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往事历历忆良才
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朱良才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悲痛万分。50多年的战斗友情令我追怀不已,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我和良才同志相识于1930年5月。当时,我由红四军三纵队政治部宣传科调到九支队25大队任政治委员,良才同志是九支队政治委员。初次见面,他那对革命的赤诚和热情,对同志的坦荡胸怀和和蔼可亲的作风,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我刚刚经过艰苦辗转在直下战役中重新返回苏区红军工作,良才同志一方面详细地向我介绍部队的情况,一方面亲自向部队介绍我1926年参加革命以后的经历,使我一开始就能在相互了解、上下一心的局面下顺利地进行工作。
良才同志平易近人,对同志热情诚恳,我们都乐意到他那里去坐。有时促膝谈心,有时边吃边研究工作。良才同志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前是小学教员,很会讲革命道理。当时给我们讲得最多的,是他亲自参加的古田会议的情形。当他讲到古田会议之前红四军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时,忧虑之情凝于眉间;当讲到古田会议取得的伟大胜利,红军在党的旗帜下达到了思想和政治的统一,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时,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向我们介绍到:古田会议胜利结束的那一天,代表们都非常高兴。大会一宣布胜利闭幕,毛泽东同志兴奋地站起来,激动地带领我们呼起了口号!我们听了,受到很大鼓舞,感到无比喜悦。从良才同志身上,我感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同党、同毛委员、同红军部队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诚之心。此后,良才同志又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讲,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的红军性质、宗旨和任务,都是非常正确的,一定要坚决执行。在实际工作中,他更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决议精神。他经常深入基层,检查“决议”落实的情况,特别是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废除军阀主义残余,实行官兵平等和加强党支部建设、加强政治工作的情况。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导下,红军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良才同志打仗非常勇敢,在苏区的频繁战斗中他处处体现着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爱护士兵和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同志的赞扬。
在苏区,我经历了艰辛辗转重返红军部队,与良才同志战斗在一起。长征后期,他历尽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找到接应西路军的援西军,又与我在一个部队共事。那是1937年初,红军西路军向西进军中,党中央、中央军委成立了刘伯承任司令员、张浩任政委的援西军,我当时担任政治部组织部长。政治部主任刘晓调离后,我先后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并兼组织部长。为了使失散的西路军将士尽快找到红军,援西军在兰州至西安的路上,张贴了许多指明红军驻地的通知。在甘肃镇原,援西军某团部进来了一个步履艰难的“老头”,黑瘦的面庞,长乱的胡子,但目光炯炯,神情刚毅。原来他就是西路军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同志。由于过度的疲劳、长期的紧张和突然的兴奋,良才口吐鲜血,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我得知后,马上赶去看望良才同志。老战友重逢,感慨万千。良才同志是历尽了千辛万险、百般磨难才找到我们的。良才同志告诉我,西路军经过长期血战,在倪家营被敌人重兵包围,红军将士又苦战40余天,但寡不敌众。良才和三十军的十几名幸存的同志一起,饮恨舍命突围,在祁连山中与敌周旋。不幸,天一亮又被一股敌人抓住。乘敌人搜身找洋钱之机,他们冒着枪弹四散逃脱。最后良才同志剩下了孤影一人。部队损失的悲怆,形只影单的孤独,以及严冬寒风,辘辘饥肠,都没能冷却良才同志的心。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东进找红军,回部队!他找到一名煤矿工人,换了一件旧羊皮袄,化装东进。他昼伏夜行,眼望着星斗,忍着饥渴,冒着四伏的危险,走,走,一直走了36天!凭着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他每天都在与死神搏斗。他曾经在与敌遭遇之时,翻穿皮袄躺在羊群中躲过了敌人;他曾在荒无遮挡的秃岭上,毅然跳进一个深深的裂缝中避开了敌人的搜捕。英勇顽强的良才同志,拖的不仅是无食无水滋养的身体,而且是身负九处战伤和断臂之后的残疾之躯!到处是敌军,到处是杀头悬赏的布告。至死不移的良才同志,曾经排在敌军队伍后面走过敌人桥头的岗哨;曾经冒死钻进被俘红军的队列里打探红军部队的下落。他挨饿忍渴,闯过一道道险关,在耗尽最后的精力之际,终于找到了红军!我为良才战友自豪,我为这样的真正共产党人骄傲。
良才同志的到来,我非常高兴。由我提议,经援西军党委批准,良才同志被任命为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我们再次开始了并肩战斗的生活。对于归来的西路军人员,援西军政治部遵照中央指示,迅速进行审查甄别,除了个别确有叛变行为者外,一律予以信任,及时恢复党的生活,重新分配工作。由于良才同志作风正派,又对西路军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使上述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大批西路军归来的同志很快走上新的战斗岗位。
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良才同志随谢觉哉同志到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任秘书长。在那里,他同谢老一起作统战工作,继续寻找和营救西路军干部战士。
我与良才同志分别之后,心中常常思念这位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老战友。抗战初期,我曾向刘司令、邓政委建议调在晋察冀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良才同志到一二九师政治部主持工作。由于那里的工作离不开,良才同志一直留在晋察冀,后在华北军区、北京军区作领导工作。
十年动乱中,良才同志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始终对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良才同志还挺身而出,实事求是地为我和其他一些老同志的历史问题提供证明。
回想起良才同志为党的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他那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共产党人品格,使人敬佩。良才离开我们了,他的优秀品德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韩钧传略》序
正当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韩钧同志不幸英年早逝,当时他只有37岁。40年过去了,去年仲夏,韩钧同志的妻子张光和一些战友撰写了这本传略,以兹缅怀并要我作序。
我是1932年在北平草岚子监狱结识韩钧同志的,他在参加“八一”游行示威时被捕转入草岚子监狱。在狱中,韩钧同志立场坚定,和狱中“政治犯”一起与反动派英勇斗争,并坚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英语、世界语。在监狱的艰危环境下他由共青团员,转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春天,由于南京“政训处”派宪兵第三团分别伪装成法官和政治犯打入草岚子监狱,发现了狱中有我党支部,使狱中党组织遭受了严重的白色恐怖。1935年春,把包括韩钧同志在内的12名政治犯判处死刑。在这场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前,韩钧同志和其他11名同志毫不动摇,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气节。后因“何梅协定”签订,国民党势力南迁,宪兵第三团也仓皇逃遁,这12位同志才幸免于难。
1936年10月,党组织把我们50多名在草岚子监狱的同志营救出狱,韩钧同志和我一起到山西工作。抗战爆发后,阎锡山接受共产党人和山西新派的建议,成立“青年抗敌决死队”,韩钧同志受命担任决死二纵队的领导工作。在国民党挑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1939年11月底,阎锡山命令二纵队向同蒲铁路线日军驻地进攻,同时又让顽军紧跟背后,企图与日军两头夹击,一举消灭这支抗日革命力量。韩钧同志识破了这一阴谋。拒绝执行并电告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阎诬二纵队为“叛军”,韩钧为“叛逆”,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最大的进攻,即为历史上的“十二月政变”。在这一事件中,韩钧同志以机智和勇敢,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保卫了革命军队,保卫了党的力量。但他未经党组织讨论,也未向上级组织请示,即以个人名义发电,授人以柄,这是他过于急躁,不够沉着老练之处。现在想来,一位27岁的年青将领,事急路遥,在敌人的进攻面前能采取坚决反击的方针,主流是正确的。
1944年底,党派韩钧同志去河南开展工作。194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组成,韩钧同志任副司令员。北平解放后,韩钧同志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市委秘书长兼市军管会秘书长。1949年3月23日,正当开国之初,韩钧同志可施展才华更好地为党为国报效之际却与我们长辞了,40年来,每念及,深为惋惜。
韩钧同志的一生,历经法庭、监狱和战场的考验,他坚定坦诚,机敏果敢,热情干练,在军事和政治工作方面都很有才能,为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但金无足赤,韩钧同志个性骄傲急躁,也给工作带来过失误。虽然韩钧同志有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仍不失为我们的一位好同志。在他去世40周年之际,出版这本小册子,寄托战友和后人对他的哀思是很有意义的。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忠心耿耿 堪称楷模
——沉痛悼念朱良才同志
我们尊敬的良师益友朱良才同志,走完了他光荣的一生离去了。对他的逝世,我们深感悲痛。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躯体死了,精神还活着。朱良才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一想到他,他那不朽的精神,就使人肃然起敬,就有一股巨大的力量,鼓舞着我们要像他那样对待生活、学习、工作。
朱良才同志1925年参加革命,是跟随毛主席、朱总司令、陈老总坚持井冈山斗争的老战士。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忠心耿耿地战斗了一生。在漫长的岁月里,朱良才同志无论在敌人的法庭上,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还是在同错误路线作斗争中,在革命胜利后军队建设中,历史证明,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他德高望重,才能出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领导人。
我们是在抗日烽火燃烧的晋察冀根据地认识朱良才同志的,他给我们突出的印象之一,就是对党赤胆忠心,总是想党之所想,急党之所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他有很高的威信,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能够团结、领导群众去很好地完成任务。
在战争年代,他曾三次负伤,有两次伤未愈就出院了,加上长期奋不顾身地工作,因之积劳成疾身体虚弱。他在担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期间,常常头痛。痛得厉害了,吞两片止痛药。那时建国不久,军队建设十分繁忙,他一心想多做工作,但却因病不能坚持全天工作。他为此而苦恼,他说:我是正职,因病不能多抓工作,对军区工作有影响。怎么办呢?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来干吧,我休息治病,病好了,再工作。当时,他只有58岁,本可以一边治病休息,一边工作。但他却从大局出发,向中央军委领导同志请求免职休息医病。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赞扬他思想开明,顾全大局,一心为党,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朱良才同志虽然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党的事业。他非常重视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的文件。《邓小平文选》发行后,他学习很认真。他读书、看文件逐字逐句,细心体会,重要之处还要划上杠杠、圈圈,有的地方还作眉批、旁批。读累了,头痛了,折上书,过一会儿,再读。后来,他的眼力不行了,就拿着放大镜看;拿着放大镜也看不见了,就让别人读给他听,戴上耳机听广播。医护人员说:朱老实在顽强。我们每次去看他,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谈中央文件精神,有一次还把划了红杠杠的《邓小平文选》拿给傅崇碧同志看,说应该多宣传这些观点。他还对来看他的同志讲形势,说国家虽然还面临一些困难,但改革、开放的形势很好。我们党和国家是有希望的。我的心情很舒畅,不像“文革”那时忧心忡忡。
朱良才同志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纪律观念很强。在长征途中,他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旗帜鲜明,虽遭打击,但无所畏惧。抗日战争时期,在他领导的地区、单位,他大胆使用知识分子,团结教育他们,使这些同志在文化、宣传、理论、教育等领域做出很好的成绩,有些人成为这些事业的领导骨干。他经常说,进城后,我们还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下面送来请他批发经费的报告,凡是他拿不准的,总要秘书查查财务法规,或问问财务部长,看看符合不符合规定,他有没有权力批,有权力批也要看有没有钱。他说:看来是批几个钱的问题,国家财政还困难,这是个政策、纪律问题,不可以掉以轻心随便对待。
朱良才同志十分珍惜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坚定维护者和模范执行者。他说:俭可以助廉,俭可以养德。他家会客室的沙发套破了补补再用,实在破旧得很啦,他才允许管理部门换新的。他的汽车,他规定家属、小孩不能随便乘坐。他告诉秘书,凡是制度内发给他的东西才能要,不能随便向管理部门要东西。有人说他的秘书太机械了,这位秘书说:政委是这样要求的,违背了要受批评的。
朱良才同志从上井冈山起,就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军的政治工作。他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对我军的政治工作有卓越的建树。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被誉为“模范抗日根据地”,他作为聂荣臻同志在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一个助手,是有贡献的。他积极组织开展模范党支部和杀敌立功运动,并亲自集训骨干向他们传授党支部工作经验,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部队战斗力。他很重视表彰先进,及时发现和宣传了“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典型,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团结抗日的热情。
朱良才同志关心爱护干部,公道正派,有良好的民主作风。他从来不把干部分成这个“山头”的、那个“山头”的,而是“五湖四海”,一视同仁,任人唯贤。他在背后从来不说干部的坏话,有什么意见当面提出。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他保护了不少同志。
朱良才同志的一生有如一支熊熊的火炬,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让我们像朱良才同志那样,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吧!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我们不会忘记他
——悼念朱云谦同志
听说朱云谦同志病情转重,我们急忙赶到医院看望时,他已不能像前几次那样,久久握住我们的手亲切交谈了。尽管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但还是希望他能和他的家人及我们一起再过一个中国人民传统的春节。可是距春节只有一个星期的时候,他却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
当我们站在云谦同志的遗体旁,看到他苍白的脸庞安详而坦然,映现出他临终前心中的无愧无悔。这个井冈山下莲花县贫苦农民的后代,少年时期就是乡儿童团的负责人,12岁加入共青团,13岁参加工农红军。从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把他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全部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战争岁月,他舍生忘死,无所畏惧,参加和指挥过许多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和平年代,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论在部队、院校还是领导机关,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十年动乱中,他受到诬陷和迫害,但信仰不渝,是非分明,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长期的丰富实践,把他锻炼成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失去了这样一位老同志,怎能不令人哀痛呢?何况又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
我们和云谦同志的相识有先有后,共事时间有长有短,但对他的突出印象却是一致的。如果说对他过去的情况是耳闻的话,那么他在总政期间的言行则是我们亲眼所见。他调任总政副主任时,正值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百废待举之际,他分管的干部工作,同样面临着多年积存的一个个难题。这对云谦同志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现有工作水平的考验,革命事业心的考验,也包括身体的考验。
像过去每一次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一样,云谦同志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立即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特别是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邓小平主席的指示精神,在总政党委领导下,竭尽全力地做着大量的、棘手的、细致的具体工作。他和机关同志一起分析情况,认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反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是工作上的事,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家里,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可以随时找他谈。本来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的他,就更没有休息的时间了。
他的身体原先是不错的,由于劳累而变得较差了,但他不顾自己,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记得一次重要会议期间,他病了被送进医院,身体刚好一些就不顾医生劝阻继续参加会议。他还常常拖着病弱的身体到部队去,调查各级班子、基层干部和离退休老干部的情况,研究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外地疗养时,他也抽时间到附近的干休所和海防部队的连队去看望干部战士。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有见解的建议和意见,为军委和总政决策提供依据与参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军干部队伍建设上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也渗透着云谦同志的一份心血,一份贡献啊!
云谦同志做干部工作时坚持公道正派,关心爱护干部,重视干部的培训和提高。他积极贯彻军委的决议,从思想上和组织上稳定干部,力争通过有计划的进出、晋升,促进新老正常交替,使干部在一个岗位上扎扎实实干几年,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此,他在干部的培养训练上倾注了不少心血,认真扎实地抓好干部的基础训练和本级训练。1980年,邓主席提出选些年轻、有文化的优秀干部到院校培养后,云谦同志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到部队物色对象,经各级党委推荐,先后选了五批40岁左右、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德才条件好的优秀师、团干部送院校培养深造,为实现军队干部队伍的“四化”提供了人才来源。一次,他到部队参加一个会议的过程中,发现有个领导班子不够团结协调,就找这个班子的成员逐个谈心,集体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这个班子增强了团结。
对老干部,云谦同志也是以深厚的感情关心、帮助他们。在十年动乱中,许多老干部遭到迫害。为使这些老干部的冤假错案尽快得到平反,云谦同志遵照党中央和军委的规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许多南征北战、年事已高的老干部从第一线退了下来,云谦同志不仅按党的政策,在保证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上做了许多工作,而且还重视他们的专长和作用,在国家四化建设中发挥余热。对干休所的管理、离休干部的安置,他结合部队实际,想了好多办法。离休干部提出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他都尽量帮助解决。1986年4月,他在广州疗养休息的时候,还去看望了几个干休所,召开离休干部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要求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切实把工作做好,使那些曾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老同志能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云谦同志是一位从红军小战士成长起来的我军高级干部。在他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一贯把党的需要、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不以职权谋取私利。有时担任副职,他就要求自己多做具体事情,有了问题也勇于承担责任。建国之初,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兵种,他从军参谋长调任为师长。对此,他毫无怨言,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在与比他年龄小、资历短的同志一起共事时,他总是以党的事业为重,从不摆老资格,遇事相互商量;对别人分管的工作,凡需要时,他帮助出主意想办法,积极给予协助。在领导班子里,当比他年轻的同志的名字排到他的前面时,他更注意尊重、支持其工作,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正因为这样,人们更尊敬他。不少人说到云谦同志这方面的思想品格时,都十分感动。我们自己,也有亲身的体会。
清正廉洁的作风,在云谦同志身上也有着很好的体现,值得我们学习。他对家属子女要求严格,从未为孩子的安排说过一句话。对军内军外送来的礼品,他婉言拒绝,实在拒绝不了时,就以超过实际价格的钱付款。在他逝世前不久,莲花县来京参加老区开发商品展览会的同志,给他带来家乡的土特产两只板鸭、两瓶酒和一斤茶叶,说这是家乡人民的心意。他坚辞不掉,就派人送去100元钱和一封信,信中说,这深情厚意我领了,但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这点钱请一定要收下,希望家乡早日富裕起来。
尽管他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多优点,但他仍然时时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1984年整党个人对照检查时,他认真检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对思想作深刻的解剖,制定了措施,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改进。在他自知病情危重、来日无多的时候,还向党小组长作思想汇报。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噙着泪水说:“我入党50多年,为党做了一些工作,自认为是个合格的党员,但也有不合格的地方,我希望能最后一次听到同志们的批评!”这是他生前向党最后一次交心。
70年前的这个季节,朱云谦同志来到了人间;70年后的这个季节,他又匆匆地离去了。在北京的初春里,我们无可挽回地送走了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但他的业绩,他的思想,他的品格,他的作风,却依然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永远难以忘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