹特尔介绍了南美德国移民当中的气氛:许多人不相信一个文明民族会那样迫害犹太人,有的家至今还挂着希特勒等战犯的肖像。这正是在逃纳粹得以在南美藏身的基础之一。
电影《敖德萨》能够打动观众,并促使他们去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这说明它具有某种普遍的现实意义。战争结束快半个世纪了,不是一切都清楚、都定案了吗?是的,这是历史的逻辑。不过,也还有奇谈怪论:战败者的罪行是战胜者加给的,如果战争是另一种结局,一切就要翻个儿。引伸之义是,法西斯的唯一过错是没有打赢战争。出于这种逻辑,有的公然为法西斯翻案,有的则对这段历史躲躲闪闪,支支吾吾。
从西欧近几年的情况看,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沉渣时有泛起的迹象。前两年,围绕法国审判战犯巴比,出现过为法西斯辩护的喧闹;所谓的“修正史学派”仍在“修正”二次大战的历史,甚至给奥斯威辛集中营这类没有先例的杀人机器找到了什么“先例”;在至今未了的“瓦尔德海姆事件”中也冒出了类似的思潮;近一年来,极右翼或新纳粹势力在一些重要选举中的得票上升。
当然,这是逆流,夸大它是不符合实际的。况且人们相信,邪不压正。纳粹分子罗什曼看到街头的那些电影招贴而心惊的怯相,就是这股逆流的写照。但是,又不能无视它。不念旧恶是一种美德,可也要看对方有无改恶从善的意思。正如维兹特尔的书名所说,“执法不是复仇”,而只有正确地对待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写到这里,想起了去年七十余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时,法国总统密特朗这位反法西斯的老兵说的几句话:我们这个世纪是“一个科学和技术跃进的世纪,也是一个出现过集中营和兽性行为的世纪,是奥斯威辛和青霉素的世纪”。为了防范将来再出现“兽性行为”,就应当像那对美国夫妇、那位西德演员、那些写信给维兹特尔的观众、尤其是跟维兹特尔一样致力于追查在逃纳粹几十年的许多人那样:尽管战争悲剧结束已经多年了,依然保持着警惕的眼睛。这样,才能弘扬正义,压迫邪恶,使人类得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使那些妄图“修正”历史的人时时感受到一点点压抑。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宦海沉浮

  全斗焕下台以后
去年初,统治南朝鲜7年多的全斗焕,离开“总统府”,回到了私邸延禧洞。当时他的心态,正如他后来描述的那样,为“没有重蹈前任总统流亡海外和被部下杀害的覆辙而感到放心、自豪和喜悦”。
他本来打算过“普通的市民生活”,到各地旅行,访亲问友;看看书,撰写回忆录;同妻子一起抓抓儿童教育。谁知不到一年时间,他就不得不向人民宣读谢罪书,并被扫地出门,放逐到百潭寺当了“苦行僧”。他说,这种处境“比监狱生活还难熬”。
“自作自受” 全斗焕自己承认:“任期届满自动离位的总统刚去职,就作为不法的主人公变成国民批判的靶子,可说是我自作自受。”
“国会”通过“国政监察”等活动揭露了全斗焕滥用权力、镇压民主、扼杀舆论、枉害无辜等劣迹。如:
调动军队镇压要求民主的光州市民和学生,使无数百姓惨遭杀害;以“净化社会”为名,把近4万人押送军营,让大批无辜者遭受严刑拷打,参加苦役劳动,甚至被迫害致死;以“净化公务员”为名,开除了5699名公职人员,迄今尚有29%的人没有复职;扼杀舆论力量,关闭了2/3以上的报社、电台和通讯社等新闻机构,逮捕20余人,开除700多人;在他庇护下,他的不少亲戚或平步青云,或腰缠万贯。去年,他的胞兄全基焕、胞弟全敬焕、岳丈李圭东等近10人先后因各种不法行为而锒铛入狱。
官场较量 南朝鲜《新东亚》杂志称,全斗焕下台的另一原因是他在官场争斗中失败。比如,他和卢泰愚虽系多年至交,可牙齿也有咬着舌头的时候。卢泰愚出任“总统”后,面对“国会议员”选举中出现“朝小野大”的严峻形势和在野党要求清算全斗焕政权的强大压力,不得不让全斗焕一步步退出政治舞台。
卢泰愚上台不出半个月,就下令压缩经全斗焕扩充过的“国家元老咨询会议”的机构,使全斗焕“垂帘听政”的美梦化为泡影,并不得不辞去“议长”和民正党名誉总裁等职。随后,卢泰愚又对军队进行了改组,调换包括陆军总参谋长在内的80多名高级将领的职务,使自己派系的许多将领得到升迁。
随着“国会”听证会的深入揭发和全斗焕家族成员的相继落网,全斗焕准备对所谓“政治资金问题”作“单独说明”。据披露,一旦公开内幕,将是台上台下谁也没有好结果,因而又被称作“炸弹宣言”。这时,卢泰愚在去年11月中旬同全斗焕电话交谈了半小时,全斗焕最后同意宣读谢罪书,交出产财,下乡隐居。
今后去向 在百潭寺,全斗焕夫妇至今深居在一间约7平方米的僧房里,每日简装素餐,诵经拜佛,由警卫人员警戒守护,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全斗焕会这样呆下去吗?
卢泰愚曾要求人们赦免全斗焕。但是,最近的一项舆论调查表明,49.4%的人主张在查清问题后再行处理。在野党也对全斗焕的问题紧追不舍。至于全斗焕会不会流亡海外,他自己在“罪己诏”中说:“只要不是离开祖国,大家叫我到哪里去,我将怀着赎罪的心情到那里去。”
(附图片)
图为金斗焕与妻子一起在百潭寺院内散步。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切尼——“穿牛仔靴”的国防部长
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迪克·切尼已经宣誓就职。
与倒霉的约翰·托尔相比,切尼入主五角大楼显得格外顺利。在投票表决时,一张反对票也没有。这固然由于他的私生活“像猎狗的牙齿一样干净”,但其从政经验丰富,善于处理矛盾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切尼今年48岁,步入政坛已20年。1975至1976年,切尼曾在福特政府担任过白宫办公厅主任,工作颇有成绩。1978年起,他连任五届众议员,是众院情报委员会重要成员,有“情报事务专家”之称。在国会,切尼人际关系好,善于处理共和党的内部矛盾、派别之争和两党之间的纠纷,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与信赖,他在共和党的年轻议员和老议员之间也起着桥梁作用,有的民主党人说切尼是少有的“既了解行政工作又了解立法工作的人材。”
在国会任职期间,切尼喜欢穿老式西服和牛仔靴上班,人称“穿牛仔靴的国会议员”。现在,“穿牛仔靴”的国防部长面临着许多难题。
切尼政治态度保守,对许多问题持强硬立场。在对苏关系上,他认为尽管苏联目前的对外政策发生一些变化,但东西方的对峙依然存在,因此今后在裁军问题上与苏打交道时并不轻松。
在同盟国关系上,切尼认为,集体安全是西方的“唯一战略”,西方各国应该加强防务合作。但美国的盟国是不是愿意合作,共同分担防务费用,这又是一个棘手问题。
在削减军费和国内经济财政问题上,切尼曾支持里根的扩充军备政策和经济政策,现在他仍强调,除非苏联大规模裁减军备,美国没有理由大规模削减自己的军事实力,而国会又在压政府削减赤字与军费,平衡预算。国会与白宫相互掣肘,相互制约,夹在中间的国防部长将不发愁没事儿做。
                   (李文云)(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