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几经变化的世界商品市场
内容提要:去年,世界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求旺盛,价格上升。今年对商品的需求将继续增加,由于各种原因,价格上升的趋势将不如去年强劲,但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下半年初级产品价格可能见软,但也不至于剧跌。
                  
80年代以来,世界商品市场的变动几经曲折。去年,世界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求旺盛,价格继1987年出现激涨后又有大幅度上升。1989年内总的价格上升趋势将不如1988年强劲,但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最近公布的数字,1988年世界贸易量较上年增长8.5%,超过了80年代以来平均年增长率的一倍还多;由于价格上升,1988年世界贸易额较上年增长了14%,达创纪录的28400亿美元。但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化仍有所不同。如以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产品来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发表的、以美元计算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不含石油及煤),1988年全年平均较上年升23.4%。在主要初级产品中,尤以镍、锌和亚麻油等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其次为玉米、小麦、糖、铝、大豆和花生等。在工业制成品方面,1988年以来也有所上升,其中尤以甲醇、甲苯、尿素、钢筋和冷轧卷钢板等价格上涨最为突出。
1988年世界商品市场价格继续出现大幅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剧增,不少商品的供应趋紧,有的甚至出现现货供应持续紧张。具体说来,则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因素造成:
一、西方经济、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经济1988年呈现强劲增长。据报道,1988年包括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在内的经合组织24个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达4%,增速较1984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快,其中美国经济增长3.9%,日本5.8%。在此情况下,1988年西方一些主要国家的固定资本投资和个人消费开支分别都有明显增长。这种情况引起对商品市场、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原料和工业制成品如镍、锌、铝、羊毛、钢材、机电产品和许多化工品等消费和需求的急剧增长。
二、一些商品因前些年价格下跌,一些生产国被迫压缩生产或大量削减生产能力,现在一时很难恢复。
三、1988年夏,北美出现近50年来未遇的严重干旱,致使一些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谷和大豆等产量剧减。
此外,有些国家投机活动十分猖獗,也是加剧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由于产品的产量增加,或因需求不振,供应有所过剩,1988年也有一些商品价格仍有下跌,如石油、棉花、茶叶、咖啡、黄麻、牛皮和棉布等。尽管如此,1988年世界商品市场价格变动的总趋势仍是上升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1989年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工业原料和制成品的需求估计将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计,1989年世界贸易量将再增长5%至6%。与此同时,某些产品的生产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特别是西方一些厂矿目前对恢复和扩大生产仍在一定程度上持谨慎态度,其供应紧张的情况估计一时也仍难有很大改观。因此,1989年尽管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重新放慢,有些产品由于生产和供应增加或原来就存在的供应过剩的加深,价格有可能出现转跌或续跌,价格总的发展趋势将不如1988年那样强劲。但1989年,特别是近期内,世界商品市场价格,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价格,总的看来,似仍将分别保持并徘徊在当前较高的水平;下半年初级产品价格可能见软,但也不至于急剧下跌。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西德金融体制作用大
西德是西方五大经济强国之一,自一九八二年第四季度迄今已经历了六年的繁荣时期。六年来,其经济增长速度虽然缓慢,但显得健康稳定,给世界公众留下了稳定发展的印象。主要表现:一是通货膨胀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国际收支状况特别好。
西德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健全的金融体制则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联邦银行是西德的中央银行,和西方其它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联邦银行行长、各州中央银行行长以及联邦银行理事会成员都由联邦总统任命,中央银行理事会独立地制定货币金融政策。中央银行理事会开会时,联邦政府成员有权与会,并有动议权,但没有表决权。实际上联邦银行是对联邦议院负责。
由于联邦银行享有较大自主权,因此,在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完全基于自己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估计,较少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它掌握的货币政策手段有多种:控制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外汇政策等。联邦银行主要用中央银行货币量作为控制货币供应的手段。制定中央银行货币量指标的依据是预期的生产能力增长率、设备开工率的变动、不可避免的物价上涨率以及预期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等。联邦银行根据经济和金融形势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联邦德国是世界上实行全能银行制度最早和最好的国家之一。联邦德国的银行向社会所有行业,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公司、个人或公共部门提供存款、贷款,发行和买卖各类证券,办理贸易结算等银行服务。全能银行不仅对私人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选择范围,而且也千方百计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各种服务项目。实践证明,全能银行制度对客户、银行和经济都有好处。这种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和引导资金流向的全能银行制度与西德经济稳定发展有密切关系。
联邦德国的许多城市都设有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也为本国的剩余资本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园地,满足了经济各界对各类资金不同程度的需要。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英国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撒切尔夫人执政近10年来,对英国经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成效颇为显著。
70年代末英国经济就开始实行大规模调整,到80年代初逐步摆脱“病魔缠身”的局面,出现好转,至今,成效更加明显。1982—1987年间,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1%,大大高于60年代和70年代。1988年英国经济年增长率为4.7%,高于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西方发达国家。
当然,由于“英国病”拖得太长,与其他发达国家拉开的距离太大,英国还没有从相对落后的地位中摆脱出来。60年代末,英国在西方5大国中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第2位,到80年代末则处于末位。因此,英国要重新赶到前头尚需时日。
近年来,英国经济的增长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总要素(劳动、资本)生产率的增长好于其他国家。以钢铁部门为例,前些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曾是西方5大国中最低的,人均钢产量低于联邦德国40%,而目前已成为最有效率的了。1980年生产1吨钢需14.5个人小时,而如今只需要6个人小时,钢铁部门雇佣人数较之1980年减少了2/3,但产量却明显增长。
在调整过程中,玛·撒切尔政府一方面削减对一些传统工业的补贴,并通过私有化或其他方式减少处于衰落状态的传统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则大力推动新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英国制造业增强了竞争力。1960—1980年间,英国的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由占12%降到7%。但自80年代初以来下降趋势开始扭转,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提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逐步改变了“滞胀”的局面,实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较快增长。1980年英国的消费物价年上涨率为20%,1987年降到4.1%,1988年只略有上升。消费物价指数大幅度下跌虽然与能源价格下跌、开发北海油田有关,但最主要的是控制货币发行和生产较快增长。1980年英国的货币供应量(M3)年增长率高达18.5%,1988年降到约8%。大体上实现了货币供给增长与生产增长之间适度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期间,英国职工实际工资大大增长。1982—1988年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增长幅度为20%,英国职工实际工资的增长是在产品竞争力提高的条件下实现的,这与60年代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应该看到,英国经济的调整虽然起步时内外环境都不利,但后来经济摆脱停滞,并由低速转入复苏,与此同时,在国内,北海石油的开发也是促进英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有利因素。北海油田的开发使英国由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1985年石油产量达到高峰,日产达250万桶,是年,石油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石油出口占全部出口收入的21%,目前这两个方面的比例仍分别为3%和11%。石油出口使政府能够在推行减税的同时增加财政收入。如果没有这个有利因素,大规模调整的政策是难以施行的。
当然,调整不可能不付出一定代价。其代价之一就是在一个时期内失业增加。
当然,英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少,如制造业的人均产值仍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低,比日本低30%,比美国低40%,比联邦德国低近50%。如果按80年代以来的增长速度,那么,英国制造业的人均产值要赶上美国的水平还要40多年的时间。不过,经济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例如,经济增长快是件好事,但过热了会增大需求,加速信贷膨胀,导致物价上升和市场不稳,使经济失衡。在经历了1988年的较高经济增长之后,玛·撒切尔政府现在考虑降温了。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一升牛奶只抵三块泡泡糖
近来,南斯拉夫粮仓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许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停止交售牛奶,并把自己生产的牛奶成桶成桶泼洒荒野,以此对牛奶收购价格太低表示不满和抗议。
据报道,目前南斯拉夫一升牛奶的收购价还不及一升矿泉水,只相当于三块泡泡糖的价钱。
奶制品是南斯拉夫居民最重要的食品,其价格变动情况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联邦政府已作出决定,从四月一日起提高牛奶的收购价。但据计算,新的价格仍不能使牛奶生产收支相抵,因此也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今年二月份南斯拉夫的牛奶产量已显著下降,估计本月份还将下跌。当地的新闻媒介已发出警告:如此下去,城里很快会出现缺奶现象,并认为,要扩大牛奶生产,唯一办法是允许牛奶在市场自由形成价格。
                       ·严正·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世界经济

  顿巴斯煤矿见闻
新华社记者 盛世良
在50年代,苏联顿巴斯矿工是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同义语,他们满身汗,一脸黑,带给人间的是温暖和光明。80年代的顿巴斯矿工又是什么面貌,有什么愿望呢?
日前,我同3位外国记者获准来到顿巴斯巴让诺夫矿井采访。这是苏联第一个超过千米深的矿井。矿上每昼夜4班倒。第一班(早8时—14时)不生产,只检修设备。联合采煤机是一只长250米、宽3.2米的庞然大物,高度可随煤层厚薄调节。当时煤层厚1.5米,运煤槽和顶撑架占去几十厘米,人只能在不到1米高的空间活动,匍伏前进100米,就到了铣煤刀旁。矿上专门为记者开机表演,只见铣刀来回移动,银光闪亮的炼焦煤成排倒下。
“活儿累吧?”记者问。
“你们爬了100米已经呼呼喘大气了,对我们来说,不过是干活前松松筋骨。”采煤队长别谢金脸上沾满煤灰,眼睛和满口白牙在闪亮。
“伙伴们容易领导吗?”
“招工时挑选很严,矿上纪律也严,井下打架,马上开除。伙伴们同呼吸,共患难,井下几天,胜过地上几年。矿工都宽宏大量,不计较小事。”
“矿工这么苦,图什么?”
“国家需要焦煤,这儿产量占全国40%,质量好,灰分仅4%。队里多数人是矿工世家。只要肯干,年轻人一个月可以挣700卢布,胜过部长和院士。只要下过一次井,对煤矿就会有感情,老想下井。”
“你对改革怎么看?”
“坚决支持。党重视矿工的意见。2月份,戈尔巴乔夫视察时,我也受到了接见。”
当听说发问者是中国记者时,别谢金很兴奋:“我今年48岁了,童年是在苏中友好的岁月度过的,我为退休前(50岁退休)能看到两国关系正常化而高兴。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听说今年要破10亿吨大关。中国工人是好样的!”
在“地下王国”游览3小时后,记者们又参观了矿上的生活区。文化宫里很热闹,由矿工子弟组成的音乐、舞蹈、航模等十几个小组在分头活动,图书馆里有几十人在看书或借书。今天的顿巴斯青年矿工,几乎全是中专或高等学校毕业生。
文化宫外展览着12名先进生产者的大照片和事迹。文化宫入口处排着参加过卫国战争的54名老工人的彩色像片。劳动光荣在这里不是空话。
在文化宫的合作餐厅内,一份冷盘、热汤、正菜、甜食、饮料齐全的午餐,只要3卢布,这对平均月薪近500卢布的矿工来说很便宜。餐厅门口停着一排矿工的自备汽车,4500名职工中,500多人有小汽车,还有900人等着买车。远处是几十栋新盖的私人小洋房,还有几百名矿工正在申请地皮准备盖私房。
矿井换班时间到了,几十个彪形大汉披挂整齐,等在罐笼旁,睫毛上沾着永远洗不掉的煤黑,越发显得浓眉大眼,粗犷豪放。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图为美国休斯顿市一家超级市场设置的废品回收车。顾客来买东西,可将废弃的铝制罐头盒、饮料罐、废电池以及破铜烂铁带到这里卖掉,既利于净化环境,又可废物利用。新华社记者魏国强摄


返回顶部