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那五走上屏幕以后
我是抱着很大的兴趣和期望观赏电视连续剧《那五》的。邓友梅的小说读过虽已五、六年了,但那五的那一个个荒唐可笑的故事,和他那颗没落阶级纨袴子弟的卑怯灵魂,却依然活生生地留在我的心里。邓友梅透过那种中国式的幽默、极富情趣的调侃嘲讽,为被埋葬的封建贵族唱了一首无可奈何的挽歌。小说作者随着这个无用的可怜儿在北京城里的飘泊游荡,把他心底里深沉的人世哀乐的感叹,清醒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历史批判,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竟使我读完《那五》便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Q。那几年,邓友梅连续写了五、六篇十分精采的以旧北京市井生活为背景的小说,风格自成,颇得赞赏。但我认为其中文学价值最高,真正称得上创造了一个艺术典型的,还是《那五》这篇。因为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个旧式贵族后裔的独特性格和心理世界,同时也看到了围绕着他的历史命运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现在那五走上了电视屏幕,由有深厚艺术功力的喜剧家谢添担任总导演,我便有理由期望看到一部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的电视剧在我国出现,我期望电视剧里的那五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典型。
电视剧果然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前三集中,做着发财梦的那五偷卖古董而落得连本抖光;想尝尝“名人”滋味冒名小说作家险遭一顿饱打;与贾凤楼做连裆捧角儿骗钱最后落得个扒光了衣服,……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真把那五的一副贵公子做派和酸溜溜的家世优越感,以及他在人欲横流的旧社会混世的窘迫和悲哀,表演得淋漓尽致。难怪有人称赞这是一部成功的“世相剧”,大概也是指它把旧京城里各式人物的神情风貌、哄骗和欺诈、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表现得真实而又生动。旧京城的风俗世态在这部电视剧里不是表象化的展览,而是作为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环境和氛围,真实自然地烘托出来,从而使一个个戏剧场面获得了丰富的社会性和认识价值。
但是,到了后面几集,就不难看出编导者碰到了一个艺术上的难题。小说中的那种没有结局、平淡的收场,而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描述方式,到了戏剧里就得有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完整性,何况电视剧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形式,缺乏生动的情节就会失去对观众的吸引。伴随着故事结构的这种要求,编导者在二度创作中遇到的真正难题,还是对那五性格的把握,怎样认识和体现这个典型的思想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要坦诚地说,我一面赞赏着它,一面又感到了很大的遗憾。
电视剧的编导者充满着善良的感情,把热烈的同情倾注到了那五身上,希望他成为一个长进者,因而极力去表现他在困境中的觉醒,发掘他灵魂中的善和美,使观众从那五的故事中感受到恶势力对一个弱小者的欺凌,痛感旧社会做一个好人是多么困难。于是,便出现了那五抵制电台做假药广告、退还受骗老太婆的钱、躺在牢狱里做着田园牧歌式的美梦……这样一些与那五性格很不谐调的情节。这样处理的结果,那五的故事虽然更加通俗化了,但这个形象却变得模糊起来,蕴含的社会内容和批判力量也被淡化和减弱了,电视剧又回到了一个我们在许多戏剧里常见的主题上。
有位评论家认为,作家通过那五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可笑可怜可悲可叹的八旗子弟的尊容,一层层地把这个贵胄子弟的外衣扒光了,从而显出了这个没落阶级子孙的软弱、卑怯、酸腐和虚伪。他除了会吃、会喝、会玩,除了把祖宗的遗产切豆腐似的一点点荡光,还会做什么呢?作者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大家看,用喜剧来寄寓深刻的思想。
这就是那五性格的本质。可惜电视剧的编导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恰恰忽视了、舍弃了这个形象最重要最独特的含意,把一个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价值的讽喻性形象,处理成了一般的富于人情味的在旧社会找不到出路的小人物。这是因为编导者用温情和善意代替了对那五的冷峻的历史审视,注重了悲喜交融的情节生动性而淡化了深刻的讽刺性,使这部本应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的电视剧,反而变得缺乏新意和思想的批判锋芒了。
我对电视剧是否太苛刻呢?对于有能力达到更高境界的改编和导演们,他们会理解吧?


第8版(副刊)
专栏:

  忽起忽落的风和潮
——流行歌曲一年断想
当“西北风”刮起时,《黄土高坡》、《信天游》响彻大江南北,评论家曾为之雀跃,以为我们终于从港台流行歌曲的风气中走了出来,以为柔弱、颓唐之风已成过去,以为我们的歌风终将主导歌坛……谁知,叫好声未落,哀怨孤傲的台湾齐秦一声“狼”吟席卷大街小巷,以至连中学生都争睹《外面的世界》。紧接着,身系缧绁的人大面积曝光,牢狱之灾竟异常光彩起来,《囚歌》、《悔恨的泪》等等磁带一时格外走俏。然而,这又愁又苦的哼哼声尚未远去,随着电视剧《一剪梅》、《昨夜星辰》的播放,加上一首苏芮的《跟着感觉走》,台湾的歌声又成为几乎所有歌会的必唱曲目。
在这些风啊潮啊的起落中,人们不由恍惚起来:难道我们还要跟着港台走?我们的创作能否构成歌坛主导?我们到底是喜欢“西北风”还是别的什么?为什么歌坛总在一股风一股潮中荡漾?
是不是词曲作家的创作太集中,色彩、品种太单调?人们在一种风格中耽搁太久,自然就急于它求,希望换一种风格品尝;或者在这种风格中,一部分人的情趣满足了,而另一批心绪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的人却感到失落,因而热切企盼适合他们心底感受的作品问世。如果我们的歌坛是一种风格流派纷呈共存局面,各种人在各种时期、各种环境下,都有自己选择的天地,恐怕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是不是流行歌曲创作还是供不应求?否则,像《囚歌》这类旧曲调旧内容的歌曲何以竟会大放异彩?新的作品不来,旧的肯定会周而复始,至多不过翻翻花样,以满足一些人的心理。如果有大量佳作流行,人们在各种心态下都有喜爱的歌曲可抒发各种情绪,表现内心的种种感受,包括悲凉、忧伤的情调,犯人的歌喉也不致如此走红。
是不是我们的音乐评论太爱走极端?议论“西北风”时,似乎唯有此风才堪当重任,颂扬摇滚时,又处处嘲弄非摇滚。各种风格和流派的作品,自有其固有价值和判断标准,都应该得到评论的承认。譬如日本,西方的流行音乐一向传播神速,影响较大,但除新音乐(学习西方的音乐)外,带有民族风格的歌谣体歌曲和传统的演歌仍深得许多人的心。
是不是我们对港台歌曲的成见过深?现在有人一听说港台歌曲流传,在心理上就难以承受,这种心理障碍和近几年对港台歌曲的贬斥有关。当初,大陆流行歌曲是靠仿效港台起家的,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大陆阙如。如今有精采之作传来,也不必恐慌,所有优秀的作品和表演,无论港台或国外的,都应欢迎。这是艺术,无需狭隘的政治观念去猜度。
大风大潮已过,但愿今后不再被吹得头晕。


第8版(副刊)
专栏:

  昆曲精品《牡丹亭》
——评盒式录音带《牡丹亭》
世界上的事情就这样矛盾,有价值的艺术,往往难于理解。因为它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艺术鉴赏水平。欧洲的歌剧、交响乐如此,中国的昆曲也是如此。无怪乎在昆曲的家乡苏州过去有这样一种风气,一般人家总要让自己的子弟习唱昆曲,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教养。昆曲确是一种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它保存了一批诸如《牡丹亭》、《桃花扇》这样的世界文学名著,它的歌唱与表演也汇集了我国舞台艺术的精华。但对一般人来说,昆曲确也难于欣赏。因此,要使这一传统的艺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得多数人能欣赏它,能领略它美之所在,需要从各方面去进行工作。江苏音像出版社推出的张继青演唱的《牡丹亭》(梁艳慧编辑),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使更多的人去欣赏昆曲这一传统艺术。
昆曲《牡丹亭》,可以说是戏曲舞台上的艺术精品。《牡丹亭》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力作,它以主人公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复生的情节,呼唤情的解放,对扼杀情的理学给以猛烈反抗。昆曲的音乐又是非常优美动听的,它婉转曲折的旋律,经过花团锦簇般的装饰,构成了中国古典音乐特有的抒情风格,并以此赋与了主人公杜丽娘的美好的音乐形象。张继青的演唱又是脍炙人口的,她善于通过美妙的歌声,通过纯熟的演唱技巧,把人物内心深处最为动人的情感细致地表达出来。
这盒录音带只是《牡丹亭》的一部分选曲,但却是全剧的精粹,包括《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四个折子的选段。细心的欣赏者一定会觉察,这四折戏的唱腔,具有四种不同的情调。《游园》的〔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四支曲子,是旖旎的春光与愉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的歌唱;《惊梦》折的〔山坡羊〕,则是青春幽怨的倾诉;《寻梦》的〔懒画眉〕、〔忒忒令〕、〔嘉庆子〕、〔尹令〕、〔江儿水〕五支曲子,既有对梦境的甜美回忆,又有为梦境逝去的感伤;《离魂》的〔集贤宾〕一曲,则唱出了终因伤情过度而辞别人世时哀伤的心声。
这盒录音带的伴奏音乐也是诱人的。它不以传统伴奏的“托腔保调”为满足,却创造了一种意境,把歌唱衬托得更有诗意,深化了人物内心的情感的表达。它时而把人带入春光明媚、莺声燕语的境界,如《游园》;时而又以幽静的气氛抒发人物对青春的感怀,如《惊梦》……。乐队音乐能写出如此深邃的意境,并且又能与昆曲的传统风格相协调,确非易事。


第8版(副刊)
专栏:

  民俗“蛇盘兔”
蛇是中华始组黄帝氏族的图腾,在民族融合发展中,后来演变为龙,成为民族的象征。它的原型是蛇,最早见于山西襄汾陶寺夏墟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口衔仙草的彩陶盘图腾盘蛇,可以说它是最早的艺术原型。后来发展演变为商周青铜器上的盘龙。
黄帝氏族文化发祥地在秦、晋、陇北部黄土高原。今天仍然在这一带广泛流传的民间剪纸“蛇盘盘”和“蛇盘兔”,就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黄帝氏族文化遗存。
“蛇盘兔,必定富”,是陕北民间流传的家喻户晓的吉祥谚语。兔喻子孙,蛇盘兔是祖先图腾蛇对子孙的抚育的吉祥象征。我国台湾省蛇图腾崇拜的高山族古老的民间艺术“蛇卵生人”,也是象征图腾蛇对子孙的抚育,与秦、晋、陇黄土高原的“蛇盘兔”内涵相同,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民间艺术中蛇图腾崇拜的姐妹篇。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拾穗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艺术鉴赏是艺术欣赏者的主观活动。辞典要求科学性,需要介绍知识,有理性判断。将二者合一,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的编纂初衷:既引导鉴赏,又介绍知识。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几千年来,它们走过了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变化,由实用到艺术化的漫长路程。辞典共收历代绘画、书法条目1243个,上从新时器时代、下迄当代,条目释文兼及作家作品的时代环境、流派承续、风格演变及历代评价等。每幅作品都有图例。图文并茂,从中领略到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发展变化的历程。
       (书)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精神”二重唱
“精神”在不同地方,含义也不同,有时指内容实质,有时又指人的气质。前者如上级指示精神、领导讲话精神、会议文件精神等等。
但是,精神的这两个不同概念之间也不是绝对不搭界。比如说,生活中有一些人,专好探听上头精神。上头有了精神,他的精神也就来了。若是上面有一段时间没有精神,他也无精打彩起来,甚至住进医院、疗养所。而一旦闻说上头又有了新精神之后,就好像注进了兴奋剂,会一跃从病床上跳将下来,重新精神抖擞起来。这是在长期“唯上”的薰陶下几乎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人。
当然,坚决贯彻上头精神的精神不全是坏事。然而,“上头”不只一个,谁都想有自己的精神,事情就麻烦。
你也有精神,我也有精神,大家都有精神;你一个精神,我一个精神,一天一个精神,怎么办呢?其实,经济建设也好,民主政治建设也好,法制建设也好,党的建设也好,精神文明建设也好,都有总的遵循,都有它自身的固有规律,不可能天天都有新精神。如果到处都是新精神,等于到处都没有精神。精神一分散,也就没有多大作用了,精神怕就要白费的。
与其一人一个精神、一天一个精神,弄得下面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失去了独立思维和自主精神,还不如少点精神,大家也好精神集中。
什么时候上头精神少了,按一种总精神和以客观规律为精神多了,我们的事情大概就好办了,大家也就能真正精神百倍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漓江春色 纪玉生 〔国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